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向世界的眼 從林則徐的《四洲志》到魏源的《海國圖志》

2020-12-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林則徐(上圖)編纂的《四洲志》為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書,後來魏源接受林則徐委託,以《四洲志》為基礎完成了《海國圖志》(下圖)。

  則徐為官 憂國濟民

  今年是林則徐逝世170周年。林則徐與江蘇這片土地有深厚情誼。他在江蘇先後擔任過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等職務,事繁責重,留下不少善政。

  道光十二年(1832年),48歲的林則徐調任江蘇巡撫。當時,揚州鈔關的稅收點主要在「兩口」和「三壩」,「兩口」指當時江都的白塔河中閘與宜陵白塔河口,一些商船為了避開這兩個關卡,繞道泰州通行,揚州鈔關遂在泰州的滕壩、鮑壩、西滋河口增設關卡,這就是「三壩」。

  林則徐上任不久就兩次到揚州、泰州巡查,經過實地考察後,他提出了治理越壩逃稅的主張:開展大規模的稅收宣傳活動,使船商懂得運銷貨物應該交稅,並在關卡張貼明令禁止逃稅、違者重罰的告示;責令泰州地方官員照章徵稅,並派稅司赴泰州滕壩、西滋河口等地設伏稽查;嚴懲巧立名目、橫徵暴斂的官吏。此舉推出一年後,情況大為改觀,揚州關稅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三年後,林則徐再度來揚州、泰州巡查,見積弊已除,甚為高興,特在滕壩等處立《揚關奉憲永禁滕鮑各壩越漏南北貨稅告示碑》,同時再次在泰州口岸及三壩告示商民:販運貨物須至揚關繳稅,不得避重就輕,私自繞越,否則一經查出,從重治罪。

  林則徐是一位水利專家,而治水是為了穩定農業生產,這是百姓的命根子,也是國家經濟的根本。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他聽說瓜洲有個叫齊彥槐的人,造了一臺提水農具——龍尾車。他認為「水利為農田之本」,「水道多一分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於是丟下手頭工作,前去參觀。林則徐看了後大喜過望,當即給予褒獎,說這種龍尾車名字好聽,製作簡便,不僅可以用於農田灌溉,還可以排澇洩洪,明令推廣。他還在齊彥槐所作的一幅畫上題詩抒懷:「前年去年兩禱旱,楊枝滴水蘇吾民。人無饑寒聖人悅,親灑寶翰題遍璘。」民無饑寒,這對於地方官來說當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林則徐在江蘇結識了一批有識之士,這不僅為他的事業,也為他的人生帶來了重要影響。林則徐因虎門銷煙而被譽為民族英雄,在林則徐之前,廣東巡撫阮元在道光元年(1821年)嚴禁鴉片,收到了一定效果,史載「此後煙雖不能淨盡,然只在伶仃洋,不入口矣」。這位阮元是江蘇儀徵人,林則徐在江蘇任官時,他雖退隱告老還鄉,仍心憂國事。阮元對林則徐十分讚許,對魏源、龔自珍也很器重,有「阮公耳聾,見龔則聰;阮公儉嗇,交龔必闊」之謂。龔自珍與魏源是同時期人,與林則徐也是摯友,林則徐前往廣東禁菸時,龔自珍親自寫了一篇《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在這篇文章裡龔自珍為林則徐出謀劃策,提出了九條禁菸意見,並建議林則徐製造先進武器用於海防,最後全部被林則徐採納了。

  志同道合 放眼世界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則徐不只是一位「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能臣廉吏,他還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所處的時代,是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的時代。那時,先進的中國人把眼光瞄向了海洋,對準了世界。在林則徐的身邊,有一批與他同聲相應的朋友,其中讀者最熟悉的當數魏源、龔自珍了。

  魏源的父親魏邦魯曾是林則徐的屬僚,很受林則徐的稱許。魏源二十歲那年,父親由地方調往京師做官,他隨父從老家湖南邵陽來京求學,逗留京師數載,很快便有了點名氣,這引起了龔自珍的注意。道光十年(1830年),龔自珍邀請魏源參加了花之寺聚會,兩年後的春天,龔自珍再次邀請魏源參加花之寺聚會。這些聚會名為賞花,實際上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研討學問的聚會。龔自珍是豪狂之士,如風雷,似霹靂,情到深處,歌哭長嘯;而魏源卻是沉默好思之人,如靜樹,似閒雲,少言寡語,理性勝於感性。但他們卻像兩塊不同磁極的磁鐵,雖然有著不同性格,卻毫不猶豫地粘到一起。此後,他們引為知音,常有書信往來,詩酒唱和,友誼至死不渝。龔自珍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逝世後,魏源頓生「雅士如林,知音日少」之感。次年,龔自珍之子龔橙抱遺稿來到揚州,請魏源幫助編訂龔自珍的作品集,魏源欣然應允,並作序懷念。

