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黃陂區因為旅遊獲得省裡重獎300萬.
對於一個有百萬人口的城區來說,300萬當然算不了什麼,但獎勵的本身是對黃陂模式的肯定,說明國家是支持發展綠色產業的。
從相關bao道裡,我們知道黃陂直接和間接搞旅遊的人口高達36萬,以2018年黃陂常住人口101萬人來算的話,就是三個黃陂人中有一個就在吃旅遊飯,報導摘錄如下:
黃陂區堅持「五主模式」(D政主導、企業主角、農民主體、行業主管、品牌主打)發展全域旅遊。近幾年累計投入200億元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投資1.5億元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投資1600多萬元推進智慧旅遊建設,投資150億多元全域提升生態景觀水平,黃陂區景區、鄉村旅遊點、旅遊驛站、民宿點星羅棋布,旅遊風景道、綠道縱橫串聯,沿線城鄉風貌煥然一新,形成了「景城一體,全域皆景」的濃厚全域旅遊氛圍。
黃陂區每年投入1.22億元實施旅遊惠民措施,旅遊對就業貢獻率22%,36萬人吃上了旅遊飯,旅遊業已成為黃陂區名副其實的美麗產業、生態產業、支柱產業、富民產業。
黃陂能夠取得這個成績是非常不容易的,論山河壯美,黃陂不說在湖北,就是在武漢也沒有特別大的優勢,武漢4個新城區裡,都有山河湖泊,當地政府這幾年也很重視綠色產業,但為什麼獨獨只有黃陂一個地方旅遊能搞起來呢?
黃陂旅遊業能搞起來,當然是有自己的某些方面的優勢的,木蘭山就是黃陂旅遊的奠基石。
各位千萬別小看了木蘭山,當年是非常了不起的。
木蘭山是我國華中地區自隋、唐以來歷代佛、道兩教從事法事活動的中心場所。在山上以南天門為分界線,以上是道教,以下是佛教,兩教同山世代相處,「佛中有道、道中有佛」,為華中「佛道一家」的典型範例。
以前,木蘭山每年各種不同形式的廟會要舉行數十次,從農曆正月初一到臘月二十九,幾乎月月不斷。香客來自周邊州府,甚至遠到河南,從幾十人到幾十萬人不等。
木蘭山千年香火一直沒斷,所以有發展旅遊的基礎,但光有基礎也是不夠的,如果不早做規劃,一直堅持,旅遊業也是興盛不起來的。
也就是說,25年前,黃陂區就開始有計劃地發展旅遊業了。
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黃陂鼓勵企業家回鄉辦旅遊,且主打「木蘭品牌」,自身也投入巨資在景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上(累計投入200億元完善旅遊基礎設施,難怪黃陂南部的公路修的一般,呵呵),兩方面努力,20多年常抓不懈,最終才取得全域旅遊的成果。
別的地方之所以學不來,或許是無法堅持20多年這麼久吧。
當然,這個時候肯定有人會說,黃陂都是人造景區,看多了會膩的,此話不假,人造景區比之天然景色,是肯定不能和張家界這類能景區相比的,但是旅遊並非只是遊山玩水,更多的遊客是為了休閒度假。
平常工作很累,大家都需要放鬆,休閒旅遊肯定是未來旅遊業最大的支柱(東湖綠道是武漢景區裡遊客最多的),雙休日去周邊放鬆一下將是未來武漢人最習慣的度假方式,風景並不關鍵,有啥好玩的,好吃的,讓我們忘記工作,忘記生活裡的煩心事才最為重要。
對於年輕人來說,哪裡人多,哪裡熱鬧,哪裡就是景區。
人造景區其實大有可為,要想長久經營下去,需要不斷地開拓視野,結合遊客的需求改變遊玩項目,項目、宣傳和服務將是未來景區最關鍵的三個方面。
希望黃陂區保護好並擦亮「木蘭」這個旅遊品牌。
旅遊和商貿產業,黃陂領先於其他新城區,如果再在工業和服務業方面加強,未來黃陂應可以滿足大部分人在家門口就業的需求。
當然,部分黃陂人還是會去漢口和光谷打工,因為這兩個地方會有高薪機會,但想做小老闆的話,黃陂還是一個創業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