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大陸臺籍老兵:日據時代寒苦童年 受騙當兵

2021-01-20 搜狐網

  【編者按】狼煙四起,烽火連天,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或許只能在影視作品中看到。而對那些親歷戰爭的大陸臺籍老兵來說,戰爭帶來的刻骨銘心的真實滋味,概莫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真切體會。

  如今戰爭歲月已遠去,但他們都在以自己方式,記錄那個歲月發生的故事。中國新聞網臺灣頻道推出主題策劃《戰爭與和平,臺灣籍老兵的故事》,尋訪曾參與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的臺灣籍老兵,揭示歷史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戰爭與和平的烙印。

  中新網北京7月30日電(郭思遠)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歷史翻過新一頁。那一天,有兩位正在念華北軍政大學的年輕臺灣籍士兵站在觀禮臺。一位是臺灣新竹高山泰雅族人田富達,一位是臺灣苗慄人黃清旺。

  同在彼時,臺籍士兵徐兆麟正在上海臺灣幹部訓練團學習,而曾參與過抗日戰爭的兩位臺籍士兵楊美華和何標,在1949年10月前後,分別赴福建和上海開展對臺工作。

  這個時刻,也迎來了臺籍老兵的人生轉折……  

【臺灣生活】日據時代寒苦童年,受騙當兵



  回溯歷史,臺灣經歷漫長的日據時代,社會矛盾不斷上升,當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臺灣經濟瀕臨破產。在臺籍老兵印象中,他們的童年生活與貧窮聯繫在一起,學習受日本奴化教育,參軍多因受欺騙。

  寒苦童年

  臺灣高山泰雅族人田富達,原名尤明·巴都,1929年出生在新竹,現任臺盟中央名譽主席,1949年畢業於華北軍政大學,同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新中國開國大典。

  1936年,田富達7歲時,他父親因伐木時從樹上摔下來,背後脊骨摔斷,導致臥床不起,此時,全家的生活重負都落到他母親身上。8歲時,他母親生下了他最小的弟弟,生計所迫,三天後就下床幹活兒。

  「那個時候是11月,生了(弟弟)第三天後,就到地裡去挖紅薯,要吃的啊!第三天她就病了,吐血三天,每天早上都吐一次,然後就不行了,血就吐不出來,卡住了。」田富達說到這,聲音哽咽。

  田富達有8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但由於生活環境差,老二、老三和老四(大姐)在他出生之前就夭折了,老六(妹妹)、老七和老八也先後夭折。田富達說:「妹妹5、6歲時,我記得我還背過她!」

  那個歲月,禍不單行。10歲時,他父親也去世了,他和大哥成了孤兒,便只有投靠舅舅家。他13歲才開始接受日本式教育。

  比田富達大兩歲的黃清旺,1927年出生在臺灣苗慄,曾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閩南話播音員。1949年畢業於華北軍政大學,同年出席開國大典。

  「那個時候非常苦啊!」他說,「種水田是挺累的!家裡的這些農活兒幹完了,還到外面幹零活兒去,什麼都幹,15、16歲就要幹大人的活兒。」

  黃清旺12歲才上小學,在四年級時,就是上午讀書,下午四點多就要幹活兒去。「我們那裡有火車站,倉庫裡有米,需要搬到車廂,一包一分錢。我就去背米,一天能夠掙到7、8分錢。從四年級開始,我就自己掙學費。」

  與田富達是新竹同鄉的徐兆麟,1931年生,原全國臺聯會副會長,臺籍老兵返鄉協進會會長。

  他生活在一個採樟腦的普通家庭,由於樟腦是日本專賣局管的,對臺灣採樟人壓榨的很厲害。「當時,我父母的勞動報酬去養不活一家人,我有3個妹妹在我近學校讀書前,先後送給人家當童養媳去了。」

  他7歲時,他父親改行當了林業工人,母親靠打零工養活他和他哥哥。但因林業工人經常遷移,而他和他哥哥又在宜蘭縣三星鎮讀書。有一次,父母被要求遷移到花蓮縣林場,怕他們難過,就沒有直接告訴他們,讓別人轉告他們找工頭家寄宿。

