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0年消失90萬個自然村 村落價值堪比長城

2020-12-12 正義網

  

  馮驥才接受記者採訪。(趙曉林攝)     古村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被譽為經典的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徵。然而,伴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改革步伐的加快,大批古村落瀕臨消亡,搶救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中國北方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論壇」5日在濟南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舉辦,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與近20位有關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並就現代社會語境下中國北方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記者第一時間獨家採訪了馮驥才,他就古村落保護提出了很多獨到和建設性的意見。

  

  我國10年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 馮驥才對於古村落的保護非常用心,經常奔走於國內各個地區,實地考察、調研古村落的現狀,並不斷提出保護、利用古村落的建設性意見。他告訴記者,今天開的這個會非常及時,也非常成功。北方古村落這個概念是按我國的地域確定的,主要是指位於北方的山東、河南、河北、內蒙古、寧夏等省市自治區以及東北部分地區的古村落。目前,這些地方的古村落保護也面臨著眾多問題,老的自然村消失速度讓人吃驚。

  

  馮驥才給記者提供了一個數字:「因為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大,所以存在的自然村是『巨量』的,但近年來消失得太快了。在2000年時,我國擁有360萬個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這一數字變成了270萬。也就是說,10年間就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這個數字令人觸目驚心。那麼其中有多少古村落,則無人知曉,也無法知道,因為從沒有任何部門、機構或個人做過這個調查。那麼這些自然村的消失都是因為什麼呢?一是大量並村,二是城鎮化。近些年來,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村落慢慢變得空巢化,只有少數老人和兒童,以後很有可能就成了無人村,其中所蘊涵的大量文化信息、形態隨之消失,這個損失無法彌補。」

  馮驥才近年來的工作重點就是古村落保護,他告訴記者,其實「古村落」這個詞也不是很科學,建設部根據他的保護古村落的建議提出改為「傳統村落」特別好,古村落只是一個口頭叫法,有片面性,而傳統村落則更為準確地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精神表達出來了。

  傳統村落價值不比長城小  

  

  現在,在每個可能的場合,馮驥才都以儘可能多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發出呼聲。他說,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現在已到了關乎傳統村落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國的自然村,由於歷史悠久、文化板塊多樣、民族眾多、環境不同,導致村落形態各異,經過歷史的變遷,很多村落逐漸消失。而中華文明最遙遠綿長的根就在村落裡,大量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都跟村落有密切關係,甚至是發源地。村落是農耕文明最小的社區單位,人們在其中生產、生活;村落裡同時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1300多項國家級「非遺」和7000多項省市縣級「非遺」,絕大多數都在村落裡,少數民族的「非遺」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

  

  


 

   

 朱家峪村一景   

  「從這個角度說,傳統村落本身就是最大的文化遺產,價值我認為不比長城小。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最深的根在這裡面,中華文化的燦爛性、多樣性和地域性體現在裡面,文化的創造性也在村落裡。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其所附有的文化性逐漸被瓦解,這種變化現在看來勢不可擋。如何保留這些文化後遺產相當困難。而且村落本身無法歸類到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任何一方。在我國,物質文化遺產歸國家文物局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歸文化部非遺司管理,村鎮建設歸建設部村鎮司管,有些業務又歸農業部管。如此一來,傳統村落的保護哪頭都不靠,也沒有一個明確的部門專門負責。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雖然評定出160多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但評定標準是從建築方面考慮的,且門檻很高,而很多擁有國家級『非遺』的傳統村落又不見得能列入其中。結果,傳統村落就成了『被遺忘的角落』,也造成了目前古村落保護困難的現狀。」

  

  「非遺」產業化反倒加快其消失速度 馮驥才認為傳統村落的保護確實面臨很多問題,每個傳統村落歷史、環境、居民民族等各不相同,保存現狀、所處位置不同,所以有著巨大的多樣性,故而傳統村落的保護沒法有一個統一標準或規程,而是要針對每一個村落的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再對症下藥。但是這又是最讓他苦惱的一個問題,因為中國專門研究傳統村落的專家學者太少了。我國80%的「非遺」項目,沒有一個學者專家進行研究,只有一個或兩個傳承人。沒有專家的研究、監督,很多「非遺」也就很容易變成一種適應當前市場的商品,因為市場利潤而變質。

  

  「我特別反對開發這個詞,這是一個非常粗暴的說法。保護與開發才是符合文化規律的做法。開發就需要賺錢,就被納入了經濟規律,加大開發力度,也就預示著加大了破壞力度,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現在,很多『非遺』一旦進入了名錄,當地政府就放心了,也就不管了,更多地被政績化、產業化,其實這樣反倒加快了這些『非遺』的消失速度。」馮驥才認為保護與利用才是對傳統村落和「非遺」的最好保護。

