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只服莊子:識別小人,先把他灌醉,再誘之以利

2020-12-15 者也論道

莊子可謂識人用人的鼻祖,其識人本領、境界不亞於鬼谷子。

面對人人厭惡的小人,莊子提出了5個辦法,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也正應了「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話。

01先把他灌醉

讓對方喝醉酒,然後觀察他的行為儀態。莊子這招太絕了。

《鬼谷子》上說「夫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一個人內在感情有所變化的時候,會在情貌上有所表現,如歌哭、舞蹈、或怒或笑等等。而莊子以酒醉將人對自身有意無意地偽飾儘量解除,還原其本真狀態,藉以觀察他平時不能顯現的真實情志,從而對他的為人、儀表等做出接近本質的判斷。這種考察方式可見莊子對人性體察之微。

02再誘之以利

「仁」在此處是廉潔的意思。對待錢財的態度能反映一個人真實品行。莊子提出「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即是讓他面對金錢的誘惑。小人面對金錢,一般都會抑制不住內心對金錢的渴望,其言行舉止必然會有所不同。也可以引申開來,通過利益來考驗對方,如果是小人,在金錢和利益面前,他的真面目很快就會暴露出來。

03告之以危而觀其節

莊子的「告之以危」,即是故意將對方置身於相對危險的境地,以觀察其是否能處變不驚、持守節操。

尤其在當代社會,如何處理突發事件、應對危機,不僅是能力的考驗,更是節操的考驗,。面臨危機,是臨陣脫逃,還是衝鋒在前?德行之高下立現。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慷慨赴死,留下了「各國變法,無不因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這樣的鐵血名言。

這裡,「節」完全是一種置生死於度外、甘願為理想而獻出生命的高貴情操了。用危局來考驗對方,這是莊子智慧的過人之處。

04煩使之而觀其能。

人是複雜的,又是獨特的,能力總會有所偏長。

莊子的「煩使之而觀其能」,就是給對方安排很多有挑戰性的工作,看他能否遊刃有餘,藉以觀察其工作能力。

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費禕就是一位能人。當時蜀國正值徵戰多事之秋,公務繁雜瑣碎。費禕擔任尚書令,見識過人,且有過目不忘之能。他常在早晨和傍晚處理公事,聽取大家意見,中間接待賓客,宴飲娛樂,使人人盡興而公事井井有條。除了天生異稟,這也是個人修養的結果。佛家有言「定能生慧」。不能「定」,就不可能處理好繁雜的工作,更不能做出高質量的決策。而能不能「定」,主要還是靠個人的後天修養。

05急與之期而觀其信

「信」者「誠」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

儒家提出「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莊子認為,「信」是非常重要的德行。「急與之期而觀其信」,意即倉促與對方約定時間,來觀察他的守信程度。古代交通不發達,因此「急與之期」,再看他能不能按時赴約,是檢測個人信用的一種方法。現代社會是契約社會,「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建立合作關係的基石,小人往往言而無信,通過這種方法就能甄別出做人的底線了。

