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幾年國內最火的運動,馬拉松不是第一也肯定能排進前三。
長途跑步聽起來很枯燥,但換成「馬拉松」,一下子成了時尚的符號,明星們、商業大佬們百忙之中總要穿上跑鞋,別上號碼布出來跑兩圈,朋友圈曬證書、曬成績、曬汗水的照片也越來越多,有人說馬拉松是「讓中年人淪陷的現代苦役」,蔣方舟的《馬拉松是中產無聲的廣場舞》乾脆把中產階段和這項運動都嘲諷了一遍。
▲ 跑馬拉松成了演藝圈新風尚 圖片來自網絡
馬拉松,這項遠可追溯至公元 1 世紀傳聞,近也在現代奧運會史上擁有姓名超過 100 年的古老運動,是怎麼突然在神州大地成為新寵的?
跑馬拉松有多火?
先科普一個冷知識,很多人都知道,馬拉松源自古希臘時代的戰爭中一位雅典士兵傳遞勝利訊息的故事,但「馬拉松」並不是士兵的名字,而是戰役的名稱,這名傳信的士兵實際叫菲迪皮茨,不過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仍有爭議。
來源有爭議,並不妨礙馬拉松在全世界的流行。1896 年被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後,馬拉松開始風靡美國,次年就誕生了著名的波士頓馬拉松,紐約、華盛頓等各個城市也相繼有了自己的馬拉松賽事,約翰尼·海斯在 1908 年奧運會奪得金牌後,美國人對馬拉松的熱情被徹底點燃,這一熱潮隨即席捲加拿大和歐洲,蒙特婁、倫敦、柏林的室內馬拉松一票難求。
▲圖片來自:NY Daily News
然而,這一輪馬拉松狂潮中很快在 1910 年左右消退,直到 1976 年,美國在慕尼黑奧運會再次奪得馬拉松金牌掀起全國範圍內第二輪馬拉松熱後,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樣子,準確來說,現代馬拉松是在 1976 年紐約馬拉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那屆馬拉松把地點從中央公園搬到了街道中,線路橫穿五個行政區,居民們得以在家門口觀看賽事,看熱鬧的同時也為選手們加油助威,各地紛紛效仿,把馬拉松辦成了全城的節日。
這一形式的馬拉松很快來到中國,1981 年的北京馬拉松是官方蓋章的國內第一個市場化運作的田徑賽事,起初只允許專業選手參加,1998 年對業餘選手開放後,參賽人數由原來的幾百人躍升至三萬多。可以說,人民群眾對路跑的需求存在已久,北京開了先河,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自然跟上,不過全國馬拉松賽事真正興起,還是 2011 年以後的事,這一年我國的人均 GDP 正好邁過 5000 美元大關。
▲ 圖片來自:CCTV
2010 年,國家田徑協會認證的馬拉松只有 11 場,到了 2011 年,這一數字翻倍到了 22 場,到了我國人均 GDP 突破 8000 美元的 2015 年,隨著田協取消對馬拉松賽事的審批手續,馬拉松迎來井噴式發展,當年的賽事數量一下子從前一年的 51 場飆升到 134 場。最新的數據是 2018 年全國共舉辦 800 人以上的馬拉松賽事 1581 場(認證賽事 339)。
但當參賽人數則從 2010 年不足 40 萬變成 583 萬時,賽事的增加還是沒有跟上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路跑需求,尤其是認證賽事的名額向來供不應求,以北馬為例,如今總名額依然控制在三萬,但 2019 年的報名人數已高達 165704,僧多粥少,抽籤就成了常態,重要比賽 15% 左右的中籤率無形中又增加了參賽資格的含金量,讓中籤者未開跑就體會了一把錦鯉的喜悅,以 2019 年為例,北馬的中籤率僅為 16%,一個參賽資格甚至在二手交易平臺被炒到 2000 元。
馬拉松,不是想跑就能跑
