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河西走廊的編年史——紀錄片《河西走廊》觀後感

2020-12-09 甘肅省稅務局

關於河西走廊的最初印象,來自於學生時代的歷史課本和下發的《甘肅歷史》《甘肅地理》等書籍,那時候便知道我的家鄉酒泉就在這片神奇的走廊上,對沙漠、綠洲、戈壁、草原、紅柳、胡楊、沙棗、紅柳、芨芨草、駱駝早已司空見慣,但對河西走廊歷史卻一知半解,直到觀看了這部央視拍攝的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並買來了同名書籍細細研讀,才對這條走廊上跨越千年滄桑變化的歷史有了更為深入系統的理解。

河西走廊指今甘肅的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地,東西長約1200公裡,因位於黃河以西,又因其為夾在祁連山(亦稱南山)與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之間的狹長地帶,故被稱為河西走廊。紀錄片《河西走廊》如同一部記載河西走廊歷史與文化的編年史,將漫漫歷史長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來。

河西走廊是中華民族開拓進取的歷史見證

1868年,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踏進河西走廊,他首次將穿越中國西部的古老商路命名為「絲綢之路」。河西走廊便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正是河西走廊的開闢造就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沒有河西走廊,就沒有絲綢之路。

某年夏天,我們曾驅車前往位於張掖肅南的康樂草原,那裡雲淡風清、綠草如茵,讓人想起了那首古代民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西漢初年,生活在此地的月氏人被彪悍的匈奴人擊敗被迫西遷至阿姆河流域,與匈奴結下仇怨,同一時期的西漢朝廷,早已對匈奴的騷擾忍無可忍,得知這一情況,一個聯合月氏左右夾擊匈奴的宏大戰略構想呼之欲出,河西走廊的歷史也由此拉開大幕。

第一集《使者》就將目光投射到西漢,那是一個波瀾壯闊的黃金時代,日益強盛的西漢,想要一舉解決強悍的北方鄰居,將國家的戰略縱深拓展到廣袤的西部,為了實現斷匈奴右臂的戰略構想,漢武帝決定派使團前往西域聯絡大月氏,此行路途遙遠困難重重,還要經過匈奴人控制的河西,必須要挑選出一位智勇雙全的人來率領這支使團,宮廷侍衛張騫最終脫穎而出,他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憑藉超乎尋常的信心、勇氣和毅力,用了十三年的時間,歷經千難萬險,完成了鑿空西域的偉大使命,他的這一壯舉對後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像。詩人杜甫曾留下「乘槎斷消息,無處覓張騫」的詩句,即使在千年後,張騫的歷史功績依然還被人們廣為傳頌。

張騫完成了鑿空西域的壯舉,接下來將廣袤富饒的河西納入大漢的版圖,卻主要歸功於年輕的將軍霍去病和他麾下的將士們。第二集《通道》主要講述的就是霍去病奪取河西、漢朝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全過程。英武的少年將軍霍去病,和他戰無不勝的青年禁衛軍,將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逐出河西,構建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禦體系和千年不絕的和平商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發動了旨在打通河西的戰役,年僅19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率萬餘騎兵出擊,給予盤踞於河西走廊的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部以毀滅性的打擊,將河西劃入西漢帝國的版圖,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傳說漢武帝聽聞河西大捷龍顏大悅,賜御酒獎賞,霍去病將御酒倒入金泉與將士共飲,酒泉名稱因此而來。霍去病去世後,他的陵墓被修成了祁連山的模樣,以緬懷他在開拓河西過程中的不朽功勳。隨後西漢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武威、酒泉、張掖和敦煌四郡先後設立,其名稱沿用至今,兩關則是陽關和玉門關,均在現今的敦煌市境內,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到達敦煌之後出兩關分為南北兩路,兩關自此成為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門戶,關內關外駝鈴聲聲,歷經千年而連綿不絕。

