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是普通的日常用品,我們每天都要用它。但是您知道最早的鏡子什麼樣,最早的鏡子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嗎?
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畫《女史箴圖》中有一段為貴族女性在鏡架前梳妝的場景,畫中鏡子為圓形,有高高的支架作為底座。這是迄今為止關於中國使用銅鏡的最早的畫作資料。
中國文獻史籍中,「鏡」字最早見於《墨子·非攻》及戰國末期的一些著作中。比如,在《韓非子·觀行》中寫道:古之人,自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意思是說,古人覺得自己看不到自己,是因為眼睛不夠長。人們在修飾打扮自己的容顏的時候,都懂得去照鏡子。這些記載說明,青銅鏡至少在戰國末期已經廣為流行了。
青銅鏡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經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飾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意識。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今晚的節目,我們的探寶人是總臺央廣記者遲嵩,他將帶大家去阿什河畔,照照銅鏡,聽聽故事。走進的博物館是黑龍江哈爾濱市金上京歷史博物館,探訪的寶貝是葵邊魚龍變化紋銅鏡。
講解員:金上京歷史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家以展示金代歷史為主的博物館,在我館每一個角落,都蘊含著金代的歷史意義......
中國之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總臺央廣記者遲嵩。今天我將帶您一起走進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近距離領略馬上民族女真族的獨特魅力,感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葵邊魚龍變化紋銅鏡的幻化之美。
講解員:前方這個中軍帳類似於武將的頭盔,它想代表大金王朝不是靠生產力,也不是靠先進的科學技術,而是靠女真人的真兵真槍打下來的江山......現在咱們所處的是我館敘源廳,主要講述金代全盛時期的疆域,以及金初在阿城執政的四位皇帝為主......
相比大多數人耳熟能詳、小說中文官武將名人輩出的漢、唐、宋、明、清等朝代,由女真民族建立的金代或許顯得「低調」了許多。公元1115年,女真民族英雄完顏阿骨打率領的女真部眾,在今天哈爾濱市阿城區阿什河流域金上京地區建立了大金王朝。隨後38年中,女真人不斷南下,一舉殲滅了遼與北宋兩大王朝,也一度成為北中國最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統治中心。而今天我們來到的金上京歷史博物館,正是位於阿什河畔,而這裡也被女真人稱為「金源內地」。
講解員:這邊我們進入的是銅鏡館,我館共有銅鏡300餘面,分置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展櫃......
金上京是金代初期經濟文化最活躍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也是東北亞區域最大的都市。這裡蘊藏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遺物,20世紀以來已經發現了數以萬計的遺址、古城、葬墓,其中金代銅鏡的出土,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在全國都名列前茅,博物館裡的金代銅鏡館也成為了全國最豐富的、最大的金代銅鏡專門展覽。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講解部副主任胡志遠說:「金代銅鏡分門別類比較多,它有幾大特點,有人物鏡、故事鏡、還有雙魚鏡,龍鏡,龍形圖案,這次我們單獨形成了單獨的單元,一共8個單元......這個鏡子最為特殊,手把(鏡),心心相印,古代人定情所用,最為特殊,國家二級文物,出土於1984年。」
說到特殊,在銅鏡館裡還有一面葵邊魚龍變化紋銅鏡,1997年出土,全國僅有兩面,另一面則收藏在甘肅省博物館。鏡面刻有龍頭魚身,還有翅膀,四周襯有波浪,顯得格外歡脫。胡志遠認為,金代銅鏡受歷史條件等原因雖然鑄造工藝相比漢唐略顯粗糙,但以葵邊魚龍變化鏡為代表的一批銅鏡,都體現了金代銅鏡在形制多樣性和紋飾圖案精美度方面都達到了極致創新的藝術水平。
胡:魚龍變化,這面鏡子最為特殊。漢人認為女真人是鯉魚精變的,所以就給造出龍頭魚身圖案,但它反映出女真對漢文化的敬仰,魚龍變化。
記:這個鏡子體現了哪些金代的製作特點?
胡:龍頭魚身,身上帶鱗,吸取漢族文化的典型形制。女真人以前雕龍不帶鱗片,早期龍沒有鱗片,到後期才出現鱗片,至少是在金世宗時期。而且女真人雕龍,或者雕其他形式,你注意看開口部分,開口過眼睛,表明開口更大、更兇猛,典型特點是有角,豬耳,捲舌,而且呲牙,龍形圖案,開口比較兇猛,這是最大特點。
記:那它的波紋呢?
胡:水波紋。金代銅鏡在對水的處理最特殊在於所有的雕獸雕龍或者雕魚的圖案下面都沒有水草紋,出現的都是水波。如果是唐代或者宋代,身下會出現水草紋或者漫草紋。
同時,在金朝,銅鏡不允許私人生產,必須經官方鑄鏡。由於金代實行禁銅,所以鑄出的銅鏡必須檢驗刻記或者劃押,而這也成為了我們鑑別金代銅鏡的主要標誌。
胡:而且金代銅鏡有押款,押字款,鐫刻,最為特殊的
記:在其他朝代都沒有?
胡:絕對沒有
記:具體怎麼解釋呢?
胡:押款是在一側,出現張家造、李家造啊,或者有銘文的形式。我們每一面鏡子後面有一部分壓款鏡,在這面可以看到,有湖州造的
記:這個是在漆面上的
胡:對,看到了吧,鏡子的邊緣也有,出現了押字,就是刻痕、刻記,
記:這個可以代表是製作工藝上的一個進步麼?