馬拉松的流行,也與這項運動看起來門檻較低有關,踢足球、打籃球還得買顆球呢,還免不了在拼搶中受傷,摔得一身狼狽,但只要腿沒毛病,誰還不會跑兩步?規則也簡單,速度為王,公平公正。
有這樣想法,或者說誤解的人不在少數,實際上,馬拉松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不是你想跑就能跑。
▲ 圖片來自:Unsplash
首先,馬拉松是一項長距離的的田徑項目,全程馬拉松總長 42.195 公裡,半馬也超過 21 公裡,就連最短的迷你馬拉松也在 5 公裡左右。全馬的平均完成時間在 4 小時左右,也就是說,你要不停歇或中間只有短暫休息地跑上 4 小時,這對身體的耐力和體能無疑極大的考驗,且不說在規定時間(一般是 6 小時)內跑完全程,能堅持到達終點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個問題。
而要達到 4 小時的平均水平,配速、熱身、定速巡航、衝刺、體能分配等都有講究,只有合理分配體能,保持節奏,你才有可能毫髮無損地順利到達終點。連經驗豐富、訓練有序的選手,這 40 多公裡跑下來,身體都沒有不酸爽的,「大腦一片空白。」小韓描述自己跑完馬拉松後的感受。累得想躺下?想得美,不做好拉伸,第二天你就等著邁不開腿吧。
但掌控上述技巧又需要一定時間的訓練,要是沒有任何準備就想跑半馬甚至全馬,那不叫跑,那叫去送命,這些年跑馬拉松猝死的例子還少嗎?並且很多猝死發生在終點衝刺階段,這與很多選手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不了解自身極限而硬撐到底不無關係。
上個月在重慶女子半程馬拉松上,一位因「關門時間」已到仍無法抵達終點的姑娘哭得梨花帶雨的圖片在網絡上引起熱議。「關門時間」是指賽事組委會規定的從鳴槍到比賽截止的最長時間,通常為 6 小時,即 6 小時過後,選手即使到達終點也沒有成績。
這位姑娘「一哭成名」後,賽事組委會贈送了她一個 2020 年免費名額以示安慰,但官微後面那句「好好訓練」的叮囑就顯得意味深長了。
跑馬拉松到底是種什麼體驗呢?來看看長跑愛好者,堅持跑了 20 多年馬拉松的村上春樹的是怎麼講的:
須知痛苦是這項運動的前置條件,正是刻意去經歷這種痛苦,才能更好地感知我在活著這一狀態。
馬拉松背後的生意經
跑馬拉松的人多了,魔幻的事也接踵而至。替跑、套牌都是小兒科,既然有人臉皮都厚到跑到半路改騎共享單車、穿過綠化帶抄近路了,順手打包補給物也就沒什麼不好意思的,我看你饞的不是馬拉松,你饞的是補給站的能量棒。
▲ 圖片來自:搜狐
▲騎共享單車的馬拉松選手 圖片來自網絡
眼饞補給物的不僅是想要渾水摸魚的選手,還有圍觀的群眾,一邊搬水一邊還要質問志願者「憑什麼攔我不攔別人?」
就連志願者也有給人添堵的時候,非要在選手衝刺的時候幾次三番遞國旗,導致對方節奏被打亂,不僅遺憾錯失冠軍,還要背負上「不愛國」的罵名。
從這一點來看,國內的馬拉松可能又跑太快了。
拋開倒賣參賽資格這種灰色交易不談,馬拉松 40 多公裡的路途早已連接著龐大的產業鏈。
報名費是最容易算的一筆經濟帳,仍以北京馬拉松為例,全馬參賽人數 3 萬,每人報名費為 200 元,僅這一項收入就達到了 600 萬。當然,報名費達到 200 元這一檔的賽事是極少數,大部分賽事報名費集中在 100-150 元區間,指望報名費掙錢不太現實,贊助費才是收入大頭。
▲ 北京馬拉松有一長串的贊助商名單
打開北京馬拉松官網,可以看到右側的贊助商分為多個類別:冠名贊助商、頂級合作夥伴、官方合作夥伴、官方贊助商、賽事支持商,大到冠名、保險,小到飲用水、參賽者服裝,處處皆可招商,像北馬這樣的賽事,每屆收入約為五六千萬元,贊助費佔九成。但北馬不能代表整體,國內大部分馬拉松賽事的贊助收入並沒有這麼高,田協的 2019 年馬拉松年報顯示,國內認證的 A1 類馬拉松平均支出為 1199.86 萬元,平均贊助經費 669.42 萬元,有 500 萬左右的缺口。
