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故事NO.9 一座山
九日山上尋找「活的海絲」
孫秀錦一遍遍從九日山上的石刻裡尋找有關祈風的記載
閩南網8月13日訊 2003年到2007年,泉州豐州九日山風景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孫秀錦幾乎天天將大半時間都泡在山上,覺得「清晨的空氣都是甜的」。她將山上的摩崖石刻逐一拍下照片,回家後對照著整理出文字,並詳細釋義。
堅持如此繁蕪的工作,目的是為了解「祈風」。這種在歷史上持續了近兩百年的官方祈福儀式,消失了七百多年後,在孫秀錦有意識的整理下,「套式」又逐漸清晰了起來。作為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位九日山祈風儀典的傳承人希望,有一天,這裡能真正恢復起「冬春兩祭」的儀式,雖然鷗鷺掠過風帆的大航海場景在金雞港已無法再現,可作為「海絲」印記之一,至少能讓這一盛典,依舊「活」在泉州人的眼前。
石頭裡的
秘密
九日山上共13方有日期紀年的祈風石刻,裡面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連續拍了五年的石頭照,孫秀錦已經是「出口成章」。比如,山上最早的一方祈風石刻,立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石頭上用描紅的隸書寫道:泉州市市舶司提舉虞仲房等人操辦了祈風儀典。還有一些石刻提到,南宋泉州太守主持儀式、官員集體出席活動;或記載「舶司歲兩祈風於通遠王廟」、「遵令典祈風於昭惠廟」等。
最晚的一方祈風石刻撰於鹹淳丙寅年(1266年)冬至後,正值南宋王朝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之際,尊重民意,朝廷還在堅持祈風。文字裡,官員們對當日陽光明媚、溪流與山景之優美做了好一番抒情。
站在九日山琳琅滿目的摩崖石刻下,孫秀錦感嘆,多虧了泉州古代官員文人有在石頭上「寫筆記」的風雅習慣,這才使得祈風史料有鐵一般的證據。鑑於全國絕無僅有的航海摩崖石刻就在泉州,1988年,國務院將九日山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儀典中的
講究
鐵證雖有,但儀典誰都沒見過,志書也沒有詳細記述。因為祈風源自民間需求,可以肯定的是,官方儀典其實還是脫胎於民間的祭祀傳統典制。通過熱心人介紹,孫秀錦在道教世家的第四代傳人賴傳義那裡找到了依據。將其祖上傳下來的法會儀典套式,再結合石刻、史料等各種文字鐵證,初步推證出了九日山祈風儀典的「科儀」。
大致為:在九日山前搭起五米高的祭壇,祭壇分三層,內可容納六七十人。主祭在上層;太守等官員分為四方陣在中間一層;其餘道士在第三層,一般百姓在祭壇外圍燒香祭拜。祭祀事宜完畢,官員們要登覽九日山,並泛舟金溪。
賴傳義說,道教儀式中,祈風和祈雨都有類似的套式。宋代以來,每年上半年的陰曆夏四月間為回舶祈風(如果有西南風,更有利於船隻回到泉州港);下半年多在冬十、十一月,為遣舶祈風(盼望來一陣西北風,將船隻遣出泉州港)。
互動:第四期「海絲問答 天天有獎」問答題目
往期回顧:
海絲故事NO.8:「海絲」文化紀錄片《古刺桐港》 讓外國友人看遍老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