  記者詢問山東傳統村落的情況,馮驥才說,山東傳統村落的留存數量不多,保護現狀也不是非常好,尤其是沿海地區很少。全國共有22個省份的169個古村落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但山東省僅有章丘市官莊鎮朱家峪村和榮成市寧津街道辦事處東楮島村兩個,這就很說明問題。全國其他沿海地區的情況也差不多。現在國內很多發達地區的一些村落不是慢慢地、一點點消失的,有的是整個村落幾乎一夜之間就消失了,這種情況很難阻擋。「可喜的是,現在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對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已經有了自覺保護的意識,對村子裡的老建築、石碑等老東西也注意保護了,但是政府和有關機構如何有所作為,才是真正把這些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傳統村落保護下來的最有效推手。」

相關焦點

  • 兩會觀察:10年消失90萬自然村 中國古村落亟待保護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 張茜翼)「當務之急是堅決制止大拆大建中帶來的開發性破壞。」全國政協委員卞晉平10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大會發言,強調要保護傳統村落,留住歷史記憶。  這一話題在兩會期間受到多名委員的熱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更是「心有戚戚焉」。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 香洲區60個自然村納入範圍自然村多形成於清朝及以前
    香洲區最早建村的村落是哪條?哪條村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禾蟲燉湯」「年晚煎堆」又是哪條村的特色美食?香洲區經過1年多的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目前區級普查已基本完成,形成《全粵村情·珠海市香洲卷》送審稿。據統計,一鎮八街道60個自然村納入普查範圍。
  • 傳統村落旅遊開發模式存爭議 如何保得住活起來
    事實上,與無數中國傳統村落裡的老居民相比,張翠蘭已經非常幸運。至少,她在多年後還能看到自家的老宅,朱家峪村也已被當地政府保護和打造成一個傳統村落的旅遊景區。而在中國別處的大部分地方,承載中華民族寶貴文化記憶的傳統村落正以每天近300個的速度快速消失著。如何讓傳統村落保得住、活起來,成為擺在人們眼前的急迫問題。
  • 世界最長,最古老的人工運河,在中國,價值堪比長城
    中國最長最古老的人工運河,是我國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裡,也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比蘇伊士運河長近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同時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京杭大運是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
  • 中國200多萬個自然村 該何去何從
    城市與農村的對比今天的中國有200多萬個自然村,農村常住人口5億多。中國政府在發展城市的同時,也在這十來年中將農村納入到整體的發展規劃,畢竟這是繞不過去的坎,也是那麼多年來「農村成就工業」理應得到的回報。從05年提出三農問題以來,中國政府在農村問題上可謂下了苦功夫,從新農村到脫貧攻堅,再到土地流轉。畢竟農村問題已經不再是簡簡單單的農村問題,可能引發社會安全問題。
  • 「消失的村落」,不一樣的含有歷史韻味的風景,北京三岔村長城
    長城綿延兩萬公裡,跨越15個省,依託長城所建立的旅遊景點和度假區多達上百處。長城的建築功能性早已從抵禦軍事侵略變成了文化具象,總有一些人對這裡已經開發了的景區置若罔聞,而鍾愛無人探索的險境。一本《尋路中國》,一位生動的人,一個離北京城80公裡外的村落,讓人浮想聯翩。
  • 川籍北大研究生辭職保護古村落 創立的「古村之友」覆蓋數十省份
    湯敏認為,古村落保護的背後,實際是文化倫理,是一個地方的文明,也是一個地方的鄉愁。古村落文化在社會發展中逐漸消失的今天,保護古村落的意義尤為重要。2015年的春節,湯敏回到達州,針對古村落的保護,和唐春聊了5個小時。2015年6月,湯敏辭職正式創立「古村之友」。2015年11月,唐春參加了由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古村之友、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古村大會:保護與活化」。
  • 宣城市27個村落入選安徽省首批傳統村落
    記者從市住建委獲悉,近日安徽省第一批傳統村落名錄公布,我市的郞溪縣姚村鄉姚村村等27個村落入選,佔全省228個村落十分之一強,數量居全省第三位。
  • 沙漠出現「綠色長城」,其面積堪比海南省,這是天造還是人為?
    今天,小編就來講講,沙漠出現「綠色長城」,其面積堪比海南省,這是天造還是人為?我國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新疆和內蒙古是沙漠的主要集中地,而陝西毛烏素沙漠有著「第五大沙漠」之稱。毛烏素沙漠在陝西榆林市以北一帶以及其他地區,它被稱之為「沙漠之城」,其面積有4.22萬平方公裡,面積超過了海南省,如同一望無際的沙海。這麼一片堪比省份的沙漠,如今居然在慢慢的消失?