和國外的馬拉松還有轉播費收入不同,國內馬拉松賽事不僅無法從電視轉播中獲得分成,反而要倒貼給電視臺一筆不菲的費用,公開報導顯示,一場 2 小時 40 分鐘的全程馬拉松直播,央視的收費為 600-700 萬元,地方臺的收費要低得一些,而有沒有電視轉播,也直接影響招商價格,這是至今仍無法突破的怪圈。
「目前只有北馬、上馬等頂級賽事,能夠完全依靠贊助商費用舉辦賽事。其餘近 300 場賽事很難拉到大額度的贊助,同時盈利模式也極為模糊。」一位馬拉松行業人士向 《新京報》透露。這些缺少贊助的賽事,多依賴地方政府補貼,這可不是賠錢賺吆喝,賽事運營商可能掙不到什麼錢,不代表主辦城市沒有從中受益。
這年頭各個產業都在下沉,馬拉松也有此趨勢。2018 年在全國 334 個地級市中,已有 265 個城市舉辦了規模賽事,佔城市總數量的 85%。若運營得當,舉辦馬拉松帶來的回報相當可觀。
已經舉辦了 17 年廈門馬拉松,僅去年就為該市帶來直接經濟效益 1.16 億,綜合經濟效應 2.91 億;更年輕的無錫馬拉松,每年也為這座城市吸引數 20 多萬遊客,帶動休閒旅遊消費超過 2 億;四五線小城東營也憑藉「黃河口國際馬拉松賽」在全國跑友愛好者中打響了知名度,
「就當去旅遊了,」小韓這樣解釋自己跑馬拉松的動力,「難得來一趟,跑一下就回去多可惜,肯定要到處逛逛。」他表示跑一趟不在常住地的馬拉松,連路費、住宿和餐飲在內,大概要花 2000 元,「要是算上裝備那就不好說了。」
▲ 破二的基普喬格 圖片來自:NIKE
沒錯,運動裝備品牌也是這波馬拉松紅利的受益者,這幾年在馬拉松,或者說慢跑運動風潮的推動下,New Balance 這個原本小眾的專業跑鞋品牌走向大眾,耐克的 ZoomX Vaporfly 4% 也因在馬拉松賽場大出風頭而備受關注,基普喬格在 10 月份完成「破二」(2 小時以內完成比賽)壯舉時穿的就是最新款的 ZoomX Vaporfly NEXT% 系列,為此還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一些選手認為耐克的高科技為跑者提供了不公平的優勢。
賽事訓練服務技術提供商「愛燃煤」和 Keep 去年發布的《中國跑者調查報告》顯示跑者年均跑步消費 1.2 萬,其中有 42% 花在了裝備上。
入坑 3 年的小韓給我羅列了他的裝備:
雙鞋×10T 恤×10(至少)短褲×10長褲×5帽子×4腰包×2手套×1運動手錶×1「不算鞋子在內差不多 1 萬。」
▲小韓說馬拉松跑者賽前會把所有裝備擺成人形,他們管這叫「賽前定妝照」
從馬拉松中掘金的還有一群非洲兄弟,翻閱各地馬拉松的成績公示,可以發現肯亞、衣索比亞等國的選手幾乎壟斷了國內大小馬拉松前幾名,這背後又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非洲選手追求賽事獎金,主辦方為了提升賽事規格需要邀請國際選手,經紀公司就成了兩者之間的橋梁,他們籤下有實力的非洲選手,再根據主辦方需求派選手參賽,從選手的出場費和獎金抽成。這可能是馬拉松催生的商業生態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形式了。
▲ 2019 北京馬拉松男子、女子前十成績名單
然而,注意到這種潛規則的中國田徑協會已經在《中國境內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管理辦法》中做出調整,規定只有申報國際田聯標牌的賽事才能特邀外籍優秀運動員,由組委專人負責邀請,且必須通過中國田協註冊的馬拉松經紀人邀請外籍優秀運動員。看來今後非洲兄弟要薅中國馬拉松的羊毛恐怕沒那麼容易了。
馬上就是元旦了,我在網上查到 1 月 1 日當天全國有不下 50 場迎新馬拉松,小韓報名了上海的半程馬拉松,準備「跑步進 2020」,他說跑馬拉松會上癮:
跑前:今天一定要跑出好成績;比賽前半段:狀態不錯嘛,肯定會 PB(個人最佳成績);比賽後半段:我為啥要報馬拉松,來受這罪?沒過兩天:下次還要跑再快點~
行吧。
題圖來自:Women Run TPE 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