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大陸臺籍老兵·和平歲月:建設大陸 終回故土【2】

2020-12-15 臺灣頻道

田富達(左)和徐兆麟(右)。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郭思遠攝

黃清旺(左)與何文德(右)緊緊抱在一起。圖片來源:全國臺聯會 徐波攝

  當田富達從華北軍大畢業後,便被分配到上海華東局臺工委,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工作主要是為解放臺灣提供高山族的材料,如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此外,還學習一些解放區的土地政策、城市規劃等。

  之後,歷任國家民委委員,全國人大民委委員、研究組副組長。1976年後,田富達調到臺盟中央工作,並且擔任副主席,主要落實政策,撥亂反正,解放幹部,恢復地方工作。在臺盟中央工作直到離休,現任臺盟中央名譽副主席。

  老兵回家

  1987年11月,蔣經國在他去世前幾個月,迫於海內外輿論壓力,宣布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1988年初,臺灣島內第一個返鄉探親團「臺灣外省人返鄉探親團」回到大陸。

  當臺灣外省返鄉探親團到北京與在京臺灣鄉親會面時,黃清旺作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採訪記者,也參加了見面會。返鄉探親團的何文德向在場臺胞說道,美國人從發展火箭到登月前後花了17年,而海峽那邊的中國人回到故鄉卻花了40年,今天能活著回來與親人見面,是他人生最興奮的一件事。

  黃清旺聽了以後,都忘了自己作為記者的身份,非常激動地站起來說:今天看見你們穿的白色外套上寫著「想家」兩個字,你們把「想家」寫在衣服上,我把「想家」兩個字深埋心裡整整40年。

  在臺灣有一個風俗習慣,逢年過節時,親人在外面,家裡人一起吃團圓飯時,都要把碗筷放在桌子上,為在外面的親人留個位子。黃清旺說:「我的家人為我把碗筷整整放了40年,我太想他們了,但我有家不能回……」

  說到這裡,黃清旺忍不住哭起來,他與何文德緊緊地抱在一起,在場的所有人都被動容,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1988年11月,臺灣當局終於準許大陸臺籍老兵返故鄉。作為臺灣老兵返鄉協進會會長的徐兆麟參與了整個過程。

  徐兆麟:「當時,臺籍老兵進臺灣,是國民黨最頭痛的事情。原因是國民黨為打內戰,把我們這些臺灣人都押過來打八路軍,等到1949年後,國民黨又跑了,把我們拋棄在大陸。」

  當時,臺灣當局還不承認這件事情,但徐兆麟等負責人認為臺籍老兵回家是最符合道理的,「臺灣人為什麼不能回臺灣?以此,我們也把這項工作,作為臺灣人回鄉探親工作的突破口。」

  因此,徐兆麟等人就開始調查,據調查,在大陸的臺籍老兵大概有1000多人,並把他們基本情況統計出來,包括他們在臺灣居住的地址、家人信息等,編成花名冊。然後,託朋友把花名冊帶到臺灣,並在臺灣主要報紙刊登出來,「這下,臺灣當局就無話可說了,只能開放臺籍老兵赴臺灣探親奔喪。」

  徐兆麟說,當時臺籍老兵幾乎全部離休,因此,有些人選擇會臺灣定居,臺灣老兵返鄉協進會也在經濟上給予一些補助,「現在已有近900人返臺定居(包括家屬應該有4000多人),留在大陸生活的老兵大概100來人,但多數年事已高,好些都已經離世了。」

  1995年,何標首次回臺灣,是受臺灣「中研院」的邀請,參加張我軍逝世40周年學術研討會,這也是他出生以來第一次踏上家鄉的土地。回到臺灣,他第一件事就是到臺北縣板橋區(新北市)祭祖,心中無限感慨。

  「我的家鄉已沒有什麼親人,在屏東,我與舅舅羅文浩見了面,但健康大不如前。」何標說,「見面的時候,他總不提往事,他說他已經『不在五行之中』了,所以,我們一切過去的那些事,依他看來一律都不存在了。以前我們是國共對立,站在戰爭中的兩端,現在他已經從中超脫了。」

