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發現兩棲類新物種黃連山灌樹蛙

2021-01-13 環球網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記者1月2日從雲南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在黃連山掌突蟾這一新物種被發現後,又一新物種黃連山灌樹蛙(Raorchestes huanglianshan)在黃連山被發現,其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

ORIGINAL ARTICLE期刊。

灌樹蛙屬當前記載65種,廣泛分布於印度、中國西南和中南半島區域,其中中國原記載分布有5種,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中國境內的灌樹蛙屬物種多樣性被低估了 (Chen et al., 2020; Wu et al., 2019)。近期發現的黃連山灌樹蛙和勐海灌樹蛙兩新物種,就充分說明中國灌樹蛙屬物種多樣性還待進一步研究。

黃連山灌樹蛙發現於黃連山老邊一帶,海拔1823米,科學時空演化研究推測灌樹蛙屬起源於印度半島,隨後擴散到中國西南和中南半島區域,黃連山灌樹蛙的發現,從生物地理研究上突出了保護區兩棲類動物分布的特殊性和多樣性,也豐富了灌樹蛙屬在東南亞和中國南方區域的多樣性。(總臺央視記者 陳堅)

相關焦點

  • 雲南發現兩棲類新物種——黃連山掌突蟾
    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屬哀牢山南延餘脈,生物多樣性豐富。去年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雲南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開展了兩棲爬行動物調查,此次調查期間採集到的4號掌突蟾標本經過形態學和分子系統發育學分析,確定為一新種——黃連山掌突蟾。近日,這項成果刊登於國際分類學期刊Zookeys。
  • 雲南兩地發現2個灌樹蛙新種
    近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獲悉,科研人員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和紅河州綠春縣各發現一個灌樹蛙新種,命名為勐海灌樹蛙和黃蓮山灌樹蛙。▲勐海灌樹蛙的不同色型 王凱 攝灌樹蛙屬包含68個物種,其中超過80%的物種分布於印度(尤其是西高止山脈)此外還分布於尼泊爾、緬甸、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以及我國的雲南和西藏。灌樹蛙屬的物種體型較小,體長在14~45毫米之間,常棲息於灌木叢中,繁殖方式為直接發育,即蝌蚪在卵內完成變態過程,直接孵化出幼蛙。
  • 中國學者在西藏墨脫髮現2個兩棲類新物種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墨脫縣境內已發現了多個兩棲類新物種,暗示了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水平仍被低估。角蟾屬Megophrys隸屬於角蟾科Megophryidae,是一類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森林溪流的蛙類,其分布範圍西起喜馬拉雅山東段南麓,東到我國華東,南至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該類群具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截至目前包含了109個物種,而近一半的物種是近十年被發現的。
  • 中國科研人員在緬甸發現3種兩棲類新紀錄
    中新社昆明3月24日電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簡稱「東南亞中心」)公眾號24日發布消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課題組與東南亞中心研究組發現了3種緬甸兩棲類新紀錄:布氏泛樹蛙(Polypedates braueri),印度稜鼻樹蛙(Nasutixalus jerdonii)和景東齒蟾
  • 暑假最佳出遊目的地,黃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綠春縣中南部,屬哀牢山南段餘脈,與寮國豐沙裡自然保護區相連。這裡是滇南最大的保護區,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綠色三角洲」之一。保護區內群山逶迤,高山峽谷縱橫交錯,具有最為原始壯觀的森林地貌。黃連山自然保護區地處哀牢山南段三個分支中的中支,呈西北一東南走向。
  • 雲南發現440餘種外來入侵物種 有美洲大蠊波斯菊等
    5月21日上午,雲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動物研究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收錄了雲南省境內發現的小管福壽螺、巴西含羞草、美洲大蠊等外來入侵物種441種4變種。
  • 中國科學家確認發現小鯢新物種——"吉林爪鯢"
    新華網長春3月8日電(記者齊海山)中國科學家最近確認在吉林省發現的一種小鯢為新物種,並命名為吉林爪鯢。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吉林黃泥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幾年前聯合開展小鯢物種研究與調查時,意外地發現了一種奇異的小鯢,經過實驗室遺傳學分子實驗,確認為小鯢新物種。
  • 南澗無量山發現蜘蛛新物種,它們長這樣……
