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電影的長鏡頭有什麼看法?——評《路邊野餐》

2020-12-12 ICoinTime分析

討論電影,我喜歡想一些有的沒的,對電影主題本身的關注很少,影片在講什麼與我得到了什麼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還有就是說與不說都是一件相當自由的事兒,說了也不見得說得好,我覺得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才好。

從畫面來看,看《路邊野餐》的時候,腦海裡一直閃爍著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總覺得太像了,舒緩的劇情節奏也好,實在的山水景色也好,意境相似程度相當高。

同是帶有文藝氣質的電影,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路邊野餐》玩虛的太多了,而《三峽好人》則是採用平實地講述一段故事的手法,即使小學生也能看明白《三峽好人》的故事,更難能可貴的是相比之下《三峽好人》並不缺少虛的部分,非要比較這兩部電影其實也沒有多少意思,只是我的一種感受罷了,誰讓自己想到了《三峽好人》了呢?

在我看來,《三峽好人》完爆《路邊野餐》,因為我的水平太低看電影也不夠專心,不喜歡虛的太多的東西,即使它很美很有意境。這是一種很惡俗的說法,事實上兩部電影都有令我震撼的橋段。有意思的是,《三峽好人》到現在依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男孩唱的兩首歌,《兩隻蝴蝶》與《老鼠愛大米》,聲嘶力竭,情感豐沛,百分百投入,最重要的是特應電影劇情的景。

畢贛的兩部電影算是都看過了一遍,《地球最後的夜晚》與《路邊野餐》都運用了長鏡頭,長鏡頭與畢贛仿佛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繫,提及人必提長鏡頭,很顯然這種效果被誇張了。

對長鏡頭的看法可以有很多,說它是炫技,說它是導演功力的一種體現,說它具有獨特的表現力,諸此等等,怎麼說都沒錯。

回歸到電影本身,對長鏡頭的討論還是應該回歸表現力,賣點與噱頭幾乎沒有考慮的必要,至少對我來說沒有絲毫吸引力,運用長鏡頭的電影並不多,能將長鏡頭運用得很好的電影肯定就更少了,明顯可以看到,《地球最後的夜晚》中長鏡頭的運用比《路邊野餐》要好很多,最起碼看不到明顯的瑕疵,所以說成本與成熟很重要。

對長鏡頭的定義,我覺得最起碼的要求是觀者的大部分能夠意識到這個鏡頭是長鏡頭,不管是自己發現還是別人提醒,還好畢贛的兩部電影有著明顯的痕跡與提示,長鏡頭的時長也長得足夠讓人意識到,這樣一直拍下去在我看來真的是一件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事情。

