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服到和服
---
日本民族服飾,和服。
起源於中國。
在江戶時代前(約為明末清初),
和服被稱為吳服,
這個稱謂源於中國。
三國時期,
因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
將紡織品及衣服縫製方法傳入日本的緣故,
開始出現「吳服」這個稱呼。
到了江戶時代才逐漸被稱為「和服」
根據此時期《裝束要領抄》中的記載:
「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
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
日本效仿隋唐時期的服飾,
在沿承基礎上進行改進。
唐代以前,日本和服色彩較為單一,
同一服飾幾乎同一色調,
在唐朝文化的影響下,
和服色彩尤其是大和型貴族服飾色彩進入鼎盛期。
貴族的和服以色彩劃分等級,
自上而下依次為深紫、淺紫、緋、紺、綠、黑。
日本對顏色等級的劃分上,
又與唐朝時期的有著不同程度的相似。
唐太宗貞觀四年定百官朝服顏色: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
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
女性服飾顏色也打破原來的單一色調,
在以綠、藍、紅為主調的同時,
添加其他色調或紋樣,
豔麗的色澤,讓人眼前一亮。
之後和服逐漸成為日本的國服,
在日本,
出席各種隆重場所、慶祝傳統節日的時候,
日本人都會穿上端莊的和服去參加。
隨著和服日益的華美、豔麗,
愈來愈多的畫家
都以身穿和服的美人為主題進行創作。
無論是江戶時代的美人春遊圖,
還是之後明治時代
東西合璧的和服美人,
這些美人畫,
不僅保存了歷史上不同時期
和服的色彩、面料、圖案……
及千姿百態、各具風情的和服美人們。
直到現代,還有「和服美人」這一專門畫派。
美的展示
---
日本畫家佃喜翔就以
「和服美人」畫聞名。
她筆下的美人
膚如凝脂、唇若點櫻、發似烏雲,
柔軟的身姿,慵懶的眼神,頗具風情。
設計專業的佃喜翔畢業後,
創作過廣告插圖
設計過推向海外的明信片……
直到接觸了絹本著色畫,
其獨特的細膩,
讓她筆下的女子
愈發溫柔、美麗。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
不勝涼風的嬌羞
陷入相思中的女子,
有著幾分哀愁之美。
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沉沉暮色裡,幽靜樹林中,
流螢飛舞,銀光閃爍;
比盛夏夜色更加迷人的是
輕羅小扇撲流螢的和服美人。
清末文學家張潮曾說:
樓上看山,城頭看雪;
燈前看花,舟中看霞;
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
其實,在花中觀美人,更是一番風景。
佃喜翔筆下的和服美人,多與花相伴。
從三月的桃花到六月的荷花,
從九月的重陽菊到十二月的臘梅;
美人如花隔雲端。
在百花襯託下,
和服美人們或嬌豔甚桃花,
或浪漫似櫻花,或冷傲如梅花……
全都美得驚心動魄
人比花嬌花無色,花在人前亦黯然。
除了傳統的和服美人,
在佃喜翔筆下,
現代女郎們也開始身著和服。
乾脆利落的短髮
搭配繁複的服裝
在颯爽中另有一番明媚之姿。
當一個個懵懂的孩童們,
穿起和服來,盡顯天真爛漫。
華麗的服飾、圓圓的臉龐、烏溜溜的眼睛,
讓這些粉琢玉雕的娃娃們,
越發的憨狀可掬。
溫柔端莊的傳統美人,
明媚多姿的現代女郎,
憨狀可掬的娃娃,
佃喜翔用一支筆,
讓和服跨越時空,展現出不同的魅力。
·今日互動話題·
---
喜歡他畫的哪一套服裝?
--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其所有
暫不支持轉載,歡迎關注
有禮有節是致力於推動傳統文化美學,締造新國風良品的文教品牌,專注於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方式的融合,通過旗下生活文教、節慶禮品等產品體系,將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場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