  「工頭說我父母不在他們林場幹活了,我們在工頭家住了十幾天就被趕了出來,這樣我們就成了流浪兒。」徐兆麟說。

  後來,他哥哥有個同學,把他們的遭遇給他母親說了,同學的母親收留了他們。徐兆麟說,「這位大娘心底非常善良,家是中甘蔗園的,是一個寡母,我會記住她一輩子的。」  

求學經歷

  1939年,徐兆麟曾在苗慄縣大湖公學校讀了一年級,但2、3個月後,便轉到宜蘭縣三星公學校。「從三星鎮山區林場到學校要走很遠的路程,我和哥哥每天都是早上5點起床,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趕到森林火車站,天微亮時,乘上火車到三星公學校上學。」

  徐兆麟說,「學生乘森林火車不要錢,但每天往返要耗5個小時,而且又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對一個小學生來說,那是相當辛苦的。」

  1940年秋天,徐兆麟家舉家搬回新竹縣竹東鎮。1945年暑假前,將從昭和國民學校(臺灣光復後改名為中山學校)小學畢業。由於美國飛機經常轟炸,他們跑警報是常事,但畢業典禮還是如期舉行。

  「我爺爺去參加了典禮,我是我那一屆150多名畢業生中三名優等生之一,校長親自給頒發了優等生獎狀,我領取獎狀後,爺爺非常高興。」徐兆麟說。

  後來,當徐兆麟不辭而別參軍後,爺爺非常思念他,一直保存著這張優等生獎狀。直到臨終前,還將這張獎狀交給徐兆麟的嫂子,說他相信孫子一定會回來的。當徐兆麟闊別42年後回到故鄉,可是與爺爺已天人永隔,當嫂子把獎狀交給他時,他手一直在發抖,淚水忍不住直流……

  楊美華,1924年生於臺灣高雄市,一個抗戰臺籍女兵。21歲時懷著一顆愛國心,不顧在日本留學的學歷,決定奔赴祖國參加抗日戰爭。後曾執教於北京國際關係學院。

  小學畢業後,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高雄州立高等女子學校,是一所專為日本人辦的公立女子中學,臺灣學生很少。「有一件事事情對我的思想刺激很大,在校期間,由於我學習成績突出,被同學們選舉當級長(班主席),但被學校當局否定了,理由是我為臺灣人,沒有這個資格,我感到屈辱氣憤!同樣是人,為什麼臺灣人比日本人低一等?」

  1941年,楊美華高中畢業後到日本女子牙科學院求學,「學醫並不是出自我的意願,當時臺灣人到日本求學,十有八九學醫,學成回去開業可以有個靠得住的飯碗。」楊美華說。

  在日本幾年求學中,她認識許多臺灣學生,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臺灣向何處去」以及人生的價值問題。她除了看醫學、哲學書籍外,還通過同學秘密借閱進步書籍。

  楊美華說:「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矢內原忠雄寫的《帝國主義下的臺灣》這本書,對我的思想影響最大。這本書裡列舉了大量數據,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日本掠奪太臺灣的事實。」

  之後,她的思路逐步清晰起來,打到日本帝國主義,使中國富強起來,這是臺灣人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唯一出路。「我決心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日戰爭,現實我的人生價值。」  

受騙當兵

  日本無條件投降以後,臺灣整個經濟都垮了,工廠都倒閉了,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學校讀書。田富達也失學了,需要找工作養活自己,因此到處找活兒。有一次,他和他表姐夫的弟弟去臺北找活兒,當時跟一個煤礦老闆談好了,說是過段時間再過來上班。

  在從臺北回新竹的路上,他們看到當時國民黨募兵的布告,由於不懂漢語,只能通過漢族同胞講述,「第一條是月工資3000塊(老臺幣);第二條是學"國語"學國文;第三條是保衛臺灣,哪裡都不去;第四條是當兩年兵,保證介紹工作……」

  「別的我不懂了,但是3000塊吸引力很大。」田富達說,「然後就回家跟舅舅商量,因為父母都不在了,舅舅就是我的保護人。取得舅舅的同意以後,我大概兩三天以後就當兵去了。那個親戚也沒有回家,我們就一塊當兵去了。」