  由於龔自珍的舉薦,魏源與林則徐等人相識。林則徐與魏源相見恨晚,同憂國事,堪稱知己。還是在道光十年,林則徐與魏源在北京相遇,林則徐驚詫於比他小十歲的魏源反對腐敗、主張改革的膽識。王鳳生是他們兩人的朋友,正直有為,但仕途坎坷。兩人同情王鳳生,魏源曾稱王鳳生是海內談實學第一人,王鳳生逝世後,魏源撰《兩淮都轉鹽運使婺源王君墓表》,林則徐特為之手書墓志銘。林則徐出任欽差大臣到廣東禁菸時,魏源不但對此擁護支持,而且對禁菸一事充滿希望。道光二十一年三月,魏源在林則徐的推薦下,憤然棄筆從戎,到浙江參謀戰事,後來他看到朝廷和戰不定,「知與願違」,才憂憤辭歸揚州。

  魏源的性格不適合於當時的官場,但他是具有治理之才的。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魏源出任東臺知縣,任期雖不到一年,卻得到當地人民的稱頌。魏源更適合成為一位學者,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做幕客和從事寫作。他的著作宏富,《聖武記》《元史新編》《清夜齋詩稿》《古微堂詩集》等等,而最著名也最具影響力的是《海國圖志》,而魏源編寫此書與林則徐有密切的關係。

  擔當大任 完成巨作

  鴉片戰爭結束後,林則徐被貶新疆,他不耿耿於懷個人的榮辱興衰,而是一如既往地關心國事。他在廣東禁菸時,為了解外國的情況,組織了一個班子搜集外國的報紙和書籍,主持彙編成《四洲志》一書。《四洲志》記述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的地理和歷史,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書。此書影響巨大,開風氣之先,此後中國人撰寫的研究外國史地、探索中國海洋的著作逐步增多,這些著作匯成了引導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時代思潮,林則徐也因之被後人譽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林則徐途經鎮江,與老友魏源短暫相聚。魏源一直關心林則徐命運,他得知消息,已在此翹首以盼。面對國事茫茫,他們憂心忡忡,然而他們並未因屢遭挫折而心灰意冷,而是坦誠地交換意見。林則徐傾吐了「患無已時,且他國效尤」的遠慮,預感自己沒有機會繼續編寫《四洲志》了,就把在廣州時搜集、翻譯、出版的一部分外國資料及《四洲志》的手稿交給了魏源,囑託他進一步搜集研究外國的情況和資料,只爭朝夕,迅速編撰一部合乎中國人需求的世界概覽。

  林則徐知道魏源不僅有完成這項事業的壯心,更有完成這項事業必需的見識與能力。而魏源亦十分珍重林則徐的囑託,他有《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詩二首:「萬感蒼茫日,相逢一語無。風雷憎蠖屈,歲月笑龍屠。方術三年艾,河山兩戒圖。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鷗鳧。」「聚散憑今夕,歡愁並一身。與君宵對榻,三度雨翻蘋。去國桃千樹,憂時突再薪。不辭京口月,肝膽醉輪囷。」表達了他和林則徐之間的真摯感情,絲毫不因林則徐落魄失勢而躲避,更不因怕被牽連而推辭,而是珍重林則徐的委託,戀戀於倉促的聚散,歡愁交集,卻又說不出什麼可安慰林則徐的恰當語言,更表達了對國事的憂心。詩中的「方術三年艾,河山兩戒圖」,是二人的共同信念——要同時注意西北和東南的邊患。

  《四洲志》不足九萬字,魏源編《海國圖志》,以《四洲志》為基礎,廣搜新舊資料,並利用了多篇魏源自撰的論文,先後徵引了歷代史志14種,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種,還有各種奏摺和一些親自了解的材料,系統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許多先進科學技術,如火輪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製造和使用。《海國圖志》的體量和內容深度,都超過了《四洲志》。

  《海國圖志》初成50卷,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揚州出版;此後數年,魏源再接再厲,在地理學家鄒漢勳、汪士鐸等人協助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補為60卷本;鹹豐元年(1851年)擴充為100卷本,次年刊行於世,「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即源於此書。這本書問世後,其影響力不局限在中國,而是擴展到了整個東亞文化圈。

  林則徐以為官廉能、家風嚴謹而著稱於世,更以開眼看世界引領潮流。中國人凝視世界的雙眼,再也不會閉上,在經歷了無數風浪後,這雙眼睛更加深邃。(潘寶明 石毅)