胡:對,也是一個進步,看到了吧,上面有一個款式,銘文,銅印。表明銅是國家的專控,所以它不是隨便用的。
在銅鏡廳的中央位置,還單獨陳列著一面特別大的銅鏡。按照剛才提到的鑑別方式,記者以為這面並沒有押款刻字的鏡子,要麼不是金代的,要麼就是金代民間私自鑄造的。胡志遠笑著解釋說,這面雙鯉魚大銅鏡是迄今以來全國出土最大的一面銅鏡,稍有遺憾的是展出的是複製品,真品在阿城去新華鎮出土後,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記:像這個當時用在皇族麼?
胡:不是,出現龍紋圖案、龍魚部分,才是皇族用。比如我們最大的大雙鯉魚銅鏡,它就是皇家所用。邊緣沒有押款,一般都是帶押款,它沒有,證明是皇家御用鏡,最大的
記:它是哪年(出土)?
胡:1965年出土,1996年調撥到國家歷史博物館
記:它的重大意義在哪?
胡:它是圓形銅鏡之王,直徑43釐米,重12.4公斤,而且它上面的紋路是雙魚圖案,展翅折尾,同向回遊。雌魚寬在上面,雄魚瘦在下面,亦陰亦陽,謂之道,也表明了女真人漸進的過程,漸漸地吸取了漢族的文化。
作為金上京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葵邊魚龍變化紋銅鏡精美的設計和獨特的刻押背後,為我們刻畫出一段並不為人熟知的女真民族的歷史畫面。
小小一面銅鏡在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中如滄海一粟,卻也反映了歷史進程中我國冶煉技術、鍛造技術的不斷進步,折射出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對美的追求。
關於銅鏡的更多解讀,我們來聽總臺央廣記者遲嵩與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常務理事、金史學者王永年的採訪對話:
記:剛才您也提到了照鏡子,我們也知道在木蘭詩當中是有一句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當我們在金上京的同進館當中,我們看到每一面同進,他說實話都像一個藝術品。那麼在我國古代,除了像今天一樣,像您剛才講的銅鏡用來照鏡子,銅鏡還有其他的用途和意義嗎?
王:木蘭他是一個應該說它算一個平民,它不是屬於王室的,那家中得有這個軍功。他在打完仗以後回來以後他沒還女兒身,別人也不知道他是女的。那麼軍功它可能朝廷或者是作為一個戰利品,或者是作為一個對他的獎勵,獎勵他這麼一個東西。所以說他拿這個也視為寶貝。作者無意中是透露的信息就非常大了,當時立軍功者朝廷可以獎勵你這個銅鏡,那就是身份的象徵,就是功勳的象徵,銅鏡在這個時代應該是王祖就是身份象徵,他民間是很少有的,這是銅鏡當時應該給的一個最準確的信息。
記:我們都知道金上京地區,通過對博物館的了解,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這種歷史文物,其中銅鏡的質量和數量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那麼相比前朝的歷朝歷代呢,金代的銅鏡又有哪些藝術特點?包括它又是如何體現了女真族的特色的。
王:金代的銅鏡,所以在我國銅陵的發展歷史上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因為他今帶它是滅了遼和北宋,當時西夏和高麗都是成藩了,你覺得都歸金代管理了,他遷都北京以後,北京是跨長城以南的,那麼整個的北方的領土,這400400多萬平這樣金代銅鏡在歷史的傳承就形成了一個什麼?多樣化,一個形制的多樣化,一個是紋飾圖案的精美的程度及其具有傳統和創新意識的藝術水平,都達到了一個頂點。
金代的銅鏡藝術應該在繼承漢和唐宋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融入了女真狩獵民族的這麼一個主要的鮮明的好多鏡子上面都有魚,這個民族崇拜生命,魚是生命力最強的,繁殖率最高的與另外以後也借鑑於什麼?就是中原的文化,我剛才不說了,就這個民族的好處在哪呢?他先進來他就容納,先進的他直接就拿過來,你比如說中原的文化年年有餘是吧?家家有福,是真的是了解女真文化,破譯,那麼我們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什麼?真是一個寧靜,拿出以後一看你心裡就慘了。這些東西啥的,這個民族的特點,非常巧妙,再往下了。
記:那麼今天咱們關於銅鏡館一直講到金代的文化,咱們講了很多,那麼咱們回過頭來就說金上京博物館他很特別的一點,就是他設立了同個朝代的銅鏡館,它展示了很多銅鏡,它這種展示對咱們學習和了解今天的歷史有哪些現實的意義呢?
王:你來到這參觀,你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女真民族是漁獵民族,第一印象就把他整個民族的出處給定了,臨江河而生,背靠大山而展開自己的生活領域。你看我們阿城七分山二分田一分水,他整個就和地形和他實際生活的,你一下就聯想起來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條是自然的魚類繁殖性是最強的,它的生育能力在整個動物界魚類是最厲害的,所以說繁殖叫旺盛。所以女真人非常習慣於把魚啊、龍啊等等這些刻在鏡子上,也有這麼一個祈福,希望自己的民族繁榮昌盛,自己的家族多子多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國家,年年有餘就是祈福這個意思。
博物館、銅鏡館從夏商周就開始,完了一直到我們金遼,以金為主,展示這麼一個應該說是中華歷史文化長河中每一個階段就每一個朝代,最美好的生活和故事完整的展現給觀眾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