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4年來黃河最大洪峰順利過濟 最高流量4680m3/s 今年洪峰傳播時間比歷年縮短
2日,黃河最大洪峰通過濟南,一艘水文測量船在水流中行進。 新時報記者王汗冰攝
7月1日開始,山東全面進入主汛期,濟南濼口河段迎24年來最大洪峰。 新時報記者王汗冰攝
黃河之水天上來
最快秒速3.6米!最深11.5米!1996年以來最大洪峰通過
總有勇士逆流而上
2小時一報!24小時監測!水文員每天10小時在船上
水面寬度由往常的170多米迅速擴至260多米,水流量由3至6月中旬的1000m3/s激增至4000+m3/s。7月1日11:54,濟南迎來1996年以來黃河最大洪峰,水流量最高4680m3/s,水位達28.65米,最大流速3.6m/s。
濼口水文站數據顯示,7月2日8:00,水流量仍高達4680m3/s。濼口水文站站長萬鵬表示,洪峰已順利通過濟南,下一個水文站已報洪峰,黃河濟南段洩洪能力大大提高,7日左右,奔湧而來的黃河水將入海。
最高洪峰昨日抵濟 直逼1996年峰值
7月2日10:30,穿過濼口水文站,走上黃河大堤,譁譁的水聲入耳,放眼黃河,只見水流匆匆向東流去,拆除的濼口浮橋在南岸翹起。來到濼口水文站測船碼頭,記者看到,技術人員正乘坐水文監測船測量水流量,船始終與纜道上的吊索相連,「這是為了確保船的安全,一般的船根本抵禦不了水流的衝力。」滿頭大汗的水文站技術科科長張明說。
這幾天,隨著水位不斷上漲,水文站報汛頻次由每6小時一報縮短為每2小時一報。作為水文站技術科科長,從6月24日起,張明和不少同事就沒回過家,24小時輪班值守。
濼口水文站站長萬鵬介紹,7月1日11:54,大流量洪峰順利通過濼口斷面,相應洪峰流量為4680m3/s,直逼1996年8月該站最大流量4700m3/s,為「96·8」洪水後濼口水文站最大流量。
7月1日當天,為了及時監測到洪峰,張明和同事除了下船吃飯,其他時間都在船上,他們完成了4次水流量精準監測,每次布設25個測試點,每次監測歷時2至3小時。
監測耗時這麼長,難道沒有更先進的儀器?張明舉起手中的玻璃杯,裡面是從黃河中提取的沙樣,一片渾濁。他解釋說,從2010年起,水文監測啟用大量高科技設備,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和精度。像含沙量不超過10公斤/m3
時,2個人15分鐘即可完成一次水流量監測,而此次黃河洪水含沙量已超過10公斤每立方米,為確保數據精準,他們採用傳統的轉子式流速儀測試。
上遊小浪底水庫防洪預洩 濟南提前演習防禦大洪水
得知黃河濟南段迎來1996年以來最大洪峰,許多市民發出疑問:「這次洪水是自然降水,還是人為幹預?」
萬鵬告訴記者,從小浪底水庫開始調水調沙,自然洪水就比較少了。這次洪峰的到來是他們防禦黃河大洪水實戰演練,是小浪底水庫防洪預洩,提前在汛期來臨前,釋放清水,將水庫水位降至汛線水位以下,以確保7月下旬8月上旬主汛期來臨後水庫的安全。以往每年6月下旬他們都會進行防洪預洩演練。與此同時,此次水庫放水也是為了檢驗黃河下遊水文測驗能力和行洪能力,以確保出現異常洪水、大洪水時水文站能很好應對。
據了解,6月28日8時,小浪底、西霞院水庫開始逐漸加大下洩流量,由原來的3500m3/s增大至5500m3/s下洩。7月2日8時,濼口水文站數據顯示,實時水流量4680m3/s,與洪峰峰值持平。
「目前水位處於平穩狀態,洪峰已順利通過濼口斷面,目前正往黃河下遊流去。今年洪峰傳播時間比歷年時間縮短,從東阿縣艾山水文站到濼口水文站108公裡,洪峰抵達濟南歷時7小時,比往年縮短4小時,這與下遊河道行洪能力密不可分,說明我們過洪能力強了。」萬鵬說。
水文站平灘流量在5800m3/s 黃河大堤防洪量達1.1萬m3/s
在濼口水文站測船碼頭,1996年和1958年的洪峰數據鐫刻在大堤上。1958年7月23日,歷史最大流量11900m3/s,歷史最高水位32.09m。1996年8月18日,歷史最高水位32.24m,相應流量4700m3/s。
居住在大橋街道月牙壩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王長利表示,父親曾告訴他,父輩所住的房子最早就在黃河邊上,房屋和莊稼曾被1958年洪水所淹。1976年洪峰來時,附近村民還會在汛期來臨時搬離住所。而現在,他們和鄰近的4個村莊的村民住所均在黃河1公裡之外,此次洪峰來臨,他們可謂「無感」。
駕駛水文監測船55歲的胡道逢表示,1996年洪峰來臨時,黃河河床遠高於現在,水流量僅2000+m3/s,水就漫到河灘上了。而後來,經過多年調水調沙治理,河道洩洪能力大大提升。
「水文站平灘流量在5800m3/s,水流量在這之下,黃河大堤都是安全的,洪水都會在河道內行走。此次洪峰峰值4680m3/s,河道平穩地把洪水送過去了,河道到大堤還有1000米,水並未漫到河灘上。參考1958年歷史極值,黃河大堤防洪量達1.1萬m3/s。」萬鵬說,這樣的洩洪能力,與他們20多年來對黃河的治理、水量調度和水沙調控密不可分,黃河濟南段行洪能力提高,他們能保證大流量水迅速通過斷面,讓洪水在主槽內運行,保障黃河兩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濟南段還處於行洪期 7日這波黃河水將入海
據濼口水文站統計數據顯示,僅6月26日0時至6月30日24時,徑流總量為13.82億立方米,輸沙總量為1441萬噸。
張明告訴記者,洪水水流量目前仍高達4000+m3/s,預計這樣的水流量還將持續2至3天。
在萬鵬看來,目前黃河濟南段還處於行洪期,下遊水文站已報洪峰,預計7月7日左右,此次防洪預洩的黃河水將入海。
是否這次洪峰過去,黃河濟南段今年的洪峰就結束了?萬鵬否認了這個說法,她表示,這還要看上中遊水庫的洩洪計劃,需要聯合調控。
站在濼口水文站測船碼頭岸邊,記者看到,黃色的洪水流速很快,但看起來波浪並不大,遠處的浮桶漂浮在水面上,隨水流波動,那是浮橋拆除前牽引浮橋所用的設備。
張明用「平如路面」形容黃河河面,「水流量達到2000m3/s,浮橋就要拆除。洪峰來臨,黃河河面看起來這麼穩,浪不大,主要是沒有大的阻礙通行物。」
河面看起來十分平穩,但等記者坐上水文監測船,立刻就感受到黃河之水「洶湧而來」。水面上層層波紋有力地湧動,漩渦不時出現。張明稱,最深處達11.5米,水流最快達3.6m/s。
張明表示,看起來平穩的水面,其實水面下面暗濤流動,建議市民汛期時遠離黃河。 (新時報記者 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