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傳統村落幾百個,斷斷續續走村串戶多年,走過的傳統村落可能還不足十分之一。
說說幾個印象深刻的桂林傳統村落。
(一)桂林的傳統村落數量龐大,資源豐富
桂林地處中原與嶺南交匯之地,興安的靈渠連通湘江與珠江水系,桂林成為連通嶺南水、陸交通要道。
桂林建城2100多年來,繁衍生息,在江河兩岸、湘桂古道沿線及躲避戰亂的山嶺之間,留下了無數的古老村落。
截止2019年上半年,桂林有85個村被評選為「中國傳統村落」,佔廣西總數53%(廣西161個)。而廣西自己評選的「廣西傳統村落」名錄裡,桂林更是佔有數百個。
作為普通遊客,是不管「中國傳統村落」還是「廣西傳統村落」這個名頭的,需要的是有遊玩價值。
在幾年的走村串戶中,傳統村落是我愛走愛看的。
判斷一個傳統村落是否「對胃口」,判斷其是否有遊玩價值,我主要根據以下幾點:
一是要保存基本完好,能看得出原來的基本格局。
二是要有具有歷史滄桑感的老巷子。沒有老巷,「古」的韻味出不來。
三是要有祠堂或大戶人家的老宅子。祠堂代表著老村的文化傳承,大戶人家的老宅,代表著當時的建築風格與水平;大戶人家的老宅更有觀賞性。
四是要有「原住民」。如果十室九空,老屋就沒有生氣,沒有活力。
有歷史滄桑感的老屋、小巷
雖然也是傳統村落,但維修的痕跡非常明顯。好在非常乾淨,逛一逛也很舒服
(二)大圩古鎮
大圩古鎮,距離桂林18公裡,是桂林傳統村落裡唯一一個比較商業化的古村落,平時遊客不多。
大圩古鎮,是廣西四大古鎮之一。遊桂林古村落,不能不談大圩。
一般遊客遊大圩古鎮,往往容易走馬觀花,跟著商業街道走走石板路,看看萬壽橋就算完了。忽略了一些代表大圩古鎮歷史的重要的東西。
常規的逛大圩,一是只走了大圩古鎮的一小部分(商業集中區域);二是容易被商業氣氛影響了對「古」的探尋。
遊大圩古鎮,我喜歡從停車場入口沿石板路走過萬壽橋後折返,在最近的位置找一條下到灕江邊的小巷,沿灕江邊往上遊走,走到無路可走時,找一條小巷上來,繼續往北,有唱戲的「禮堂」。越是人少的地方,越能感受其歷史原貌。
大圩古街的房子,基本是前面是商業門面,後面和樓上住人,格局比較有商業特色。
我最喜歡古鎮上一個類似博物館的場所,裡面大致復原了以前老「百貨商場」的味道:在一個比較開闊的室內,分割成多個「門面(櫃檯)」,展示以前經營布匹、糧食、日用品等,具有了「百貨商場」的雛形。
「博物館」不銷售物品(也許對外地遊客有推銷),但需要門票3元(我是2018年去的)。
另外,「老銀行」旁邊的老當鋪也是值得看看(有時不開門)。
大圩,是曾經繁華的交易、運輸碼頭。
逛大圩古鎮,可以看出大圩的商業發達、意識比較超前,
大圩的屋簷
大圩的石板路
未商業開發的區域
大圩古鎮的「著名」景點:萬壽橋
(三)大圩熊村(雄村)
熊村,距離桂林約26公裡,距離大圩古鎮不足10公裡。
熊村曾經是一個非常興盛的商業古村。
熊村,是我最喜歡的古村落之一。
熊村商業的興盛,與大圩水運發達是相輔相成的。熊村處於湘桂古商道上,曾經是貨物集散、轉運、加工地。
由湖南方向陸路來的貨物,經湘桂古道在熊村聚集,經由大圩碼頭裝船南下。
由梧州、廣州方向的貨物,經水運在大圩下船,從熊村北上。
熊村,繁榮了將近600年。湘桂古道衰落後,熊村也逐漸衰敗,成為現在少人問津的古村。
熊村古街建造在平緩的山坡上,三街六巷,街道路面以石板或鵝卵石鋪砌。街道兩旁的居民房,各家各戶都建有鋪臺,昭示著曾經的商業繁華。
熊村,有不少的會館、寺廟之類的建築。這是大部分古村沒有的現象。
熊村,一些老房子還有老人居住,加深了老村「衰老但還活著」的印象。感嘆曾經繁華的商業中心,今天衰敗如斯。
我喜歡熊村的安靜和滄桑,感嘆時勢造英雄。
獨自走熊村,能讓人平靜,也能讓人思緒萬千。
熊村的老城門
熊村老街,有一些老房子還有人居住
滄桑的老街,走完整個巷道,也不一定遇到人
熊村老巷
熊村老巷,遇到狗的概率比遇到人還高。狗都很溫和。
(四)龍門村、白石潭村
這兩個傳統村落都曾經是灕江的碼頭,距離桂林市區都很近(都不足十公裡)。
1、龍門村在桂林市區的灕江下遊。老村建築基本毀壞,作為老村,沒有太大的觀賞價值。
對龍門村印象深的原因有兩點:
一是龍門村的老街(石板路)比大部分傳統村落的街道要寬;
二是龍門村門前的灕江段非常漂亮,適合龍舟比賽。
龍門村較寬的石板路,老屋基本是危房或已拆除
翻修過的娘娘廟,比較完好
龍門村前的灕江:開闊、平靜、漂亮。很適合伐龍舟
2、白石潭村在桂林市區的灕江上遊,保存的規模不大,大約30幾座老屋。
對白石潭村印象深是由於其兩個門樓和令公廟。我是第一次見到在古村裡保存完好的令公廟。
白石潭村的門樓:義禮門。上面有「福」字
白石潭的門樓:集賢門。旁邊有福、祿、壽三字
令公廟
令公廟
白石潭村的老巷
(五)其他印象深的一些傳統村落
1、靈川江頭村:距離桂林約35公裡。
是桂林唯一一個平時也收費的傳統村落。不過衛生和管理方面確實也比大部分傳統村落要好些。村子外的荷塘也比較有規模。
靈川江頭村的老屋
靈川江頭村的荷塘
2、靈川迪塘村:距離桂林約20公裡。
個人對迪塘古村印象深,是感覺這個村有開發價值:它的大部分老房子依山傍水,與新建房子隔溪相望,這部分老房子基本完好,距離桂林近,適合改造為民宿。
迪塘的標誌:牌樓
迪塘的小河。河左邊的老房子基本不住人了
3、灌陽月嶺古民居:距離桂林約160公裡。
月嶺古村保留的老屋,大戶人家多,規模比較大,比較有觀賞價值。但新建的房子越來越破壞老村的觀賞。
月嶺古村的標誌:牌樓
月嶺古村的螺絲井:人可以根據水面的下降情況,下井取水
4、灌陽江口村:距離桂林約170公裡。
沒有原住民的老村:老房子被政府收購,但商業開發尚未成功,沒有住戶,也沒有商戶。
唐景崧故居很有看點。
乾淨、空空蕩蕩的老街
江口村的老街
唐景崧故居內部
(六)總體感覺
1、桂林古民居資源豐富,但被充分利用的極少;資源正在逐步消失。
2、老屋很多,但越來越被「原住民」廢棄,或改做堆放雜物、養禽畜的場所。
3、在保護、開發與原住民的利益保障方面還沒有找到好的途徑。
這樣的情景,幾乎在各個傳統村落都存在
被遺棄的老房子
說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