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趙全義,是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三道橋鎮和平村村民,原本老夫妻倆張羅著幾畝大田種植葵花和西瓜,三個子女在外地打工,家裡談不上富裕,但生活無憂。就在前幾年,老夫妻倆卻接連生了兩場大病,田種不動了,一夜返貧,成了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但最近一段時間,老趙卻有了一件心事,隔三差五放完羊,他就會到村裡正在興建的現代化牧場邊轉轉,看著一身黑白花的奶牛們悠閒地吃著草料,心裡就有說不出的高興,因為他也是這個萬頭牧場的眾籌小股東之一。
記者了解到,在和平村,這一由眾誠奶牛養殖合作社建設的大型規模化牧場,也是一次「龍頭企業+黨支部+合作社+村民+貧困戶」的新嘗試,由伊利集團扶持,合作社為基礎,由村黨總支牽頭,206戶村民眾籌入股,其中包括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一起探索共同富裕的新路。
而近年來,在行業龍頭企業的支持下,乳業在帶動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和平村正是一個縮影。
從2頭牛到2000頭牛
提到和平村的牧場,就不得不提到邊俊峰,他既是眾誠牧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和平村的村支部書記,也是村裡第一個養奶牛致富的人。
和平村所在的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位於河套平原的後套平原,在黃河幾字彎的西北角,正是「塞上江南」的腹地,也是國內重要的原奶產區之一,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和平村的村民多以務農為主,而邊俊峰是和平村第一批奶牛養殖戶。
1997年,和平村所在的三道橋鎮為了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從北京買回了50頭奶牛,而邊俊峰響應號召買下了其中兩頭,開始了養牛之路。同年,被認為「有闖勁兒」的邊俊峰也被村民們選為村支部書記。
經過幾年的摸索,邊俊峰的牧場逐步壯大,並於2005年在村裡建設了奶站,開始帶動村民一起養牛致富,由於養牛不佔用耕種時間,養上3~5頭牛,一年就能增收1萬~2萬元,村裡養殖戶的數量迅速發展到40多家。
但好景不長,奶業品質提升的新要求倒逼國內奶牛養殖的方式發生轉變,中小養殖戶陸續退出,在和平村,養牛戶也從40多家減少到只剩幾家,而邊俊峰則是少數堅持下來的一個。
2011年,邊俊峰與伊利集團籤約,成為伊利的合作牧場,而這也改變了邊俊峰牧場的發展軌跡。
邊俊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做牧場是重資產模式,對資金的要求很高,最關鍵的就是賣奶和回款。
在他看來,和伊利合作後,養奶牛的風險明顯降低,不但使牧場的牛奶不但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回款,而且伊利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也讓牧場發展不斷提速。一方面,伊利為邊俊峰的牧場提供了多種融資、貸款和補貼,前後累計5000多萬元,緩解了牧場新購牛、購買飼料、升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伊利的技術人員也為牧場提供定期巡查和駐場技術指導,大幅提升了養殖水平。
2017年,面對行業的低谷期,伊利出資推動巴彥淖爾市100多個中小牧場整合,打造規模化牧場,邊俊峰的牧場也與附近兩家養殖大戶合併成為俊峰牧業。相比於2010年時200多頭的規模,後者擁有2000多頭奶牛的存欄量,而且單產也從當年的17公斤/天,上漲至34公斤/天,整整翻了一倍,2019年俊峰牧業就實現了盈利100多萬元。
眾籌一個新牧場
富裕後的邊俊峰一直在思考如何再次帶動村民通過養殖致富,但現實的情況是,傳統的零散養殖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當下的奶業生產,而村民卻沒有能力和經驗去做規模化養殖。
2019年,在呼和浩特開會時,伊利巴彥淖爾地區原奶業務負責人王一找到邊俊峰,提出了眾籌新牧場的設想,讓更多人享受到行業發展的紅利,雙方一拍即合。
經過多日的討論,雙方決定嘗試「龍頭企業+村黨總支+合作社+村民」的眾籌模式,即由伊利提供產銷、資金和技術支持,村黨總支牽頭成立合作社,邊俊峰及管理團隊負責牧場的運營,村民和貧困戶眾籌入股。