  當時,他們去當兵都沒什麼東西可帶的,一身衣服就去了。到部隊後,就是軍事訓練,通過訓練的規則和武器的名稱等來學漢語。「他(國民黨)說的上學是騙人的,3000塊也是騙人的。」

  「剛開始覺得有3000塊是很不錯的,但過了一個月沒有,第二個月也沒有,第三月還是沒有。有人就問,怎麼還沒有發錢?有人就說,你們還沒有正式當兵啊!這時候漢族同胞就受不了了,開始開小差,我們高山族不懂啊!在家過得是原始生活。」田富達回憶到這,不禁歷盡滄桑地笑起來。

  那時候,在臺灣生活的漢族同胞也非常苦,家裡一個蘿蔔一個坑兒,國民黨部隊也沒有錢發,就開始逃跑。有的人被抓回來後,就被毒打一頓。「我雖然沒有領到3000塊,但也沒有跑的動機,因為高山族那時候生活比較簡單,腦子也比較簡單。」

  三個月之後,他們每個月能領到200、300塊關幣(老臺幣),多的時候能夠拿到500塊。「關幣是什麼呢?當時中國大陸這邊都是用袁大頭的,但蔣介石為剝削老百姓,收入更多的財富,在上海搞了那麼個東西。關幣很不值錢,特別是物價上漲以後,就更不值錢了。」

  與田富達一樣,黃清旺當兵也是被騙了。但與田富達不同的是,1945年除,黃清旺18歲小學畢業後,就被徵去當日本兵,「他們(日本人)一個單子下來,你不去不行啊!」

  日本投降以後,黃清旺到處找工作。當時國民黨為了招兵,到處貼廣告,還派一些兵到社會上去演說。演說的內容都說,大家受日本殖民統治50年了,現在回到祖國了,就應該報效祖國。「那個時候,我看的布告是說2000塊,也不知道2000塊有多大。」

  當黃清旺他們這些臺灣籍士兵進軍營時,從大陸去的老兵都在笑。黃清旺心裡暗想,為什麼我們進來,他們怎麼都在笑。後來問老兵他們笑什麼,老兵就問黃清旺怎麼進軍營的?黃清旺說不是有2000塊嗎?老兵說,哪有那麼好的事情啊。

