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曾不敢回大陸:我戰友回去過 槍斃了

2020-12-21 鳳凰衛視

 核心內容:張富麟:不回去了,不回去了。因為回去,我有個朋友回去了,叫鄧德玉,在此地華僑中學教書,他回去了。有一天我在看他床頭有個文獻,呀,怎麼有個黨證啊,中國國民黨黨證,我說老鄧你拿這幹什麼?他說,我在仰光請的。現在兵荒馬亂你要這幹什麼?你懂什麼,共產黨就要統治大陸了,他總要用人哪,總要用人,我這個就是我們資歷,所以他不就回去了。回去後來槍斃,不槍斃他槍斃誰。老鄧,鄧德玉我記得他很清楚,我們一起同事。我就刁鑽古怪,我說這個黨派之爭非同小可,我回去幹什麼。「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我回去幹什麼,對不對。

鳳凰衛視10月19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鳳凰大視野》十集呈現,七十年的遠徵。

竇文濤:同古戰役一結束,史迪威氣衝衝飛到重慶。跑蔣介石那兒,告了杜聿明一狀。所以說永遠是那個老問題,到底聽誰的。這事解決不了,打勝仗可沒戲。所以蔣介石一琢磨,派羅卓英任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陸軍上將,什麼來歷?保定八期炮科畢業,是陳誠系的骨幹。他是個有爭議的人,在軍事上沒什麼建樹,可是官運亨通。你瞧沒打過什麼仗,這廝一去又是個總司令。不過他這位置呢,事先給他交待得明白。在史迪威之下,在杜聿明之上。蔣介石想史迪威、杜聿明你們倆不是對掐嗎,這矛盾中間得有個緩衝,羅卓英就是這個緩衝。

而且蔣介石又跟史迪威說,說只要羅卓英配合你,你指揮就沒有障礙。而且羅卓英也滿口答應說,我一定服從您,史迪威將軍。這您就看出來了,中國人這用人之術奧妙無窮。他史迪威一個典型的美國正統軍人,他哪懂中國這博大精深。所以真相信了,於是乎雄心勃勃,又投入到曼德勒會戰之中。

解說:曼德勒又叫瓦城,是緬甸的古都,也是緬甸中部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同古失守後,曼德勒的存亡也就直接關係到整個緬甸戰局的勝負。在盟軍指揮官,部署曼德勒會戰的同時,蔣介石決定,讓遠徵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擔負守衛曼德勒的責任。當時蔣介石帶領孫立人來這裡巡視,他說皇城左邊的小山好像紫金山,伊洛瓦底江像長江,曼德勒有如南京的形勢,而保衛這裡就和保衛南京一樣重要。說完蔣介石把手中一幅曼德勒地圖交給孫立人,孫立人立刻領會到最高統帥的意思。他用挺立的姿勢,雙手接過了這幅地圖。

按照當時盟軍統帥部的計劃,將以曼德勒為依託,集中中國三個軍和英軍五個師,共25萬人的優勢兵力與日軍決戰。當時侵緬日軍共有四個師團近10萬人,如果以盟軍優勢兵力,猛攻其中一路,獲勝是有把握的。但是中英美同盟國之間,本來就不牢靠的合作關係,無疑將斷送這場匆匆拼湊起來的大會戰。

1942年4月,西路戰線已經一片混亂,12日日軍第33師團一個聯隊迅速插入緬甸中部油田仁安羌,將這裡的英軍主力7000多人團團圍住,英軍指揮官急忙命令炸毀油田,匆匆組織突圍。然而突圍完全是徒勞的,到17日傍晚,英軍除了在敵人陣地前面,丟棄了大約兩千具屍體外,始終沒能向前移動一步。這時絕望的英軍向中國軍隊求援,求援的對象正是駐守曼德勒的新38師師長孫立人。

在緬甸曼德勒的一個偏僻小巷中,我們找到了曾經親歷過這場戰役的遠徵軍老兵張富麟,他是現在緬甸境內為數不多的遠徵軍老兵之一。

陪同者:他要換換衣服,歡迎你們一下。

記者:張先生。

陪同者:老張啊,來了。

記者:你好。

陪同者:他老伴,這是他的姑娘,還有個孫女在那裡做飯,多漂亮的一個你看。張先生,83歲的照片。出來了。大哥來了。

記者:你好,又見了,又見了。

張富麟:這個是?

