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傳奇:他早200年發現大洋洲 讓世界掀起「中國熱」

2020-12-25 人民日報

說到航海家,最先到嘴邊的那位人物一定是明代七次下西洋的鄭和。但是有這麼一個人,雖然不曾擁有同鄭和般宣揚國威的船隊,但他的海洋探索之旅(1330年)卻比鄭和(1405年)早了整整75年。他花了5年時間就踏遍海上絲綢之路的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第二次航行回來後把所見所聞整理成《島夷志略》。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比歐洲人早200年發現大洋洲,這甚至是鄭和七下西洋都沒有到達的地方,這位鮮為人知卻無礙他偉大的元代民間航海家就是被譽為「東方馬可·波羅」的汪大淵。

汪大淵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宋元)

這個人 被遺忘的東方馬可·波羅

汪大淵,這個名字對於我們來說可能過於陌生,這也難怪,有關汪大淵的史料極其稀少,甚至他老家南昌的地方志中都查無此人,而在明代中期實行海禁後,汪大淵的事跡更是幾近被封殺。要想了解這位海上絲綢之路的領航人,就得通過他寫的航海書——《島夷志略》。

汪大淵畫像

至順元年(1330年),從泉州港搭乘商船出海那一刻,當時只有20歲的汪大淵就覺得整個大海都屬於了他,同時他也把命運託付給了一條船。他要去看看不一樣的遠方,這一走就是5年,他途經海南島、佔城(今越南中南部)、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利亞、莫三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裡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大洋洲到加裡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

汪大淵航海路線示意圖

說他是個航海家,不如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旅行家,因為在兩年之後,汪大淵再次從泉州出發,開始了他的第二次世界之旅。

9年時間(1330年-1339年),兩度自費窮遊出海遠洋,橫跨歐亞大陸,並且留下了一部歷史地理著作《島夷志略》,鄭和七下西洋時也曾參考此書。作為中國古代靠自己努力旅行了大半個世界的人,他在航海史上的地位與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條路 在世界掀起「中國熱」

海上絲綢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出,但是它早在秦漢時期就初具雛形,到了唐宋元逐漸達到鼎盛時期,中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同世界60多個國家進行著商貿往來,讓瓷器和茶葉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中國熱」。作為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無論是在歷史文化還是在經濟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基於歷史,2013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的提出,使這條最古老的航線得到了更多的重視與保護。2016年,泉州、廣州等8個城市共31個遺產點列入首批海絲申遺,貫徹了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旅遊,使原來的旅遊熱點更熱,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文化古蹟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2000多年來,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共同構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如今這條路更在文化旅遊、區域繁榮和全球經濟發展上綻放出了新的生機活力。」

這段旅程 看遍天下奇聞異事

在航行過程中,汪大淵每到一個地方,對所見所聞、地理山川、物產貨幣,當地人的衣食住行、民情習俗和奇聞異事都做了詳細的記錄。

《島夷志略》中記載三佛齊(今蘇門答臘島)的居民「喜潔淨,故於水上架屋」,表明這個國家的人喜歡整潔乾淨的環境,所以就把房子建在水上。

又說爪哇(今印度尼西亞)「地廣人稠,實甲東洋諸番」,說明當時印尼人口稠密,國家實力在東洋各國中居領先地位。

當到了文誕(今班達群島),他發現當地人「日間畏熱、不事播種、月夕耕翻、漁獵、採薪、取水」,將生活在熱帶的人白天怕熱不活動,晚上才出來勞作的生活方式記錄了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島夷志略》中有2節詳細記載了大洋洲的風土物產,是見諸於世有關大洋洲最早的文字記載,而在200年後歐洲人才知道世界上有大洋洲的存在。

汪大淵在書中還對臺灣島(琉球)、澎湖列島都有詳細的記載,這恰好是鄭和下西洋的一個空白點,這也是17世紀以前中國對臺灣島最詳細的歷史記錄。驚人的是,他對臺灣食人族還有一段恐怖的記載:「餘登此山,則觀海潮之消長……知番主酋長之尊,有父子骨肉之義,他國之人倘有所犯,則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頭懸木竿。」

元朝臺灣被稱為琉球

這些奇聞異事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相當不可思議,曾跟隨鄭和一起下西洋的馬歡和費信在出海前都仔細研讀了《島夷志略》,對書中記載的內容提出了質疑,認為天底下的國家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區別,知道親身遊歷了西洋各國後,才知道書中說的都是真的。