儘管絲綢之路的開闢最初不得不訴諸戰爭,但是其通暢無論是對於中原王朝還是西域諸國以及更遠的西方人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如果說張騫是絲綢之路的探路者,那霍去病則是這條商路的開創者,如果說張騫表現的是積極進取的探索精神,霍去病則將當時漢朝人勇敢無畏的尚武精神發揮到了極致,正是那個欣欣向榮、勇於進取的時代成就了張騫和霍去病的輝煌人生。

第三集《驛站》講述的是漢武帝之後,漢帝國在河西走廊設置驛站、屯墾戍邊的故事。張開臂膀的漢帝國使西域變得觸手可及,積極推進與西域各國建交或結盟已經成為了漢帝國的國家戰略,在兵威之外,漢帝國先後派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與烏孫和親,同時啟動屯墾戍邊,片中用詩意的語言形容將士戍邊的情形「在茫茫戈壁灘上,士卒們一邊守衛邊疆,一邊開荒種地,修渠築壩,把沉睡的土地喚醒,讓綠洲充滿生機」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沿途的驛站發揮著巨大的穩定器作用,屯墾與戍邊相互支撐,開創了漢與西域和平共榮的新局面,漢朝政府也由此把河西走廊變成了一條和平繁榮的通商之路。

河西走廊是戰亂時代的世外桃源

第四集《根脈》講述的是漢帝國崩潰之後,中原陷入長期戰亂,河西走廊一時間變成了中原人躲避戰亂的世外桃源。在此過程中,河西儒學獨樹一幟、異常繁榮,尤其是民間求學蔚然成風,河西走廊因此成為中國北方儒學文化中心,北魏建立後,隨著中原政局的穩定,學者們陸續東遷。正如片中所說:「這是河西走廊對於中原王朝的回饋,更是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獨特貢獻。」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開啟了長達二百七十多年戰火頻仍的五胡十六國和魏晉南北朝時代,如此亂世令中國傳統文化蒙受巨大衝擊,斯文掃地,倫理盡失,部分中原世族和百姓為躲避戰亂來到河西。

此時的河西走廊,經過漢帝國近400年的經營,農耕、畜牧與商貿發達,是躲避戰亂的世外桃源。郭荷就是從隴西遷到河西避難的儒學世家子弟,他在黑河河畔的張掖紮下根脈,崇尚儒學的河西子弟紛紛慕名而來,據說他教授的學生多達三千,規模堪比孔子。來自敦煌的郭瑀就是其中之一,他成為了郭荷的入室弟子,並將老師傳授的學問融會貫通、著書立說,郭瑀也像老師郭荷一樣,在臨松薤谷收徒講學,形成了崇尚學識的氛圍濃厚。郭瑀還在學習之餘帶領弟子們在馬蹄山上開鑿石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馬蹄寺。但郭瑀畢竟是一位儒者,為實現「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他應好友之約出仕,卻終因壯志難酬,逝於酒泉南山。他的弟子劉接過了他的衣缽,隱居深山、講學著述,成為河西士林的領袖,後應西涼王李暠的邀請出山擔任主管文教的官員,在西涼和之後的北涼的官學體系中不斷充實自己,成為五涼時期學術著作最多的學者。河西走廊的百年風雲,也被他記錄在了十卷本的《敦煌實錄》和《涼書》中。

河西儒學的異常繁榮與中原的戰火連天形成了鮮明對比,以郭荷、郭瑀、劉為代表的河西學者,在風雲際會的時代,堅守著一份屬於學者的靈魂淨土與儒學傳承的使命擔當,使河西走廊成為了當時北方儒學的中心,北魏成立之後,以儒學為代表的河西文化隨之東漸,成為了日後燦爛奪目的隋唐文化的三大源頭之一,國學大師陳寅恪說河西文化「蔚然為獨立之一員,繼前啟後,實吾國文化史之一大業」。

河西走廊沉澱出享譽世界的藝術寶庫

在第五集《造像》至第七集《敦煌》中,再現了河西石窟藝術從開始發端到走向繁榮,再到世界石窟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的誕生,讓河西成為了令世人嘆為觀止的石窟走廊。

