眾籌一個大型規模化牧場,乳業產業帶動共同富裕

2020-12-12 第一財經

68歲的趙全義,是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三道橋鎮和平村村民,原本老夫妻倆張羅著幾畝大田種植葵花和西瓜,三個子女在外地打工,家裡談不上富裕,但生活無憂。就在前幾年,老夫妻倆卻接連生了兩場大病,田種不動了,一夜返貧,成了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但最近一段時間,老趙卻有了一件心事,隔三差五放完羊,他就會到村裡正在興建的現代化牧場邊轉轉,看著一身黑白花的奶牛們悠閒地吃著草料,心裡就有說不出的高興,因為他也是這個萬頭牧場的眾籌小股東之一。

記者了解到,在和平村,這一由眾誠奶牛養殖合作社建設的大型規模化牧場,也是一次「龍頭企業+黨支部+合作社+村民+貧困戶」的新嘗試,由伊利集團扶持,合作社為基礎,由村黨總支牽頭,206戶村民眾籌入股,其中包括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一起探索共同富裕的新路。

而近年來,在行業龍頭企業的支持下,乳業在帶動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和平村正是一個縮影。

從2頭牛到2000頭牛

提到和平村的牧場,就不得不提到邊俊峰,他既是眾誠牧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和平村的村支部書記,也是村裡第一個養奶牛致富的人。

和平村所在的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位於河套平原的後套平原,在黃河幾字彎的西北角,正是「塞上江南」的腹地,也是國內重要的原奶產區之一,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和平村的村民多以務農為主,而邊俊峰是和平村第一批奶牛養殖戶。

1997年,和平村所在的三道橋鎮為了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從北京買回了50頭奶牛,而邊俊峰響應號召買下了其中兩頭,開始了養牛之路。同年,被認為「有闖勁兒」的邊俊峰也被村民們選為村支部書記。

經過幾年的摸索,邊俊峰的牧場逐步壯大,並於2005年在村裡建設了奶站,開始帶動村民一起養牛致富,由於養牛不佔用耕種時間,養上3~5頭牛,一年就能增收1萬~2萬元,村裡養殖戶的數量迅速發展到40多家。

但好景不長,奶業品質提升的新要求倒逼國內奶牛養殖的方式發生轉變,中小養殖戶陸續退出,在和平村,養牛戶也從40多家減少到只剩幾家,而邊俊峰則是少數堅持下來的一個。

2011年,邊俊峰與伊利集團籤約,成為伊利的合作牧場,而這也改變了邊俊峰牧場的發展軌跡。

邊俊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做牧場是重資產模式,對資金的要求很高,最關鍵的就是賣奶和回款。

在他看來,和伊利合作後,養奶牛的風險明顯降低,不但使牧場的牛奶不但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回款,而且伊利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也讓牧場發展不斷提速。一方面,伊利為邊俊峰的牧場提供了多種融資、貸款和補貼,前後累計5000多萬元,緩解了牧場新購牛、購買飼料、升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伊利的技術人員也為牧場提供定期巡查和駐場技術指導,大幅提升了養殖水平。

2017年,面對行業的低谷期,伊利出資推動巴彥淖爾市100多個中小牧場整合,打造規模化牧場,邊俊峰的牧場也與附近兩家養殖大戶合併成為俊峰牧業。相比於2010年時200多頭的規模,後者擁有2000多頭奶牛的存欄量,而且單產也從當年的17公斤/天,上漲至34公斤/天,整整翻了一倍,2019年俊峰牧業就實現了盈利100多萬元。

眾籌一個新牧場

富裕後的邊俊峰一直在思考如何再次帶動村民通過養殖致富,但現實的情況是,傳統的零散養殖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當下的奶業生產,而村民卻沒有能力和經驗去做規模化養殖。

2019年,在呼和浩特開會時,伊利巴彥淖爾地區原奶業務負責人王一找到邊俊峰,提出了眾籌新牧場的設想,讓更多人享受到行業發展的紅利,雙方一拍即合。

經過多日的討論,雙方決定嘗試「龍頭企業+村黨總支+合作社+村民」的眾籌模式,即由伊利提供產銷、資金和技術支持,村黨總支牽頭成立合作社,邊俊峰及管理團隊負責牧場的運營,村民和貧困戶眾籌入股。