相關焦點

  • 《海國圖志》的由來以及暢銷於日本的過程
    林則徐向魏源分析了中國在1840年對英戰爭中失利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國人不了解外國國情(特別是西方各國國情),不知道外國人已經擁有了超乎想像的堅船利炮。林則徐一直想弄清,西洋人為何能製造出這麼可怕的利器。於是在廣東禁菸期間,他便召集智士,廣泛搜集有關西方國家的各種資料,包括科學技術、天文地理、歷史政治、風土人情,文化教育等等,並將搜集的資料匯集起來編成《四洲志》。
  • 《四洲志》:近代中國最早的百科全書
    關鍵詞:林則徐;《四洲志》;百科全書;志;梁進德;《海國圖志》談及影響近代中國人的譯著,就不能不提及林則徐主譯的《四洲志》。《四洲志》提供了中國人早期了解和認識世界的主要資料來源。陳勝粦認為該書「具有開創新風氣的劃時代意義」。
  • 牆內開花牆外香:《海國圖志》在日本的流傳與命運
    1841年6月,林則徐因中英交涉之事被貶謫革職,與魏源在京口(今鎮江)相逢。寒暄之餘,林氏將其在廣東編譯的《四洲志》、《澳門月報》等資料全數交予魏源,囑託他編輯、補充與整理,以期儘早刊行,舉開化國民之事功。魏源不負林氏所託,在《四洲志》的基礎上,廣泛收集外國文獻和著述,編纂輯錄,終經三修乃定成《海國圖志》一書。
  • 歷史學家中的林則徐
    林則徐督戰時發現,洋人膝蓋原來是可以彎曲的,但林則徐認為洋人穿著特別緊身,所以即使可以彎曲也很難做到。於是謀士便建議,打仗時用長竹竿攻擊對方的下盤,一旦洋人無法保持平衡,就會摔倒,不攻自破,林則徐最開始也是認可這個方法的,但是很快就被實踐狠狠打了臉。
  • 清朝荒廢的《海國圖志》沒能幫清廷看世界,卻讓日本改變了命運
    《海國圖志》是魏源寫的書。魏源是清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林則徐一樣,他是近代中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大清國相繼滅亡。魏源從他的眼神中看到了這一切,義憤填膺。他棄筆從軍,成為兩江總督的參謀。1842年,他寫了《海國圖志》,共50卷。
  • 湖南名人故居:謁魏源故居 - 人民網地方聯報網
    這艘「船」曾載著一位偉人,駛出金潭,奔向江浙,矚目海國!於是三百多年後,這裡便立起一塊令人瞻仰的招牌: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魏源故居。     不久前的一個豔陽天,我專程到這兒拜謁。儘管此前我曾來過兩次,但都行色匆匆,故居給我留下的是破敗而悽涼的景象。這次感覺就不同了,倒塌已久的左廂房,後正屋次間房、讀書樓後間房以及破爛的黃土夾卵石圍牆,均已修復,著色與原建築一致,顯得十分和諧。
  • 林則徐從未出過國 為何被稱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則徐從未出過國,卻被歷史教材稱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這是什麼緣故呢?1839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在這之前,林則徐幾乎沒有與外國人打過交道。在查禁鴉片的過程中,林則徐與外國人鬥智鬥勇,逐漸意識到文武官員和普通民眾,對中國之外的世界了解甚少。就連他自己,也是如此。
  • 林文忠公祠:福州必去免費景區,記錄了林則徐的一生
    三坊七巷南邊有座紀念館,步行5分鐘即到,儘管如此,到三坊七巷的遊客仍舊選擇無視,他們看了太多古蹟,已不想再去看另一個了。館內有張林公興修水利的圖片,在道光四年到十六年之間,他梳理河道近百次,疏浚河流幾十條,功績著實不小。鴉片戰爭失敗後,道光皇帝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的罪名,將林則徐革職查辦,在發配新疆伊犁的時候,遇到了河南黃河決口,於是先解決了水患,再重新出發。
  • 林則徐的最後十年,為什麼慫了?
    作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西之間的差距,這一回林則徐終於看透了,而且看得那麼痛。當年,在貶謫路上經過揚州的時候,林則徐將自己在廣州收集、翻譯、整理的各種國外信息,以及未完成的《四洲志》手稿轉交好友魏源,囑咐他將此書完成。之後,無論林則徐身處何地,身為何職,林則徐都沒有公開提起過「洋務」「師夷」這樣的主張,遑論大力倡導。
  • 林則徐死前留下一句遺言,只有三個字,至今無解!
    林則徐是福建人,清朝官員,在他一生中,最主要做了兩件影響世界的事情:(1)禁菸運動,(2)翻譯論著《海國圖志》一書。這兩件事,說來輕飄飄的,但實際上卻重愈千斤。因為禁菸,被後世譽為「民族英雄」。但在林則徐死前,卻留下了一個謎團。
  • 林則徐紀念館感悟
    林則徐抬頭仰面,望著高天上的流雲,自由,潔白,輕盈,浩風一吹,飄向東南邊陲的故鄉。遙遠的故鄉看不見了,那就向著心中永遠的方向作揖告別。他彎腰過膝,內心低回。  1841年7月,帶著道光帝的旨意,林則徐在浙江鎮海前線就地押送流放,正取道杭州,遠赴伊犁戍邊贖罪。前方是大漠邊關、孤星冷月以及餘生匆促的珍惜,後邊是兵荒馬亂、烽火狼煙和萬裡家國的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