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季平、魏明倫、沈鐵梅、陳智林同臺「頭腦風暴」 「名人話川劇...

2020-12-15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餘如波 文/圖)三位川劇界名家大腕,外加一位中國音樂界的扛鼎人物,這樣的組合能在川劇這個話題上擦出怎樣的火花?11月3日上午,作為第四屆川劇節重要活動之一,「名人話川劇——川劇傳承發展論壇」在成都舉行,魏明倫、沈鐵梅、陳智林、趙季平四位藝術家妙語連珠,縱論各人心目中川劇的藝術特色,並為其傳承發展建言獻策。

作為一位具有國際聲譽的音樂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陝西省文聯主席趙季平與川劇緣分不淺,其夫人張寧佳曾是成都市新都川劇團演員,主演神話川劇《芙蓉花仙》上千場,此外他還曾為魏明倫編劇、吳天明導演的電影《變臉》配樂。趙季平認為,川劇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最為獨樹一幟的就是高腔。高腔對於演唱者的技術和藝術水準要求極高,行腔時充分表達演員內心情感,行雲流水且不受節奏限制,咬字、傳情都充滿了韻味。「這種形態在其他劇種沒有,即使國外的歌劇也很難達到。」

作為從川劇演員轉行編劇的著名劇作家,「巴蜀鬼才」魏明倫認為戲曲作者如果熟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尤其是對中外文學經典都有廣泛涉獵,同時又有舞臺實踐經驗,掌握戲曲表演藝術規律,寫劇本可能會更加得心應手。對於現場青年劇作家提出的「現代戲如何突破傳統形式」的疑問,魏明倫表示,現代戲的「戲曲化」是強調運用戲曲的特殊表現手段,而戲曲的「現代化」則是強調時代特徵,適應現代觀眾的欣賞習慣。「現代戲的整體價值觀要長久,才會具有生命力。」

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沈鐵梅、陳智林,則從藝術探索、人才培養等角度闡述了心得體會。為了改變川劇「好看不好聽」的窘境,沈鐵梅從多年前就開始探索唱腔、音樂方面的改革創新。由於早年學習京劇表演,沈鐵梅在川劇表演實踐中借鑑了一些京劇唱法,與川腔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戲曲韻味。「戲曲戲曲,有『戲』有『曲』,川劇絕不能朝只重表演和特技的方向發展,曲調才是留給觀眾永久的符號,而且無國界。所以我呼籲川劇人重視聲腔,而唱腔改革必須是在熟悉川劇各種曲牌的前提下進行。」

陳智林卸任四川省川劇院院長後,近年來一直擔任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院長,著力為川劇培養後備人才。「我15歲才開始學戲,因為身體已經定型,基本功訓練非常辛苦,但我覺得這是『苦中作樂』『樂大於苦』。」陳智林認為,青年川劇學子、演員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與觀眾近距離接觸,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達到情感的溝通和共鳴,這正是傳統戲曲和川劇表演的魅力所在。「時代在變化,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變化,我們必須敏銳地把握時代脈搏,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川劇的發展。」

