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成都和順德之後,澳門於2017年成為中國境內第三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創意城市美食之都」。
與前兩者憑藉本土菜系揚名海內外不同,澳門的美食,勝在中西薈萃、包容並蓄。湖南衛視拍攝的美食紀錄片《澳門食光》裡,就為我們展現了澳門美食兼容並包的故事。
美食家蔡瀾曾說,「最地道、最好吃的葡萄牙菜,是大白烚」。這道葡國版的「東北亂燉」,經過土生葡人的就地取材,用中國臘腸、臘肉、臘鴨、雲南火腿和白蘿蔔,代替了原本需要漂洋過海而來的葡萄牙食材,成為如今澳門餐桌上的重頭戲。
除了大白烚,葡國菜中最出名的便是馬介休(即鱈魚),這種魚吃法極多,可以用煎、燒、烤、煮等不同的方法烹調。在澳門營業百年的坤記,招牌菜就是改良版馬介休。
作為首家華人葡式餐廳,坤記的馬介休去除了傳統葡式菜中的芝士元素,將馬介休改造的更適合東方人口感。酥軟的土豆泥包裹著緊緻細膩的鮮魚肉,經高溫烹製後就搖身一變成了坤記獨一無二的招牌菜色。
除了這些中葡融合菜式,澳門小巷裡還隱藏著許多美味。
澳門第一的腸粉—倫記軟滑腸粉
下面這個看起來破破爛爛的小店面,每天卻站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賞味遊客。
這家藏匿於街邊的小店,門口不是特別顯眼,也沒什麼豪華裝修,大概七八平米的樣子,裡面擺著兩三張桌椅,旁邊就是操作臺,腸粉都是現點現做。
雖然名為咖啡館,但其實是一家地地道道的老牌茶餐廳,種類豐富,隨便點什麼都不會踩雷。其中,爆脆阿華田、幹免治牛肉飯和牛尾通粉三款餐品最受大家喜愛。
熱門菜式包括澳葡免治豬肉、澳葡烤乳豬、葡式釀蟹蓋配麵包、澳葡焗肉團、蒜蓉黃油焗蝦仁 、薯絲炒馬介休、安格斯 T 骨及海鮮大砂鍋。餐廳還提供各種飲料、雞尾酒和葡萄酒。
Bella Taipa
是一家位於官也街小城區內的義大利餐廳,純白色的獨棟建築十分顯眼。餐廳一共有四層,有室內和室外兩個用餐區域,其中天台的位置很搶手。
老闆是一名外國人,不過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餐廳主打創意式的義大利菜餚,也有一些適合健身人士吃的輕食餐點,以滿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澳門葡撻:安德魯與瑪嘉烈的愛情
澳門蛋撻獨步天下,但最出名和最正宗的莫過於赫赫有名的兩家—安 德魯 和瑪嘉烈。
這兩家蛋撻店的淵源頗深,它們的主人本是一對夫妻,後來離婚後,妻子瑪嘉烈另起爐灶,從此成就了 澳門 最有名氣的兩家蛋撻店。
新鮮出爐的蛋撻,以陣陣撲鼻的香味吸引著過往的路人。酥香鬆脆的外皮,包裹著嫩滑甜美的蛋餡,口感鬆軟香酥,甜而不膩,只吃一口就欲罷不能。
路環島上這家安德魯餅店,是葡式蛋撻的鼻祖店。即使是在人少清淨的路環,你也能在安德魯餅店看見門庭若市的景象,還有不少吃貨特地從澳門本島趕來路環,只為吃到一口安德魯餅店的蛋撻,可想而知這家蛋撻的美味程度。之前謝霆鋒拍攝《十二鋒味》時,也來過這家店吃蛋撻哦~
瑪嘉烈蛋撻店坐落在 澳門 最繁華的馬統領街上,距離大三巴牌坊不遠。如今這家蛋撻店已經成為 澳門 蛋撻的代表,旅遊高峰期時店門口就會大排長龍,這裡是來到 澳門 不得不去的點心店之一。門口散落的桌椅可供食客小憩,品嘗新鮮的蛋撻。
新英記
是澳門僅此一家製作魚扒包的茶記。這家低調的餐廳,雖然上了2018米芝蓮街頭小吃推薦,卻依然鮮有人知。
從最初的大牌檔發展成如今的店鋪,這裡從來只有一對老夫妻在經營,阿公阿婆一個做飯一個收錢、一個洗菜一個擦桌,在歲月裡慢慢沉澱出充滿人情的澳門味道。
在 澳門 我們嘗了兩種雪糕,說起來也蠻湊巧,正好是一中一洋,東西碰撞, 澳門 傳統的洪馨椰子與 義大利 手拉冰淇淋檸檬車露。
米芝蓮推薦的檸檬車露是我在來 澳門 之前就心心念念的打卡目標,幸運的是第一天我們就在大三巴附近碰上了一家。
店裡的冰淇淋口味實在是多種多樣,番石榴、檸檬車露、彩虹、西柚、芒果、芝麻、青檸雞尾酒、藍莓芝士蛋糕、金莎巧克力等等等等,簡直挑不過來。冰淇淋的價格是單色30MOP,雙色35MOP,可以用小杯子裝,也可以用甜筒裝。
番茄屋葡國菜
當年的 葡萄牙 殖民者因為懷念家鄉的味道,而融合了粵菜等 亞洲 菜系的做法,採用當地的材料進行替代,改良出了 澳門 葡國菜。 澳門 的葡國菜店不少,我想給大家推薦的這家位於大三巴附近,還屬平價,它就是番茄屋美食。
番茄屋的木糠布丁,柔軟滑膩、奶香濃鬱、入口即化。
阿里 巴巴焗雞排飯是網上推薦率很高的一道菜。一勺挖下去,起司拉出長長的絲,而在厚起司下面則埋伏著軟糯的飯粒香和嫩的雞扒。
葡式薯絲炒馬 介休 的味道有些獨特,略帶腥鹹。馬 介休 是一種葡國的魚,這是我們第一次吃到。
官也街上我印象最深刻的小食莫過於是這家小小店面裡的長洲糯米餈。最有名的芒果糯米餈吃進口是軟糯的外皮和香甜的芒果肉,叫人吃完了一個還想吃!
