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人川劇高腔縈繞多瑙河畔

2020-12-25 光明數字報

    當重慶市川劇院亮相匈牙利「布達佩斯之春」藝術節、在多瑙河畔的匈牙利國家劇院登臺演出時,從未觀看過中國川劇的匈牙利觀眾被川劇經典《李亞仙》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高亢激越的川劇聲腔深深地迷住了。當大幕徐徐落下,川劇藝術家一次次登臺謝幕時,等在幕側的匈牙利國家劇院院長阿提拉·維德揚斯基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不待謝幕的「程序」結束,便激動地趕到舞臺中間,將一束鮮花獻給了領銜主演、三次榮膺中國戲劇「梅花獎」殊榮的院長沈鐵梅。

    這是有著三百年歷史的川劇藝術第一次在匈牙利舞臺上演出。此次由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沈鐵梅率領重慶市川劇院遠赴中歐演出,是重慶市「一帶一路、文化先行」舉措的代表性項目。演出前,維德揚斯基院長心中實在有些忐忑:對自己都從未看過的川劇,匈牙利觀眾會喜歡嗎?然而,劇終時持續十分鐘不停息的熱烈掌聲,讓他再也按捺不住激動,不待落幕就上前給沈鐵梅和中國藝術家獻上鮮花。

    這是沈鐵梅繼去年攜與中國作曲家郭文景合作的川劇高腔獨角戲《思凡》在荷蘭藝術節舞臺上大獲成功之後,再次用川劇唱腔之美贏得了與歐洲觀眾的心靈交流和溝通。由羅懷臻編劇、謝平安導演的川劇經典劇目《李亞仙》,講述了長安歌伎李亞仙打破偏見,追求真愛,無悔付出的動人故事,在中國當代戲曲觀眾甚至青年學生中廣受讚譽,也被認為是專業戲迷更能欣賞的清雅文戲。遠赴國外演出,語言障礙巨大,尤其是大段無伴奏的徒歌式演唱,川劇院曾為觀眾看不看得懂而擔心。可演出開始不久,這種擔心就被欣喜替代,匈牙利觀眾在舞臺下如醉如痴,不僅看懂了,而且動情了,他們被精湛的表演打動,喜歡上了中國川劇。

    演出前,重慶市川劇院在匈牙利國家劇院的前廳舉行了川劇藝術展,向觀眾們介紹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川劇藝術、重慶市川劇院和美麗的山城重慶。當演出的大幕在觀眾們激動興奮的掌聲中落下時,不少原來對川劇藝術陌生的觀眾,已變成了川劇的新戲迷。幾位匈牙利女大學生在演出結束後,還流連在那些精美的川劇服裝前。她們說,本來以為李亞仙在為愛的全部付出被辜負後會自殺,但她堅強地踏上未來的道路,這個戲曲人物給她們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感動。

    第二天,沈鐵梅在匈牙利國家劇院為匈牙利戲迷舉行了川劇藝術講座。痴迷中國戲曲的觀眾早早就來到劇院,觀看川劇演員們化妝,饒有興趣地了解他們在舞臺上看不到的幕後故事。當沈鐵梅開始講解,問有多少人看過昨晚的演出時,聽眾席中幾乎所有人都舉起了手臂,昨晚觀看川劇《李亞仙》時的興奮激動,從那高高舉起的手臂無聲地流露出來。一個專程從倫敦趕來的戲迷,興致勃勃地聽著沈鐵梅的講解,希望重慶市川劇院去倫敦演出。

    沈鐵梅生動地給匈牙利觀眾講解起中國戲曲和川劇藝術的歷史,讓不同行當裝扮的演員登臺,一一講解生旦淨末醜不同行當在戲中常扮演的角色。她講到川劇的不同聲腔、自己扮演的青衣、各種戲曲表演中手勢的含義,邊講邊演示,下面的觀眾聽得痴迷。當沈鐵梅示範演唱川劇彈戲「數樁」唱段,將唱腔中全部唱詞僅僅是從一到七幾個數字演唱得聲情並茂時,觀眾們已是感動和驚嘆了。