相關焦點

  • 魏明倫:川劇是我的根本
    魏明倫藝術生涯70年系列活動在成都舉行 魏明倫:川劇是我的根本 川劇的絕妙、它的豐富,它的天然蜀籟、地道風味,早已經化入了我的潛意識。就連我的荒誕的思維方式,筆下的這點幽默,都是來自川劇的遺傳基因。」  12月22日上午,在「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現場,著名劇作家、辭賦家、雜文家魏明倫現場發言,深情闡述他與川劇的「血緣」關係。  魏明倫7歲學戲,9歲登臺,臺上扮生淨末醜,臺下修詩詞歌賦。
  • 影星鄧婕重慶開口唱川劇川劇院長沈鐵梅喝彩叫好!
    2019年11月17日下午,重慶市川劇藝術中心,著名表演藝術家鄧婕攜她監製的電影《活著唱著》參加第二屆重慶先鋒藝術電影展期間,應重慶市文聯主席沈鐵梅先生的邀請,訪問了重慶市川劇院並唱起了川劇,獲得沈鐵梅的叫好稱讚!在重慶市川劇院,鄧婕演唱的川劇名曲《別洞觀景》,她字正腔圓,聲腔優美,坐在臺下的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帶頭為鄧婕精彩的表演鼓掌喝彩,大聲叫好!
  • 「川劇皇后」沈鐵梅做客中國文聯《藝術公益大講堂》分享川劇藝術...
    在《大講堂》節目一開始,沈鐵梅首先就變臉技法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變臉作為川劇表演中一種極具表現力的技法,確實對川劇的傳播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川劇藝術遠遠不止於變臉,特別是它的聲腔變化。
  • 『』王玉梅川劇交響音樂會」成都完美上演 沈鐵梅讚揚王玉梅:「唱...
    4月22日晚9時10分,當王玉梅川劇交響音樂會在成都雲端·天府音樂廳完美落幕,從重慶專程趕來成都觀看玉梅川劇交響音樂會的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著名表演藝術家沈鐵梅,這樣評價王玉梅的川劇交響樂。清醇美妙的旋律,委婉悠揚的唱腔。王玉梅,年輕的川劇表演藝術家,為4月春天的成都營造出了一番春季盎然、美輪美奐的藝術境界。
  • 【藝術公益大講堂】沈鐵梅:讓川劇之美綻放時代新彩
    本期嘉賓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  光明網訊 對於大眾而言,一提到川劇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變臉。那麼變臉究竟是不是川劇藝術的精髓所在呢?在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沈鐵梅看來,變臉作為川劇表演中一種極具表現力的技法,確實對川劇的傳播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 「巴蜀鬼才」魏明倫:從藝七十周年 我的根在川劇
    「我的根就在川劇!我現在八十歲了,但是思想、思維還很年輕,我還想為川劇繼續寫出好作品!」12月22日,由省文旅廳主辦,四川省藝術研究院承辦的「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在成都啟動,這位譽滿文壇的「巴蜀鬼才」也滿懷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從藝七十年的心得感受。
  • 從藝70周年的「巴蜀鬼才」魏明倫:我遺傳了川劇基因,還想為「她...
    12月22日上午,魏明倫說著一口純正的四川話,低沉的嗓音,一字一句擲地有聲,創作熱情和幽默引得在場嘉賓會心一笑。當天,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四川省藝術研究院承辦的「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成都舉行。「9歲登臺到現在,這本身就是一個難得的文化現象。」作家張抗抗說道。
  • 魏明倫紀念藝術生涯七十周年:八十歲後,我還想再寫一部川劇
    :「川劇是孕我的胞胎,養我的搖籃,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課堂。魏明倫現場致辭魏明倫用了華麗的文辭來形容自己的「母親」川劇。「當年,她像海綿一樣,吸峨眉的秀色,取劍門的雄姿。借青城一縷幽,偷巫峽三分險。她敢於盜走神女峰的雲雨,才形成與神女媲美的藝術高峰。她的絕妙,她的豐富,她的天然蜀籟。
  • 名角王玉梅「川劇交響樂」專家座談會舉行 沈鐵梅點讚:川劇藝術後...
    座談會由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黨總支書記蔡少波主持。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著名表演藝術家沈鐵梅,中國戲曲學院作曲系主任謝振強,北京著名劇作家、文藝評論家、解放軍報文藝部原主任陳大鵬等集體出席。
  • 成渝雙城志·文化同源丨魏明倫:成都和重慶就是母親的兩個「寧馨兒」