漢魏以來,河西走廊不僅是中國儒學的沃土,也是佛學的繁華地,從中國歷史上開鑿時間最早的天梯山石窟開始,河西的石窟藝術開始走向繁榮,祁連山成為石窟開鑿的理想場所,玉門昌馬石窟、肅南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等一批佛教石窟相繼開鑿,這些石窟承襲了鮮明的西域色彩,並最早開始融合漢地藝術,成為西域佛教藝術傳播到中國的第一站和駐泊地,但河西石窟藝術的巔峰,還要屬蠻聲海內外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一個令全世界為之側目的名字,因神奇浩瀚的鳴沙山和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而享譽世界。作為河西走廊上的一座邊城,敦煌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沉澱出了令世界驚嘆的藝術寶庫。

公元344年的一個黃昏,和尚樂僔途徑宕泉河谷時,看見鳴沙山在金光之中似千佛顯現,認為是佛家聖地,於是留下來開窟造像,開啟了敦煌石窟藝術的先河。此後的若干個世紀裡,三危山下,鳴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洞窟,一代又一代的僧侶、畫匠們將他們的信仰和希望繪製在石壁之上。公元七世紀,中國歷史進入了又一個強盛繁榮的時代,大唐王朝的富庶和開放,使絲綢之路迎來了自漢以來的第二個鼎盛時期,敦煌也成為史書中形容的「華戎所交一大都會」。對於雄才大略的「天可汗」唐太宗來說,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西域的安寧是國家戰略的既定目標,在大唐的強力管控下,絲綢之路上東西方的交流日漸繁榮。大唐的軍隊徵服高昌回撤時,一部分工匠選擇留在敦煌,其中就包括李工,他成為了莫高窟第220窟的畫師之一。第220窟北壁所描繪的盛大舞蹈場面,被公認為具有「吳帶當風」「滿壁風動」的畫聖吳道子的神韻。今天我們有幸到莫高窟瞻仰到的美輪美奐的壁畫,都是那些不知名的畫師們一筆一筆畫出來的,史料中沒有記錄下他們的真實姓名,片中只能用李工作為代稱。繁榮的唐朝貢獻了莫高窟近一半的洞窟和壁畫,盡顯大唐文化的宏大輝煌。

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的一千年間,莫高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群,形成了建築、雕塑、壁畫三位一體的藝術聖地與歷史文化寶庫。不朽的巖石賦予了佛像們接近永恆的氣質,讓千年後偶然到來的遊山者們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靜與智慧。

河西走廊,砥礪奮進,繼往開來

十五世紀以後,一個屬於海洋的世紀悄然來臨,明王朝傑出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90年後,葡萄牙人達伽馬開始了西方人的地理大冒險,但明朝政府僵化消極的對外政策使絲綢之路在有意無意間走向凋敝,河西走廊也暫時歸於沉寂。

1842年,曾經領導了虎門硝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路過河西走廊,在嘉峪關留下了「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的詩句。幾年後,結束流放生涯的林則徐在湘江邊的嶽麓山下接見了一個叫左宗棠的年輕人,將他在西北的所思所想,連同在新疆整理的資料和地圖,託付給了眼前的一介布衣左宗棠,他說:「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

十幾年後,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一切被林則徐不幸言中。已是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在朝廷的支持下,決定繼承前人的遺志,從金城蘭州出發,取道河西走廊收復新疆。他調集湘軍進駐蘭州,積極備戰,指揮官兵修築了一條從蘭州直通河西走廊的道路,由於景色荒涼、氣候乾燥,道路兩旁栽滿了在河西隨處可見的楊樹、柳樹和沙棗樹,率領湘軍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收復了伊犁之外的大部分失地,沙俄也被左帥和將士們決一死戰的決心所震懾,不得不通過談判將伊犁歸還中國。凱旋歸來的左宗棠,在嘉峪關城樓上豪情萬丈地寫下了「天下第一雄關」的牌匾,古老的關城,也再次向世界敞開了大門。隨軍的楊昌浚在《恭誦左公西行甘棠》中寫道:「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渡玉關。」時至今日,河西人依然把當地的柳樹稱為「左公柳」,歷經歲月的滄桑,古老蒼勁的左公柳依然在河西各地鬱鬱蒼蒼地生長,造福今日的河西百姓。