相關焦點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莊子·大宗師》有這麼一段話:「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這裡莊子說的是違背世人的一般見解,實際上一般見解應該是「萬物」為「義」。按《說文通訓定聲》說法,是「細切勻之有敘也」。這裡的「細切勻之」與上面「宜」作為切肉的意義是一致的。那麼,我們可以推出「義」的本義是殺羊分肉。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送給他廩丘作為食邑。孔子這時是平民,他在魯國只當過司寇的官,然而,他的人格之高尚,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君主都難以跟他相提並論,帝王的輔佐之臣也不比他聲望高,因為他取捨從不苟且,篤信義大於利,總是一身正氣凜然!還有一則故事。墨子讓弟子公上過 去越國遊說。
  • 莊子經典名言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莊子·外篇·天地》6.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7.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山木》8.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 莊子大智慧:「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水不是亂喝的
    這些人中有的人是正人君子,有的人則可能是虛偽小人。不論遇到什麼樣的人都是人生當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不過在兩千多年前,有一位哲人卻這樣說道「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為什麼與人交往,遇到的人都會跟水相關呢?
  • 如何識別小人?這五點把小人的特徵說透了(精闢)
    人際交往中,我們所碰到的人有好壞之分,其中有君子,自也不乏小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儘管不能靠算機別人來保護自身,但至少要有防人之心,特別是防小人之心。防小人的前提是識小人,在人際交往中,多長几個心眼肯定沒有壞處,尤其是要能識別小人,儘量避免與其接觸,或者讓小人難近你身。
  • 莊子的三大養生之道!心齋坐忘!緣督以為經!
    但其實莊子是矛盾的。他一方面主張要棄絕人世、逍遙於無何有之鄉;但另一方面他又高度關注自己的生命和身體,主張把自己的身體搞得好,養生保身。也就是說,莊子一方面想成為脫離塵世的神人,最好能不食人間煙火天上飛來飛去;另一方面他又擺脫不了身體上、感官上的快樂,想方設法保養身體,跟現在被人騙去扎堆買保健品的老人一樣。
  • 《易經》:君子有德便有利,小人爭利卻無利
    引言:一個正人君子謀事的時候沒有計較利益,但是卻能夠突如其來得到一些意外的收穫;一個小人千方百計的算計利益,但是最後卻有意想不到的問題讓他損失了利益。君子有德便有利,小人無德便無錢。自古以來「君子偏向於義,而小人只在乎利」,這是世間真理,也已經成為了共識,但是大多數人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真理,那就是君子偏向於義,最後卻能獲得利,小人只在乎利,最後卻只得到了禍患。正所謂說:「義之中有利,而尚義之君子,初非計及於利也;利之中有害,而趨利之小人,並不願其危害也。」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黃飛鴻之英雄有夢》裡面雷公(洪金寶)問黃飛鴻(彭于晏):「一個人不貪小利,必有大圖,你圖的是什麼。」黃飛鴻感到對方看穿了自己的目的心理的確有些害怕,但依然面帶笑容的回答。「我圖的就是您想圖的。」在孔子的思想中,「義」和「利」並非是衝突的。
  • 人生哲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句話,出自《莊子·山木》。這句話背後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因為利益而走到一起,遇到災禍就會互相背棄,但是因為天性和情感而走到一起,即使再大的磨難也不會分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心性淡泊而能互相親近,就像水一樣。小人唯利是圖卻見利忘義,沒有利益之後往往一刀兩斷,和那甜酒差不多。「小人之交甘若醴」中的「醴」怎麼理解呢?
  •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來推崇君子而貶抑小人。但是君子和小人之間,有什麼明確的界限嗎?恐怕孔夫子他老人家再世復生,也同樣說不清楚。所以對於君子與小人的辨析,我們只能從一些古典的格言中去尋章擇句,試圖找到理論上的證據。而對於君子與小人之辨別,記錄最多的莫過於儒家的經典《論語》。
  • 古人論「君子與小人」
    ——宋·朱熹 17、君子之為利,利人;小人之為利,利已。 ——明·方孝孺 18、君子以道德輕重人,小人以勢輕重人。 ——清·宋綞 19、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
  •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莊子》的價值,在我看來,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神仙,二是境界,三是不執著。但是《莊子》只介紹了高境界的現象,並沒有探討達成的方法和原理,因此還不能算作系統的、理論性哲學著作。也可能正是這個原因,人們才把他排在《老子》之後。
  • 每日讀書:君子不黨,禍無解處必困;小人利交,其利人助!
    每日讀書:君子不黨,小人利交。每日讀書:君子不黨,禍無解處必困;小人利交,其利人助![原文]「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義失之無懲,禍無解處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諒矣。」《庖丁解牛》之解,就是其本義。本文中的「解」字意為解除,解圍。困:「困」是個會意字,從囗(wéi),象房的四壁;裡邊是生長的樹木。從甲骨文衍生而來,本意是廢棄的房屋,後引申為窮困。本文中的「困」字意為困難、苦難,急難、危難。[譯文]君子不愛拉幫結派,但是真有了禍事沒人會去幫助君子。小人因為利益和一幫人結黨營私,因為有了利益關係,一旦出事,這些人才會幫助他。
  • 莊子:爾視之若珍寶,吾視之如腐鼠
    前文我們曾說過,《莊子》是一本哲學著作,但是這本書是用一些有趣好玩的故事寫出來的哲學。「惠子相梁」就是其中一個。話說,莊子原本在宋國擔任一個漆園吏的官,但是因為他不願意接觸政治,就把這個官給辭了。有一天,他西遊到了魏國國都大梁,而魏國的國相叫惠施,是莊子的朋友叫惠施。這老朋友許久不見,應該是件高興的事,但惠施卻高興不起來。原來,有人跟他說,莊子前來魏國,是為了取代他成為魏國國相的。惠施聽了,一想,這不是要搶自己飯碗麼?不行,可不能坐以待斃。於是,他立馬下令,在全城搜捕莊子。搜了幾天幾夜,都沒搜到這個可能搶自己飯碗的人。
  • 王陽明:遇到小人不用怕,3個方法對付不同的小人,人生越來越順
    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王陽明也曾因為小人遭遇構陷,但他在龍場悟道之後想出了對付小人的三個對策。一、含而化之,順勢而易之對於良知尚未泯滅的小人,他們往往迫於形勢不得已做了很多事情,對付這種小人就要順著形勢的變化來趁機拉攏小人,用內心的良知來感化他們。
  • 莊子告訴你,什麼是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如何做一個道家的真人?
    「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一語出自《莊子·刻意》。其完整語句為:「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導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白話翻譯過來就是:假如有人不砥礪心志卻成為高尚,不講求仁義卻能修身,不求取功名卻能治理好國家,不處於江海卻能閒遊,不通過導引的方法卻能高壽,他沒有什麼是不能忘卻的,也沒有什麼是不會擁有的,他恬淡無極,然後所有美好的都來匯聚於他。這就是因為他懂得天地的大道,聖人的大德。
  • 鬼谷子:三招教你駕馭小人,善結君子!遇貴避災
    他所創建的鬼谷門派,擅長於持身養性,精通於心理揣摩,深諳於剛柔之勢,古稱獨具「通天之智」!鬼谷子一身曠世絕學,散布天下。他是縱橫家的鼻祖,謀略家的謀聖,兵法家的聖人,名家的師祖,道教的王禪老祖,連算命佔卜的都尊他為祖師爺,可謂是學貫百科,精通百家。
  • 《莊子》經典名言20句,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語出戰國·莊周《莊子·外物》。去除小的聰明,就會得到更多大智慧。七、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語出戰國·莊周《莊子·人間世》。人們都知道去顯示自己的才能,但並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本事發揮到最大用處。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目無全牛: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意思:指解剖牛的肢體時,看到的是其各個相連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比喻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亦形容辦事情準確熟練。   遊刃有餘: 「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