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紙莊世家的百年傳奇——「中華文化在臺灣」組稿之三

2021-01-20 網易新聞

新華網臺北11月15日電(記者齊湘輝 陳鍵興)走在臺南新美街狹長的巷弄裡,一不留神就會與「王泉盈紙莊」擦肩而過。路人難以想像,就是這間小小的店鋪,在臺灣已有124年歷史,不僅見證了古城「米街」昔日的繁華,也承載著臺灣傳統紙業和刻板印刷百年興衰。

「當年這是臺南最繁華的街道,俗稱 米街 ,有句話叫做 紙傢伙、鐵家具 ,就是指 米街 三大家族中的紙莊及打鐵業。」坐在店鋪裡,紙莊第三代傳人王長春對記者回憶往昔,感觸頗深。

「王泉盈紙莊」的歷史可以回溯到清朝光緒年間。王家清朝時即在福建泉州石獅以「王源順紙莊」起家聞名,後開枝散葉,又開分號「王泉利」,併到臺灣發展。為感念祖店「王泉利」本緣,取名「王泉盈」,在臺南新美街一開就是上百年。

「我家在福建已有印刷經驗,將傳統木刻版畫引進臺灣,在當時最繁華的 米街 創立紙莊,初期主要以門神、庫錢、天公燈座、七娘媽亭、春聯、福符等紙製品為大宗,還有婚喪喜慶及宗教祭典所需的各種紙品。」王長春感慨地說,「我們家是當時臺灣民俗版畫的批發中心,現在看來,恐怕會是最後的一家。」

他向記者展示了紙莊留存的幾個拓印傳統民俗版畫的木製舊版,既有用於關帝廟的「正氣參天」,也有當時米店用的米規。版畫套色是「王泉盈紙莊」的絕活,最多能套到4種顏色,但套色印刷不易,一不小心,顏色混雜,作品就會報銷。

現在,王家除了王長春的大哥、73歲的王孝吉還掌握這門套色技術外,幾乎已沒人會印。他告訴記者,傳統刻模拓印版畫十分繁複,用完的木版要整塊浸泡到水中,再拿起來陰乾,不能曬到太陽,否則就會龜裂。現代印刷技術發展起來以後,刻模拓印版畫難逃淡出歷史的命運。

王長春回憶說,紙莊版畫全盛時期,家裡的木版「堆起來佔據半間房,一直堆到天花板上」,現在只剩下不到10塊。

如今,「王泉盈紙莊」早年雕工精細的木版已進入博物館,還作為臺灣民俗版畫的代表作被編入畫冊。幾年前,以王家門神版圖印刷的一對門神,在日本拍賣市場竟拍賣出1萬美元高價,讓人認識到傳統工藝的價值。

雖然有人希望王家繼續將傳統版畫發揚光大,但在現實形勢下相當不易。王長春說,現在店裡的紙產品幾乎全部是機器印刷了,而下一代對繼承紙莊也沒有太多興趣,紙莊的未來「就順其自然吧」。