據邊俊峰介紹,在和平村的330多戶常住村民中,還包括了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大多數像趙全義一樣因病、因老返貧,目前主要靠政府兜底,很難徹底改變其貧困的現狀,而此次通過入股新牧場,則可以幫助其實現脫貧。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村民對投資建牧場還有不少顧慮。對此,村委會成立了工作小組,做好詳盡的解釋和說明工作,並選舉成立了村民監事會;而邊俊峰也以俊峰牧業做抵押,為村民貸款提供入股資金;伊利也與牧場籤訂了原奶供銷合同,並對每頭奶牛提供2000元的補貼和1萬元的周轉資金貸款。這些做法打消了村民的疑慮,最終有206戶村民加入到眾籌牧場中來,其中還包括了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對於貧困戶,邊俊峰也制定了特殊的分紅政策,不但保本無風險,還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可以加倍分紅。邊俊峰預計,如果牧場正常經營,平均每股每年可以領到1000~3000元不等。
趙全義也是20戶入股的貧困戶之一,他告訴記者,如今他和老伴年紀已大,耕種大田難度越來越大,因此他選擇了土地入股的方式,在牧場沒有盈利之前,趙全義可以拿到每畝地500元的保底收入,而牧場盈利後則可以拿到分紅,這一結果也讓他喜出望外。
據邊俊峰介紹,眾誠牧業將分兩期建設,前兩批2500頭奶牛已經正式入場,到2021年底牧場將達到5000頭的規模,到2023年到2024年則希望達到萬頭牧場的規模。隨著規模的擴大,他準備說服更多的村民加入進來,享受產業發展的紅利,而對於剩餘的10家建檔立卡貧困戶,特別是部分家庭非常困難的,則考慮屆時也給予免費股份等方式,將其全部覆蓋進來。
產業帶動共同富裕
而和平村奶牛養殖業的變化,也正是乳業龍頭企業發揮產業優勢,與當地政府深入合作,引領產業發展的一個成功案例。
近年來,國內大型乳企如伊利、蒙牛等,以及外資乳業巨頭雀巢中國等,通過強化上下遊的利益連結,在帶動產業發展的同時,為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據了解,伊利集團通過「金融聯結、技術聯結、產業聯結、風險聯結」四個聯結,帶動產業鏈上遊合作夥伴共贏發展。2014年至今,伊利通過以「核心企業承擔實質性風險責任」的產業鏈金融新模式,累計為上遊牧場提供融資扶持達167.87億元,其中2020年1~9月發放融資款約51.99億元,並於2010年成立伊利奶牛學院,累計組織了800多場牧場管理專項培訓和專題講座,開展了1萬餘次的牧場現場技術指導,幫助合作牧場的奶單產水平整體提升突破8公斤,累計帶動500萬養殖從業者走上了致富道路。
蒙牛乳業也通過聚焦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促進了牧業和地區經濟發展。其中,「創新開展牧場主大學」等項目,從技術提升、人才培養等方面對牧場進行全面幫扶,提升運營效率及盈利能力。五年間,共有千餘家牧場從牛群結構、飼餵管理等24個維度得到提升,奶牛單產平均提升2千克;此外,蒙牛還推出「愛養牛」採購平臺,覆蓋牧場物資採購全品類,有效縮短交易環節,降低牧場採購成本;同時聯手金融機構,累計發放奶源基地建設扶持資金130多億元,扶持中小型家庭牧場。
在黑龍江地區,雀巢從1987年在雙城地區投建奶源基地開始,累計支付鮮奶款共計175億元。與此同時,2014年雀巢在雙城建設了世界級的奶牛養殖培訓中心DFI,傳授現代化奶牛養殖和相關專業技能、知識。6年來先後完成了280期培訓課程,共培訓超過1萬名遍布中國乃至亞洲的學員,並且中心自營牧場牛群日平均單產突破42公斤,推動了黑龍江奶牛養殖向規模化、現代化養殖過渡,幫助農民奶牛養殖轉型升級,提檔增效。
值得注意的是,奶業產業發展的價值並不只牧場本身,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也起到同步帶動作用。
邊俊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以和平村的新建牧場為例,除了直接銷售原奶獲益,牧場還將帶來80個就業崗位,拓寬就業渠道。更重要的是,牧場還將盤活和推動附近區域經濟發展,等到牧場滿產後,每年可以消化訂單玉米青貯10000畝,玉米、小麥秸稈20000畝等,牛糞發酵還田可加快推動和平村西甜瓜和各類產業向綠色有機發展,在脫貧攻堅的同時,帶動更多人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