  何標離開臺灣一年後,羅文浩就病逝了。此後,何標由於身體原因,再也沒有回過臺灣。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尋訪大陸臺籍老兵·內戰風雲:被俘當八路出生入死
    而對那些親歷戰爭的大陸臺籍老兵來說,戰爭帶來的刻骨銘心的真實滋味,概莫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真切體會。  如今戰爭歲月已遠去,但他們都在以自己方式,記錄那個歲月發生的故事。中國新聞網臺灣頻道推出主題策劃《戰爭與和平,臺灣籍老兵的故事》,尋訪曾參與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的臺灣籍老兵,從臺灣記憶、抗日烽火、內戰風雲、和平歲月四部分,揭示歷史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戰爭與和平的烙印。
  • 尋訪大陸臺籍老兵·臺灣記憶:寒苦童年 受騙當兵
    而對那些親歷戰爭的大陸臺籍老兵來說,戰爭帶來的刻骨銘心的真實滋味,概莫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真切體會。  如今戰爭歲月已遠去,但他們都在以自己方式,記錄那個歲月發生的故事。中國新聞網臺灣頻道推出主題策劃《戰爭與和平,臺灣籍老兵的故事》,尋訪曾參與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的臺灣籍老兵,從臺灣記憶、抗日烽火、內戰風雲、和平歲月四部分,揭示歷史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戰爭與和平的烙印。  中新網北京7月30日電(郭思遠)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歷史翻過新一頁。那一天,有兩位正在念華北軍政大學的年輕臺灣籍士兵站在觀禮臺。
  • 尋訪大陸臺籍老兵:日據時代寒苦童年 受騙當兵
    而對那些親歷戰爭的大陸臺籍老兵來說,戰爭帶來的刻骨銘心的真實滋味,概莫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真切體會。  如今戰爭歲月已遠去,但他們都在以自己方式,記錄那個歲月發生的故事。中國新聞網臺灣頻道推出主題策劃《戰爭與和平,臺灣籍老兵的故事》,尋訪曾參與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的臺灣籍老兵,揭示歷史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戰爭與和平的烙印。
  • 尋訪大陸臺籍老兵:日據時代寒苦童年 受騙當兵
    而對那些親歷戰爭的大陸臺籍老兵來說,戰爭帶來的刻骨銘心的真實滋味,概莫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真切體會。  如今戰爭歲月已遠去,但他們都在以自己方式,記錄那個歲月發生的故事。中國新聞網臺灣頻道推出主題策劃《戰爭與和平,臺灣籍老兵的故事》,尋訪曾參與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的臺灣籍老兵,揭示歷史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戰爭與和平的烙印。
  • 不該被遺忘的群體——大陸臺籍老兵及其後代
    1987年10月,臺灣當局宣布開放大陸探親,至此,兩岸打破了自1949年長達38年的冰封期。許多國民黨老兵紛紛回大陸返鄉探親,了卻了這些人幾十年的心願。但是,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兩岸群體,他們也殷切期盼可以返回家鄉寶島臺灣,那就是在國共內戰時參與到國民黨軍隊的大陸臺籍老兵。資料顯示,隨著國民黨軍隊內戰失利,僅有少數臺籍老兵順利返臺,絕大部分的臺籍老兵在大陸紮根結婚生子。
  • 「臺籍老兵」,不能被遺忘的群體
    很少人知道,國民黨在臺灣也徵集了不少年輕人到大陸打內戰,他們大多一去無回,幸運活下來的,大半輩子也在大陸度過。他們比「大陸老兵」晚了兩年,直到1989年,臺灣當局才發出第一張「返臺定居」的入境證,才有第一位臺籍老兵回到臺灣。
  • 臺灣大陸籍老兵探親題材民族歌劇《回鄉》將再在臺巡演
    信息 臺灣大陸籍老兵探親題材民族歌劇《回鄉》將再在臺巡演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臺北6月27日電 (記者 邢利宇 陳小願)一部取材於臺灣老兵回大陸老家探親真實故事的原創民族歌劇
  • 臺灣大陸籍老兵探親題材民族歌劇《回鄉》將再在臺巡演
    信息 臺灣大陸籍老兵探親題材民族歌劇《回鄉》將再在臺巡演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臺北6月27日電 (記者 邢利宇 陳小願)一部取材於臺灣老兵回大陸老家探親真實故事的原創民族歌劇
  • 放棄「反攻大陸」與「漢賊不兩立」,30年前蔣經國讓老兵回大陸探親...
    怎想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支票一再跳票,由早期的「一年反攻,三年成功」延為「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再到後面這些年輕人退伍,領了一紙待「光復」大陸後配發大陸土地的《戰士授田憑據》,在無根基、受歧視的陌生島上艱難地謀生存。許多到臺的第一代國民黨軍士受制於早期軍人禁婚規定,終生未婚,境況更為艱辛。
  • 臺灣裡長一諾千金,替離世老兵尋找親人,赴臺老兵終回故土
