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洲區最早建村的村落是哪條?哪條村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禾蟲燉湯」「年晚煎堆」又是哪條村的特色美食?香洲區經過1年多的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目前區級普查已基本完成,形成《全粵村情·珠海市香洲卷》送審稿。據統計,一鎮八街道60個自然村納入普查範圍。
延續文脈
少部分是清朝以後分村而成 每個朝代各有代表
香洲區本次列入普查自然村大多是清朝及以前形成的,只有少部分是清朝以後分村而成。
據調查,香洲區最早建立的村落為山場村(今屬翠香街道),山場村唐代以前就有人在這裡聚居,古稱「濠潭」,意即瀕海邊,後改稱香山場,被譽為「珠中澳文化與經濟始祖地」。南宋期間形成的村落則以北山村(今屬南屏鎮)為代表,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廣東最美鄉村、廣東省旅遊特色村。明朝形成的村落,則以前山村(今屬前山街道)、北嶺村(今屬拱北街道)為代表,前山鳳雞舞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嶺愚園被評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清朝形成的村落,以梅溪村(今屬前山街道)、十二村(今屬南屏鎮)為代表,梅溪村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陳芳故居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梅溪牌坊,十二村的沙田民歌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留住印記
部分歷史人文印記正在消失 須全面搶救與保護
據介紹,迄今為止,香洲區從未開展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不少自然村落中保存的歷史人文印記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必須進行全面搶救與保護。
自然村落普查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難,由於走訪詢問的人員比較多,同樣的問題得到的回覆可能存在差異。面對這種情況,普查員反覆求證,針對差異,對涉及的事項詢問各方面的人員及查閱相關文檔資料,相互佐證,力求無誤。
此外,由於缺乏記錄歷史人文的檔案、書籍,因此普查員需要從大量記載珠海市、香洲區演變歷史的檔案材料裡面尋找合適的內容。而各種文字材料的側重點不同,普查員在紛繁的文字資料中梳理歸納出有助於普查工作的材料,實事求是地填寫普查表,儘量準確地撰寫普查報告。
數覽
前山納入普查村落最多
記者昨日從香洲區檔案局獲悉,該區2015年10月啟動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工作,至今年4月底,已完成區級普查,形成《全粵村情·珠海市香洲卷》送審稿,共計14.3萬字,隨文插圖240幅。在普查基礎上,按統一規範與體例,編纂出版《珠海市香洲區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
香洲區一鎮八街道共60個自然村納入本次普查範圍。其中,前山街道最多,有17個,南屏鎮有10個,拱北、灣仔街道各7個,吉大街道有6個,香灣街道4個,獅山、翠香、梅華街道各3個。
知多D
普查查什麼?
普查是搜集整理以自然村為單位的文字資料(包括家譜族譜)和圖片音像資料等。普查內容繁多,主要包括:名稱、地理環境、歷史沿革、姓氏源流、人口、民族、民系、方言、民居、宗祠、風俗習慣、家譜族譜、家規族規、宗教信仰、文物遺址、掌故傳說、歷史事件、人物、華人華僑與港澳臺同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