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洲區60個自然村納入範圍自然村多形成於清朝及以前

2020-12-12 騰訊房產

香洲區最早建村的村落是哪條?哪條村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禾蟲燉湯」「年晚煎堆」又是哪條村的特色美食?香洲區經過1年多的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目前區級普查已基本完成,形成《全粵村情·珠海市香洲卷》送審稿。據統計,一鎮八街道60個自然村納入普查範圍。

延續文脈

少部分是清朝以後分村而成 每個朝代各有代表

香洲區本次列入普查自然村大多是清朝及以前形成的,只有少部分是清朝以後分村而成。

據調查,香洲區最早建立的村落為山場村(今屬翠香街道),山場村唐代以前就有人在這裡聚居,古稱「濠潭」,意即瀕海邊,後改稱香山場,被譽為「珠中澳文化與經濟始祖地」。南宋期間形成的村落則以北山村(今屬南屏鎮)為代表,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廣東最美鄉村、廣東省旅遊特色村。明朝形成的村落,則以前山村(今屬前山街道)、北嶺村(今屬拱北街道)為代表,前山鳳雞舞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嶺愚園被評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清朝形成的村落,以梅溪村(今屬前山街道)、十二村(今屬南屏鎮)為代表,梅溪村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陳芳故居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梅溪牌坊,十二村的沙田民歌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留住印記

部分歷史人文印記正在消失 須全面搶救與保護

據介紹,迄今為止,香洲區從未開展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不少自然村落中保存的歷史人文印記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必須進行全面搶救與保護。

自然村落普查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難,由於走訪詢問的人員比較多,同樣的問題得到的回覆可能存在差異。面對這種情況,普查員反覆求證,針對差異,對涉及的事項詢問各方面的人員及查閱相關文檔資料,相互佐證,力求無誤。

此外,由於缺乏記錄歷史人文的檔案、書籍,因此普查員需要從大量記載珠海市、香洲區演變歷史的檔案材料裡面尋找合適的內容。而各種文字材料的側重點不同,普查員在紛繁的文字資料中梳理歸納出有助於普查工作的材料,實事求是地填寫普查表,儘量準確地撰寫普查報告。

數覽

前山納入普查村落最多

記者昨日從香洲區檔案局獲悉,該區2015年10月啟動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工作,至今年4月底,已完成區級普查,形成《全粵村情·珠海市香洲卷》送審稿,共計14.3萬字,隨文插圖240幅。在普查基礎上,按統一規範與體例,編纂出版《珠海市香洲區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

香洲區一鎮八街道共60個自然村納入本次普查範圍。其中,前山街道最多,有17個,南屏鎮有10個,拱北、灣仔街道各7個,吉大街道有6個,香灣街道4個,獅山、翠香、梅華街道各3個。

知多D

普查查什麼?

普查是搜集整理以自然村為單位的文字資料(包括家譜族譜)和圖片音像資料等。普查內容繁多,主要包括:名稱、地理環境、歷史沿革、姓氏源流、人口、民族、民系、方言、民居、宗祠、風俗習慣、家譜族譜、家規族規、宗教信仰、文物遺址、掌故傳說、歷史事件、人物、華人華僑與港澳臺同胞等。

