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天,受反常天氣影響,法國巴黎以及附近地區出現少見的嚴重汙染,著名的艾菲爾鐵塔也「消失」在一片霧霾中。
自3月17日起,巴黎實行機動車尾號限行政策,摩託車也將納入限行範圍。這是法國自從1997年以來,第二次啟動單雙號限行。有環境專家認為,巴黎霧霾的嚴重程度和北京差不多。
空氣汙染成公共衛生問題,「被迫採取強硬行動」
自3月14日起,巴黎居民可以免費乘坐地鐵和公交車,這個好消息背後的原因卻讓人笑不出來——空氣汙染嚴重,為了減少尾氣和碳排放不得不如此。
進入3月以來,巴黎及周邊地區一直無風少雨。空氣品質監測數據顯示,自11日起,由於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超標,巴黎大區已連續5天空氣汙染指數超過警戒線,14日的PM10濃度達到每立方米180微克,超過法國設定的80微克的安全底線。
在《紐約時報》看來,以優雅著稱的巴黎發生如此嚴重的空氣汙染,叫人頗為意外——巴黎人向來對空氣品質要求不低,建築高度都被嚴格限制,只為讓民眾擁有「大量流動的空氣」。但從現狀來說,巴黎人此前對空氣的良好感覺,或許只是錯覺。
法國環保部門表示,巴黎已超過中國北京,成為「世界上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
「巴黎看似陽光燦爛,天氣相當不錯,這是因為人們看不到那些微小的汙染粒子——它們太小了,無法被看到,這正是危險之處。它們能輕易鑽進你的呼吸系統和肺。」環保組織Airparif負責人傑羅姆·克雷夫說。
英國《衛報》指出,與上世紀70年代當地出現的「煙霧」不同,現今巴黎的汙染物近乎無形,讓不少人掉以輕心。
米歇爾·奧比爾是巴黎比沙醫院的呼吸科醫生。過去幾天,由於春季花粉和惡劣的天氣,不斷有病人向他抱怨呼吸困難。隨著氣溫上升,汙染物難於擴散,患上呼吸疾病的病人也在增多。
「病人們咳個不停,也更容易氣短。」奧比爾說,「特別是那些患有哮喘病的人,處境相當糟糕。我建議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減少出行。」
3月13日,環境部長飛利浦·馬丁宣布,由於細顆粒物造成嚴重汙染,將採取一系列緊急措施。衛生部長馬裡索爾·海納說:「汙染已成為公共衛生問題,我們被迫採取更為強硬的行動。」
巴黎出「大招」,限行治汙染
巴黎及近郊地區的空氣汙染粒子連續5天超過安全標準後,3月15日,法國政府決定再出「大招」,於3月17日起執行單雙號限行,巴黎市內一半的柴油和汽油車被禁止上路。
根據規定,自17日上午5點30分起,除電力車和混合動力車外,巴黎市和近郊22處市鎮地區僅奇數號的機動車允許上路,違反則將被罰款22歐元。同時,巴黎市政廳為車牌尾數為雙數的車輛提供免費停車。至於計程車、公交車、急救車和乘坐3名乘客以上的車,可以免受此限制,照常上路。
為確保政策實施,市政府在巴黎60個檢哨站部署了約700名警力進行檢查。根據結果,當局將評估是否繼續實施限行措施。
一些駕駛組織抱怨稱,限行措施為生活帶來極大不便,法國汽車俱樂部協會(ACA)更直斥此舉「倉促行事,而且沒有效果」。
反對黨人民運動聯盟執行長讓·弗朗西斯科擔心,政府的一系列舉措將造成一團混亂。「生態學家施加了極大的壓力,政府因此匆忙作出決定,而這些決定缺乏連貫性,很難落實。」他告訴歐洲第一電臺。
但政府並不打算改變策略。政府發言人表示,目前巴黎「別無選擇」,並寄望於每位公民的「責任意識」。
「如果被罰款,這錢該由老闆付!」
