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餘如波 文/圖)三位川劇界名家大腕,外加一位中國音樂界的扛鼎人物,這樣的組合能在川劇這個話題上擦出怎樣的火花?11月3日上午,作為第四屆川劇節重要活動之一,「名人話川劇——川劇傳承發展論壇」在成都舉行,魏明倫、沈鐵梅、陳智林、趙季平四位藝術家妙語連珠,縱論各人心目中川劇的藝術特色,並為其傳承發展建言獻策。
作為一位具有國際聲譽的音樂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陝西省文聯主席趙季平與川劇緣分不淺,其夫人張寧佳曾是成都市新都川劇團演員,主演神話川劇《芙蓉花仙》上千場,此外他還曾為魏明倫編劇、吳天明導演的電影《變臉》配樂。趙季平認為,川劇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最為獨樹一幟的就是高腔。高腔對於演唱者的技術和藝術水準要求極高,行腔時充分表達演員內心情感,行雲流水且不受節奏限制,咬字、傳情都充滿了韻味。「這種形態在其他劇種沒有,即使國外的歌劇也很難達到。」
作為從川劇演員轉行編劇的著名劇作家,「巴蜀鬼才」魏明倫認為戲曲作者如果熟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尤其是對中外文學經典都有廣泛涉獵,同時又有舞臺實踐經驗,掌握戲曲表演藝術規律,寫劇本可能會更加得心應手。對於現場青年劇作家提出的「現代戲如何突破傳統形式」的疑問,魏明倫表示,現代戲的「戲曲化」是強調運用戲曲的特殊表現手段,而戲曲的「現代化」則是強調時代特徵,適應現代觀眾的欣賞習慣。「現代戲的整體價值觀要長久,才會具有生命力。」
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沈鐵梅、陳智林,則從藝術探索、人才培養等角度闡述了心得體會。為了改變川劇「好看不好聽」的窘境,沈鐵梅從多年前就開始探索唱腔、音樂方面的改革創新。由於早年學習京劇表演,沈鐵梅在川劇表演實踐中借鑑了一些京劇唱法,與川腔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戲曲韻味。「戲曲戲曲,有『戲』有『曲』,川劇絕不能朝只重表演和特技的方向發展,曲調才是留給觀眾永久的符號,而且無國界。所以我呼籲川劇人重視聲腔,而唱腔改革必須是在熟悉川劇各種曲牌的前提下進行。」
陳智林卸任四川省川劇院院長後,近年來一直擔任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院長,著力為川劇培養後備人才。「我15歲才開始學戲,因為身體已經定型,基本功訓練非常辛苦,但我覺得這是『苦中作樂』『樂大於苦』。」陳智林認為,青年川劇學子、演員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與觀眾近距離接觸,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達到情感的溝通和共鳴,這正是傳統戲曲和川劇表演的魅力所在。「時代在變化,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變化,我們必須敏銳地把握時代脈搏,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川劇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