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人對洗澡有特殊的嗜好,在很早以前,古羅馬人就建了許多極其考究的大型浴場,將沐浴溫泉作為養生與享受的一種方式。浴場在古代羅馬不僅是保持個人衛生的洗浴場所,還是一個具備休閒社會活動、交際等多重功能的公共場所,是一個由不同功用的建築組合而成的建築群,是反映古羅馬建築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古羅馬的公共浴場是當時建築中功能、結構和施工技術最複雜的一種建築群。
浴場容納人數很多,也像劇劇場那樣是供民眾使用的,發揮著民眾俱樂部的作用。這種浴場在共和國後期開始出現,最初可能是從城市或神三廟附近公用的某種溫泉浴池轉化而來,只有一兩個較大的熱水浴池。由於要經得住水汽侵蝕,因此一開始便採用磚石結構,以圓形為主,屋頂也多用穹隆圓頂。
到了帝國初期,浴場規模發展得龐大而複雜,大型的皇室浴場増設圖書館、演講廳和商店古羅馬人對洗澡有特殊的嗜好,在很早以前,古羅馬人就建了許多極其考究的大型浴場,將沐浴溫泉作為養生與享受的一種方式。
浴場在古代羅馬不僅是保持個人衛生的洗浴場所,還是一個具備休閒社會活動、交際等多重功能的公共場所,是一個由不同功用的建築組合而成的建築群,是反映古羅馬建築高成就的代表之一。
古羅馬的公共浴場是當時建築中功能、結構和施工技術最複雜的一種建築群。浴場容納人數很多,也像劇劇場那樣是供民眾使用的,發揮著民眾俱樂部的作用。這種浴場在共和國後期開始出現,最初可能是從城市或神三廟附近公用的某種溫泉浴池轉化而來,只有一兩個較大的熱水浴池。
由於要經得住水汽侵蝕,因此一開始便採用磚石結構,以圓形為主,屋頂也多用穹隆圓頂。到了帝國初期,浴場規模發展得龐大而複雜,大型的皇室浴場増設圖書館、演講廳和商店等,還有很大的交易廳和運動場所。
建築一律用磚石、水泥和拱頂等物,中央大廳寬敞明亮。羅馬建築追求空間效果和華美裝飾的特色與多樣化的用途,在浴場建築上配合得可謂完美無缺。公元2世紀初,敘利亞建築師阿波羅多洛斯設計的圖拉真浴場確定了皇家浴場的基本形式:主體建築物為長方形,完全對稱,中軸線上是熱水廳溫水廳和冷水廳;兩側各有人口、更衣室、按摩室、塗橄欖油和擦肥皂室、蒸汗室等;各廳室按健身、沐浴的一定順序排列;鍋爐間、儲藏室和奴隸用房在地下;浴場地下和牆體內、拱頂內設有管道通熱氣和煙以取暖。
以後各代修建的卡拉卡拉浴場、戴克里先浴場和君士坦丁浴場,均大體仿此建造。這幾個浴場的主體建築都很宏大,其中卡拉卡拉浴場是羅馬帝國時期遺留下來保存最完好的浴場,也是同類建築中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善、結構最先進的的浴場。浴場長216米,寬122米,可容納1600多人;戴克里先浴場長240米,寬148米,最多可容3000千人。
它們的溫水廳面積最大,用三個十字拱覆蓋,是古羅羅馬建築結構技術成就的代表作之一。在各種類型拱券覆蓋下的廳堂,形成室內空間的序列,它們的大小、高低、形狀、明暗、開合都富有變化,對以後歐洲古典主義建築有很大影響。卡拉卡拉浴場以其規模、技術、工藝贏得了羅馬建築史上裡程碑式建築的地位。浴場的主體建築物後面是體育場,其餘三面是花園,再外面其四周都有建築物,整個浴場佔地面積很大。戴克里先浴場面積達1公頃之多。公元4世紀時,羅馬城共有大型浴場11個,中小型浴室800多個。
帝國滅亡後,皇家辦的大浴場多數遭到破壞。只有卡拉卡拉、君土坦丁、戴克里先等少數浴場倖存下來。16世紀,戴克里先浴場高大的溫水廳,被改為天主教堂,保存至今;它東側的幾個廳堂現為博物館,西側的兩個圓廳亦成為教堂,還留存一些半圓龕和牆垣。雖說這個大浴場如今已面目全非,然而人們在此駐足仍不難想像出它昔日的壯麗和輝煌。
赫庫蘭尼姆域,之所以被稱為地下「死城」,是因為它是毀於火山爆發。它又名海格力斯,以希臘神話傳說中的英雄海格力斯之名命名。在歷史上,它曾被義大利幾個不同的民族相繼統治過。公元前89年,它同龐貝城一起被羅馬人佔領,成為古羅馬的一個屬地。當時佔地面積約23萬平方米,人口達5000人。
公元79年8月24日早晨,那不勒斯海灣晴空萬裡,陽光明媚。在海濱聖地赫庫蘭尼姆城麵包師塞克斯塔斯·帕特卡斯正在麵包房烤制著麵包和糕點;修理店裡,修理師正在修理一個銅燭臺和一尊油神銅像;蔬菜水果販奧拉斯斯·法菲熱斯正往水果和蔬菜上灑水;一位雕刻師正在加工塊美玉;一個生病的孩子躺在珠寶店後面的一所房子裡,手不停地揮舞嘴裡不停地叫著,好像是想得到桌子上他愛吃的雞大腿和一堆胡桃。
離這兒不遠處,一個粗壯的搬運工正在造船廠搬運一箱貨物,一個14歲的小保姆正在照看僅10個月的嬰兒;十字路口的小吃店裡,小夥計正在屋子的牆上潦草地寫著送酒的次數和日期,而他的隔壁住著帕吐姆那斯和他的情侶艾菲安達,艾菲安達正在聚心會神地畫著一幅角鬥士與鹿角鬥的素描,而她她的情人一帕吐姆那斯在一旁深情地注視著她。
突然,帕吐姆那斯走到房間的斜坡處,在牆上寫下了一些簡單的單詞:帕吐姆那斯愛艾菲安達……整個城市的居民處在寧靜歡快的氣氛之中午,赫赫庫蘭尼姆城的居民感到大地在震顫,並聽到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和雷聲。抬頭望去,只見東面4公裡遠處的維蘇威火山口衝出一股蘑菇狀的煙柱,霎時間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滾燙的巖漿以每小時100公裡左右的速度迅速地湧向這座城市,其溫度估計高達攝氏900度。驚恐萬狀的居民爭先恐後湧向海灘,沿海濱或乘船逃命。當維蘇威火山平靜下來時,赫庫蘭尼姆城已經被掩埋在厚達20多米的黑色巖漿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