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航海家,最先到嘴邊的那位人物一定是明代七次下西洋的鄭和。但是有這麼一個人,雖然不曾擁有同鄭和般宣揚國威的船隊,但他的海洋探索之旅(1330年)卻比鄭和(1405年)早了整整75年。他花了5年時間就踏遍海上絲綢之路的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第二次航行回來後把所見所聞整理成《島夷志略》。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比歐洲人早200年發現大洋洲,這甚至是鄭和七下西洋都沒有到達的地方,這位鮮為人知卻無礙他偉大的元代民間航海家就是被譽為「東方馬可·波羅」的汪大淵。
汪大淵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宋元)
這個人 被遺忘的東方馬可·波羅
汪大淵,這個名字對於我們來說可能過於陌生,這也難怪,有關汪大淵的史料極其稀少,甚至他老家南昌的地方志中都查無此人,而在明代中期實行海禁後,汪大淵的事跡更是幾近被封殺。要想了解這位海上絲綢之路的領航人,就得通過他寫的航海書——《島夷志略》。
汪大淵畫像
至順元年(1330年),從泉州港搭乘商船出海那一刻,當時只有20歲的汪大淵就覺得整個大海都屬於了他,同時他也把命運託付給了一條船。他要去看看不一樣的遠方,這一走就是5年,他途經海南島、佔城(今越南中南部)、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利亞、莫三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裡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大洋洲到加裡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
汪大淵航海路線示意圖
說他是個航海家,不如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旅行家,因為在兩年之後,汪大淵再次從泉州出發,開始了他的第二次世界之旅。
9年時間(1330年-1339年),兩度自費窮遊出海遠洋,橫跨歐亞大陸,並且留下了一部歷史地理著作《島夷志略》,鄭和七下西洋時也曾參考此書。作為中國古代靠自己努力旅行了大半個世界的人,他在航海史上的地位與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條路 在世界掀起「中國熱」
海上絲綢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出,但是它早在秦漢時期就初具雛形,到了唐宋元逐漸達到鼎盛時期,中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同世界60多個國家進行著商貿往來,讓瓷器和茶葉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中國熱」。作為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無論是在歷史文化還是在經濟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基於歷史,2013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的提出,使這條最古老的航線得到了更多的重視與保護。2016年,泉州、廣州等8個城市共31個遺產點列入首批海絲申遺,貫徹了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旅遊,使原來的旅遊熱點更熱,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文化古蹟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2000多年來,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共同構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如今這條路更在文化旅遊、區域繁榮和全球經濟發展上綻放出了新的生機活力。」
這段旅程 看遍天下奇聞異事
在航行過程中,汪大淵每到一個地方,對所見所聞、地理山川、物產貨幣,當地人的衣食住行、民情習俗和奇聞異事都做了詳細的記錄。
《島夷志略》中記載三佛齊(今蘇門答臘島)的居民「喜潔淨,故於水上架屋」,表明這個國家的人喜歡整潔乾淨的環境,所以就把房子建在水上。
又說爪哇(今印度尼西亞)「地廣人稠,實甲東洋諸番」,說明當時印尼人口稠密,國家實力在東洋各國中居領先地位。
當到了文誕(今班達群島),他發現當地人「日間畏熱、不事播種、月夕耕翻、漁獵、採薪、取水」,將生活在熱帶的人白天怕熱不活動,晚上才出來勞作的生活方式記錄了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島夷志略》中有2節詳細記載了大洋洲的風土物產,是見諸於世有關大洋洲最早的文字記載,而在200年後歐洲人才知道世界上有大洋洲的存在。
汪大淵在書中還對臺灣島(琉球)、澎湖列島都有詳細的記載,這恰好是鄭和下西洋的一個空白點,這也是17世紀以前中國對臺灣島最詳細的歷史記錄。驚人的是,他對臺灣食人族還有一段恐怖的記載:「餘登此山,則觀海潮之消長……知番主酋長之尊,有父子骨肉之義,他國之人倘有所犯,則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頭懸木竿。」
元朝臺灣被稱為琉球
這些奇聞異事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相當不可思議,曾跟隨鄭和一起下西洋的馬歡和費信在出海前都仔細研讀了《島夷志略》,對書中記載的內容提出了質疑,認為天底下的國家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區別,知道親身遊歷了西洋各國後,才知道書中說的都是真的。
汪大淵以及他的這段海上之旅通過《島夷志略》展現在了人們面前,他精心繪製了半個地球與一條完整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本書看不到大國的國威和旅途的驚心動魄,二十來歲的他為探索未知世界而勇闖海洋,從容地走著自己的路,安靜地講述著一個很長的故事,一段屬於他也屬於世界的奇幻漂流之旅。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旅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