在長洲糯米餈的不遠處轉角是官也街 大名 鼎鼎的莫義記貓山王,它家的大菜糕與榴槤雪糕都是人氣單品。
視線來到三盞燈廣場,這裡的馮記豬腳姜也是有著不少年頭的老店。如果是吃不慣姜味或者豬腳,也可以選擇買個浸在薑湯裡的雞蛋嘗上一口味道。
義順牛奶公司在 香港 和 澳門 都要有分店,他們的紅豆雙皮奶算是招牌,奶味濃卻甜度適中,一碗吃下來不會覺得膩。
在「走鬼檔」盛行的年代,街角巷口常常可以聞到牛雜的香氣。熱騰騰一大鍋牛雜在醬汁裡翻滾,惹得人們在檔口前排起長龍。隨處可見的 澳門 牛雜檔一般都挺好吃的,這裡重點給大家推薦三家:
在新馬路營地街市3樓熟食檔的梓記牛雜,雖然比較隱蔽,但是名氣很大。美食家蔡瀾都由衷讚賞,還有很多明星光顧(銀河百老匯美食街也有分店,如果你在氹仔也不需專門跑到半島啦 )。
明記牛雜 每天傍晚5、6點出攤,位置就在義順鮮奶的店旁。匆匆十年,小推車上報紙的頭條都已泛黃,火爆的隊伍早是街坊間司空見慣的場景。
清脆的剪刀聲「咔嚓咔嚓」,絡繹不絕的客戶怎麼也散不盡。明記的牛雜種類很是豐富:牛腸、牛膀、牛肺、蘿蔔等加入秘制咖喱、花椒、八角等調味料供君挑選,20MOP 澳門 幣一串、50MOP一盒,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加入其它配菜。
錦華牛雜 據說是大三巴街上的第一家咖喱牛雜,這裡的人氣相當火爆,經常會排好長的隊伍。如果想吃咖喱牛腩,建議你逛完大三巴牌坊不妨來這裡打個卡。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業的祥記面家,位於福隆新街68號。店門上貼著有1993年蔡瀾寫的一篇推薦祥記面家的文章,以及2013年蔡瀾再嘗這家店的蝦子撈麵的《星島日報》專版。店內的招牌菜是蝦子撈麵、鮮蝦雲吞、金沙鯪魚球、南乳豬手。
撈麵的分量不多,但是味道確實值得推薦,爽滑柔韌的口感吃起來很有嚼勁,細細的麵條可以幹吃也可以加入湯汁成為湯麵,再說蝦子也是香味十足,唇齒間滿是意猶未盡。
碗仔翅是一種興起於 香港 的仿魚翅湯羹的街頭美食,而添發碗仔翅則以賣物美價廉的真魚翅碗仔翅而出名。白日裡慕名而來的食客很多,在店門口排起長隊,因為店裡座位不多,需得吃完一桌才放一桌進去。
碗仔翅味道還不錯,料挺足也夠鮮。
這是一家擁有50年歷史的 澳門 茶記,瓦煲咖啡是其一大特色,除此之外鹹牛肉厚蛋多士、豬扒包和凍奶茶等也是招牌必點。
在大三巴附近,世記咖啡這家外賣店的位置有些難找,不過只要你認準粉紅色的店鋪屋簷同綠色的 澳門 商業銀行,往兩者之間的這條小弄堂鑽到底,便可以找到它了。
看完讓人分分鐘就想去澳門一一打卡這些片中美味。
美食與文化攜手,在澳門寫出了最好的劇本。在這片土地上,所有風味都在舌尖完成著起承轉合,構成波瀾起伏的故事,迸發出鮮活無比的勃勃生機。
【澳門·澳門】澳門拍了拍你,免隔離,還不快來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