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山東恩縣的東鄰村,有個聾啞人,姓吳,大家都叫他吳啞巴。吳啞巴的身世很可憐,他父親死得早,母親又體弱多病,所以,吳啞巴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掙錢養家了。
吳啞巴的家離城大概三,四裡遠,他每天都早早地起床,到城裡去為一間當鋪挑水,以此來賺取一點微博的收入。每次得了錢,吳啞巴都不肯亂花一分,他把錢攢起來,全部都用來孝敬母親了。
吳啞巴雖然又聾又啞,但是人卻很聰明,每當他母親想吃什麼的時候,只要給他比個手勢,他就能明白。比如,他母親把手指做一個圓圈,他就知道母親是想吃餅,把手指撮在一起放在手背上,他就明白母親是想吃饅頭,而把手指叉開呈八字,他就明白母親是想吃水角子,伸出一隻手掌,他就明白母親是想吃魚,而做出提東西的樣子,他就知道母親是想吃肉了。
吳啞巴侍母至孝,無論他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會為去買回來給她吃。他母親吃東西時,如果吃得又少又慢,吳啞巴就會很憂心,但又不敢在母親面前表示出來,只好一個人到暗處偷偷的落淚,還會在別人面前一臉愁容地用手比劃,「告訴」別人,自己的母親最近身體不太好,吃不下東西。
而如果他母親胃口好,吃東西又快又香時,吳啞巴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嘴裡咿咿呀呀地唱個不停,有時甚至還會張開手臂,在母親面前揮舞,模仿戲臺上的演員表演,以此來博取母親的歡心。見到人後,他就會開心地對別人比劃,「告訴」人們,母親胃口很好,然後又拍手狂笑,一副十分快樂的樣子。
吳啞巴對母親的孝,不僅僅是在飲食上,生活中,他對母親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冬天時,吳啞巴每晚都會先上床,把被褥捂熱後,這才把母親扶上床去睡,自己則睡在床下的草榻上,為了不讓自己的鼾聲影響母親睡眠,吳啞巴總是待到母親睡著後,自己才睡。
而夏天時,吳啞巴就會在門口掛上蘆葦帘子,讓母親睡在屋中間的竹榻上,而自己卻光著膀子睡在大門口,他這樣做,是想讓自己把蚊蟲餵飽,以免它們去叮咬母親。
吳啞巴的孝行感動了很多人,人人都稱他為大孝子。
有一天,吳啞巴到當鋪去挑水,在門口時,一不小心,把水濺到了微服私行的梅縣令身上,梅縣令大怒,對著他一陣呵斥。當鋪裡的執事聽到後,急忙跑出來,對梅縣令說,這是東鄰村的吳啞巴,是個大大的孝子。然後就把吳啞巴的事跡講給了他聽。
梅縣令聽後,轉怒為喜,對吳啞巴的孝行大加讚賞,就立刻向當鋪借了五串錢贈送給他。吳啞巴連連擺手,堅決不肯接受。執事看見兩人僵持不下,於是就對著吳啞巴豎起了無名指。吳啞巴見到後,這才對著梅縣令千恩萬謝的受下了錢。
為何吳啞巴見到執事豎起無名指後,就收下了錢了呢?原來,在當時的啞語裡,拇指代表的是天,食指代表的是地,中指代表的是父,無名指代表的是母,而小指則是代表的妻。執事對著吳啞巴豎起無名指,意思就是說這錢是梅縣令拿給他去孝敬母親的,所以吳啞巴才接受了梅縣令的好意。
吳啞巴挑完水後,帶著錢高高興興地回家,母親見他帶回來這麼多錢,很吃驚,就問他錢從哪裡來的。吳啞巴比手畫腳咿咿呀呀地「說」了半天,也沒有把事情說清楚。母親擔心他因為窮就去做些雞鳴狗盜的勾當來,於是就到鄰居家去問,但是鄰居都說不知道。母親立刻就怒了,她讓吳啞巴跪下,對他斥責道:我寧願要一個挑水的殘疾兒子,也不要一個心術不正的小偷。
母親訓責完吳啞巴後,就拄著拐杖到城裡去,問遍了當鋪的人,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這才放下心來,嘴裡念著阿彌陀佛回家。
吳啞巴家雖然離城不遠,但對一個老太太來說,也是段不短的行程,她足足走了半天,才回到家。到家以後,看見吳啞巴還直挺挺的跪在地上,一動也不敢動。直到母親笑著去拉他,他才敢站起身來,破涕為笑。
梅縣令知道這事後,派人給吳啞巴送了一塊匾額去,嘉獎他的孝行,不過,吳啞巴卻不肯接受,最後,鄉親們把匾額掛在村口,個個都以此為榮。
捻匪作亂時,路過吳啞巴的村子,看見掛在村口的匾額後,對吳啞巴的孝行也不由得肅然起敬,竟然就此放了整村人一馬。自己的孝行竟然無意中促成如此一樁善行,這可能是吳啞巴做夢也想不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