汪大淵以及他的這段海上之旅通過《島夷志略》展現在了人們面前,他精心繪製了半個地球與一條完整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本書看不到大國的國威和旅途的驚心動魄,二十來歲的他為探索未知世界而勇闖海洋,從容地走著自己的路,安靜地講述著一個很長的故事,一段屬於他也屬於世界的奇幻漂流之旅。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旅遊頻道)

相關焦點

  • 200多年前歐洲的「中國熱」 歌德心中的中國人
    很顯然,一股「中國熱」正在全球的大多數地方出現。這讓人聯想起200多年前歐洲的「中國熱」。同樣是對中國的熱情關注,內容卻大有差別。   18世紀左右,中國成為了歐洲關注乃至學習的目標。中國的哲學思想成為歐洲知識界反封建和反宗教專制的利器,成為歐洲啟蒙思想運動的一個重要思想動力。
  • 習近平主席訪俄掀起「中國熱」
    【特別關注】  開啟中俄關係新時代習近平主席訪俄掀起「中國熱」光明日報記者 韓顯陽  7日是習近平主席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第  俄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洛馬諾夫認為,俄中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新表述強調俄中關係與其他國家的相互協作是有區別的。在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背景下,俄中在所有方向上開啟了進一步發展的新建設性時代,對俄中兩國而言都十分重要。他說,俄中間沒有任何原則性分歧,在外部環境趨緊情況下協調合作順理成章。
  • 多彩海絲,全域綻放,第四屆海藝節在泉州掀起文化狂歡
    過去的一周,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在泉州掀起文化狂歡。從民眾喜聞樂見的國際南音大會唱,到聲譽日益上升的國際木偶展演,從閃爍智慧光芒的藝術發展論壇,到集聚物華之美的海絲非遺展,泉州與來自57個國家和地區的夥伴一起,叩響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大門。
  • 歐洲「中國熱」:路易十四扮成中國皇帝,到處都是Cosplay
    1700年1月7日,巴黎上流社會照例舉行了一場名為「中國皇帝」的宮廷舞會。皇宮貴族穿著華美的中國綢袍聚集在一起,等待著國王的到來。在樂隊的伴奏下,當路易十四穿著中國樣式的絲綢衣服,坐在一乘八抬大轎上走進皇宮時,引起一片皇宮譁然。路易十四別出心裁的穿著打扮將「中國熱」推向高潮。
  • 好望角湧動「中國熱」
    近年來,「中國」這兩個字眼被越來越多的南非人提及,從南端的好望角到北方的林波波,正在湧動著一股「中國熱」。  談起今天的中南關係,南非高頓商學院的教授馬丁·戴維斯指著身上穿的襯衫和西服說:「全是中國製造,中國商品實際上已經成為南非人生活的一部分。」
  • 18世紀歐洲掀起「中國熱」,歐洲的學者是怎麼看待這場中國熱的呢
    18世紀歐洲曾掀起長達百年的「中國熱」。不少歐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賞和讚美中國文化,將中國看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國度。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君主專制國家,皇帝擁有絕對世俗權力和最高宗教權力,但是因為中國在當時有科舉制度,認為它體現了人人平等的原則。
  • 深挖海絲豐富內涵 展示僑鄉文化魅力 文旅融合讓海絲「說話」
    在距離「石筍」不遠的上川島大洲灣遺址海灘上,1965年考古發現了明代外銷瓷遺址,出土了一些標有「大明年造」「大明嘉靖年出」「正德年造」「宣德年造」的碗盤。從上世紀90年代發掘的新會官衝窯址的出土文物中可以判斷此地為唐代陶瓷重要生產基地,是那時海外貿易的節點。
  • 【時評】讓海藝節成為新時代海絲橋梁
    長風萬裡,海絲名城再次揚帆「向海而歌」。第四屆海藝節,一場吸引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個文化團體,1400多名藝術家、專家學者和國際友人的盛大活動,匯聚了各路英豪,抵達泉州共襄盛舉。世人都說它是向文化界發出的「英雄貼」,從2014年海藝節首次舉辦,到2015年永久落戶泉州,再到2019年璀璨延續,這「藝術的盛宴、人民的節日」,一次次地震撼人心,為新時代的刺桐城拓下了一筆筆濃墨重彩的海絲印記。
  • 大運會田徑傳奇人物門內亞,200米世界紀錄保持17年
    彼得羅·保羅·門內亞(Pietro Mennea),這位大運會田徑項目的傳奇人物之一,在羅馬主場贏得了兩枚田徑短跑金牌,從此開始了他的大學田徑生涯。被稱作「南方之箭」(the Freccia del Sud)的門內亞在田徑賽場上一路向前,斬獲5枚大運會金牌和4枚奧運會獎牌。
  • 【海絲遺蹟】被皇帝稱為「泉州神女」,她是誰?
    在泉州天后宮就有一組以「鯉魚躍龍門」為題材的浮雕,叫「鯉魚化龍」,它以鱗介世界的神話傳奇為故事情節,又以連環畫形式的浮雕為裝飾,在全國實屬罕見。雕刻十分的精美,是清代閩南古建築構件中的精品,體現了清代泉州工匠高超的藝術修養和嫻熟的工藝技巧。  鯉魚在中國是美好的象徵,特別受中國人喜愛。
