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資陽河」展演
11月27日,川劇「資陽河」再次在資陽唱響,與以往不同,此次匯聚成都、資陽、內江、自貢、遂寧5市8個川劇藝術團,同臺「打擂賽戲」。現場吸引500餘觀眾,這一盛況曾出現在百餘年前。清朝乾隆年間,「資陽河」興起於資陽,從資陽城隍廟擂臺賽戲開始形成,成為川劇四大流派之一。
淌過百年歲月,當年城隍廟只剩下斑駁的「萬仞宮牆」,曾經紅遍雲貴川的「資陽河」高腔也歸於寂靜。只有穿資陽城而過的九曲河畔豎立的多塊川劇臉譜,還提示著人們這裡是「資陽河」的故鄉。
A 緣起
城隍廟會
匯聚沱江流域名角大家
川劇「資陽河」展演
12月10日,站在資陽老城區的「萬仞宮牆」牆根下,72歲的川劇愛好者李汝遠,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他頗為動情地說,這裡是「資陽河」的起源地,以前是人流如潮的城隍廟,如今只剩一段斑駁的老城牆。
「沒有資陽的城隍廟會,就沒有『資陽河』流派。」李汝遠目光幽遠,仿佛回到百年前的熱鬧歲月,「那時候的廟會賽戲,匯聚了整個沱江流域的名角、大家。」
李汝遠的說法是有根據的,《資陽文史資料第一輯》中敘述說,每年的城隍廟會,都會有來自四川成都、內江等附近地區的眾多戲班子前來唱戲,廟戲固定於農曆五月二十二亮戲臺。「資陽有48個鄉鎮,不知從什麼年代起,便約定俗成,每鄉每年都要給城隍唱一本戲(一天五場:早、正、下、花、夜為一本戲),共48本。」代表各個鄉鎮走上城隍廟萬年戲臺的,需要有名聲、有真本事,水平不足的戲班絕無法進入廟內戲臺表演。
為何資陽城隍廟如此人氣十足?相傳,乾隆三十八年,山東八卦教教長劉佑軍帶領教眾,將單縣城(今山東菏澤單縣城)團團圍困,城池眼看就要被攻破。同時,河南商丘城也被八卦教圍困,豫魯軍政長官派出信使八百裡加急前往京師求援。
收到求援的乾隆擔憂豫魯安危,連夜召集群臣商議對策。面對來勢洶洶的造反教眾,幾經商議未有良策。正當乾隆皇帝與群臣心急如焚之時,第二道加急密報傳來大捷消息:「城將破時,有神靈相助,八卦教兵敗,教長戰死,單縣之圍已解。」
是何神靈相助?乾隆召見單縣知縣得知,正當敵軍即將攻破城池時,突然天昏地暗,狂風大作,一道金光閃亮,半空中出現一隊金甲神兵,先鋒將軍人手持「資陽城隍」大幡,將八卦教敵軍打得丟盔棄甲,守城軍士乘勢反擊,遂獲得大勝。
得知此事,乾隆派人核查,蜀地資陽縣確有城隍,遂認為城隍有功,賜「王」爵,封「顯忠大王」,資陽城隍由此名聲大噪。
城隍廟的萬年戲臺,在《資陽縣文化志》中也有記載:「明嘉靖十六年(1537),知縣盧湘在南門宣化街(今資陽市和平中路)舊輪藏寺基地上改建城隍廟,特別是萬年戲臺建築一蹴而就。」
B 形成
火眼金睛
觀眾「罰」出一個嚴謹流派
當年城隍廟只剩一段斑駁的「萬仞宮牆」
城隍廟會吸引各地戲班,「資陽河」流派應運而生。《資陽史料第一輯》中提到,「資陽河」流派的產生,源於「許多掙扎在苦難中的川劇藝人,都要來給資陽城隍唱『還願戲』,祈求他『禳災賜福』,開始是出於迷信,後來逐漸形成一種風氣,好像川劇藝人不到資陽唱城隍戲,就算不上『正品』」。
每年城隍會期間,除隨班來資演出的藝人外,還有不少流動的藝人紛紛雲集資陽。班社相互競爭,演員彼此爭勝,師友技藝交流,無形中使一年一度的城隍廟會戲,成為川劇界比武較技、交流經驗的大「練兵」。由於當時戲班演出道具、服裝多,很沉重,不便於在陸地上運輸,來往都是沿沱江乘船,又被稱為「中道河」戲班子。其以沱江水係為基礎,資陽為中心,也稱「資陽河」。
「資陽河」以高腔見長,戲風是川劇中最嚴謹的,覆蓋內江、自貢、瀘州、宜賓、樂山等廣大地區。
「資陽河」流派嚴謹風格的形成,《資陽史料第一輯》這樣記載:曾有戲班,在資陽唱《琵琶記》。男旦在表演中,聲、色、形俱佳,只是不慎露出手腕上的玉鐲。臺下外地觀眾紛紛叫好,資陽觀眾卻認為趙五娘(戲中角色)窮困到經常揭不開鍋,父母死了,不得不賣頭髮作為安葬費,哪裡來的玉鐲戴?
