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8日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英行程中安排了一頓在英國傳統酒吧的「炸魚薯條」餐。
在訪英行程中,習近平預計會在星期四下午到訪卡梅倫官方鄉間別墅契克斯。卡梅倫將為此做出特殊安排,與習近平在一家傳統的英國酒吧裡面小酌。另外,中方向英方提出請求,希望在習近平訪英期間能夠品嘗到英國傳統美食炸魚薯條。
一名參與兩國行程安排的工作人員對英國記者透露:「中方非常急切地要點炸魚薯條,並且重複了很多次。我都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知道了一些關於契克斯廚房的一些連我們都不知道的東西。」
炸魚薯條就是部英國簡史
英國人常被調侃「除了炸魚薯條,這個國家真的沒什麼可吃的」。但英國人從來不以為意,炸魚薯條始終吃得有滋有味。不同的英國人,吃到口中的這道國粹的確不同。所以品嘗炸魚薯條,也可以體會出英國不同階層的國民生活。
正統的炸魚薯條,有「舌尖上的英國」大片既視感。
為啥英國人那麼愛它
一直以來,各種民調顯示,百分之九十的英國人都會在每個星期,至少吃一次炸魚薯條。因為炸魚炸薯條都需要大鍋滾油,所以英國人家裡通常都不會自己做,而是把它作為去門請客吃飯,或是看球賽看演唱會時的果腹首選。英國人對於炸魚薯條有如此強的慣性消費心理,其實和這道英國當仁不讓的國粹食品的來歷,有直接聯繫。
在最早,英國人是將炸魚和薯條分開來吃的。將普通麵粉和自發麵粉混合在一起,加上鹽和蛋黃,再配上油去炸去頭尾,脫骨的鱈魚,這最早是在公元16世紀,從葡萄牙和西班牙逃到英國的猶太難民想出的吃法,因為他們地處北海,坐擁豐富的鱈魚資源,為什麼不吃呢?
進入19世紀,伴隨工業革命浪潮,火車運輸讓新鮮的鱈魚可以被運到人口更稠密的英格蘭中南部地區,而這時的人們發現,如果將土豆條炸一炸配上炸魚,味道又好而自己又更能吃飽。如今的人們,可以從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小說《雙城記》中讀到:「將土豆條充分油炸,炸透」的文字描繪。
因為這種炸魚配薯條的吃法,在當時更能配合當時處在經濟飛速發展時代的英式生活節奏。所以,專門的炸魚薯條店也應運而生。倫敦人普遍認同,在1860年由約瑟夫馬林開辦的炸魚薯條店,是在這座首都城市的行業鼻祖。
雖然只是一道炸魚薯條,英國人卻可以從用料到做法上分出不同,而各種不同做法的背後,反映出的則是地區經濟實力的差別,社會財富分配的現實。
在倫敦市中心的考文特花園,從1871年營業至今的炸魚薯條店Rock &;Sole Plaice,長年生意興隆。新鮮滾油炸過的鱈魚,表面金燦燦的,雪白的魚肉香味讓顧客等不及拿刀叉,乾脆用手掰一塊先解解饞。這裡的炸魚薯條依舊沿襲著傳統,用印著舊報紙花紋的油紙包著炸魚和手指粗細的薯條,放在雙手可捧的竹筐裡,供客品嘗。
不過這樣一份炸魚薯條可不算便宜,如果想坐在餐館的舒適沙發椅上,曬著暖暖的陽光品嘗一番,一個人至少要花費15英鎊,這還不包括每瓶至少三五英鎊的啤酒飲料。來這家老字號品嘗的其實多半都是國際遊客,真正在這裡嘗鮮的英國本地人其實並不多。
英國本地人始終都是炸魚薯條的最大消費客戶群,只不過他們更習慣每頓花上四五個英鎊,吃上一頓炸魚薯條,讓自己的舌頭和肚子滿足一下。這樣的平價炸魚薯條店在英國全境,隨處可見。這裡的炸魚或許沒有Rock &;Sole Plaice那麼肉多塊大,但薯條總是能管夠的,只不過在高級餐廳裡吃炸魚薯條必備的新鮮豌豆泥,在這樣的平民店裡就基本上不會供應,取而代之的是店家提供的食鹽和麥醋。
不同炸魚薯條 不同英式生活
按照英國人的說法,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按照地理位置劃分,由北向南越來越富,而這也可以從各地炸魚薯條的味道中感覺得到。英國北部蘇格蘭地區的炸魚薯條味道更加油膩,這主要是因為當地人捨不得用太多植物油來烹炸,而是用更易得到的牛脂。而在英格蘭南部較富庶的地區,這裡的炸魚薯條基本上是用植物油烹炸,味道相對清淡。由於吃的次數太過頻繁,蘇格蘭當地的肥胖者人數長年較英格蘭地區多,這也讓英國的健康組織不斷呼籲北方地區的民眾,吃的清淡一些。但如今蘇格蘭人並不是買不到植物油烹炸的炸魚薯條,而是對祖先留下來的地方口味特色已經戒不掉了。
炸魚薯條的吃法,也能體現出英國各地不同國民的性格。在北方,當地人往往會把薯條的個頭切成大塊,而在南方,英格蘭人就會更愛吃個頭更加細小的薯條。北方的英國人如果邀請朋友吃炸魚薯條,那往往就真的是僅此而已,最多加一大杯冰啤酒。而在南方,吃炸魚薯條也能被安排成一頓正式晚宴。除了先上一些開胃湯以及炸肉串之外,配合炸魚薯條這道主菜的還會有炸香腸、魚餅、斯堪比蝦、炸雞。而在餐後甜食方面,主人會邀請客人再嘗一下奶油麵糊包裹水果或是油炸什錦。還有心靈手巧的英國人將蛋糕甜點設計成炸魚薯條的外型,一樣讓同胞愛屋及烏的喜歡不已。
但無論吃的再精細,英國人都無法迴避,炸魚薯條這樣的高熱量食物給健康帶來的危害。英國的健康部門一直在警告國民,不要只知道捧著報紙包的炸魚薯條在電影院裡享受,還要記得鍛鍊身體。愛吃炸魚薯條的不僅是英國人,還有英國的鳥兒。英國北約克郡國際猛禽中心飼養的一隻虎頭海雕,因為也是每天吃炸魚薯條,成為英國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大鳥。面對炸魚薯條對肥胖體型帶來的「直接貢獻」,英國人也嘗試用素魚片來做一道不帶任何肉腥味的炸魚薯條,但這樣的設計雖然也一度吸引到威廉王子來品嘗,但對於多數英國老百姓(603883,諮詢)來說,始終不是他們喜歡的味道。
即便飽受不健康的詬病,英國人仍為炸魚薯條而自豪。面對法國菜猶如建築般複雜的菜品,英國人抬起高貴的頭顱稱炸魚傳承著百年之前的工業時代精神;面對橫掃全球幾乎無一地能夠倖免的美國快餐的入侵,英國人對麥叔叔肯爺爺的薯條嗤之以鼻:那些比手指還細的玩意兒連牙縫都塞不住,怎麼能與我們粗壯有力的英國薯條相提並論?(據英國「國家炸魚聯盟」統計,英國本土薯條的銷量是麥當勞的8倍、肯德基的12倍)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實施了嚴格的食物配給制度,但由於英國自產土豆並能在相對安全的水域捕獲魚類,炸魚薯條沒有列入限制名單。二戰期間英國人對炸魚薯條的需求比戰前增加了30%,因此這簡直可以稱作是英國的救命菜,更加深了英國人民對這道菜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