第九集《蒼生》講述的就是這一時期的故事,河西走廊在19世紀所經受的磨難已經成為了歷史的過去時,進入二十世紀,這條古老的走廊也即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新生。

《河西走廊》的最後一集是《寶藏》。20世紀中期,河西走廊迎來了真正的工業化浪潮。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了蘭州、西寧後向河西走廊挺進,9月25日,玉門和平解放,祁連山下的老君廟油礦,成功地回到了人民的懷抱之中。28年前的1921年,地質學家溫文灝派謝家榮到玉門一帶進行油田地質調查,半年後《甘肅玉門石油報告》完成,引發了中國地質學界對河西走廊地區的關注,但由於時局動蕩,玉門石油的勘探又被延後了16年。1937年抗戰爆發後,孫建初帶隊前往玉門尋找石油,1938年8月11日,第一口井噴湧出工業油源,成為中國石油工業的起點。新中國成立後,玉門油田成為了河西走廊上第一個大規模開發的寶藏,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誠如我們經常提到的那句話「玉門,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鐵人王進喜的故鄉」。從玉門油田走出的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石油人,不僅為中國石油工業的起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更是以鐵人精神感召著一代又一代人報效祖國。詩人李季有詩云「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就是對玉門油田和石油人的最好註腳。

除了玉門油田,河西走廊上的礦產資源開發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伴隨著鏡鐵山和金川鎳礦的先後發現,酒泉鋼鐵公司和金川公司成立,新興有色冶金工業基地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因礦產資源的開發而誕生了兩座全新的城市——嘉峪關和金昌。茫茫戈壁上新的景觀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艱苦奮鬥的見證。進入新世紀,風電走廊成為了中國可再生能源的「陸上三峽」,途徑河西的蘭新高鐵全線通車,河西走廊還是西氣東輸、西油東送的能源戰略大通道。

河西走廊,因為豐饒,所以美麗;因為歷史悠久,所以沉厚包容。2013年11月,「一帶一路」上升為國家戰略,包含河西走廊在內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河西走廊,必將在新的歷史時期繼往開來、砥礪奮進,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就像是該片結尾處說的那樣:「曾經發生的故事已成永恆,走向未來的腳步正在繼續。」

