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作為吃貨,不可能不知道蝸牛肉,
蝸牛、魚翅、鮑魚和乾貝被稱為世界四大名菜,其中蝸牛是最受歡迎的。
法式焗蝸牛就是法國的一道名菜,採用的就是勃艮第蝸牛
在歐洲,蝸牛之所以如此受人追捧,一方面是因為蝸牛味道鮮美,另一方面,蝸牛營養豐富,素有「軟黃金」之稱。
蝸牛肉蛋白質含量極高,脂肪和膽固醇幾乎為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而且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蝸牛是具有藥用價值的。
也正是因為菜餚太美味,很多吃過蝸牛的人總是抱怨,一份焗蝸牛,量少,蝸牛也小,不夠吃也吃不過癮,為什麼就不能換大一點的蝸牛呢?
事實上,在非洲,確實有很多人會食用一種比普通蝸牛大很多的非洲大蝸牛。
號稱非洲最喜愛的食物,究竟有多大呢?
一般來說,蝸牛體型都比較小,人工養殖的華蝸牛隻有1.6cm大,散大蝸牛有3cm左右,而非洲大蝸牛成年後的殼平均可達七八釐米,最大的可以超過20cm。
金氏世界紀錄中記載的非洲大蝸牛,最大的標本,完全伸展的情況下長度為39cm,殼長27.3cm,而體重可達900克。
這麼大體型的蝸牛,拿在手上,完全能覆蓋住手掌,甚至和一般的小狗差不多大。
看起來有點恐怖,但在非洲很多國家,這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美食。
在酒吧會當做一種小吃售賣,在餐館中,菜譜中也會有非洲大蝸牛相關的美食,甚至還有很多商業化的蝸牛食品,包括煮熟後切片的罐裝食品,直接以田螺的形式出售等等。
而對於底層人民來說,非洲大蝸牛是一種經濟實惠的蛋白質來源,從野外抓來後,先砸開蝸牛的硬殼,然後將蝸牛切成薄片,要麼生吃,要麼像牛排一樣煮熟了吃。
每年非洲都要吃掉幾千斤的非洲大蝸牛,為了供需穩定,還會進行人工養殖。
因為好吃好養活,非洲大蝸牛成功入侵世界各國。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非洲大蝸牛原產於東非,但如今已經成為多個國家的入侵物種,在我們國家更是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人們將大蝸牛帶到世界各地的理由,主要是兩種:食用和寵物。
很多商人覺得大蝸牛在非洲如此受歡迎,紛紛引進自己的國家開始養殖,希望能大賺一筆。
引入後,發現這種蝸牛不僅肉多好養活,壽命也很長,可以活到10歲,因此在作為食物的同時,很多人會把這種動物當做寵物。
一開始,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非洲大蝸牛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對入侵的概念也不是很深,在不知不覺間,很多大蝸牛就被放養了。
被放養後的大蝸牛,來到新地方後,發揮了好養活的優勢,導致數量激增,發展勢頭太好了,甚至影響了本土的生態環境。
首先,吃得多,什麼都吃;
非洲大蝸牛是眾多經濟作物的首要破壞者,1969年美國弗羅裡達州,因為它的存在,每年損失可達1100萬美元。
它的食譜囊括蔬菜、果樹、農作物等在內的500多種植物,號稱「田園殺手」,植物被大量啃食,掠奪了其他本土動物的食物,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系統。
不僅如此,非洲大蝸牛飢不擇食,餓了什麼都吃,同伴的屍體、紙張,甚至是水泥。
其次,繁殖能力超強;
一年產卵4次,一次產150-300個,也就是說一年能產一千個以上的卵,壽命又長,可達10年。下一代5-6個月就可以再次繁殖。
這樣的繁殖速度,加快了它們入侵全球的計劃。
最為重要的是,非洲大蝸牛的適應能力很強。
當環境不合適的時候,它們會將身體縮進殼裡,並分泌出一種黏液,封住螺殼口,來渡過不良環境。
吃還是不吃?中國人犯難了
解決入侵物種,中國人最有發言權,我們也成功通過吃解決了很多入侵物種。
非洲大蝸牛營養價值很高,自然更符合中國人的胃口。
然而這一次,吃還是不吃,中國人犯難了!
原來科學家檢測後發現,非洲大蝸牛體內含有多種病原體和寄生蟲,包括廣州管圓線蟲、脊形管圓線蟲和血吸蟲,還會傳播鼠肺線蟲,感染後會引起腦膜炎。
1985年,臺灣的一家五口就因為生吃大蝸牛,導致五人因感染廣州管圓線蟲而集體死亡。
就連大蝸牛分泌的黏液,都有可能含有寄生蟲,也就是說,在野外遇到大蝸牛,簡單的觸摸就有能讓人體中招。
因此科學家建議遇到這種大蝸牛不要拿回家食用,也不要貿然伸手觸摸。
最後
聽到這麼好的東西不能食用,很多食客會非常懊惱,總是想著法子改變非洲大蝸牛不能食用的屬性。
那麼人工養殖,處理得當,是否可以食用呢?
總的來說,非洲大蝸牛本身是無害的,有害的是寄生蟲和病原體,若人工養殖能規避這個風險,自然是可以食用的。
只是這種大蝸牛烹飪過程是非常複雜的,尤其是吃之前的清洗工作,即使清洗很乾淨,若煮的方式不對,還是會有染病的風險,再加上是外來入侵物種,在很早的時候,我們國家就已經禁養了。
也就是說,想吃到養殖的非洲大蝸牛幾乎不太可能,野外的倒是有,在南方地區,雨季過後就能發現這種大型蝸牛,就看你敢不敢吃了。
目前在市場能買到的大蝸牛是白玉蝸牛,非洲大蝸牛的一個變種,是白化種,養殖要求高一些,在我們國家是允許養殖的。
但有非洲大蝸牛的真實例子在,很多消費者對於這樣的大蝸牛,還是心有餘悸,不敢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