相關焦點

  • "路邊野餐"長鏡頭引發炫技質疑 導演:有瑕疵但是更純粹
    7月15日上映的諸多新片中,畢贛導演的《路邊野餐》頗為另類,它只上映10天,院線排片也很少,卻在業內備受好評,甚至有人打出10分的高分,被一些文藝青年認為是今年最好看的國產文藝片。導演有炫技之嫌。 這42分鐘長鏡頭究竟是如何拍出來的,有沒有必要,導演畢贛昨日接受採訪,對此進行了解讀。 在劇本階段已決定用長鏡頭 《路邊野餐》是1989年出生的畢贛的第一部長片,電影以勾連過去、當下與未來的三段式結構,講述了詩人陳昇(陳永忠飾)在尋找侄子的途中,與他逝去的愛人在一個神秘的時空獲得重逢的故事。
  • 影片《路邊野餐》,講述了平凡人的人生有詩人氣質的非商業電影
    《路邊野餐》這部電影,所謂長鏡頭就是一次性拍成沒有中斷的連續攝影,這在現代用手機和相機其實人人可拍,只是要在這個長鏡頭裡融入故事和理念就不是那麼容易,故事片裡的場景調度和拍攝手段都是需要相當技巧的。《路邊野餐》的原生拍攝的長鏡頭可謂創了長度紀錄,這些用數位相機拍攝的鏡頭看似粗陋,卻是全篇的核心表達所在,那就是那個人生夢想的全部,因為是夢境,模糊點有什麼關係呢!那個長大的衛衛,美女洋洋,長相酷似陳昇妻子的洗頭女,那首叫《小茉莉》的老歌,那來來去去的曲折,時間倒流又流回,正是這部電影的靈魂和獨特魅力所在。
  •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奇幻的故事《路邊野餐》
    之前有部電影《闖入者》,沒去電影院看,後來下映後等了很久也沒看上。所以呢,不要讓自己失望畢贛導演的電影《路邊野餐》,之前忘了在哪看到過一次,沒想到這麼快就上映了。我向來不想去評判影片所要表達什麼,也不想去分析影片的情感、觀點、態度。這些個人化的思想還是要靠個人的感悟來實現。我只想說《路邊野餐》電影裡令我覺得眼前一亮的東西。1演職員表由一口地道的貴州土話念出來。
  • ■《路邊野餐》劇照
    原標題:■《路邊野餐》劇照泰國導演阿彼察邦的電影,很多人看完後不知所謂,但坎城給了他一個金棕櫚。所以,當畢贛導演的《路邊野餐》被譽為「中國的阿彼察邦」的時候,獲得兩極分化的口碑也就不足為奇了。這部電影很難用文字描述,看懂與否已經不再重要,關鍵在於,主人公尋找的那些愛、離別、希望、遺憾,是否觸動了你的心弦。
  • 《路邊野餐》今日公映 四大看點一一揭曉
    《路邊野餐》此前亮相上海電影節、在全國多個城市路演、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小範圍的放映收穫好評如潮。在豆瓣、微博,看過電影的觀眾無不給出了熱情洋溢的評價。一部藝術電影,它吸引人心之處究竟在哪?    看點一:1989年的導演卻技驚四座    在《路邊野餐》之前,很少有人知道畢贛,畢竟,《路邊野餐》是他第一部導演長片。
  • 畢贛的《路邊野餐》:國產片這些年缺少的,正是這部電影的氣質
    而《路邊野餐》的內核是首感傷的詩,恬靜而又絢麗。這跟導演畢贛個人的氣質和追求有直接聯繫。詩電影、長鏡頭、塔可夫斯基以及阿彼察邦等頗具捧殺性的藝術標籤,讓畢贛這位青年導演一下子成為電影圈子裡談論的焦點。曾有媒體這樣評價:「當它抵達某一地區的院線時,幾乎是自帶光環地吸引了全部藝術片愛好者的目光。」總的來說《路邊野餐》是一部反常規卻「工於設計」的敘事電影。
  • 《路邊野餐》導演:文藝片寶貴的易碎品會遭遇漠視
    如今影片將於本周五上映,而對於慘烈的暑期檔競爭,導演畢贛表示,《路邊野餐》只會上映10天,因為在他看來現在電影市場還處於幼稚階段,藝術電影作為寶貴的易碎品難免會遭遇漠視。 《路邊野餐》講述了陳永忠飾演的詩人陳昇在尋找侄子的途中,與他逝去的愛人在一個神秘時空獲得重逢的故事。導演畢贛1989年出生於貴州凱裡,《路邊野餐》是他第一部長片項目。
  • 從中國詩意電影的消散與重組解構電影《路邊野餐》
    國內詩意電影遠看有《小城之春》、《城南舊事》,近處有《長江圖》、《路邊野餐》,都是通過文學在電影中「詩情畫意」,含蓄的表達,由觀眾自由聯想銀幕之外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世界,自由解讀是觀眾的特權,引起瘋狂拆解猜測也是詩意電影自帶而來的氣質。張藝謀也是代表導演之一,文學作品基底不但給他富有隱喻的畫面裡增添了更多思考的內涵,也為銀幕之外的世界延伸出了一些文學的視野。
  • 《路邊野餐》今公映 經費僅20萬「神似侯孝賢」
    看點一:1989年的導演卻技驚四座  在《路邊野餐》之前,很少有人知道畢贛,畢竟,《路邊野餐》是他第一部導演長片。畢贛出生於1989年,貴州凱裡人。《路邊野餐》是他的首部長片處女作,此前他聲名不彰,儘管已經憑藉《老虎》、《金剛經》在獨立電影界小有名氣。
  • 《路邊野餐》:詩意就在眼前 不要因難懂而拒絕
    都怪社交媒介太發達,無孔不入,傳染一切,讓藝術電影可以更容易地尋找理想觀眾,又在悄無聲息地破壞觀影的理想感受。不止一個觀眾說,看片過程中,他在時刻等待那個長鏡的來臨與結束。這TM還能有完整的驚喜,或者純粹的懵逼麼?  你會在黑暗中掐著表,計算一部電影有多少長鏡頭、一個鏡頭有多長嗎?肯定不會。當然,也有例外。