倉庫工人讓·桑格利爾住在巴黎東部郊區的舍爾市,每天開車8公裡到城市西邊工作。新的限行政策讓他十分不滿。「這讓我怎麼上班?開車只要20分鐘的路,乘公共運輸工具要花一個半小時!」他決定不理會政府的限行要求,繼續開車上班。
「如果被罰款,這錢該由老闆付!」他對《衛報》說。
一位在萬森納公園擺攤的小販也決定違抗禁令。「如果沒有車,我不知道怎麼在周一帶著貨物去集市。」在他看來,22歐元的罰款不是不多,但為了工作也只能「頂風作案」。
法國汽車協會在一份聲明中警告,車輛限行將導致不公和混亂:「這是對低收入家庭的懲罰,給居住在郊區的家庭製造了額外的經濟成本。」
據美國《赫芬頓郵報》報導,僅3月17日中午,警察已給4000人開過罰單,還扣留了27名拒絕合作的司機。一些快遞公司也開始抱怨失去的收入。《衛報》指出,政府舉措給了一向暴躁的巴黎人一個大發抱怨的新理由。
不過,也有不少民眾支持限行政策。
「空氣汙染讓我的過敏加重——眼睛刺痛,鼻子無法呼吸。我有車,但為了更好的空氣,我願意把它留在停車場裡,乘坐公共運輸工具。 」讓·皮埃爾告訴英國《獨立報》。
「我認為,如果每個巴黎人都騎自行車出行,這裡的空氣會好得多。」騎行愛好者大衛說。
事實上,政府的一系列舉措似乎頗見成效。17日,巴黎的車流量比平時少了兩倍,近80%的車輛遵守了新規定。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新方案實施後,該市空氣汙染指數未見增長。
霧霾成政治籌碼?
英國廣播公司指出,由於巴黎市長選舉即將在數日後舉行,一場以空氣為賭注的政治博弈上演了。
有力競爭者之一、現任副市長安妮·伊達爾戈指責政府推行「不負責任的政策」,鼓勵開柴油車,結果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據法國《回聲報》報導,伊達爾戈已在競選綱領中提出了改善空氣品質的具體計劃,包括增加市內電動車充電樁的密度;禁止不合標準的大型卡車、旅遊巴士進入市區;禁止一些排放超標的柴油車進入市區等。這將成為她參選的重要籌碼。
另一位競爭者克里斯多福·納德多夫斯基也欲打「環境牌」。「巴黎市政廳未能充分履行職能,更沒有針對排放的有效措施,比如汽車交替使用、多人搭乘等。」他告訴美國《大西洋月刊》。
彭博新聞社稱,汙染警報可能再度引發關於柴油稅的爭論。環保團體紛紛指責歷屆政府推廣柴油車,並呼籲對汽車製造商徵稅,以限制柴油車上路。
上世紀60年代,法國政府一度認為柴油發動機汙染較少,於是著力推動車企研發柴油發動機。為此,法國汽車巨頭雷諾和標緻雪鐵龍公司投入巨資,引進柴油引擎。作為補償,政府在徵稅方面一直給柴油車優惠。
但近20年來,政府逐漸意識到這是個錯誤——柴油發動機汙染比汽油發動機更為嚴重,現在,柴油車、工業排放和城市供熱系統,被認為是法國空氣汙染的三大元兇。由於經年累積,目前法國的柴油車佔有率已達67%,為歐洲之最。
環保組織Airparif曾警告,巴黎居民攝入的二氧化氮和顆粒汙染物長期處於高水平。歐盟委員會也曾多次警告,該國汙染物超標,不符合歐盟在歐洲範圍內的規定。《巴黎人報》稱,由於大大超出歐盟對空氣顆粒的限定值,法國恐面臨來自歐盟委員會的上千萬歐元罰款。
《今日美國》報稱,巴黎在控制汙染方面的努力遠不及其他歐洲城市。早在數年前,雅典就採取了類似的交通管制措施,以減少空氣汙染。巴西聖保羅引入了非常複雜的車輛管理系統,以確保每輛車在每周的尖峰時段停駛一天。德國柏林針對不同種類的車在市區行駛有嚴格規定,而英國倫敦則要求司機在市中心駕駛時支付「擁堵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