    或許正是幾千年來的社會形態差異,導致今天的重慶人和成都人也依舊明顯存留著昔日祖先生活習慣的影子——重慶話尾音爽利,成都話尾音綿長;重慶人遇事乾脆不愛多分辨,成都人喜歡用語言解決一切衝突;重慶人喜歡吃辣,是那種純粹無雜質的辣,成都人喜歡吃辣,辣裡面還必須帶點麻……火鍋是成渝兩地美食最大的
  • 魏明倫藝術生涯70年系列活動開啟,首場川劇陳巧茹主演
    今(12月21日)晚,由「巴蜀鬼才」魏明倫操刀編劇、「二度梅」陳巧茹領銜主演,梅花獎得主王超、川劇名家蔡少波聯合主演的新版川劇《好女人·壞女人》上演,為接下來的「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拉開序幕。
  • 沈鐵梅攜川劇《李亞仙》選段獻演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閉幕式
    沈鐵梅攜川劇《李亞仙》選段獻演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閉幕式 2020年11月24日 19:36 兩江新區官網  閱讀量: 「天上玉盤明如鏡
  • 慶祝魏明倫從藝七十周年,川劇《變臉》裡的「水上漂」和「狗娃」又...
    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 攝影報導「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狗娃沒姐姐,剪刀送爺爺……」12月22日晚,由川劇名家魏明倫創作的川劇《變臉》在四川省川劇院上演。這場演出是「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子活動之一,同時也是復排版川劇《變臉》繼直播後再度與觀眾見面。水上漂身懷「變臉」絕技,隻身駕舟,浪跡江湖。他從人販子手中買下狗娃,爺孫倆相依為命,其樂融融。後來,水上漂發現狗娃並非男孩,大失所望,又不忍趕走,便收其改作小幫工暫留身邊。狗娃生性好奇,因偷看「變臉」秘密釀成大禍,不得已跳船逃走。
  • 沈鐵梅赴蓉帶去一群川劇名角 經典折子戲贏得滿堂彩
    封面新聞記者到現場釆訪。川劇門票賣高價,這是近年來成都川劇演出中少見的喜人現象。重慶市川劇院為成都觀眾精心安排了一場經典川劇折子戲,這也是重慶市川劇院重視青年演員培養的一次成果展演。在現場,重慶市川劇院並沒有安排沈鐵梅、彭欣綦、羅吉龍、孫勇波、胡瑜斌等川劇名角上演。
  • 陳巧茹18年後再演川劇《好女人·壞女人》開啟「魏明倫藝術生涯70...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金錢迷世界,財神坐高臺,寓言演奇怪,外星飛碟來……」12月21日晚,由著名劇作家魏明倫創作,「二度梅」陳巧茹領銜主演,梅花獎得主王超、川劇名家蔡少波聯合主演的新版川劇《好女人·壞女人》,在成都新聲劇場上演,這也是魏明倫藝術生涯
  • 7歲學戲9歲登臺 魏明倫藝術生涯70年系列活動在成都舉行
    12月22日上午,在「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現場,著名劇作家、辭賦家、雜文家魏明倫現場發言,深情闡述他與川劇的「血緣」關係。魏明倫7歲學戲,9歲登臺,臺上扮生淨末醜,臺下修詩詞歌賦。畢生寫戲著文,劇作、雜文、碑賦,三箭齊發,力透紙背。
  • 川劇劇本《變臉》曾入選中學教材 魏明倫創作
    一部精湛的劇本,可謂是一臺好戲的靈魂,歷史悠久的川劇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流傳至今,與川劇劇本高超的文學性密不可分。若要論川劇劇本文學性的典範之作,《情探》當之無愧。『梨花落』是比喻離別,『杏花開』的『杏』在四川話裡念『hen』,暗指恨,這兩句連在一起就把離愁別恨的悲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有著「晚清第一詞人」美譽的趙熙,唐詩、宋詞功底深厚,雜劇、傳奇也廣泛涉獵,佳句信手拈來。在焦桂英的唱段「迢迢千裡犯塵埃,會向瑤臺,總算是明月入君懷,縱說是雙鳳齊飛,也願化為紅綢帶,又何忍拋下名花不肯栽?」中,幾乎每一句都似曾相識,經趙熙修改後化用得恰到好處。
  • 「魏劇丹青—復聖軒文化傳媒藝術總監段昭南繪魏明倫川劇畫展」
    今天早晨一睜眼就看到了戲劇大家魏明倫先生的簡訊:文旅部公布「慶祝建黨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名單,川劇《巴山秀才》入選「百年百部」復排計劃。百年百部」傳統精品復排計劃。魏明倫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巴山鬼才」,當時的報導:《巴山秀才》我看過十幾場。八十年代看戲後是等待魏明倫出來。後來他來了美國,不住飯店,住我家,為的是方便做飯。
  • 動人川劇高腔縈繞多瑙河畔
    此次由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沈鐵梅率領重慶市川劇院遠赴中歐演出,是重慶市「一帶一路、文化先行」舉措的代表性項目。演出前,維德揚斯基院長心中實在有些忐忑:對自己都從未看過的川劇,匈牙利觀眾會喜歡嗎?然而,劇終時持續十分鐘不停息的熱烈掌聲,讓他再也按捺不住激動,不待落幕就上前給沈鐵梅和中國藝術家獻上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