據邊俊峰介紹,在和平村的330多戶常住村民中,還包括了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大多數像趙全義一樣因病、因老返貧,目前主要靠政府兜底,很難徹底改變其貧困的現狀,而此次通過入股新牧場,則可以幫助其實現脫貧。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村民對投資建牧場還有不少顧慮。對此,村委會成立了工作小組,做好詳盡的解釋和說明工作,並選舉成立了村民監事會;而邊俊峰也以俊峰牧業做抵押,為村民貸款提供入股資金;伊利也與牧場籤訂了原奶供銷合同,並對每頭奶牛提供2000元的補貼和1萬元的周轉資金貸款。這些做法打消了村民的疑慮,最終有206戶村民加入到眾籌牧場中來,其中還包括了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對於貧困戶,邊俊峰也制定了特殊的分紅政策,不但保本無風險,還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可以加倍分紅。邊俊峰預計,如果牧場正常經營,平均每股每年可以領到1000~3000元不等。

趙全義也是20戶入股的貧困戶之一,他告訴記者,如今他和老伴年紀已大,耕種大田難度越來越大,因此他選擇了土地入股的方式,在牧場沒有盈利之前,趙全義可以拿到每畝地500元的保底收入,而牧場盈利後則可以拿到分紅,這一結果也讓他喜出望外。

據邊俊峰介紹,眾誠牧業將分兩期建設,前兩批2500頭奶牛已經正式入場,到2021年底牧場將達到5000頭的規模,到2023年到2024年則希望達到萬頭牧場的規模。隨著規模的擴大,他準備說服更多的村民加入進來,享受產業發展的紅利,而對於剩餘的10家建檔立卡貧困戶,特別是部分家庭非常困難的,則考慮屆時也給予免費股份等方式,將其全部覆蓋進來。

產業帶動共同富裕

而和平村奶牛養殖業的變化,也正是乳業龍頭企業發揮產業優勢,與當地政府深入合作,引領產業發展的一個成功案例。

近年來,國內大型乳企如伊利、蒙牛等,以及外資乳業巨頭雀巢中國等,通過強化上下遊的利益連結,在帶動產業發展的同時,為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據了解,伊利集團通過「金融聯結、技術聯結、產業聯結、風險聯結」四個聯結,帶動產業鏈上遊合作夥伴共贏發展。2014年至今,伊利通過以「核心企業承擔實質性風險責任」的產業鏈金融新模式,累計為上遊牧場提供融資扶持達167.87億元,其中2020年1~9月發放融資款約51.99億元,並於2010年成立伊利奶牛學院,累計組織了800多場牧場管理專項培訓和專題講座,開展了1萬餘次的牧場現場技術指導,幫助合作牧場的奶單產水平整體提升突破8公斤,累計帶動500萬養殖從業者走上了致富道路。

蒙牛乳業也通過聚焦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促進了牧業和地區經濟發展。其中,「創新開展牧場主大學」等項目,從技術提升、人才培養等方面對牧場進行全面幫扶,提升運營效率及盈利能力。五年間,共有千餘家牧場從牛群結構、飼餵管理等24個維度得到提升,奶牛單產平均提升2千克;此外,蒙牛還推出「愛養牛」採購平臺,覆蓋牧場物資採購全品類,有效縮短交易環節,降低牧場採購成本;同時聯手金融機構,累計發放奶源基地建設扶持資金130多億元,扶持中小型家庭牧場。

在黑龍江地區,雀巢從1987年在雙城地區投建奶源基地開始,累計支付鮮奶款共計175億元。與此同時,2014年雀巢在雙城建設了世界級的奶牛養殖培訓中心DFI,傳授現代化奶牛養殖和相關專業技能、知識。6年來先後完成了280期培訓課程,共培訓超過1萬名遍布中國乃至亞洲的學員,並且中心自營牧場牛群日平均單產突破42公斤,推動了黑龍江奶牛養殖向規模化、現代化養殖過渡,幫助農民奶牛養殖轉型升級,提檔增效。

值得注意的是,奶業產業發展的價值並不只牧場本身,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也起到同步帶動作用。

邊俊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以和平村的新建牧場為例,除了直接銷售原奶獲益,牧場還將帶來80個就業崗位,拓寬就業渠道。更重要的是,牧場還將盤活和推動附近區域經濟發展,等到牧場滿產後,每年可以消化訂單玉米青貯10000畝,玉米、小麥秸稈20000畝等,牛糞發酵還田可加快推動和平村西甜瓜和各類產業向綠色有機發展,在脫貧攻堅的同時,帶動更多人實現共同富裕。