(原標題:臺南紙莊世家的百年傳奇——「中華文化在臺灣」組稿之三)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臺南紙莊世家的百年傳奇
    臺南紙莊世家的百年傳奇 >  走在臺南新美街狹長的巷弄裡,一不留神就會與「王泉盈紙莊」擦肩而過。
  • 臺灣寫真: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一行8日深入探訪臺灣歷史最為悠久,保持較完整的臺南孔廟以及他久已嚮往的臺灣文學館、赤崁樓等文化景觀。臺南市是蔡武訪臺之行最後一站。7日晚抵達此間,他即對前來表示歡迎的臺南市市長許添財及臺灣南部各縣市文化行政部門主管表示,臺南是臺灣知名的文化之都,文化之旅不到臺南就不完整;孔廟、臺灣文學館都是他久已嚮往之地。
  • 臺灣寫真: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圖)
    中新社臺南9月8日電 題: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路梅  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一行8日深入探訪臺灣歷史最為悠久,保持較完整的臺南孔廟以及他久已嚮往的臺灣文學館、赤崁樓等文化景觀。  臺南市是蔡武訪臺之行最後一站。
  • 臺南古城,沉澱百年的情懷(上)
    度小月的第三代傳人洪振銘先生,開始於臺南中正路這裡販賣,已有好幾十年,在臺南,沒有人不知道這家歷史悠久的老店,分店甚至遍布大陸,這家百年本鋪,卻依舊是小桌矮凳,保留著最質樸的傳統風格。❁2. 大天后宮大天后宮俗稱臺南媽祖廟,建於清康熙23年(1684年),原為明寧靖王府邸,是鄭成功之子鄭經為了表示對寧靖王朱術桂禮遇而建。
  • 我家的兩岸故事丨三代民族英雄,百年臺灣世家
    無論是從社會地位還是財富上看,霧峰林家都被歷史學家公認為臺灣二百年來的「第一家族」,馬英九稱之為「三代民族英雄,百年臺灣世家」。(圖片來源:臺海網)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五寨鄉的埔坪村,是霧峰林家的故鄉。
  • 臺灣寫真:訪臺南 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圖)
    興建於1665年的臺南孔廟被稱為「全臺首學」,開啟臺灣儒學先聲,其模仿中國古代宮殿的建築格局坐北朝南,氣勢恢宏莊嚴,歷經多次修葺,大致保持舊制。庭院內外古樹蒼鬱,更添莊嚴氣息。書院理事會理事長專門取出上世紀30年代自曲阜學習、在臺灣印刷出版的《聖廟釋奠儀節》,請蔡武翻閱。  步出孔廟時,蔡武對隨行記者連聲讚嘆,臺南孔廟對於國學的保存、傳承很有特點,保存很不錯。  隨後,蔡武步行至相鄰的臺灣文學館,在這裡他與前來戶外教學的臺南幼稚園小朋友熱情打招呼,4、5歲的小朋友們「蔡爺爺好」稚聲稚氣的問候也讓蔡武喜笑顏開。
  • 坡子街師古齋紙莊
    或將文士名流平日所作書畫加以精裱,訂價出售,紙莊抽三成。這不但為書畫家增加了收入,也為商店作了宣傳,提高了紙莊的聲譽,擴大了業務。易見龍經營10年,創出名牌,業務發達,年營業額銀元10餘萬,最高年份達20萬元,獲利頗多,日漸富有。後易見龍吃喝玩樂,不理店務,營業日下,最後負債外逃,紙莊停業。
  • 臺南古城 沉澱百年的情懷
    赤嵌樓的園區裡面除了老樹成蔭的庭園外,高大壯觀的乾隆御龜碑、紛然林立的石碑、石獸與石器、巍然聳峙的海神廟與文昌閣、充滿傳奇色彩的紅毛井、磚石斑駁的普羅民遮城堡遺蹟,以及殘存的書院門廳等,都值得細細瀏覽。遊覽完赤嵌樓,可以品嘗一下旁邊的度小月擔仔麵。臺灣百年傳統美食小吃度小月擔仔麵遊洪芋頭創立於1895年。
  • 世界烘焙丨傳承漢文化,臺南百年漢餅鋪
    拜訪親友或節慶問候,贈送伴手禮,也是在分享美好和喜悅之情。漢餅業,是洋溢著喜悅的產業。說到漢餅,就不得不提到一家臺灣的百年老店——舊振南餅店。它創始於西元1890年(清光緒16年),流淌百年的歲月長河中,始終秉持著「喜悅、信任」的精神,藉由手作的精緻漢式糕點,體現漢餅文化的底蘊與傳遞對消費者的尊重與關心。經過時間的洗禮與歷史的沉澱,舊振南餅店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名店,也成為漢餅界的知名品牌。
  • 臺南百年餅鋪
    時隔129年,發跡於臺南府城的舊振南餅店終於回家,與同樣擁有百年故事的長榮中學對望、在林森路上開設漢餅文化概念店
  • 王炳忠:三代民族英雄,百年臺灣世家——訪霧峰林家宮保第古宅