記者:鳳凰衛視的。

張富麟:到寒舍沒招待的,鳳凰電視臺來電話要我寫點東西,我寄了去了,好像它也發表了,我給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的公開信它發表了,我家連電視都沒有,也沒存底,我也沒看到,他們朋友看到了來告訴我了,你要求已經發表了。我說國民黨跟共產黨現在和好了,我們這些海外遠徵軍的國軍,也應該照顧照顧了,不再是敵人了。你看連戰到大陸都那麼受歡迎了,我們也應該照顧照顧了,照顧的不會太久了,我86歲。(這些老兵)死光了,再不照顧,以後就沒機會照顧了。

解說:張富麟,四川綿陽人,抗戰期間,中學還沒有畢業的他,在重慶參軍入伍,加入了由國民黨財政部長宋子文組建的稅警總團。這支成立於1930年的武裝,原來主要是為了緝拿走私的鹽販。但由於直屬財政部,所以稅警總團的軍餉後勤軍需,都得到了優先的保證。不久就成為一支配備高射炮,兩棲戰車和輕型坦克,總兵力達三萬餘人的精銳部隊。連國民黨中央軍也望塵莫及。

張富麟:蔣介石一看,是他的舅子,你怎麼能搞部隊,我搞部隊,你也搞部隊,他就把稅警團給收了,收了改編成新38師,還是孫立人當師長,從前孫立人是稅警團的團長,統統是美國留學,用的美國裝備。

解說:孫立人是安徽人,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來赴美國維吉尼亞軍校攻讀軍事,並以優異的成績,從這所著名的軍校畢業。淞滬會戰中,他率領部隊成功阻擊了日軍機械化部隊七次渡河,而他本人也被流彈炸傷,身中十三彈。1942年3月,孫立人率新38師,負責駐守曼德勒。作為師部通訊連的文書,張富麟那時候有機會接觸到師長孫立人。

張富麟:孫立人本來是講究體面的人,美國留學,比我高,平常很嚴肅,對士兵嚴肅是嚴肅倒是和氣,不吊兒郎當,他的脾氣就是不吊兒郎當,一是一,二是二,板板正正。他訓練兵有條有理的。