  • 漳州20個村擬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公示期限為2018年12月10日至12月14日。詔安縣金星鄉湖內村據悉,自2012年以來,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相關部門先後數次組織傳統村落調查,分4批將4153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涵蓋全國所有省272個地級市、43個民族。
  • 中國過去10年消失自然村近百萬個 能走的都走了
    要不是這個身體乾瘦、個頭不高的老人還堅守在這裡,南坑村恐怕會像那些早已消失的村莊一樣,遠離人們的記憶。  過去的10年,中國消失的自然村近百萬個。  「也許過不了多久,我也要搬走。我現在就是在打發日子。」65歲的鐘兆武坐在門前的空地上,呆呆地望著出入村莊的道路。這條窄窄的水泥路,承載著他最大的期望。
  • 中國地下有座「長城」,長度堪比3條京杭運河,至今上億國人受益
    中國的長城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華夏子孫留下的無價之寶,從秦朝開始修建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而除了眾人皆知的萬裡長城之外,在中國的地下同樣還有一條長城,長度堪比3條京杭運河,至今上億國人受益。這就是位於新疆吐魯番的坎兒井,大家都知道新疆地區天氣炎熱,水源對於當地人們來說十分重要,但是由於處於荒漠地區,一場雨下來很快會被蒸發掉,而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則是充分發揮了自己智慧,想出了在地下修建坎兒井的方法,用於人們市場生活與農業發展。並且坎兒井也和秦始皇兵馬俑、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 國家級傳統村落——武寧縣甫田鄉太平山合港自然村
    國家級傳統村落——武寧縣甫田鄉太平山合港自然村 2020-05-16 1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年消失了64個自然村,而根據2012年的統計,在過去的10年間,全國...
    「上世紀90 年代,出去打工的父輩回村,帶回了大量的錢,也帶回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村裡的年輕人終於坐不住了 ,紛紛出去打工,20年了,很多人就不回來了,似乎再沒見過。」楊勇回顧自己打工10年的生活,總是眉飛色舞,「我2004年去廣州,一年可以掙5萬塊錢,比家裡幹5年都多,2005年買了一輛車,在東莞、 廣州、深圳跑貨運,一年收入也有10萬元。」
  • 京郊密雲竟還保留著五個傳統古村落
    現在大家一提到密雲,立刻就想到鼎鼎大名的古北水鎮,人氣持續火爆的水鎮讓周邊的司馬臺長城、古村落和樸實的農家院越來越受到歡迎,而就在這些「旅遊大咖」之外,密雲還保留了五個傳統的古村落,讓人們能夠在周末的休閒時光從這些古老的村子裡,找尋到歷史和過往的痕跡,感受不一樣的懷舊之旅。
  • 中國消失速度最快的沙漠,60年消失600萬畝!不久將來會都消失
    中國退去最厲害的的沙漠,60年內消失了退化了600萬畝!感覺會在不久的將來會完全消失!當我們說到沙漠的時候,我們首先會想到那是多麼渴多麼荒涼,看不到未來的絕望的趕腳、一點草不都長」真是乾乾幹。中國地大物博也是是世界上沙漠面積首屈一指的國家。我們來說說是中國第四個大沙漠,他的名字叫:毛烏素沙漠。毛烏素沙漠是在陝西省榆林市長城北面,面積4.22之多萬平方公裡。是一個非常貧瘠的地帶。中國對毛烏素沙漠的治理開始於1959年。
  • 《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勝浦街道卷》出版發行
    「《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勝浦街道卷》是一本能記得住鄉愁的志書,這本圖志讓昔日家園在孩子們心中立體呈現,是進行愛國愛家教育的實際載體。」江蘇蘇州工業園區勝浦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羅宏斌日前動情地說。
  • 吳中再添7個傳統村落
    近日,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公布第三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公示名單,吳中7個村落上榜。截至目前,吳中共24個村入選,數量在全省各縣區市中排名第一。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
  • 123個傳統村落實施掛牌保護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西寧市湟中區上新莊鎮黑城村舉行掛牌儀式,標誌著我省123個傳統村落全部實施掛牌保護,也標誌著我省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向標準化、規範化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年報]中國長城:2016年年度報告
    2020年嚴格履行中股份限售承諾本次重大資產重組完成後,中國電子持有的長城信息股份相應變更為中國長城股份並自發行上市之日起 36個月內不轉讓該等通過本次換股合併而取得的中國長城股份,之後按照中國證監會及深交所的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