觀眾認為該罰戲班子,老闆無法只得承認「罰戲」。過兩天戲班演出《長坂坡》作為罰戲,開場便是曹操發兵,班主只叫四個跑龍套的出場,讓他們在臺子上下繞圈子。
觀眾亂鬨鬨地鬧起來了,有人上來質問,為什麼光叫龍套跑過場?班主從容答道:「貴碼頭男女老少都是行家,我們作戲不敢馬虎。請問曹操下江南帶了多少人馬?」來人答道:「八十三萬嘛。」班主笑道:「對呀!八十三萬,再繞一個半月也繞不完呢。」這便是廣為流傳的「梨園趣談」,也正是在這種「火眼金睛」下,形成「資陽河」的嚴謹風格。
C興盛
名角雲集
演員因出演太逼真入獄
九曲河邊臉譜雕塑
川劇「資陽河」真正走上鼎盛,在清朝鹹豐年間。此時,資陽監生廖鼎豐創建「雁江大名班」,重金廣聘名角集於一班,名醜樂春正是其中之一。
「名醜樂春,又叫嶽春陽,人稱『戲狀元』。以資陽為基地,對『資陽河』這一川劇流派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嶽春陽到「雁江大名班」後,為創新「資陽河」流派藝術,與眾名角發掘整理「資陽河」流派傳統劇目和技藝。將南北曲牌與四川高腔、本地方言、民間音樂相結合,改進川劇高腔,創造新腔,改革川劇表演技藝;提練、加工傳統表演程式;革新臉譜和化妝,美化形象。
因樂春丑角聞名,在丑角的表演上,進行更多革新。創造性地把丑角行分為文、式、摺子醜等五大類別。從而結束了川劇丑角只插科打諢的配角地位,使他與其他角一樣挑起了主角「大梁」。
「雁江大名班」自建班以來數十年間,成為「資陽河」最著名的大戲班。而當時的資陽地區,類似「雁江大名班」這種優秀班組還有很多。憑藉精湛的表演,吸引四川甚至雲、貴眾多觀眾來觀看表演,班組規模也常年在80人以上。
《川劇詞典》記載,依附「資陽河派」戲班,資陽地區成立許多「科班」,用以培育新人。著名的有「玉明科班」、「三字科班」、「臣字科班」等。其中「玉明科班」,是川劇乃至全國戲劇史上第一個「科班」。
不過,對川劇高腔以及「資陽河」流派的發展,貢獻最大的當屬「三字科班」與「臣字科班」。
在「臣字科班」中,小生曹俊臣是自貢人,卻是「資陽河」名角,吸引了雲貴川大批「鐵粉」,因他演活了《盜銀壺》中的邱小乙,也曾枉受囹圄之苦。
《盜銀壺》主要講述北宋時,義賊邱小乙盜走算卦人江遷銀壺。因壺為楊帥府之物,江遷賠償不起,欲尋自盡,被邱救下,並將銀壺歸還。楊帥欲試邱小乙的本領和智慧,便說若邱小乙晚間再能由帥府將銀壺盜走,便為重用。儘管帥府防守嚴密,曹俊臣演義賊邱小乙,因其武生功底深厚,演技精湛,動作乾脆利落,把楊帥家的老僕張千抱著的銀壺順利盜走。
曹俊臣所到之地,觀眾雲集,無不讚揚曹俊臣簡直是活的邱小乙。盛名之下,他卻迎來了牢獄之災。1920年左右,曹俊臣在敘府(今宜賓市)演出《盜銀壺》時,宜賓出了一樁離奇的案件,當地駐軍某師長寢室內壁上掛的鶴頂軍帽竟然不翼而飛,師長心中十分惱怒,下令「立即破案」。
於是全境戒嚴,連日進行大清鄉,把方圓百裡內的可疑之人,一概逮捕。獄內很快塞滿了無辜的受難者,演《盜銀壺》的曹老先生亦在「劫」難逃。
他的罪名是:曹俊臣是活的邱小乙,本事非凡,故嫌疑重大。這時,很多熱愛曹俊臣藝術的觀眾,聞訊打抱不平,四處呼籲:「怎能把舞臺藝術與此案混淆起來,豈不可笑?」師長無奈,只得將曹俊臣釋放。
D衰落
消磨個性
「河道」融合受新娛樂形式衝擊
萬仞宮牆局部