《鳳凰大視野》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 20:02-20:35

重播時間:周二至周六 09:00-09:35

相關焦點

  • 大陸將把臺灣老兵背戰友骨灰返鄉的故事搬上銀幕
    大陸將把臺灣老兵背戰友骨灰返鄉的故事搬上銀幕 2013年03月23日 20:5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56歲對越老兵:父親讓戰友帶我上前線,犧牲了希望把遺體帶回去
    一位將領在留給妻子的絕筆家書中,諄諄囑咐:「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屈辱」。這是剛剛上映的電影《八佰》裡令人憤然淚下的畫面。如今,那些在抗日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壯士逐漸遠去,但依然有許多曾經走上戰場的老兵,悄悄地生活在我們身邊。56歲的朱陽和60歲的黎正金,曾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他們的故事還在延續。
  • "死也要回大陸" 30年前上萬臺灣老兵排隊「回家」
    何文德「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因為1949年到臺灣的老兵最年輕的也都50多歲了,算起來,他們在大陸的父母已經七八十歲,再不返鄉,恐怕無緣見爹娘。「我,何文德,湖北省房縣人。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你要抓、要殺、要活埋,聽清楚,動手吧!」一個50多歲的老兵站在臺上,用嘶啞而高亢的聲音高喊著。這段觸動人心的影像,就來自1987年尚未開放的臺灣。
  • 臺灣老兵二十餘年帶上百孤苦老兵骨灰回大陸
    1979年,離家31年後,高秉涵寫的第一封家書,由中國臺灣至歐洲、經美國寄到中國大陸,又經北京、廣州、遼源,歷時三個多月,於母親葬禮的當天抵達親人的手中。兩岸開放後,高秉涵開始奔波於大陸和臺灣之間,義務為臺灣老兵尋親提供支持,20多年間,先後抱回了54個老兵的骨灰罐,幫助他們完成遺願,回歸故鄉的懷抱。
  • 抗美援朝老兵丁保成: 三八線上,背著犧牲戰友回坑道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悲壯場景,今年89歲的抗美援朝老兵丁保成泣不成聲。丁保成回憶說,在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真的用機槍打下過飛機。   1953年元旦那天,部隊會餐,戰士們可高興了。他們買來豬肉、蔬菜,蒸起了饅頭,準備好好吃一頓。但在吃飯前,丁保成和戰友們突然接到上級通知,立即集合準備行軍。「那些燒好的肉帶不走,都給附近的朝鮮老百姓吃了。饅頭,我們一人拿4個。但零下40℃的氣溫,我們把饅頭從蒸籠裡拿出來,從一隻手換到另外一隻手,就凍硬了。
  • 15年堅持送百餘位老兵回大陸 臺灣省裡長劉德文不收分文報酬
    自2003年以來,這名土生土長的臺灣人,為了完成大陸老兵葉落歸根的遺願,往返海峽兩岸已有100餘次。15年來,劉德文堅持送100多位老兵骨灰回大陸,從不收取報酬,他說:「兩岸骨肉相連,我就是老兵們的兒子。」
  • 臺灣老兵二十餘年將上百名亡故老兵骨灰送回大陸
    1979年,離家31年後,高秉涵寫的第一封家書,由中國臺灣至歐洲、經美國寄到中國大陸,又經北京、廣州、遼源,歷時三個多月,於母親葬禮的當天抵達親人的手中。兩岸開放後,高秉涵開始奔波於大陸和臺灣之間,義務為臺灣老兵尋親提供支持,20多年間,先後抱回了54個老兵的骨灰罐,幫助他們完成遺願,回歸故鄉的懷抱。
  • 戰友不哭,兄弟保重
    那一刻,留戀裝滿行囊,老兵脫下了心愛的軍裝,告別曾播撒下青春汗水的軍營,和一起摸爬滾打的戰友,陸續踏上返鄉的旅程。有許多的不舍想說,卻不知如何訴說。那些離別的現場,只能送給戰友最後一個軍禮、最後一次擁抱…… 今夜的關山月,讓我們走近老兵,品讀退役老兵內心的不舍。
  • 組圖:抗戰老兵在臺北忠烈祠祭拜戰友失聲痛哭
    由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組織的「跨越海峽的團聚」中國大陸訪問團昨晚抵達臺北,今天一大早,全體人員前往臺北圓山忠烈祠祭拜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中國軍人。在得知此次訪問團裡有兩位抗戰老兵後,忠烈祠少校輔導長吳尚燁親自出面接待。據他介紹,忠烈祠一側的烈士祠的中間部分,供奉的是在抗戰中犧牲的20多萬官兵的牌位及名冊。兩位抗戰老兵均來自湖南,分別是93歲的抗戰老兵吳淞和94歲的抗戰老兵周默堅,前者曾參加常德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衡陽會戰等,其中在常德會戰中,吳淞所在的第十軍三師九團三營的官兵,僅倖存3位。
  • 抱「老兵」骨灰魂歸大陸的臺灣裡長