  • 西方最好的電影雜誌都怎麼說《路邊野餐》?
    如果你注意到太多夢境和現實間的界限,那麼就不會體會到這種流動的感覺。」《電影手冊》將《路邊野餐》定義為一部「自我走失」的電影,不同於將劇情設定在某類刻意的、示意圖式的表達習慣中,這部影片以一根根錯綜複雜的故事線,用或盤旋或直敘的方式,將所有主角自然有機地串連到了一起。仿佛是河流的條條支流,但又都淺嘗輒止,不求深入。
  • 《路邊野餐》你看過嗎?你覺得這電影怎麼樣呢?來看看吧
    《地球最後的夜晚》不論是演員還是資金,都比《路邊野餐》抬升了好幾級。有人看紅了眼,說畢贛這一步邁得太大,但畢贛說了:「我明白自己的要求,我的每一步都是經過考量,並和團隊討論過的。」還記得嗎《路邊野餐》嗎?影片後半段長達40分鐘的長鏡頭,從陳永忠飾演的陳昇搭上摩託車開始,廣角鏡頭讓輕微的抖動也產生了容易頭暈的效果,畢贛帶領觀眾對這個地方進行了又一次觀察。
  • 《路邊野餐》裡的時間與告別
    當年那個被侄子央求免費幫忙演戲,從短片到長片,成為「御用男主角」的小姑夫陳永忠,也在電影節的大銀幕上看到了自己在《路邊野餐》中的表演,「之前真的不明白在拍什麼,這次看了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他沒想到自己會哭。
  • 那不推薦去看《路邊野餐》
    相比之下,畢贛的《路邊野餐》則是無投資、無明星、無牛逼班底的「三無」電影,又如何能夠倚賴評論界的高口碑而力挽狂瀾呢?     所以,假如你只是衝著「零差評」、「年度文藝神作」而決定走進電影院的話,那我絕對不會推薦你去看《路邊野餐》。
  • 喝時間釀的酒——《路邊野餐》
    導演畢贛憑藉《路邊野餐》拿到臺灣金馬獎 最佳新導演獎。但這並不是我要寫這篇影評的原因。第一:這是一部極罕見的探討時間這個概念本身這一主題的電影。而且完成度很高。第二:這是一部對電影語言本身很尊重,但也極具文學性的電影。而且兼容的很好。
  • 在《路邊野餐》這這部電影裡找到最真實的震撼與共鳴,讓人感動
    剛看完《路邊野餐》電影,整個人像是被擊中一樣,覺得幸運又感動。好久好久沒能看到如此餘味綿長的電影,像詩又像畫。作為一個最普通的觀影者,能從這部表面上像是只為慢節奏文藝片愛好者的狂歡而作的電影中,找到最真實的震撼與共鳴,已是讓人感動。
  • 《路邊野餐》發海報 畢贛:拍長鏡頭就像打實況
    近日,由畢贛擔任導演及編劇、陳永忠主演的電影《路邊野餐》發布了「摩託車回收」版海報。畫面以舊到褪色的湖藍色牆皮為背景,上書「摩託車回收」五個朱紅色脫落的廣告字體,與不久前發布的以綠皮火車為背景的「野餐列車」版海報在視覺上一脈相承,而此次發布的「摩託車回收」版海報上醒目的數字「13」則寓意為《路邊野餐》一路走來,遊歷各國共斬獲了13個電影節的獎項,其中包括觀眾熟知的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第52屆臺灣金馬獎、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等國際電影節。
  • 《路邊野餐》今公映 經費僅20萬斬獲多個獎項
    這個長鏡頭橫穿夢境與現實,由水底直達陸地,自由流暢,技驚四座。對於這段長鏡頭的拍攝,畢贛笑言就是「土法煉鋼」,「其實是有三個攝影師,三個人交替一下,所以完成的不是很好,有很多瑕疵和故障。」­  至於為什麼要用到長鏡頭?畢贛表示:「因為我覺得時間就像一隻隱形的鳥一樣,但我怎麼樣才能讓別人也能看到它呢,我就需要用一個籠子把它關在裡邊,這個籠子就是長鏡頭的段落。」
  • 「路邊野餐」背後的「潛行者」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前蘇聯殿堂級電影詩人,最偉大的光影聖徒,靈魂豐沛的長鏡頭大師;在這些驚人的盛譽背後,我們始終在期待著雕刻時光的後來者。1979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遠赴愛沙尼亞拍出了科幻傑作《潛行者》,改編自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經典短篇小說《路邊野餐》。
  • 《路邊野餐》導演畢贛:讚譽和詆毀早就習慣
    11月21日,畢贛獲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12月1日,《路邊野餐》獲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金氣球」獎。畢贛,1989年生於貴州凱裡,今年27歲,畢業於山西傳媒學院。《路邊野餐》是他的第一部長片,將於7月15日全國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