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縣縣城溫泉路(原河北大街)南段頤鴻豪庭小區南側有條叫民主街(老年間叫承宣街)的小街,街口的便道上有一座影壁。這座影壁煢煢孑立、形單影隻,孤零零矗立在那裡已經多年,1984年我在政府大樓上班的時候,進進出出大門口,就經常與它擦肩而過。
幾度夕陽紅,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都已經遠去,但影壁依舊在。這兩年,每次路過的時候,我都禁不住駐足觀看,總想找到一個觸點,以便解開它的歷史密碼。
那天周末,我和老伴驅車帶孫子去防保站打完防疫針後,工作人員要求留下觀察半個小時。等待的時候,無所事事,我又想起了老影壁,它的古老滄桑,它的頑強挺立始終吸引著我。
防保站距離老影壁很近,也就是三兩分鐘的距離。走過去,我上下打量著,來回觀察著。轉到北面的時候,發現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先生正在街口裡側的槐樹下掃地。我的眼前頓時一亮,這位老先生會不會知道影壁的一些情況呢?
我連忙過去搭訕。原來,老先生就是影壁東側房子的主人,從小居住在這裡,對這一帶的情況了如指掌。問及老影壁的事情,老先生慢條斯理地告訴我:要想了解影壁,先要從縣政府說起。解放後,雄縣縣政府就設在這裡。
說著,老先生朝頤鴻豪庭的方向指了指。
那時候,縣政府沒有西門,而是傳統的衙門口朝南開。說起衙門,這裡真是明清時的縣衙。老先生小的時候,縣衙還比較完整,大堂、二堂都在,大門口還有兩座石獅子。文化大革命時期,政府拆除了大堂、二堂,在院子北側建起了小禮堂,也就是大會議室。
原先從政府大門出來,是府前街,清朝的時候叫澄清街。再往南走,是府南街。但一般情況下人們進出都是走府前街。那時候,這條街比現在要寬得多,並排走兩輛小汽車都沒有任何問題。
1964年的時候,政府在這裡修建影壁,當時一共修建了四塊兒,民主街路口南北兩塊兒,上面分別鐫刻著「團結緊張」和「嚴肅活潑」的字樣;民主西街(老年間叫皇華街)南北兩塊兒,南側是法院的櫥窗,常常貼一些審判的告示,北側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他的親密戰友林彪同志的畫像。
之所以為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林彪的畫像,是有一定歷史背景的。1959年廬山會議以後,林彪接替彭德懷出任國防部長、軍委副主席,主持軍委日常工作,開始瘋狂追隨毛主席。林彪在神化領袖、製造個人迷信和個人崇拜上大做文章,多次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提出毛澤東思想萬能論、頂峰論。
從1961年5月1日起,《解放軍報》每天在報頭上刊登毛澤東語錄。1964年,解放軍總政治部根據林彪的授意,又將毛澤東語錄彙編成冊,編輯出版了《毛主席語錄》本,發給全軍官兵,掀起學「語錄」的熱潮,林彪接班人的地位初露端倪。
1981年,李桂均從安新調任雄縣縣委書記後開闢了西門,同時拆除了「嚴肅活潑」影壁。1983年,政府大樓建成投入使用。後來,隨著河北大街的不斷拓寬改造,民主西街兩側的影壁也沒有了蹤影。
聽了老先生講述,我也想起來很多事情。當初我在這裡上班時,影壁東面有個茶館,一個叫姓張的老人經營著,生意很紅火。張的老伴兒是民間醫生,專門挑六、挑疔毒、搬喉,治療落枕脖、腮腺炎等疾病。
那時候,對面民主西街南側的影壁還在,確實是張貼法院的公告或者布告什麼的櫥窗。影壁旁邊,還有一個小賣部,個人開的,是雄縣最早的個體戶之一。街口北側的影壁沒有什麼印象了,只依稀記得有個農機公司的門市部。
老人態度和藹,興趣盎然,回答了我一個又一個的提問。經過交流得知,老人就是當年茶館老張的後代,二十多年前老母親去世後子承母業,堅守著傳統醫術。
偶遇老先生,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我很高興、很滿足。告別老先生時,我再次眺望飽經風霜的老影壁,希望它作為重要的文化遺存能夠得到合理的維護和保護,在以後雄縣縣城的改造提升過程中巍然屹立依然不倒,成為那個時代不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