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富達(左)和徐兆麟(右)。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郭思遠攝
黃清旺(左)與何文德(右)緊緊抱在一起。圖片來源:全國臺聯會 徐波攝
當田富達從華北軍大畢業後,便被分配到上海華東局臺工委,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工作主要是為解放臺灣提供高山族的材料,如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此外,還學習一些解放區的土地政策、城市規劃等。
之後,歷任國家民委委員,全國人大民委委員、研究組副組長。1976年後,田富達調到臺盟中央工作,並且擔任副主席,主要落實政策,撥亂反正,解放幹部,恢復地方工作。在臺盟中央工作直到離休,現任臺盟中央名譽副主席。
老兵回家
1987年11月,蔣經國在他去世前幾個月,迫於海內外輿論壓力,宣布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1988年初,臺灣島內第一個返鄉探親團「臺灣外省人返鄉探親團」回到大陸。
當臺灣外省返鄉探親團到北京與在京臺灣鄉親會面時,黃清旺作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採訪記者,也參加了見面會。返鄉探親團的何文德向在場臺胞說道,美國人從發展火箭到登月前後花了17年,而海峽那邊的中國人回到故鄉卻花了40年,今天能活著回來與親人見面,是他人生最興奮的一件事。
黃清旺聽了以後,都忘了自己作為記者的身份,非常激動地站起來說:今天看見你們穿的白色外套上寫著「想家」兩個字,你們把「想家」寫在衣服上,我把「想家」兩個字深埋心裡整整40年。
在臺灣有一個風俗習慣,逢年過節時,親人在外面,家裡人一起吃團圓飯時,都要把碗筷放在桌子上,為在外面的親人留個位子。黃清旺說:「我的家人為我把碗筷整整放了40年,我太想他們了,但我有家不能回……」
說到這裡,黃清旺忍不住哭起來,他與何文德緊緊地抱在一起,在場的所有人都被動容,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1988年11月,臺灣當局終於準許大陸臺籍老兵返故鄉。作為臺灣老兵返鄉協進會會長的徐兆麟參與了整個過程。
徐兆麟:「當時,臺籍老兵進臺灣,是國民黨最頭痛的事情。原因是國民黨為打內戰,把我們這些臺灣人都押過來打八路軍,等到1949年後,國民黨又跑了,把我們拋棄在大陸。」
當時,臺灣當局還不承認這件事情,但徐兆麟等負責人認為臺籍老兵回家是最符合道理的,「臺灣人為什麼不能回臺灣?以此,我們也把這項工作,作為臺灣人回鄉探親工作的突破口。」
因此,徐兆麟等人就開始調查,據調查,在大陸的臺籍老兵大概有1000多人,並把他們基本情況統計出來,包括他們在臺灣居住的地址、家人信息等,編成花名冊。然後,託朋友把花名冊帶到臺灣,並在臺灣主要報紙刊登出來,「這下,臺灣當局就無話可說了,只能開放臺籍老兵赴臺灣探親奔喪。」
徐兆麟說,當時臺籍老兵幾乎全部離休,因此,有些人選擇會臺灣定居,臺灣老兵返鄉協進會也在經濟上給予一些補助,「現在已有近900人返臺定居(包括家屬應該有4000多人),留在大陸生活的老兵大概100來人,但多數年事已高,好些都已經離世了。」
1995年,何標首次回臺灣,是受臺灣「中研院」的邀請,參加張我軍逝世40周年學術研討會,這也是他出生以來第一次踏上家鄉的土地。回到臺灣,他第一件事就是到臺北縣板橋區(新北市)祭祖,心中無限感慨。
「我的家鄉已沒有什麼親人,在屏東,我與舅舅羅文浩見了面,但健康大不如前。」何標說,「見面的時候,他總不提往事,他說他已經『不在五行之中』了,所以,我們一切過去的那些事,依他看來一律都不存在了。以前我們是國共對立,站在戰爭中的兩端,現在他已經從中超脫了。」
何標離開臺灣一年後,羅文浩就病逝了。此後,何標由於身體原因,再也沒有回過臺灣。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