    大約10平米的小屋一角,掛著一面錦旗,上面寫著:「德文裡長助人濟事似親人,遠隔兩岸成就靖魂回故裡」,落款是「山西老兵張靖山親屬」。  「這些從大陸來臺灣的『老兵』,一輩子獨身,他們視我為兒子,我也把他們當作父親。」做裡長十多年,劉德文親力親為照顧眷村老人,更因為老人的託付,一次次抱著逝者的骨灰,跨越海峽,帶他們回返魂牽夢繞的大陸老家,完成落葉歸根的夙願。
  • 國慶典禮老兵拭淚敬禮感動無數網友!關茂林:軍禮是替戰友們敬的
    這個老兵,就是關茂林。「70年前,我在天安門廣場站過崗執過勤,70年後,我自己成了嘉賓,想都不敢想啊!」回想起國慶盛典當天的情景,今年已經86歲高齡的關茂林聲音顫抖,眼眶泛紅,抑制不住激動。關茂林與國慶盛典和天安門的緣分,始於1949年。
  • 老兵重返獨庫公路緬懷戰友!墓前依碑下跪催人淚下!
    此一百六十八位英雄烈士曾是修築天山獨庫公路中的一員,正值青春年華,充滿美好理想,他們不畏艱苦犧牲,用鮮血和生命秉承當兵的諾言,築就繁榮幸福於邊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他們雖然沒有親眼目睹今天的獨庫公路給後人所帶來的巨大福祉,但獨庫公路確因他們生命輓歌而長存於天地之間,他們的精神如此悲壯,使得橫亙於巍巍天山之上的獨庫公路成為後人們心中不朽的精神豐碑!
  • 高雄裡長10年自費護送30位老兵骨灰回大陸
    而今,高雄的一個裡長,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他曾護送三十多位老兵「告老還鄉」落葉歸根,而這一切,不過是因為一個承諾。 熱心裡長受請託 「等我走了後,能不能帶我回家?」 故事發生在10年前,高雄左營區祥和裡,一位單身的80歲榮民(臺灣老兵的統稱)文開發,這樣對他的裡長劉德文說道。
  • 臺灣高雄一裡長送多位大陸籍老兵骨灰回家
    大陸籍老兵一句囑託,臺灣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裡長劉德文深記心底。他信守承諾,八年來帶著十多位老兵骨灰返回大陸,完成他們落葉歸根的遺願。  《聯合報》5日報導,一次又一次的旅程,劉德文總在啟程時對背包裡的骨灰罈低聲請念著「要帶你回家了」。  這項特殊的為民服務,劉德文從不張揚,只有幾個好朋友知道。
  • 十名四川抗戰老兵到訪雲南松山戰役遺址祭奠戰友
    圖為老兵向戰友敬禮 陳靜 攝中新網龍陵4月2日電 (陳靜)2日,來自四川的10名中國遠徵軍老兵抵達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松山戰役遺址,與數十名志願者一起,為在這裡犧牲的7000餘戰友送上鮮花,告慰英靈。當日,原本晴朗的松山下起了大霧,能見度僅有不足五十米,不一會兒便下起傾盆大雨。「當年松山戰役時就是這樣,由於山間霧大,戰友們看不清日軍的方位,作戰受到很大影響。」曾經參加過松山戰役的抗戰老兵廖沛林回憶起當年的戰事,感概萬分。
  • 看著志願軍遺骨交接儀式,老兵飽含淚水說:這裡面有我掩埋的戰友
    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電視節目中《我和我的祖國》中,有一位80多歲的老兵講述起了那段揮灑熱血的往事,隔了大半輩子的時光,依然在回憶中一度哽咽,熱淚盈眶。曾經風雲激蕩的戰場,在他的故事中留下了悲痛的嘆息。
  • 臺灣老兵提大陸淚崩:不是我一個人覺得大陸很棒
    最近央視新聞的一段視頻,其中臺灣老兵的回答,感動了不少網友。 對小朋友來說,家就是跟爸爸媽媽在一起。 對仍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警察蜀黍來說,和戰友們在一起工作,這也是一個家。 對一些臺灣老人來說,大陸的故鄉是家。
  • 臺灣百歲老兵要回大陸 何以引發多人認親
    海峽之聲網10月27日福州訊(記者王宗磊 特約記者童夢寧)日前,央視《新聞聯播》播放了一段在臺北街頭的隨機採訪,百歲老兵陳光華對著鏡頭說:「年輕時最看重的就是當兵,跟日本打仗。最遺憾的,就是沒有回大陸。」節目播出後,老人「遺憾沒回大陸」的話牽動了兩岸眾多網友和媒體的心。
  • 漢川籍臺灣老兵三年前離世,在大陸的弟弟盼迎回骨灰
    1947年,胡四元到福建時,曾往家裡寄過一封信。兩年後,他前往臺灣,自此與家人失去聯繫。1987年,有老兵陸續回大陸探親。趁著一位漢川籍的臺灣老兵回鄉,胡再元向他詢問二哥的下落。這位老兵回臺後,通過同鄉會果然找到了胡四元。很快,大陸親人就收到了胡四元的來信。
  • 尋訪大陸臺籍老兵·和平歲月:建設大陸 終回故土【2】
    黃清旺說:「我的家人為我把碗筷整整放了40年,我太想他們了,但我有家不能回……」  說到這裡,黃清旺忍不住哭起來,他與何文德緊緊地抱在一起,在場的所有人都被動容,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1988年11月,臺灣當局終於準許大陸臺籍老兵返故鄉。作為臺灣老兵返鄉協進會會長的徐兆麟參與了整個過程。  徐兆麟:「當時,臺籍老兵進臺灣,是國民黨最頭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