資陽市雁江區致力於推廣川劇「資陽河」的李汝遠,退休在家後,仍致力於整理「資陽河」的各種文獻資料。他認為,「資陽河」乃至於川劇,在發展中經歷了兩次「磨難」。
「第一次磨難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李汝遠說,此時的四川地區,戰事頻繁,軍閥官僚與地主惡霸的摧殘扼殺,逼得川劇藝人們顛沛流離,原有的川劇「四大流派」演員們被迫離開長期表演的地區,聚集一處尋求安穩之地。在此過程中,「融合」在所難免,各個「河道」的融合,讓個性變成了共性,失去了許多獨特的精彩,也失去了很多愛好者。
李汝遠說,這一次融合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以後,並出現了不同河道的川劇流派逐漸消失,不同的聲腔幾乎融合。藝術表現上的多元化完全打破了河道、地域的界限後,曲目的創新力,感染力也在逐步下降。上世紀80年代,電視機、錄像等新事物隨後出現,這是川劇經歷的第二次「磨難」,給包括「資陽河」在內的川劇帶來極大衝擊,相比於戲劇唱腔句句銜接時間過長,詞句、形態的難理解,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電視、錄像等表達平實、易於理解的新事物。
他感嘆,「資陽河」的觀眾在逐漸老去,變得越來越少,戲劇演出的收入難以維持一個戲班的日常開支,很多戲班倒閉,而由他們組成的各大流派、河道也逐漸湮滅。
原資陽川劇團團長羅富元說 ,資陽川劇團雖然經過幾十年的國營,最終也難復往日輝煌。在他擔任團長期間,團裡演員,樂手達到90人,名生角朱俊臣等演員頗受歡迎,僅僅過了10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僅剩雁江區還有部分民間小川劇團存在,到後來,小川劇團也難以支撐,曾經的川劇藝人們徹底失業。
曾經讓資陽人風光一時的川劇「資陽河」,高腔何時再次響徹雲貴川大地?「人們自有新的娛樂形式,雖然很難再複製那一段輝煌,但希望後繼新秀激流勇進,讓資陽河『高腔』再嘹亮。」李汝遠說。
關於川劇「資陽河」
形成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川劇以其高雅的藝術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影響力輻射至西南數省。川劇以各種聲腔流行地區和藝人師承關係的不同,以「四條河道」為中心,形成四種各具不同特色的流派:
一是「資陽河派」,主要在自貢、資陽及內江市的各縣市,以高腔為主,藝術風格最為謹嚴。
二是「川北河派」,主要在南充及綿陽的部分地區,以唱彈戲為主,受秦腔影響較多。
三是「下川東派」,主要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川東一帶,特點是戲路雜,聲腔多樣化,受徽劇、漢劇影響較多。
四是「川西派」,主要在以成都為中心的各縣市,以胡琴為主,形成獨特的「壩調」。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王祥龍 記者 田雪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