作者:酒泉市稅務局 史振華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推薦之《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和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一部紀錄片,正片共10集,以時間為線索,梳理了從漢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河西走廊歷史,此外還包含兩集綜述《致敬河西走廊》。紀錄片於2015年3月3日起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鳳凰網同步播出。是在當前「一路一帶」國家戰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國際製作的紀錄片中的大片,看了張頤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對這部紀錄片的觀後感和印象,更加覺得河西走廊戰略地位在歷史中的重要性。
  • 央視《河西走廊》,一部史詩級的紀錄片,延時攝影盛宴
    學習攝影,特別是延時攝影,安利一部史詩級的延時攝影盛宴,那就是央視拍攝的《河西走廊》紀錄片。本片請來了BBC攝影師和美國攝影師拍攝,大量的延時攝影、航拍、中長焦鏡頭,完美地展現了河西走廊雄起瑰麗的風光。幾乎所有畫面,隨手截一幀,都能作為屏保,是學習攝影必須膜拜的一部作品。
  • 豆瓣評分9.7,《河西走廊》一部美到哭的紀錄片
    《河西走廊》是2015年播出的一部10集紀錄片,豆瓣評分9.7分,雖然這部紀錄片只有不到三萬人打分,但是依舊可以獲得如此之高的評分,可見這是一部多麼驚豔的紀錄片,導演太會講故事了,歷史、地理、軍事、民生、文化、宗教相互交織,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看得人如痴如醉。
  • 豆瓣9.7分,《河西走廊》一部美麗的紀錄片
    《河西走廊》是2015年播出的10集紀錄片。豆瓣得了9.7分。雖然這部紀錄片只有不到3萬人,但它仍然可以得到這麼高的分數。可以看出這部紀錄片是多麼令人驚奇。導演太會講故事了。歷史、地理、軍事、民生、文化、宗教交織在一起。很容易理解和談論迷戀就像醉酒。
  • 央視紀錄片《河西走廊》重溫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
    你有沒有看過央視紀錄片《河西走廊》!當時我看到這部紀錄片時,對那極美的而蒼涼的場景,有過太多的震撼,太多的讚嘆,對那動人心魄的歷史故事,有過太多的感動,太多的思索。現在又突然想起,再回過頭來回顧一下。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
  • 共話《河西走廊》魅力 傾力打造紀錄片大省
    還有,以學術研究的方式解讀河西走廊,通過知識性、學術性的方式把河西走廊介紹到世界各地。  第二個大背景是,通過拍攝《河西走廊》紀錄片和現在的影視市場紀錄片市場相呼應。因為從人均GDP水平和人們的知識結構來看,知識性寫實類文化作品正在逐漸成為主流化的市場產品。  第三個大背景是,通過拍攝《河西走廊》促進紀錄片製作水平的提升。
  • 豆瓣評分高達9.6分的紀錄片——《河西走廊》
    電光影裡說流年,關注我一起聊聊光影藝術的故事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6分的紀錄片——《河西走廊》,這是一部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制的系列紀錄片,共10集,每集52分,剛開始聽說這部紀錄片被評分那麼高的時候還有點震驚
  • CCTV大型歷史紀錄片《河西走廊》,比《戰狼》更令人震撼!(1-10集 全)
    原標題:CCTV大型歷史紀錄片《河西走廊》,比《戰狼》更令人震撼!(1-10集 全) 「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是這部紀錄片的精神核心河西走廊上沉澱著浩如煙海的歷史線索和人物事件,確定拍攝的主旨和側重點顯得尤為重要。」主題的升華,賦予了紀錄片《河西走廊》更多的時代色彩,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國家的經略,文化的復興,「一帶一路」的發展理念和倡議也在片中得以體現和彰顯。
  •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攝製組在涼州取景
    連日來,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攝製組一行,分別在武威市涼州區鳩摩羅什寺、北關市場等地拍攝取景。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是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的續集作品,是一部全視角展示武威人文歷史題材的紀錄片,由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該公司在拍攝《河西走廊》等紀錄片時收集了涉及武威歷史文化、人文地理、自然景觀等方面的珍貴資料。
  • 《河西走廊》:一帶山河多面相
    曾擔任BBC紀錄片《美麗中國》攝影師並兩次獲得艾美獎的英國廣播公司(BBC)著名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擔任了《河西走廊》的攝影指導。布萊恩帶領團隊於2013年5月在河西走廊進行春季空鏡拍攝。片中十分珍貴的河西走廊星空和八一冰川的鏡頭,也是由享譽世界的美國攝影師科裡·羅素·布朗拍攝於2013年夏季。而片中的那段以都都克笛、弦樂主奏的絕美主題音樂更是由世界級音樂天團,來自希臘的雅尼主創。
  • 《河西走廊》再獲殊榮 捧得2015年最佳系列紀錄片大獎