相關焦點

  • 大慶乳業邁向規模化、標準化 硬資源圈粉乳業「大鱷」
    東北網10月19日訊 在林甸永興牧場現代化牛舍,三層玻璃窗,自動降溫系統和按摩刷等高標準設施讓奶牛產量更高,奶質更優。近年來,我市不斷推進乳業產業深入發展,規模化養殖企業越來越多,伊利、蒙牛、惠豐等乳製品加工企業紛至沓來。
  • 佳寶依託標準化牧場 帶動養牛戶增收
    自己有三個大型牧場,有上萬頭奶牛,作為基礎供給,保證用奶量的25%以上;另外以投資或合作的方式建立了部分標準化的奶牛集中飼養小區和規模牧場,作為保障供給,保證用奶量的55%以上,這樣佳寶公司原料奶的80%由公司可控奶源供應;還有一部分是外協奶牛場,作為旺季時供給補充。  作為奶源基地的核心和基礎,佳寶公司下轄三個標準化花園式示範牧場,存欄高產奶牛10000餘頭。
  • 得益乳業:為鄉村振興注入產業動力,凸顯齊魯大地中國低溫奶領軍品牌
    作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得益乳業依託生態循環奶業基地,為鄉村振興注入產業動力。 養殖場 但是,建設一個如此大規模的基地並不是件容易事兒。得益乳業找到當地4家農業合作社,這些合作社的大型設備頭一次在本地有了用武之地。 「以前我們合作社沒有大規模的作業,都是經過跨區作業,到河南或者河北去幹一些大活,但是利潤很低。自從和得益合作以後,有了固定的農機作業活路,現在合作社成員增加到50人,大型農機設備達到200多臺。」
  • 7月23日專題報導:走進聖唐乳業澳尼克有機牧場看中國奶山羊產業...
    據介紹,該牧場佔地1949畝,現存欄奶山羊2400多隻,其中產奶羊1500多隻,種植有機飼草料1500餘畝。其實這僅僅是聖唐乳業有機牧場的一期,目前,聖唐乳業正在實施佔地5000餘畝項目建設,籌建存欄10萬隻奶山羊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
  • 甘肅武威探「乳業絲綢之路」:拓「1+N」黃金奶源地
    柳鵬表示,這填補了武威乳業加工製造的空白,且能有效帶動奶牛養殖、飼草種植、飼料加工、生物醫藥、包裝印刷、物流物聯等相關產業,形成「1+6」乃至「1+N」奶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圖為賓客品鑑當地生產的乳製品。  伊利集團副總裁劉剛介紹說,近些年該集團相繼在蘭州、武威建設液態奶生產基地及相關配套產業鏈。
  • 中國夢·黃河情丨得益乳業:齊魯大地中國低溫奶領軍品牌
    在淄博高青,得益乳業積極布局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生態循環奶業基地,包含現代規模養殖、現代品牌農業、農牧文化觀光、飼料加工四個核心板塊,構建「種-養-加」一體化農業產業融合,涵蓋農業生產全過程、全鏈條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大農業解決方案,有助於帶動齊魯大地農產品品牌升級,實現農牧生態產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 打造乳業產業集群航母 蒙牛助推內蒙古奶業振興再上新高度
    近年來,蒙牛持續開展高水平奶源建設工作,相繼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建設了30多個奶源基地,涵蓋近1000座牧場,奶牛存欄量達130萬頭。在內蒙古,蒙牛帶動奶牛養殖達30多萬頭,每年推動青貯、苜蓿、燕麥等飼草生產超過220萬噸。
  • 越秀集團重組輝山乳業正式啟動,並與瀋陽市政府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在乳製品領域,越秀集團下屬廣州風行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源自1927年,擁有廣東省知名乳品品牌「風行」和河北省知名品牌「長城」,以及距離乳品加工基地不超過60公裡的中國農墾標杆牧場,是追求「從牧場到餐桌」極致新鮮服務的創新型乳企。此次輝山乳業的重組加入,將帶來規模化的高端原奶供應,進一步夯實越秀風行食品集團乳業板塊的發展基礎。
  • 伊利乳業香飄塞上拉動當地經濟發展
    因此伊利的核心思路在於,通過「綠色產業鏈」戰略,構築起了一條涵蓋乳業上、中、下遊平衡穩健發展的「綠色產業鏈」,建立基於中國奶源和產業現狀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對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逐步提升中國乳業的全球競爭,以創新為手段,形成科學而均衡的產品矩陣,逐步走向產業鏈的中高端競爭。
  • 蒙牛牧場年產奶量位居全球Top10 中國乳業佔據奶源重要一席
    根據國際奶農聯盟IFCN最近出爐的2019年全球奶牛養殖TOP10榜單顯示,蒙牛戰略投資的牧場,養牛已經養到了世界級水平。同時這也意味著,在全球乳業百餘年的工業化過程中,相當於中國乳業只用20餘年就在奶源上佔據了重要一席。