    不過劉德文的跑腿工作比較特殊,他是將赴臺老兵的骨灰罈帶回大陸,完成老兵生前魂歸故裡落葉歸根的遺願。有人稱,劉德文就是現實世界中的靈魂擺渡人,在臺灣與大陸之間架起了一座通往故土的友誼之橋。劉德文本來是臺灣屏東縣高樹鄉人,後來去祥和裡打拼,最終定居在了這裡。祥和裡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這裡退伍老兵非常多。
  • 臺灣高雄一裡長送多位大陸籍老兵骨灰回家
    臺灣高雄一裡長送多位大陸籍老兵骨灰回家 Taiwan village head returns ashes of mainland veterans
  • 臺老人帶200多老兵骨灰回大陸 現要為兒孫消"獨"
    而他的一生,不僅凝聚了所有臺灣老兵所經歷的坎坷和艱辛,也見證了海峽兩岸從隔絕到溝通的那一段特殊歷史。1949年,他隨逃難人潮前往臺灣,從此與家人天各一方、骨肉分離。想家的滋味不好受,在還沒有開放大陸探親時,一勺故鄉的泥土都被當成了寶貝。1982年,一位當時已經移民阿根廷的菏澤老鄉回大陸探親,途經臺灣時,高秉涵懇請她帶一些家鄉的泥土回來。
  • 臺灣退伍老兵回大陸探親的震撼瞬間
    抗戰中的駐美大使胡適(中)與羅斯福總統因為臺灣紅十字會是1987年11月2日才開始受理臺胞回大陸探親事宜的,據臺灣紅十字會記錄,11月2日當天便受理了1300多位登記回大陸探親人的申請。而這位當年的國軍士兵又是何時離開舟山老家的呢?據國軍《舟山撤退機密檔案》記載,是在1950年5月13日到16日,這樣算起來,照片中的這位老兵當年離開舟山老家時,是35歲。而當年從舟山撤到臺灣的軍民數量,據相關史料記載,約為14.8萬人。
  • 蔣經國靈柩前供設素色十字架,他晚年促成老兵回大陸探親
    晚年,他促成了老兵回大陸探親,為兩岸關係解凍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帶來數十萬大陸籍軍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兵們處於被排斥和孤立無援的境地。同時,臺灣當局禁止退伍軍人返鄉。這些已近垂暮之年的老兵無法回歸故土,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 豫籍赴臺老兵離世 猛獁新聞、頭條尋人期待您一起幫他們落葉歸根
    作為中原腹地、人口大省的河南,當年就有不少豫籍子弟去往臺灣,如今隨著歲月的流逝,河南籍赴臺老兵在臺灣陸續離世,猛獁新聞·東方今報將聯合頭條尋人一起為他們尋找老家的親人,幫助他們落葉歸根。對於前往海峽對岸的遊子來說,對落葉歸根的渴望要更為強烈,但遺憾的是一些赴臺老兵直到去世也未能回到故土,與親人團聚。劉德文是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裡裡長,在社區,劉德文時常見到老人在「清明節」或其他時間,在路邊朝著大陸的方向燒香燒紙錢,這樣的場景也深深觸動了他。從2003年開始,劉德文開始以志願者身份往返臺灣大陸數百次,把近兩百位在臺灣去世的老兵骨灰帶回大陸安葬。
  • 臺灣老兵二十餘年帶上百孤苦老兵骨灰回大陸
    老兵高秉涵,作為執業律師,已經在此工作了幾十年。如今,78歲的他退下來了,卻每天都來「上班」,收發郵件,會見客人。兩岸開放以來,為了完成鄉親老兵們的宿願,他將百餘位孤苦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陸家鄉。這樁事,做了二三十年,還在繼續。飽嘗思鄉之苦的高秉涵,不顧年事已高,孱弱而堅強地踐行著生命中最沉重的承諾。
  • 蔣經國靈柩前供設素色十字架,他晚年促成老兵回大陸探親
    晚年,他促成了老兵回大陸探親,為兩岸關係解凍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帶來數十萬大陸籍軍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兵們處於被排斥和孤立無援的境地。同時,臺灣當局禁止退伍軍人返鄉。這些已近垂暮之年的老兵無法回歸故土,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 馬英九諫言蔣經國:百萬臺灣老兵回歸大陸內幕
    時任「立委」的趙少康等人也在「立法院」質詢,希望開放老兵回鄉探親,許多老兵在街頭穿著印有「想家」兩字的長袍。馬英九指出,當時他很大膽地向蔣經國建議,很多老兵想回鄉探親,且經由赴外地觀光偷偷地跑回大陸人數可能逾萬人,「這個時候恐怕可以考慮開放」。他說,後來兩岸通過紅十字會開始間接通郵。
  • 陸配想棄臺籍全家搬回大陸 臺媒驚呼「前所未聞」
    原標題:陸配想放棄臺籍全家搬回大陸 臺媒驚呼「前所未聞」[綜合/觀察者網 童黎]「前所未聞,連陸配也想棄守臺灣,全家搬回大陸!」繼臺灣人才湧向大陸之後,臺媒似乎發現了「新趨勢」。不過,這真的是「前所未聞」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0月9日報導,兩岸聯婚每年曾多達上萬,但自2016年蔡英文上臺後即萎縮不少。
  • 靈魂擺渡人劉德文:背著骨灰走了17年,將200多位赴臺老兵骨灰送回大陸!
    他們都是大陸人,當時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跟著去了臺灣。有的人,甚至只是上街去買東西,就稀裡糊塗上船走了。當時只以為是臨時停留,很快就會再回大陸。卻不知,這一走,就是一生。那次從大陸回到臺灣後,越來越多的獨身老兵,聽說了這件事,紛紛來求劉德文,也想要死後能夠魂歸故裡。「原來只是幫我們社區裡的,後來就是全臺灣都找我了。」「2005年到2009年,這個時間段去世的人最多。」「我最多的時候,一年做了100多次『孝子』,給他們處理後事,再一個個背回大陸。」每次送老兵回家,他都會將骨灰罈背在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