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閩南網 ,作者唐頤
閩南網
福建日報社(集團)主管的新聞門戶網站,經福建省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許可審批,具有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採編發布服務資質。
「海絲」橋頭堡九日山
文/唐頤
「九日山」,久聞其名,雖未見識,但山名就讓人喜愛,還讓人猜測,其中一定是有故事的。果然,走進九日山,一塊碑記告訴我最初的故事:「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麓創建延福寺。衣冠南渡後,聚居晉江之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懷鄉,因以得名。」
朗讀片段
九日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啟航歸航的橋頭堡。
「山中無石不刻字」。現完整保存著宋、元、明、清摩崖石刻共77方,其中13方海上交通祈風石刻更是我國絕無僅有的瑰寶,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證,記載了宋代泉州(古稱刺桐)海上絲綢之路商船遣舶與回舶祈風的千年歷史,印證了十二三世紀我國宋代泉州港同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紅海和東非等地區的海上經濟貿易和人民交往的史實。
九日山管理所負責人胡老先生引領我們拾級而上,走近東峰山麓石刻群,解讀何謂「祈風」:「宋元時期,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許多番舶船隊出入港口,夏季御西南風而來,冬季則逐東北風而去。因當時的遠洋航行專靠信風驅動,順風順水、安全通暢便是海上航行頭等大事,所以每年陰曆四月間與十、十一月間,泉州郡守或提舉市舶主管官員,即率領有關僚屬到延福寺、昭惠廟舉行隆重的祈風儀典,敬祭海神。禮畢飲宴於延福寺或登臨九日山,並刋石紀事。」
摩崖石刻群有兩方並排的宋代祈風石刻,時間相隔60年,一方刻有「遣舶」,一方刻有「回舶」,胡老先生手指字跡,說:一處是歡送,一處是歡迎,充分說明了當年泉州港既是海絲之路的起始港,又是終點港。
13方祈風石刻,最早的一方立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一方立於鹹淳丙寅年(1266年)。此時的南宋王朝已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但祈風儀典尚不敢省略。
如今,東峰山麓石刻群崖頂生長著一株大榕樹,樹齡不過50年,形態卻奇特,共有99根分枝,圍繞著一根主幹向上生長,枝條繁茂,參天蔽日;而向下生長的樹根也有99支,圍繞著一支主根,攀爬於崖壁之上,白色樹根形成一張大網,疪護著摩崖石刻。那大榕樹名曰「九九歸一」。
77方石刻中,唯有一方為當代所刻,也是胡老先生推崇備至的。那是1991年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團到此考察,留下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交官和專家學者,聯合籤署的登遊紀事碑。該碑中間鐫刻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徽章,兩邊為中英文。節錄如下:「在九日山最後一次祈風典禮之後七百餘年,來自非洲、美洲、亞洲和歐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員……來到這裡,作為朝聖者,我們既重溫這古老的祈禱,也帶來各國人民和平的信息……為此,特留下這塊象徵友誼與對話的石刻。」
九日山祈風石刻,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月被列入2018年「古泉州(刺桐)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南安申遺點。
九日山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
與胡老先生茶敘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他一開口便稱:「先有豐州城,後有泉州郡。閩南第一個置縣之地,始於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即現在九日山下的豐州鎮。唐久視元年(700年),府治才東遷十六華裡至今泉州。」
南朝時,印度高僧拘那羅陀二度來延福寺翻譯《金剛經》,為福建有文字記載第一個到訪的外國人。唐代,詩人秦系、名相姜公輔、學士韓偓、國子監歐陽詹,相繼棲隱其間,後人稱之為「四賢」。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兩度登臨講學,創立九日山書院,並題山名。唐宋以來,九日山三十六景逐一形成,宋代遂為泉南遊覽及海舶祈風勝地。
九日山有東西北三峰,其形如鉗,海拔最高處98米。有文化的山是需要花時間解讀與品味的,比如,靜坐望江亭,俯瞰晉江,一江春水,波瀾不驚,耳邊響起胡老先生娓娓道來的解說詞「晉人南遷,沿江而居,重九登高,始稱九日……」似乎有穿越之感。
半山腰有一塊山中最大摩崖石刻,鐫刻山名「九日山」,原為朱熹題寫,後風化無存。現石刻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福建軍門提督馬負書,為承先哲表彰聖地之至意,特地補題刋刻,附記於側。山名三個字,字字大如鬥,沉穩敦厚,可謂用心,讀附記,更可讀出這位軍門提督舉筆題寫山名時誠惶誠恐心態。
唐代先賢遺蹟猶在。九日山東峰又稱「姜相峰」,是為了紀念、崇尚唐代德宗年間宰相姜公輔的高風亮節,這位謫相從長安被貶來泉,在東峰隱居13年,死後亦葬於此。西峰則是唐代詩人會稽秦系隱居結廬之地,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高士長隱西峰25年,稱西峰為「高士峰」,並建「秦君亭」。相傳姜公輔是慕秦系之名來到九日山的,兩人心有靈犀,多有詩文交往。頗有趣的是,秦君亭歷代有重建與修繕,到了清嘉慶年間,其裔孫秦時中知南安縣,重建秦君亭並立碑紀事,該碑至今猶存於亭側。
位於西峰東南坡一塊臥巖上,題刻「如此江山」四個大字,為元代福州人方麟所書。後人評價其意頗為神秘,可解讀讚美眼前如此美好江山,亦可哀嘆淪為異族踐踏之大好河山。漢語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
與胡老先生揮手告別之際,我回望九日山,特別想再看到那株根深葉茂、守望九日山的「九九歸一」大榕樹,可惜它隱沒在滿山崗的榕樹群裡,分不清是哪一株了。
本文作者
唐頤,原寧德市委副書記,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協會員。散文曾入選《福建省文藝創作60年選—散文》集,曾獲得中國新聞報紙副刊獎、華東及福建新聞報紙副刊獎10餘次。散文集《二十八個人的閩東》獲福建省作協第26屆(2012年)優秀作品二等獎。
朗讀者
李小梅,新華網新華號、華人頭條號【小梅誦讀】欄目創建人及主播,「閩南網·印象古城」、「光明日報閱讀公社·尋味」、「中國作家網·本周之星」、「西海岸文學平臺·小梅之聲」、「詩客·小梅誦讀」等欄目主播,中國共青團雜誌、福建作家、廈門日報、泉州通FM朗誦嘉賓,福建省海峽朗誦藝術團成員。
印象古城 · 徵稿啟事
「印象古城」面向大眾徵集以「印象古城」為主題的原創文學作品,可以是發表過的,也可以是還未發表的。欄目將擇優集納推出,凝結古城與文學的淵源,更生動地講好泉州故事。
投稿方式:QQ郵箱 188595000@qq.com
主辦單位:中共泉州市委網信辦、中共泉州市鯉城區委宣傳部、閩南網
協辦單位:泉州文學院、鯉城區作協
詳情>>>http://www.mnw.cn/wenhua/yxgc/
來源:閩南網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印象古城 | 「海絲」橋頭堡九日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