  • 布局牧場戰略升級 蒙牛推出首款現代牧場純牛奶
    「得牧場者得天下」,這是現代化生存背景下全球乳業競爭中贏取市場的一大真理。中國第一款「牧場奶」——蒙牛乳業旗下新晉力作「現代牧場」純牛奶的成功熱銷,再次證明這一真理的實踐指導意義。牧場化是中國乳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為真正實現乳品安全、把好品質關,國家已將牧場化建設要求納入「十二五」戰略規劃。農業部公布的「十二五」規劃對我國畜牧業發展提出了新目標:奶產量達到年產5000萬噸,更高層次、更大規模地推進畜牧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同時,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新辦企業新建項目要求自控奶源達到40%。
  • 全球乳業五強!「聚勢者」再出發
    聚合上下遊產業協同 促進產業鏈提質增效今年,在疫情影響下,奶業受到一定衝擊,特別是產業鏈上遊的奶農抵禦風險的能力更弱,生產和經營受到很大影響。為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伊利充分發揮產業帶動作用。牧場飼養技術遇難題,伊利採用「遠程服務為主,現場服務為輔」的模式,保證牧場正常運營;牧場資金短缺,伊利又開通融資綠色渠道,在不到50天時間,為上遊牧場融資6.7億元,2020年1-11月發放融資款約61.25億元,為加快復工復產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看來,伊利作為行業龍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堅定不移地幫助、帶動產業鏈合作夥伴共同成長,實現互利共贏。
  • ...高麗娜:規模化養殖是摸著石頭過河,5年內或再建20個「萬頭牧場」
    規模化養殖是摸著石頭過河註冊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現代牧業的誕生實際上與下遊乳企蒙牛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創立現代牧業前,高麗娜曾在山東泰安擔任招商局局長。用高麗娜自己的話說,其最早的身份可以描述成一個非蒙牛團隊,卻是介紹蒙牛落戶山東和安徽的「引資人」。
  • 中國夢·黃河情|40餘家媒體精英齊聚得益乳業,見證天然生態源頭和...
    導語: 9 月 23 日下午,40 餘家國家知名媒體記者走進得益乳業,共同見證天然生態源頭和全球頂尖科技,品味優質卓越的新鮮低溫奶。通過介紹,記者們深入了解了得益乳業上中下遊自有可控的生態循環全產業鏈條。
  • 衛崗乳業攜手春蕾計劃舉辦新鮮牧場兒童繪畫大賽
    愛在新鮮牧場,孩子眼中的新鮮牧場就是不一樣! 南京2012年6月5日電 /美通社亞洲/ -- 由衛崗乳業和優漫卡通衛視共同舉辦的「衛崗,我家de新鮮牧場」繪畫大賽,於6月3日在衛崗淳化牧場舉行。
  • 讓牧場牛人越來越多 伊利「四個聯結」帶動產業鏈「伊」起富
    他號召鄉親把散養的牛集中到了他的牧場,「說起來是牧場,其實最開始就是個圈牛的地兒!」謝利波回憶說。折騰了一段時間,他發現養牛沒那麼簡單,「不是給點飼料,整個空地兒就能賺錢的」。在躊躇之際,謝利波想到了伊利這個乳業龍頭,於是他便向伊利求助。幸運的是,這次他又瞄對了。
  • 伊利以技術助力牧場發展 帶動當地脫貧致富
    邯鄲市肥鄉區淼潽牧場的牧場主謝利波最近心情特別好,因為牧場奶牛單產從31公斤提高到35公斤,種植的兩千多畝青貯玉米豐收在即,預計全年增收300萬元。在8月19日—20日舉行的伊利「牧業精英」研討會上,謝利波與專家和同行一起探討養殖技術,共同攻堅單產40公斤這一目標。對於牧場未來的發展,對於家鄉扶貧事業,他更有信心了。
  • 家庭牧場將如何傳承?答案可能是「用機器人」
    「老金」全名叫金德華,是上海希迪乳業公司的創始人。在第十屆中國奶業大會暨2019中國奶業展覽會於天津舉辦前夕,被定義為中國第一個成功商業化運營的機器人家庭牧場的希迪乳業,開始通過媒體報導進入大眾視野。希迪牧場引進的擠奶機器人來自世界領先的牧場設備和解決方案供應商利拉伐(DeLaval)。
  • 乳業最嚴標準出爐 菌落總數指標看齊歐美
    乳蛋白率達到國際優質標準  中國農墾乳業聯盟是一個集合了全國奶牛養殖精英、乳品企業、科研院所的產業聯盟,運作方式是政府指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  記者了解到,乳業聯盟集合了上海光明、北京三元、黑龍江完達山、重慶中墾乳業、新疆西域春、首農畜牧、天津嘉立荷等一批「重量級」奶牛養殖與牛奶生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