    每日甘肅網-西部商報12月15日訊(首席記者 張子藝) 12月10日晚,2015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閉幕式暨「金紅棉」優秀紀錄片分享會在廣州舉行,備受矚目的「金紅棉」優秀紀錄片名單、2015大學生優秀紀錄短片名單正式揭曉。歷經初評、複評與終評的層層篩選,最終誕生13項「金紅棉」優秀紀錄片項目。
  • 《河西走廊》榮獲「人文類最佳攝影獎」
    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訊(記者 魏娟)2015(第十三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活動11月6日晚揭曉所有獎項。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制的電視紀錄片《河西走廊》榮獲「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活動「人文類最佳攝影獎」。
  •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攝製組來我市拍攝取景
    近日,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攝製組一行來我市,分別在鳩摩羅什寺、北關市場等地拍攝取景。據了解,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夢幻涼州》共六集,主要創作目的是為了呈現一個富有歷史厚重感、時代感的全新涼州形象。  該紀錄片為全視角展示武威人文歷史題材的紀錄片,是大型紀錄片《河西走廊》的續集作品,是一部與《河西走廊》一脈相承又深度延伸的全新創作。紀錄片由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該公司在《河西走廊》等紀錄片拍攝中收集了許多涉及武威歷史文化、人文地理、自然景觀等方面珍貴資料。
  • 聚焦丨最美紀錄片《河西走廊——嘉峪關下》來了!(附完整視頻)
    紀錄片《河西走廊——嘉峪關下》在綜合頻道首播!今天,小編找來了全片,和大家分享。該片通過拍攝民間小調、傳唱人、地方文化展現民間小調悠久的歷史文化全景式地反映了河西走廊之美紀錄片《河西走廊——嘉峪關下》這些重要內容
  • 河西走廊:央視用了整整十集紀錄片,介紹了這條走廊的前世今生
    河西走廊,是內陸通往西域的一條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將整個甘肅省比作一把玉如意,那麼河西走廊就是中間的柄。央視一部紀錄片,用了整整十集的篇幅,來介紹這條走廊的前世今生。羌、犬戎、烏孫、月氏……幾代中國最古老的遊牧部落,都曾佔據這片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平原。
  • 跟著紀錄片雲旅行②|穿越古今的千古長廊 看河西走廊中的壯麗風光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公元前138年,匈奴對漢朝的包圍襲擾迫使漢武帝派遣張騫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尋求軍事同盟的故事。張騫的鑿空之舉,帶來的地理大發現使河西走廊正式進入了中原王朝的視野。於是,河西走廊,這條綿延在黃河以西的窄長通道,開始在歷史的長河中大放光彩……看過了敦煌精美的人物壁畫,和莊嚴的佛窟塑像,今天,跟著紀錄片「雲旅行」的第二站,來到了地理範圍更為廣闊的河西走廊。2015年3月,紀錄片《河西走廊》在中央電視臺正式播出,此前國內從未有過以「河西走廊」為主題的紀錄片。那這部紀錄片到底拍得如何?
  • 忽然,想去河西走廊了
    如果將整個甘肅省比作一把玉如意,那麼河西走廊就是中間的柄。位於黃河以西的這條古道,溝通著南北兩處高原。央視一部紀錄片,用了整整十集的篇幅,來介紹這條走廊的前世今生。羌、犬戎、烏孫、月氏……幾代中國最古老的遊牧部落,都曾佔據這片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平原。
  • 穿行「天下第一雄關」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嘉峪關》今晚開播
    由中共嘉峪關市委、嘉峪關人民政府出品的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嘉峪關》,11月25日起全國首播。作為紀錄片《河西走廊》續篇之一,這是一部以嘉峪關為軸心,折射嘉峪關城從明清至近現代歷史恢弘進程的紀錄片。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嘉峪關》將聚焦嘉峪關城的歷史命運和跌宕故事,將這座城市的昨日與今天、輝煌與坎坷真實還原。本片分為歷史、近代、當代三個篇章,每部2集,全片共6集,每集50分鐘。分別用不同的影像風格和敘述方式來呈現。
  • 命懸一線《第三極》冒險換來奇景 《河西走廊》創新思維講故事
    案例:電影化的《河西走廊》「講故事」的創新思維《河西走廊》從2012年啟動到播出,歷時3年,僅僅五集,這樣的投入產出比顯然不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很多人看來,《河西走廊》很有錢,請來兩位獲得過愛美景的外籍攝影師歷時兩年穿梭河西走廊拍攝自然風光畫面,行程幾萬公裡;還請來雅尼操刀主題音樂,《河西走廊之夢》,充滿蒼涼、悲壯、信仰、希望的優美旋律獲得了好評無數。但真正吸引觀眾的不僅僅是這些外包裝,或者說,如果沒有明確的敘事主題,這些出自外國人之手的風光、音樂很難與人文歷史銜接交融得如此恰到好處。
  • 忽然,想去河西走廊了 |DT 旅遊攻略
    河西走廊央視一部紀錄片,用了整整十集的篇幅,來介紹這條走廊的前世今生。古時佛教的四大譯經家,有三位都與河西走廊有著深厚淵源。忽然,想去河西走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