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0 10:06
近日習近平訪英,據說中方表示入鄉隨俗,要吃炸魚和薯條。
這是有八個菜系的東方古國對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會心一擊。
在仰望星空派火起來之前,對於「英國最著名的菜是什麼」這個問題,大概所有人都會回答炸魚薯條。
薯條易得,炸魚也常見,但它倆是怎麼走在一起並且成為英國象徵的?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講炸魚薯條的故事。
被鱈魚和土豆拯救的飢餓歐洲
一千年前的歐洲充滿了肚子餓得咕咕叫的人。當時的歐洲被領主們劃分成一個個小國家,自給自足,農民佔了總人口九成以上。農田裡大都是高產的大麥和燕麥,人們一般用這兩種粗糧做成硬得像羊皮一樣的黑麵包,以此果腹。肉類是奢侈品,農民需要的蛋白質幾乎全靠各種豆子和牛奶提供。
相比之下貴族們至少在飲食上過得相當奢靡,肉類佔了菜單的八成。英格蘭約克郡為內維爾大主教就職而舉行的六千人宴會上吃掉了500斤小麥、400桶各種酒、400多頭牛、1000隻綿羊、400隻天鵝、2000隻鵝、1000隻雞、2000頭豬,甚至還有104隻孔雀和500多頭鹿。
但在教權至上的中世紀,教會的清規戒律規範著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飲食上,教會規定每年復活節前的40天,每周五以及一些重要的宗教節日,人們必須齋戒,這意味著人們得放下肉類,只可吃「冷食」。齋戒的日子加起來有大半年,能擺上餐桌的動物只有魚,因為魚是從水裡撈出來的,教會網開一面把它算作是「冷食」。
在冰箱和空運發明以前,醃製和風乾是對付食物腐敗的王牌。西南歐的巴斯克人擅長發現和捕撈鱈魚,這種油脂較少的魚類利於長期保存,很快佔領了歐洲人的餐桌,但鱈魚的來源仍被巴斯克人牢牢握在手中,直到十五世紀末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派出的船隊在紐芬蘭發現了密集的鱈魚群,打破了巴斯克人的壟斷。
巴斯克人,當年就是他們對英國人說「不那樣釣魚」
差不多一百年後,探索大海的英國人在南美搜集植物種子帶回本土種植,其中就包括了土豆。土豆和英國的氣候契合得嚴絲合縫,且不需要精心侍弄,這種高產的農作物很快代替粗硬的黑麵包成為了英國人的主食,油煎、水煮、搗成泥,至少從形態上增加了餐桌上的花樣。
炸魚與薯條的配搭怎樣發生
雖然大航海為飢餓人們雪中送鱈魚土豆,但最開始兩者還沒什麼聯繫。
16世紀,從葡萄牙和西班牙來到英國的猶太難民帶來了炸魚。猶太人每周日都要過安息日,因此喜歡提前用加了鹽和蛋的麵糊裹上去骨鱈魚油炸,放起來,安息日的時候作為冷食食用。
英國廚師並沒有我們粵菜師傅的精湛的烹飪技巧,不會清蒸或紅燒,在他們看來,炸魚能最大程度保存魚的鮮美味道,因此炸魚小吃迅速流行起來。
最開始人們是用炸土豆取代魚肉的,冬天河水結冰,很難捕撈,因此家庭主婦們就把土豆做成魚的形狀,代替魚肉。工業革命時期,大量農民進入城市成為工人,把廉價便捷的土豆也介紹給了城裡人。烤土豆、炸土豆,都是工人們常吃的食物。那時候的人們習慣把整顆土豆烤一下,或油炸,講究點的才會切成細條。
早期家用手切薯條的工具
後來,不知什麼時候,也不知是誰,將炸魚和薯條搭配在一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緣分來了,擋都擋不住,至於誰是紅娘,根本不重要。
工業革命和世界大戰促進了炸魚和薯條的流行
雖然這對cp成功牽手,但真正成為國民小吃,還要拜工業革命和世界大戰所賜。
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漁船可以開到遠洋,用拖網捕撈,捕魚量大大增加。蒸汽火車也可以將魚運輸到離海較遠的城市和鄉村。因此人們吃魚越來越容易。
炸魚雖然不見得多麼精緻,但在物質尚不充裕的年代,裹上蓬鬆麵糊的魚在視覺效果上顯得更多、更能吃飽,而吸收了油脂的炸魚能提供大量卡路裡——那時候的人們才不想減肥這回事,又大又脆又便宜又高能量又防腐才是最好的。
炸土豆同樣也能滿足熱量高、價格低的要求,因此炸魚薯條成為平民們最喜歡吃的食物。與此同時,炸魚薯條店也開始增多。1860年,英國有了第一家炸魚薯條點,但到了1910年就有將近兩萬五千家;到1927年,三萬五千家。這些小吃店的生意極好,不管是哪一家,只要有新鮮的魚,就會吸引客人來排隊。
紡織廠的女工們下班回家疲於烹飪,自做或外帶的炸魚薯條成為工人家庭飯桌上的常客。但是貴族們都不喜歡炸魚薯條,首先當然是因為這是下等人的食物,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對女性的偏見。在保守的貴族們看來,女人們就應該在家帶孩子,紡織廠的女工們出門工作,回家後不做飯還外帶食物,他們認為非常傷風敗俗,連帶著也很看不起這種小吃。
不過美味還是有滲透階級的力量,炸魚薯條還是不可阻擋地成為風靡英國的食物。直到1980年,炸魚薯條都用報紙包裝,便於攜帶,而且吃完還能看看新聞,物盡其用。不過後來,因為報紙的油墨不健康,被政府禁止。
英國人們對炸魚薯條情有獨鍾,還因為它們幫助英國度過了兩次世界大戰。
炸魚和土豆作價格便宜又能提供高熱量,很適合作為士兵補給。二戰時期,英國的漁業已經發展到了北極圈,也是英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土豆和魚都很便宜易得。內閣也深知在戰時團結家庭的重要性,魚和土豆一直都是敞開供應,沒有限額配給。因此,炸魚薯條也就成了英國人心中「治癒系食物」(comfort food)的代表。
【參考文獻】
郭曄旻:《舌尖上的歷史:鱈魚改變世界》,《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第6期
楊嬋依:《英國「國菜」之炸魚和薯條》,《世界文化》,2015年第9期
據壹讀微信公號
144530679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