    為推動罷免民進黨側翼「基進黨」的「草包立委」,也就是那個說要招香港人來當兵、臺灣「健保」養十四億人的陳柏惟,這些天都到他在臺中當地的選區活動,並順道參觀有「三代民族英雄,百年臺灣世家」之稱的臺中霧峰林家,更有幸被認了出來,請到貴賓招待室茶敘。
  • 赴臺灣臺南、高雄等地進行道教文化交流活動
    2013年7月9日-16日,應大臺南宗教服務職業工會邀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道教協會會長張金濤率團一行十人赴臺灣臺南、高雄等地進行海峽兩岸道教文化交流活動暨癸巳年道教復禮傳度大典。
  • 臺南的百年肉粽 番薯形的臺灣 Vol.06
    臺南有很多歷史悠久到不可思議的小吃店,像是創立於1931年的「江水號冰店」、1954年的「金得春卷」、1947年的「福盛號碗粿」、開了65年的「無名豆花」……而「再發號」直接掛出一塊招牌碾壓這些店家——百年肉粽。‍‍‍‍‍‍‍‍
  • 走進霧峰林家:三代民族英雄 百年臺灣世家
    在臺灣,宮保第別無二家,是臺中霧峰林家宅第的專屬名稱,清朝同治皇帝因林文察為國捐軀而追封他太子少保,林文察宅第從此成為臺灣唯一一座宮保第。  3月中旬的一個霧天,記者在霧峰林家後人、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首任會長林光輝先生的陪同下,前往臺中宮保第一窺其貌。
  • 通訊:在臺南「王爺總廟」遇見精彩多元的中華文化
    中新社臺北8月21日電 題:在臺南「王爺總廟」遇見精彩多元的中華文化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陳靜  臺南市鯤江村海邊有一座臺灣最古老、香火鼎盛的「王爺信仰」廟宇——南鯤鯓代天府,臺灣城鄉間大大小小成千上萬座「王爺」廟奉它為全臺「王爺總廟」。
  • 靜心閱讀 三四百年來,臺南骨子裡還是首府
    ◆◆◆臺南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區域,遠在臺北仍是一片洪澤的時代,這裡已經由清朝設府管理,海運往來頻繁。荷蘭人的腳印還在這裡,鄭成功的痕跡也是絲絲縷縷,日治時期的記憶以建築封存於臺南的故事裡。於是安平古堡的古炮還有煙火痕跡,赤坎樓門前九座贔屓碑以滿漢兩文寫滿了鄭氏收國土、興地事的功績。
  • 臺灣寫真:青年樂團翻轉百年糖廠
    :青年樂團翻轉百年糖廠  中新社記者 鄭巧 劉舒凌  一度荒廢的臺南仁德糖廠,正在變身成一個新的文化地標。  冬日暖陽下,在臺灣十鼓擊樂團用心打理的亞洲第一座鼓樂主題藝術村,可以聽鼓樂,學制鼓,觀看糖的製作過程,輕鬆愜意消磨一天時光。  15年前在臺南成立的十鼓擊樂團,以傳創臺灣本地文化、發揚鼓樂藝術為目標,專輯《鼓之島》曾入圍美國葛萊美獎、獨立音樂大獎,足跡達加拿大、法國、韓國等20多國家和地區。
  • 寶島行腳:認識臺灣,從臺南開始(圖)
    臺南,您了解什麼?綠營票倉?農業縣市?和北部大相逕庭?「認識臺灣,要從臺南開始!因為在這裡,可以看到臺灣的過去和文化。」近日,記者到臺南市採訪,臺南市觀光旅遊局局長陳俊安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鄭成功走過臺南  臺南市古蹟之多為臺灣之冠,佔全臺一半左右,臺南和臺灣的歷史就在這古蹟構築的時間隧道中流淌。在臺南,看古蹟、聽傳說,一個人的名字和形象會越來越清晰。臺南,一座鄭成功走過的城市。  赤嵌樓,原是荷蘭入侵者修建。而今,大殿「文昌閣」的廳堂正中供奉著鄭成功的畫像,樓內還陳列著荷蘭人投降的條約書。
  • 講述一生傳奇:訪臺灣中華黃埔協會會長連行健
    記者何端端採訪臺灣中華黃埔同學會會長連行健他叫連行健,1922年生於臺南,少年時僑居馬來西亞成立聯邦前的沙撈越王國。1940年高中畢業。為了抗擊日寇,連先生千裡迢迢回到國內,考入黃埔軍校四分校17期步科。畢業後,連先生奉派前往第四戰區服役,曾參加桂柳之戰。1945年抗戰勝利後,連行健考取廈門大學法律系,1949年畢業後經香港赴新加坡,再到馬來西亞婆羅州,蒙沙撈越王國賞識,賦予建軍使命,受封為陸軍上將、三軍總司令,後回臺灣定居。
  • 臺灣宮廟年俗裡的中華文化
    張肇珩說,由於臺灣絕大多數人的祖先來自大陸,他們渡海來到臺灣,很多人都曾經歷了各種磨難,這些臺灣的先民們到臺灣後,大多從事農、漁業,但無論農耕或是出海打魚,臺灣的先民們總是和在大陸時一樣,期望得到源於大陸傳說中媽祖、觀音菩薩、土地公公、玉皇大帝等神明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