相關焦點

  • 行政村、自然村、中心村、一般村,你們村是什麼村?
    自然村就是人口自然聚集形成的村落,是祖輩們歷經自然界的篩選或者是躲避災荒搬遷到此,然後繁衍生息形成的村落。自然村都是歷史沉澱下來的,富有古老的氣息。每個自然村的名字都有一定的寓意,張莊、劉莊這些一定是張姓、劉姓建立起來的村莊。
  • 走進金鐘山自然村
    金鐘山自然村地處、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五府山鎮金鐘山境內。這裡地資源豐富,百姓勤勞耕種致富。進入金鐘山村溪口,一眼就能看到遠處的一座小山,像一面金鐘一樣屹立在群山的包圍中。金鐘山村便以此山而得名。遇上沒發電時,水渠道的水從五十多米高的石壁上直衝而下,形成一道非常壯觀的瀑布,和岸邊的古樟樹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金鐘山村以前是兩個分場,後來改為一個村。
  • 五彩繽紛自然村
    村名拾趣 遍覽吳川自然村村名發現,在457條自然村中,村名的命名,既五彩繽紛,又有一定規律;既體現當時當地人們的思想狀態,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 自然村命名的形式和內涵,大致分為八種。 1、以自然景物取名。
  • 陽西儒洞:61條自然村完成人居環境整治
    目前,該鎮的61條自然村已完成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形成了一幅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畫卷。儒洞鎮河洞村委會的河洞村,戶籍人口400多人,常住人口200多人,自2017年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來,河洞村發動村民積極參與「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完成了村道巷道硬底化,建起了公廁、汙水處理池、垃圾屋等設施。
  • 汝南縣常興鎮222個自然村設置查驗點 實行憑證出入
    原則上一個自然村只保留一個進出口,此出入口設置查驗點,執勤人員24小時值守,其餘進出口都實行封閉。給所有村民按戶發放出入證,每戶每三天只能出入一人購買生活必需品,出入時按要求進行登記。「抗擊疫情,人人有責」,在常興鎮222個自然村的路口,這樣的條幅十分醒目。在曾莊村田莊自然村的入村路口,一個「汝南縣常興鎮疫情防控執勤點」疫情防控查驗點赫然在目,5名執勤人員負責詢問進出人員事由、查看證件、測量體溫。
  • 海豐梅隴各自然村由來及姓氏
    位於海豐縣西南部,轄5個社區,31個村委會。1940年,「梅隴」正式成為鎮級政區名稱;1987年,形成今天的區域範圍。明清時期,屬楊安都。1950年屬海豐建制三區。1955年10月改稱梅隴區,轄13個鄉。1958年4月,撤區設大鄉(梅隴鄉、梅南鄉、東港鄉)。1958年9月三大鄉合併成立梅隴人民公社。1961年劃分梅隴、倉兜、淺沙三個公社。1962年3月,再次合併為梅隴人民公社。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信三愛」暖了464個自然村
    從今年2月起,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陸續在全縣範圍內464個自然村開展「三信三愛」(信黨信法信組織,愛村愛民愛親人)活動,通過構建黨員聯繫服務群眾「樹型」模式,探索黨群議事「六事」(黨員問事、黨小組理事、黨群商事、農戶議事、黨員辦事、群眾評事)工作法,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把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小組一級,有效發揮了基層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提升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能力,
  • 清遠全市13146條20戶以上自然村已100%實現光網覆蓋
    中國電信清遠分公司戴平總經理(中)向參加調研的領導介紹益農信息化應用情況 清遠電信供圖中新網清遠12月16日電 (記者 唐貴江)記者16日從清遠市獲悉,清遠納入省全域規劃清單的13146條20戶以上自然村已100%實現光網覆蓋,標誌著清遠市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順利完成
  • 為什麼自然村合併行政村,是現在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
    撤行政村改成自然村,這個問題目前應該不會存在,因為現在的自然村合併成為行政村沒有多少年的時間,而且好多地方還在推廣實行合村並鎮的措施。主要是為了農村的發展,實行農村人口聚集化,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改善農民的交通條件,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增加農民的收入。
  • 「浙江」杭州淳安51個自然村實現客運村村通(圖)
    包括雄龍源自然村在內,今年以來,淳安已先後為51個人口超過200人的較大自然村開通了客運班車。「早在2017年,我們就實現了423個行政村的客運村村通,但由於淳安地處山區,特別是一些自然村之間的距離較長,導致這些區域的百姓出行依然不夠方便。」
  • 中國10年消失90萬個自然村 村落價值堪比長城