  剛開始三個月,也是一分錢也沒有發。過了幾個月後,發了2000塊給他們,「那個時候是老臺幣,後來我拿到外面去買東西,就只買了27包煙,就沒了!」黃清旺苦笑地說。

相關焦點

  • 尋訪大陸臺籍老兵·臺灣記憶:寒苦童年 受騙當兵
    而對那些親歷戰爭的大陸臺籍老兵來說,戰爭帶來的刻骨銘心的真實滋味,概莫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真切體會。  如今戰爭歲月已遠去,但他們都在以自己方式,記錄那個歲月發生的故事。中國新聞網臺灣頻道推出主題策劃《戰爭與和平,臺灣籍老兵的故事》,尋訪曾參與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的臺灣籍老兵,從臺灣記憶、抗日烽火、內戰風雲、和平歲月四部分,揭示歷史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戰爭與和平的烙印。  中新網北京7月30日電(郭思遠)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歷史翻過新一頁。那一天,有兩位正在念華北軍政大學的年輕臺灣籍士兵站在觀禮臺。
  • 「臺籍老兵」,不能被遺忘的群體
    很少人知道,國民黨在臺灣也徵集了不少年輕人到大陸打內戰,他們大多一去無回,幸運活下來的,大半輩子也在大陸度過。他們比「大陸老兵」晚了兩年,直到1989年,臺灣當局才發出第一張「返臺定居」的入境證,才有第一位臺籍老兵回到臺灣。
  • 尋訪大陸臺籍老兵·和平歲月:建設大陸 終回故土【2】
    圖片來源:全國臺聯會 徐波攝  當田富達從華北軍大畢業後,便被分配到上海華東局臺工委,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工作主要是為解放臺灣提供高山族的材料,如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此外,還學習一些解放區的土地政策、城市規劃等。  之後,歷任國家民委委員,全國人大民委委員、研究組副組長。
  • 臺灣大陸籍老兵探親題材民族歌劇《回鄉》將再在臺巡演
    信息 臺灣大陸籍老兵探親題材民族歌劇《回鄉》將再在臺巡演 (記者 邢利宇 陳小願)一部取材於臺灣老兵回大陸老家探親真實故事的原創民族歌劇《回鄉》27日晚將在臺北上演。
  • 臺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
    1987年11月2日,蔣經國順應歷史潮流,繼開放「黨禁」、「報禁」之後,為「向歷史作交待」,終於作出了他生前有利於兩岸人民的明智之舉——開放島內民眾赴大陸探親。多種因素使臺當局改弦更張    1987年9月,臺灣記者首次大陸行固然對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政策有著催化劑的作用,但只是其中之一個因素而已,還有大陸對臺政策的調整和島內老兵要求返鄉的強大民意的壓力。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大陸提出和平統一對臺方針後,又採取了一系列緩和兩岸關係的友善措施。
  • 臺灣高雄一裡長送多位大陸籍老兵骨灰回家
    臺灣高雄一裡長送多位大陸籍老兵骨灰回家 Taiwan village head returns ashes of mainland veterans
  • 臺籍日軍:我們究竟是誰?
    據統計,20.7萬臺籍日軍中:在服役的身份上,其中將近12.6萬人作為軍夫,8萬人作為軍人直接參戰;在服役的屬地方面,20.7萬人中:有6.1萬人被送往菲律賓和南太平洋的其他地區,3.3萬人被送往中國大陸。也就是說,至少有3.3萬的臺籍「侵華日軍」,直接參與了侵略中國。
  • 境外媒體:馬來西亞向大陸遣返32名臺籍詐騙嫌犯
    據臺灣《中國時報》5月1日報導稱,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4月30日表示,兩岸共打協議在取得成果的同時,雙方合作也面臨一些新問題,比如兩岸分別偵辦犯罪嫌疑人,不利於形成完整證據鏈條和追繳贓款,不利於依法懲處犯罪和維護受害人權益。報導稱,今年3月大陸公安部門偵破一批藏匿在馬來西亞的電信詐騙犯罪集團,3月25日由大陸與馬來西亞警方聯手搗毀詐騙據點,共抓獲117名犯罪嫌疑人。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4】
    老兵何文德遭行政院退輔會人員圍毆,被罵「臺獨分子」、「沒有反攻大陸,怎麼可以返鄉探親!」當年的要角之一姜思章回憶說:「連想家都是罪名!」他為這場老兵返鄉運動撰寫了文宣:「想回家,怎麼辦?」這句話打動了很多人。 那一年的母親節,老兵首度集體以「母親節遙祝母親」的名義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行大會。當一整排的「想家」在臺上一字排開,臺上臺下哭成一團。
  • 臺網球手被日方歸入中國籍 大陸網民:歡迎轉籍
    原標題:臺網球名將被日方歸入中國籍大陸網民:歡迎轉籍[環球時報記者吳薇]對於大陸來講,臺灣運動員或演藝人員的國籍被寫成「中國」是理所當然的,但對臺灣人來說,這點無疑相當敏感,尤其是當此事發生在被認為對臺灣最友好的日本身上時。網球運動員謝淑薇就忍不住在臉譜自嘲說,「安安你好中國籍選手」。