    講座在聽眾意猶未盡的惋惜中結束了,大家都不願離去,紛紛與沈鐵梅繼續交談。他們說,雖然是第一次欣賞中國川劇,而且是與西洋美聲演唱不同的表演,但他們聽到了精湛動人的聲腔,領略到了川劇藝術的深邃和藝術家出神入化的演繹,感受到一種別樣的美和令人沉醉的感動。

    在赴羅馬尼亞邊境城市奧拉迪亞和匈牙利貝凱什州首府貝凱什喬包演出時,重慶市川劇院的藝術家們已不再擔心觀眾聽不聽得懂川劇了。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奧拉迪亞劇院是羅馬尼亞東北部最大的文化機構,由沈鐵梅和小生孫勇波聯袂主演的川劇《李亞仙》,被奧拉迪亞戲劇觀眾稱為中國版「茶花女」。雖然羅馬尼亞觀眾是第一次觀看中國川劇演出,但他們以自己熟悉和習慣的西洋歌劇審美趣味,領略到了「中國歌劇」《李亞仙》給他們帶來的精美享受。演出結束後,臺上的演員不斷謝幕,觀眾仍意猶未盡,掌聲不斷,流連不去。此情此景,奧拉迪亞劇院院長祖依克爾·卡塔琳女士感嘆說,這是她見過的這個劇院裡演出時非常少有的觀眾集體起立鼓掌,而且是無比熱烈的一次。

    重慶市川劇院在貝凱什喬包演出結束後,一位匈牙利觀眾走到舞臺上,在一旁靜靜地等待沈鐵梅接受當地電視臺的採訪後,上前表達他對川劇《李亞仙》的喜愛和對沈鐵梅精湛技藝的讚嘆。當他與沈鐵梅合影、沈鐵梅驚嘆他的身高時,他跪了下去,說自己對中國川劇無比折服,一種自己從未聽到的「中國歌劇」深深地打動了他,他將來要去重慶,要去看川劇。

    貝凱什喬包劇院院長瑟熱紀·佐爾坦先生在贈送給沈鐵梅的畫冊扉頁上題寫了一段話:我們非常喜愛你帶來的精湛藝術表演——致獨一無二的偉大藝術家沈鐵梅!他對沈鐵梅說,這本畫冊是匈牙利全國劇院的介紹,中國川劇《李亞仙》和沈鐵梅的出色表演,已讓他在暢想一個可能:讓這部感人的中國川劇在更多的匈牙利劇院上演。