    我國10年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 馮驥才對於古村落的保護非常用心,經常奔走於國內各個地區,實地考察、調研古村落的現狀,並不斷提出保護、利用古村落的建設性意見。他告訴記者,今天開的這個會非常及時,也非常成功。北方古村落這個概念是按我國的地域確定的,主要是指位於北方的山東、河南、河北、內蒙古、寧夏等省市自治區以及東北部分地區的古村落。
  • 布蓮坑自然村 | 深於遠山桃源境
    離縣十六裡,永泰縣葛嶺鎮蒲邊村的布蓮坑自然村,明朝時稱桃源境,清朝時改名豐寧山,雅稱桃源境,新中國成立後簡稱寧山。又因四周高山環繞,小盆地中分布著幾座小山包,形如蓮花盛放,村民俗稱「布蓮坑」,上世紀九十年代「布蓮坑」就成了正式的村名。據了解,布蓮坑歷史上水系發達,宜於耕種。村落形成於唐朝,宋朝尤其是南宋居住多,形成規模,水田,山地得到充分開墾。
  • 中國200多萬個自然村 該何去何從
    城市與農村的對比今天的中國有200多萬個自然村,農村常住人口5億多。中國政府在發展城市的同時,也在這十來年中將農村納入到整體的發展規劃,畢竟這是繞不過去的坎,也是那麼多年來「農村成就工業」理應得到的回報。從05年提出三農問題以來,中國政府在農村問題上可謂下了苦功夫,從新農村到脫貧攻堅,再到土地流轉。畢竟農村問題已經不再是簡簡單單的農村問題,可能引發社會安全問題。
  • 全國新增23143個自然村和行政村開通電話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新增23143個自然村和行政村開通電話。  此前,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副司長祝軍在介紹「2009年前三季度工業和通信業運行情況」時曾表示,全國已有99.8%的行政村和93%的20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話,96%的鄉鎮通寬帶,91%的行政村能上網。  由於基數龐大,在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數據中,上述各項佔比雖然未再提升,但新增數量還在不斷上升。
  • 濟寧今年農村公廁改建1436座,300戶以上自然村實現全覆蓋
    建成41處農村公廁人居環境大改善在魚臺縣老砦鎮雙河村,一座佔地60多平的公廁就在村頭入口處,白色的外牆、灰色線條,顯得格外整潔。「原來這裡是一個坑塘,經過填滿施工,把公廁建在了這裡,在兩個路口交匯處,為的就是方便村民,更為重要的是,公廁一側還有汙水處理點,形成有效利用,保證了環境。」村支部書記袁瑞金介紹說,雙河村有村民450戶,隨著公廁的建成使用,方便村民同時,也改善了人居環境。
  • 三水人口最多的自然村莘田村:百年古建話滄桑 紅色往事動人心
    三水人口最多的自然村是哪條村?對此問題,不少土生土長的三水人或許也不知道。其實答案正是大塘鎮莘田村。歷經數百年的滄桑歲月,莘田村依然保留著古祠堂、書舍、古井等歷史古蹟。這裡向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走出了不少文人和一名烈士。而鮮為人知的是,莘田村還曾是三水抗日救亡的陣地。
  • 黑龍江省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工作
    人民網哈爾濱12月13日電(方圓)日前,國家制定下發了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方案。為貫徹落實國家試點方案要求,推進黑龍江省開展試點工作,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於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工作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 湛江廉江2084條自然村逾百萬人喝上放心水
    原標題:2084條自然村逾百萬人喝上放心水   「你看,這就是我們村的自來水廠!」近日,記者在湛江市廉江市河唇鎮採訪時,東村村委會主任羅錦英拉著記者來到東村水廠,滿臉喜悅地說道。   近年來,廉江市通過各種途徑累計投入資金5.01億元,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 海南:2020年將完成所有行政村及其自然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
    新華社海口6月5日電(記者 王存福)海南省5日上午就《海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到2020年完成所有行政村及其自然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基本達到「乾淨、整潔、見綠」,鄉村公廁「不溼、不臭、不擠」。
  • 蘇州高新區72個保留自然村完成「一村一規」整治方案編制
    本報訊(駐高新區首席記者 周建越)記者從昨天蘇州高新區舉行的農村動遷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座談會上獲悉,高新區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來打,以72個自然村為重點,聚力全域推進。高新區研究制定了2019年至2035年鎮村布局總體規劃,並項目化、任務化、清單化確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目標和年度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