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大國際化零售連鎖巨頭家樂福最近有點「樂」不起來。
在中國高速發展了15年的家樂福,幾個月間,禍不單行。多位店長離職,因收取通道費被企業告上法庭……
3月22日,中國大連家樂福新華綠洲店正式關店,此前這家門店已經虧損7年之久;7月28日,經營僅3年的西安小寨店因業績不佳被關停。
尖銳的零供矛盾
中投顧問流通行業高級研究員黎雪榮說,沃爾瑪與家樂福代表了零售的兩種盈利模式,沃爾瑪更注重通過價值鏈環節降低物流成本和採購成本,通過商品進銷差價獲取利潤的盈利模式;而家樂福的賺錢法寶是向上遊供應商收取高額通路費用(進場費),擠壓供應商的利潤。
這種矛盾終於在某一天爆發。青島一家企業為了進駐家樂福,被迫支付各種高額費用,3000萬元的貨款中有600多萬元被家樂福扣除或拖欠,因此一紙訴狀將家樂福告上法庭。
這也為高度依賴通道費的家樂福敲起了警鐘。據供應商說,大部分沃爾瑪門店都不收取這些費用,大潤發也很少收取,國內有些大型連鎖超市也會收取這些費用,但是無疑家樂福收取的比例最高。「綜合起來,這些費用佔到了售價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說家樂福至少一半的收入都來自於通路費用。」供應商還表示,家樂福亦是同類外企中結款周期最長的。
零供矛盾在家樂福身上體現得異常尖銳,黎雪榮表示,家樂福在其他國家並不是靠收取通道費獲利的,只有在中國,家樂福採取了這種盈利模式。隨著美國沃爾瑪、泰國易初蓮花等紛紛進入中國,導致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家樂福如果繼續靠拉長供應商的帳期、收取各種費用來盈利,將給供應商造成巨大的資金壓力,衝突會更加尖銳,必將給家樂福今後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這樣的惡果已經顯現,2009年度連鎖百強外資排行榜單中,領跑中國市場多年的家樂福跌落王座,家樂福銷售規模被大潤發趕超,門店總數被沃爾瑪超越。
分權集權平衡點
「分權」曾是家樂福在中國快速發展、戰無不勝的法寶。1995年,家樂福在北京開出第一家大賣場北京創益佳店,此後家樂福在中國的發展一直比較順利,這得益於家樂福的放權策略,每家店的店長擁有包括訂貨、定價、促銷、商品採購建議、人事等全方位的權責,可以隨時根據市場情況及時靈活地做出調整。
然而,放權模式最終變成了一把雙刃劍,從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間,家樂福在中國門店總數為60家,靈活高效的分權模式保證了家樂福在中國快速站穩腳跟。但是,此時中國零售業開始取消對外資的限制,外資巨頭開始在中國跑馬圈地,2005年至今,家樂福又在中國開出110多家新店,在高速發展中,家樂福模式的弊病也顯露無疑。
由於權力膨脹,門店管理層與供應商之間的灰色交易已經是公開現象。2006年8月,多名家樂福管理層因受賄被捕,單店分權的擴張模式已經讓家樂福總部失去了部分控制力。為此,2007年,家樂福新任總裁羅國偉上任後,開始著力收回門店權力、統一管理的改革。因為收回門店權力,導致大量管理層人才流失。
另一方面,集權運動所統一的業務流程雖然大大節約了成本,但也產生了新的弊端,比如店長們不再像以前一樣有高漲的工作積極性、多頭管理、決策遲緩……2009年家樂福的財報並不理想,剔除匯率變動影響,家樂福全年銷售總額增長了0.9%,達到962億歐元,而淨利潤則下降了74%。
在品牌戰略專家李光鬥看來,家樂福正處在一個兩難的境地中,分權勢必會加大採購成本,更無法避免商業賄賂;集權則造成本土化程度不夠,無法對市場做出靈活反應。
事實上,儘管在全球零售業排行榜上,家樂福的銷售業績僅次於沃爾瑪,排名第二,但在營業收入上,沃爾瑪4082億美元,家樂福1214億美元。在淨利潤方面,沃爾瑪大約143億美元,家樂福只有區區4億多美元。
黎雪榮認為,家樂福只有找到分權與集權的平衡點,才能走得更遠。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於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繫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雲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