相關焦點

  • 川劇高腔唱響藍色多瑙河 在匈牙利講好中國故事
    川劇高腔唱響藍色多瑙河 在匈牙利講好中國故事
  • 「川劇玉女」左清飛出《川劇高腔經典唱段選》,凝鍊唱段精華讓高腔...
    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左清飛《川劇高腔經典唱段選》賞析會,近日在成都舉行。來自四川省川劇院、四川省川劇理論協會等川劇界、文化界名家同仁匯聚一堂,共品川劇高腔之美。川劇的五種聲腔中,高腔最具代表性,幾百支曲牌,堪稱寶庫。也因此給學習者帶來一定難度。若能集中幾支曲牌,認真繼承傳統,並發展創新,使唱腔更「好聽、易學」,是左清飛多年的追求。
  • 年逾七旬再錄高腔 川劇名角左清飛《川劇高腔經典唱段選》出版
    左清飛(右)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10月14日上午,成都市成華區和美社區文體活動中心川劇室初賽陣陣高腔由四川省川劇院、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主辦,最美川劇承辦的「川劇表演藝術家左清飛《川劇高腔經典唱段選》賞析會」正在這裡舉行。左清飛的徒弟、梅花獎得主蔣淑梅,現場演唱川劇高腔《情探》。
  • 川劇最具特色的聲腔 高腔
    上次我向大家介紹了川劇是由高腔、崑腔、胡琴、彈戲、燈戲五大聲腔組成,這與其他地方戲曲只有一種聲腔是截然不同的。五大聲腔中,高腔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這次我們赴巴黎參加中國地方戲曲節演出的川劇《紅梅記》,就是以高腔形式表演。另外,成都市川劇院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慾海狂潮》《山槓爺》以及《目連之母》《激流之家》《馬前潑水》《燕燕》等都是運用高腔表演。高腔於明末清初由外地傳入四川,結合四川方言、民間歌謠、勞動號子、發問說唱等形式,幾經加工和提煉,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聲腔音樂。
  • 川劇《收濫龍》、《摘紅梅》演繹高腔經典
    川劇高腔源於江西弋陽腔,具有「向無曲譜,只沿土俗」和「改調而歌」的優點,所以很容易和四川方言、四川民間小調、川江號子等結合生成四川特色的高腔唱法。本周末要上演的川劇《收濫龍》就是川劇高腔戲的代表,它是川劇「四柱」之一的《水晶柱》中的一折,是一出精怪戲。
  • 川劇《巴山秀才》開啟「2019年全國高腔優秀劇目展演」大幕
    高腔,作為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具有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等特點。自明代中葉後,高腔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包括四川的川劇高腔、贛劇高腔、滇劇高腔,北京的京腔等。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西省撫州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19年全國高腔優秀劇目展演」,正在江西撫州的湯顯祖大劇院舉行。
  • 川劇「資陽河」 一曲高腔曾響徹雲貴川
    淌過百年歲月,當年城隍廟只剩下斑駁的「萬仞宮牆」,曾經紅遍雲貴川的「資陽河」高腔也歸於寂靜。只有穿資陽城而過的九曲河畔豎立的多塊川劇臉譜,還提示著人們這裡是「資陽河」的故鄉。以資陽為基地,對『資陽河』這一川劇流派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嶽春陽到「雁江大名班」後,為創新「資陽河」流派藝術,與眾名角發掘整理「資陽河」流派傳統劇目和技藝。將南北曲牌與四川高腔、本地方言、民間音樂相結合,改進川劇高腔,創造新腔,改革川劇表演技藝;提練、加工傳統表演程式;革新臉譜和化妝,美化形象。因樂春丑角聞名,在丑角的表演上,進行更多革新。
  • 傳統川劇高腔音樂屬曲牌體,以「一唱眾和,其節以鼓」的方式為主
    據統計,傳統川劇劇本中至少有70%都是高腔戲,這也就意味著,以「曲牌體」樣式寫作的文學劇本佔去了川劇劇本的大多數。川劇文學的雅趣性,首先就與曲牌體文學的特性密切相關。而川劇高腔音樂「幫、打、唱」的豐富表達程式,又增強了曲牌體的文學表達能力,使川劇文學更加善於抒情,長於塑造人物。
  • 川劇《金沙江畔》首演 拉開第四屆川劇節帷幕
    川劇《金沙江畔》劇照本報訊 (記者 李雪豔 攝影報導) 作為第四屆川劇節開幕大戲,昨晚,由四川省川劇院打造的川劇《金沙江畔》在錦城藝術宮上演。值得一提的是,川劇《金沙江畔》中,兩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蔣淑梅和劉誼聯袂上陣,分別飾演張秀和藏族公主珠瑪,她們的首度合作成為該劇一大亮點。川劇《金沙江畔》講述了紅軍長徵經過藏族同胞聚居區的故事,著力表現紅軍與人民之間的深厚魚水情。該劇通過「劫珠」「救珠」「找糧」「取水」「上山」「雲崖」6場戲層層遞進,引人入勝。
  • 中國傳統文化戲劇之「川劇」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匯蘇、贛、皖、鄂、陝、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崑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