  • 海絲佛教新篇章!第三屆海絲佛教福建論壇在福州開幕
    2019年9月21日,「初心不忘·宗風遠紹」第三屆海絲佛教福建論壇——紀念雪峰開山義存真覺大師圓寂1111周年系列活動於福州開幕。(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謝遠琨)歡喜合影(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陳樂)2019年9月21日,「初心不忘·宗風遠紹」第三屆海絲佛教福建論壇——紀念雪峰開山義存真覺大師圓寂1111周年系列活動於福州開幕。
  • 海絲申遺劃定時間表路線圖
    昨日在寧召開的「2019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聯席會議」,審議並通過了《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為海絲保護與申遺工作敲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 海洋史視域下的大洋洲研究-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認為,包括澳大利亞在內,大洋洲每個國家其實都是島嶼,這裡的歷史進程因為地理上的汪洋孤絕而與眾不同。布萊尼的判斷具有洞見性的一面,因為他意識到,地球上許多人群的歷史更多受到遠洋而非內陸因素影響。然而這個論斷也失於偏頗,因為他忽略了從馬林諾夫斯基、薩林斯到豪歐法等人類學家的反覆提示,即大洋洲的航海民族並不視汪洋為天塹而恰恰是通途。
  • 18世紀「中國熱」帶給歐洲什麼?
    伴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世界歷史開始了文明交流的新紀元。17、18世紀的來華傳教士深入研究中國典籍,並和中國士大夫廣泛接觸,一方面促進歐洲宗教、科學和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另一方面通過他們的翻譯和介紹,歐洲的學術界也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
  • 大洋洲環境史研究的三重意義
    然而如果算上承載著這些陸地的海洋,尤其是群島間的海域,大洋洲顯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洲。汪洋相隔使得大洋洲文明一度成為最孤立的人類文明,也是迄今為止學界了解最少的人類文明。澳大利亞著名歷史學家傑弗裡·布萊尼曾用「距離的暴虐」來形容英國管理大洋洲殖民地的困難以及移民創建新社會的機遇。他認為地理距離本身就會改變人類的主觀能動。
  • 2018中國熱氣球表演賽暨飛行體驗活動結束
    人民網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王霞光)持續五天的2018中國熱氣球表演賽暨飛行體驗活動於18日在貴州興義完美收官。 熱氣球飄浮在興義的天空 此次中國熱氣球表演賽作為2018國際山地旅遊暨戶外運動大會的預熱活動,為興義多維度全域戶外旅遊吹響了號角,更為黔西南旅遊開啟了「天空之眼」,對興義全域乃至黔西南區域的低空體育旅遊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海絲旅遊:「內循環」帶來新商機
    搶抓機遇,讓遊客愛上海絲 報告指出,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後,國內海絲旅遊將有效承接住出境遊的回流。同時,在國內10個被調研的海絲沿線城市中,廣州、南京、福州是眾多受訪者首選的旅遊目的地。 選擇海絲旅遊的遊客,愛看什麼呢?報告中提到,歷史建築、山水風光、博物館排名前三位。
  • 2018中國熱氣球表演賽暨飛行體驗活動完美收官
    2018年10
  • 廣西合浦,悠悠千年海絲始發港
    本文首發於《中國—東協博覽》2020年12月刊撰文/林涵公元前214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三年,註定被永載史冊。合浦海角亭,始建於北宋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時間漢設古城郡 海絲始發港合浦為何能夠成為海絲始發港
  • 閩侯發布2019年第十場土拍公告!白沙海絲小鎮即將開建
    近日,閩侯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關於2019年第十次公開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公告》,公開出讓四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2019-22號地塊,要求集中式建設展覽館,計容建築面積不小於20000㎡,且不能分割銷售和分割轉讓;其餘的房產可分割銷售,但最小分割銷售面積不小於200㎡。 白沙海絲小鎮地塊大量入市 本次土拍的四幅地塊都是規劃中的白沙海絲小鎮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