    近日,從貴州銅仁學院米小其教授研究團隊傳來好消息,他們在南澗無量山新發現了五個蜘蛛新種,其中兩個新種分別以靈寶山和無量山命名。南澗無量山保護區科研監測工作再傳捷報,目前發現的五個蜘蛛新種,增添了我國蜘蛛新種類。 米小其教授一行於2015年8月到南澗無量山指導開展蜘蛛資源監測,並採集了部分蜘蛛標本。歷時五年,米小其教授科研團隊對採集到的蜘蛛標本進行了分類研究,目前發現並報導了南澗無量山五個蜘蛛新物種,它們分別是:長突擬蠅虎蛛、靈寶山擬態蛛、無突翹蛛、羅氏合跳蛛、無量山合跳蛛。
  • 野牡丹科新物種!雲南發現新物種金平異藥花
    【野牡丹科新物種!雲南發現新物種金平異藥花】12月22日,記者從雲南省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獲悉,該局高級工程師、科研所所長喻智勇與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瑩博士等學者,在國際學術期刊《Phytokeys》發表文章稱,他們在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野牡丹科異藥花屬的一個新物種,為世界生物物種增添了一新成員。 該物種具四數花和8個二型雄蕊,藥隔基部鼓起但無距。
  • 【魅厲雲南】在雲南經常有新物種出沒是什麼體驗,一起來看看動植物...
    ,2019年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 然保護區發現該物種活體尚屬首次。,通過形態對比和分子證據發現其應該為一新種,並將其命名為先導板蟹蛛。 -05- 騰衝齒突蟾 2019年9月,中國生物保護工作者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騰衝片區開展生物多樣性考察過程中,發現一種兩棲動物新種
  • 雲南再次發現新物種,「運氣海芋」的出現,意味著什麼?
    巧合的是,前段時間在雲南發現了新物種,科學家聲稱它的出現意味著地球的環境正在變好,這是真的嗎?雲南發現新物種今年地球上出現了很多新物種,同時有一些物種正在瀕臨滅絕,可以說環境讓它們難以在地球上繼續生存下去,前段時間雲南竟然出現了一種罕見植物,它之所以罕見,是因為它對當地的環境要求極高,如果當地的環境不好,是難以出現這種新物種。
  • 婆羅洲島熱帶雨林新發現至少52個動植物新物種
    圖:新發現的樹蛙  【搜狐科學12月19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稱,科學工作者在去年一年間,科學家們在婆羅洲島新發現了至少52個動植物新物種。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編纂的報告顯示,這些新物種包括30種魚類,2種樹蛙,16種姜類,3個樹種以及1種大葉植物。  WWF表示,這些發現進一步顯示了保護這座世界第三大島上的物種及其棲息地的必要性。
  • 彩虹蛇和龍蜥蜴,大湄公河發現163新物種!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2月 20日發布消息稱,科學家近期在東南亞大湄公河流域發現163個全新物種,例如頭部映著彩虹光芒的蛇,以及外形像龍的蜥蜴。泰國清萊府新發現的一種蠑螈(Tylototriton anguliceps ),它身上的黑、紅色標記,類似電影《星際迷航》裡的克林貢。彩虹頭蛇,發現於寮國北部巖溶絕壁中。路透社報導,科學家今天(12.20)在報告中公布這些新發現,包括寮國淺藍色壁虎,以及泰北稀有品種香蕉,因森林砍伐日益嚴重,這種香蕉瀕臨絕種。
  • 新物種!雲南發現珍稀神秘「飛鼠」,此前全球僅發現過兩種!
    據《動物分類》(ZooKeys)7月18刊登一項研究,我國雲南發現一種新品種的「飛鼠」,不過這個物種已極度瀕危,急需保護。據悉,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權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一個稀有的飛鼠物種——高黎貢山飛鼠(Biswamoyopterus gaoligongensis)。
  • 誰是脊椎動物的登陸先鋒:關於迷齒兩棲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迷齒兩棲類動物可以分成幾個主要的類群,第一個類群叫魚石螈目,它們是最早的四足動物。大家最熟悉的代表——魚石螈類,是在格陵蘭發現的化石,它們生活在距今大概3億6千萬到3億7千萬年前的泥盆紀晚期,它們生活在主要是淡水的,類似於沼澤的環境當中。這是魚石螈的復原圖。魚石螈既然作為四足動物登上陸地,是不是它可以健步如飛地在陸地上奔跑?
  • 雲南發現「運氣海芋」,新物種不斷出現,意味著地球環境變好了?
    巧合的是,前段時間在雲南發現了新物種,科學家聲稱它的出現意味著地球的環境正在變好,這是真的嗎? 雲南發現新物種 今年地球上出現了很多新物種,同時有一些物種正在瀕臨滅絕,可以說環境讓它們難以在地球上繼續生存下去,前段時間雲南竟然出現了一種罕見植物
  • 新物種!雲南發現野牡丹科「金平異藥花」
    新物種雲南發現野牡丹科「金平異藥花」 據人民日報,科學家發現了野牡丹科異藥花屬的一個新物種,並取名「金平異藥花」,目前僅記錄於滇東南金平縣,通常生長於海拔900米至1900米的林下或林緣。
  • 黃連山管護局領導班子召開2020年度民主生活會
    2021年2月4日,雲南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召開2020年度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州林草局黨組書記、局長楊雲鴻到會督導。
  • 水產科學家又聯合為蛙發聲:本土蛙與牛蛙同屬兩棲類,是安全...
    3月4日,農業農村部緊急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革除濫食野生動物決定的通知》,明確中華鱉、烏龜等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物種和農業農村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按照水生物種管理。也就是說,中華鱉、烏龜、牛蛙等品種可以不被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