  • 國民黨軍隊21師鎮壓228後被臺籍解放軍殲滅
    從南洋到臺灣、從臺灣到大陸、甚至從大陸到朝鮮,都有臺籍老兵的蹤影。日據時代,被拉夫從軍的臺籍士兵,在戰場上打的是國軍;抗日戰爭結束後,主動或被動又投身行伍的臺灣兵,在戰場上打的是解放軍;然而在內地被俘後,不少人又轉而成為解放軍,戰場上槍口立刻得轉彎,打的是先前他們效忠的國軍;滯留大陸的部分臺灣兵,甚至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這下子他們打的又是美軍了。
  • 二戰「臺籍」日軍沉浮錄 被囚禁的中國靈魂
    臺籍日軍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殖民政府徵召去服兵役的臺灣人,包括直接從事作戰和戰爭一線的相關人員,以及後勤部門和其他輔助人員在內的與戰爭相關者。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發動「盧溝橋事變」,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1937年9月,為了補充後勤力量,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從臺灣徵召不具備正式軍人身份的「軍夫」前往中國大陸隨日軍作戰,成為軍中雜役。
  • 臺「立委」竟想邀香港人去臺灣當兵 被網友罵翻
    據「中時電子報」等臺媒報導,他於3月24日在「立法院」質詢時建議臺當局應該開放「香港抗爭者」來臺「從軍」,並取得「公民權」。面對這樣的建議,「老謀深算」的臺當局「行政院長」蘇貞昌深知議題敏感,不得不謹慎回答,回應陳柏惟應當慎重。與此同時,眾多網友也在網上對陳柏惟想要讓香港人來臺當兵的想法提出了質疑和批評。
  • 政客現場招魂 二戰臺籍日軍的「臺灣之塔」獲優待
    二戰期間,有數以二十萬計的臺灣人加入日軍,以侵略者的姿態對包括祖國大陸在內的亞洲各地人民作威作福。到了二戰行將結束之時,這些臺灣漢奸還參加了為日本軍閥殉葬的最後幾場戰役。6月25日,日本衝繩縣為這些臺籍漢奸樹立了一座「臺灣之塔」,蔡英文竟然特地以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身份為這座漢奸之塔落款,林昶佐等「臺獨」政客還趕往現場招魂。
  • 從臺灣自治到回歸祖國——日據後期臺籍精英對臺灣解放道路的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籍精英不斷努力探索擺脫日本殖民主義者殘暴統治的途徑。他們曾尋求有限度的臺灣自治,未能如願。後來臺籍青年輾轉來到大陸,呼籲祖國同胞關注和支持他們的抗日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臺籍精英投身祖國抗戰,認識到臺灣解放的出路在於回歸祖國,因而發起復省運動。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
    72歲的去臺老兵回到故鄉。老兵返鄉探親,掀起臺灣民眾尋根之旅的高潮,島內民眾的眼界心胸也隨之愈加開闊。那群逐漸消失中的「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心中,是不是有著「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感傷呢?時代傷痕的隱痛,何時得以癒合?前不久,外省臺灣人協會在「光點臺北」舉行大型展覽,紀念臺灣開放居民赴大陸探親20周年。
  • 「真相」日據時期:臺灣真的幸福嗎?
    日據時期:臺灣真的幸福嗎?臺灣在日據時期,於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水平上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加上戰後接收的國民政府治臺初期失政,以及本地人與當時來臺大陸人之間的思想隔閡,導致部份的臺灣人,在戰後對日據時期產生某些程度的懷念。
  • 尋訪香港抗戰老兵
    新華社香港4月7日電 題:尋訪香港抗戰老兵新華社記者閔捷 洪雪華香港西貢斬竹灣,紀念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烈士碑園坐落在面朝大海的山崗上,20米高的紀念碑上鐫刻著「抗日英烈紀念碑」七個大字。從西貢賽馬會大會堂後院到沙頭角羅家大屋,在尋訪香港抗戰老兵們的過程中,記者仿佛重新置身於當年的歷史情境中:在日軍侵佔的三年零八個月裡,港九獨立大隊的戰士們參與營救南下文人和美國飛行員克爾等,為抗戰出生入死。
  • 國臺辦:美化日本對臺殖民統治必遭譴責,臺籍日本兵是受害者
    國臺辦:美化日本對臺殖民統治必遭譴責,臺籍日本兵是受害者 澎湃新聞記者 郭琛 2016-11-16 12:49 來源:
  • 臺北眷村文化節:美食裡品大陸老兵「鄉愁」
    原標題:臺北眷村文化節:美食裡品大陸老兵「鄉愁」  新華網臺北2月16日電(記者姚遠 吳濟海)蔥油餅、刀削麵、麻花、牛肉麵……源自大江南北的特色麵食16日在臺北的一處眷村亮相,講述飽含大陸老兵鄉愁的眷村美食文化。   位於臺灣大學附近的寶藏巖,是從大陸來臺的老兵和其眷屬聚居的一處知名「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