  • 經典文化代代傳,川劇也有娃娃音
    一首經典唐詩,一口稚嫩的川劇腔,德陽市岷山路小學全校學生在經典傳誦與川劇文化體驗中,生動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真切地感悟「珍惜糧食——拒絕舌尖上的浪費」。近日,在岷山路小學的升旗儀式上,一曲優美動聽的川劇《憫農》縈繞在校園上空。
  • 多瑙河畔的布達和佩斯
    一段小視頻,看馬加什教堂國家美術館建築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作品學生們在這個氛圍上課是極好的多瑙河畔的國會大廈一座巍峨的建築國會大廈的夜景是布達佩斯一道著名的風景為了在最好的藍調時間拍攝早早地來到多瑙河畔這個民族都在受到排擠打壓始終伴隨著苦難四處流落因此可以理解猶太人建國的強烈願望為自己找尋根和家下面幾張是多瑙河畔的鞋履雕塑
  •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貴的民間財富川劇,有何突出的藝術魅力?
    2006年,川劇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代乾隆時,四川重慶地區流行著一種簡單的花燈戲,在流傳過程中,吸收融會江蘇、安徽、廣東、陝西、甘肅各地聲腔,並於本地的民間歌曲、曲調以及舞蹈相結合,在歷史中演變為含有高腔、胡琴、崑腔、燈戲、彈戲5種聲腔風格獨特的川劇。
  • 系列活動紀念川劇大師陽友鶴
    今年是一代川劇大師陽友鶴誕辰100周年。此活動由四川省振興川劇領導小組、成都市川劇發展促進工作組主辦,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承辦。「陽派川劇傳承人暨川劇名家演唱會」、「陽派川劇傳承人精品折子戲專場」等多項子活動。
  • 多瑙河畔的「鷹」影尋蹤
    在西蒙·溫德爾的最新力作《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中,讀者或可一探究竟。《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歐洲》封面實地考察派歷史作家的古帝國觀光攻略我們知道,要想真正研究某個地方的歷史,最好的辦法就是到當地做實地考察。
  • 川劇同臺大PK!
    江津網訊(記者 王茜)9月29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江津區第二屆川劇「美品之鄉」邀請賽在區文聯會議室開賽,來自我區、合川區、永川區、大足區、江北區、涪陵區的戲劇家協會及重慶盛青黛集團梨韻藝術團的演員們,用精彩的表演,為廣大戲迷朋友獻上了一場精彩的川劇盛宴
  • 重慶川劇藝術中心節日期間好戲連臺
    、周露於6月7日、6月8日分別帶來兩場個人藝術專場演出,為現場上千名觀眾帶來了川劇《白蛇傳》《宮會(高腔)》《攔馬(彈戲)》等眾多名劇名段、經典劇目,現場高潮不斷。    除川劇大幕戲外,經典川劇折子戲也不容錯過。6月8日下午,在周露個人藝術專場演出現場,周露及重慶市川劇院表演團隊為現場觀眾們帶來了經典川劇折子戲宮會(高腔)、打 神(高腔)、鐵龍山(高腔)等多場精彩演出。    據介紹,周露2004年開始學習川劇,師承沈鐵梅,是重慶市川劇院新生代優秀青年演員,專攻青衣、花旦,兼習武旦、潑辣旦。
  • 川劇絕活「噴火」、「變臉」最受追捧 武將「花榮」、「呂布」到...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四川在線消息(川觀新聞記者 祖明遠 綿陽觀察 劉毅)一場優美的川劇11月26日,戲劇周展演活動在安州區寶林小學舉行,藝術家為全校師生和家長帶來一堂精彩的川劇表演,讓孩子們親近經典,感受傳統戲曲文化的魅力。川劇「水袖舞」的演員們「拂、搭、裹、拋、挽、轉、揚」等技巧表演,韻味十足,讓孩子們大為讚嘆——原來袖子還可以這樣「玩」。
  • 川劇五大聲腔中的彈戲
    川劇的五大聲腔,我已給大家介紹過了高腔、崑腔、胡琴,這次我們介紹彈戲。川劇彈戲是用蓋板胡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的一種戲曲聲腔(注意它和胡琴的區別,胡琴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小胡琴」)。演出信息12月24日下午2點,悅來茶園川劇折子戲演出劇目《斬黃袍》(胡琴)、《八郎回營》(高腔)、《碭山》(彈戲)、《抱屍歸家》(高腔),其中《碭山》就是彈戲,主演張亮是剛剛參加成都市第四屆藝術團體中青年演員大賽,有望獲得金獎的市川劇院優秀青年演員。
  • 川劇的藝術風貌,是我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川劇的藝術風貌與人文精神川劇是我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四川重慶及貴州、雲南、湖北部分地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融合了高腔、崑曲、胡琴(皮黃)、彈戲(梆子)及四川的民間燈調多種聲腔,在巴蜀文化的薰陶中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劇種風格,在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