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魚
烏頭魚在菜市場很常見,價格也比較便宜。記得最早我家蒸魚,老饕讓我到菜市場買烏頭,買回來後一蒸,結果一陣泥腥味,才發現原來我們是把烏頭魚跟馬頭魚給弄錯了。
烏頭魚在珠三角鹹淡水交界的灘涂養殖很多,體形比較小,全身只有一條脊骨,魚肉肥潤,肉多骨少,肉味鮮美,而且魚肚部份含油量大,以清蒸的做法,蒸熟後可以看到厚厚一層肥油,肥而不膩,十分新鮮。不過烏頭魚有股泥味,如果像之前《學會這道清蒸魚,一蒸百味,獨步廚房》一樣清蒸,往往泥腥味比較重,很多人會覺得不好入口,所以一般家常喜歡用梅子醬蒸,或豉汁蒸,又或者鹽燒,這樣泥味才能被闢除。
由於這種魚,魚肉非常耐煮,越煮肉越嫩,有些家庭喜歡用酸梅來煮,煮久後酸梅的味道出來,湯汁也變得酸酸的,非常好喝。不過這個做法愛你家也沒試過,所以說寫食譜也有個好處,可以發現很多自己沒試過的做法,料理的創意也更有靈感了,回頭必須得嘗嘗這種做法。
不過對於烏頭魚而言,潮式的魚凍做法更是一絕。
泰式 VS 潮式?
潮式的凍蟹、魚凍、各種生醃是一絕,每年海鮮肥美的時節老饕總會帶上我到潮汕覓食,生醃和海鮮凍的做法基本上是每家必點的菜式市。其中的美味,相信不用我多說大家也都了解。
潮汕人喜歡在新鮮的魚肚子內放上蒜頭蒸熟,然後立即冷凍,配上特製的黃豆醬,既保留了魚的原味,魚肉鮮甜,十分開胃,還多了黃豆醬的醇厚。
而泰式的海鮮料理,往往喜歡冬蔭功、咖喱或炙烤的做法,喜歡用大量的香料來豐富食材本身的味道,在炎熱的熱帶地區是很好的叫醒味蕾的烹飪方式。不過炙烤的魚在家裡不太好處理,尤其是對於我這種易上火的體質,潮式結合泰式的做法似乎是個很棒的想法。
今天的泰式凍烏頭借鑑了潮式魚凍的做法,卻用的卻是冬蔭功的香料,既充分突出了食材本身的新鮮,換以冬蔭功香料來蒸,也正好可以闢除了烏頭的泥味,再蘸上帶點熱帶風情的香料醬汁,不但品嘗了魚肉本身的鮮美和鮮甜,還用香料和酸酸甜甜的醬汁把沉睡的胃口給叫醒,想著想著,我口腔裡的唾液開始不由自主地加速分泌起來。
話不多說,馬上來試試這個做法吧。
食材
新鮮烏頭丨1條
南姜丨1大塊
金不換丨1棵
檸檬葉丨3~6片
香茅丨1~2根
青檸丨1個
指天椒丨3個
醬油丨適量
黃糖丨適量
魚露丨適量
愛你廚房丨泰式凍烏頭的做法
1. 魚洗淨去內臟,以廚房用紙將水吸乾,如果擔心蒸起後魚肉會爆開,可以不用刮鱗。
2. 南姜、金不換、檸檬也、香茅、指天椒等香料洗淨,南姜切片和香料、指天椒一起塞進魚肚子裡;
3. 處理完畢入鍋,開大火蒸8~10分鐘(水沸後起算);
4. 蒸完後,取出,攤涼或凍好魚取出,放上幾片金不換,和切碎的指天椒擺盤,光看顏色就已經很開胃了;
5. 開始調配:醬汁金不換2偏、檸檬葉1片,捲起來切碎,青檸對半切開擠汁,將青檸皮輕輕磨成蓉(注意不要磨到內層的白皮,否則會有苦味),加醬油、黃糖和少量魚露,以及切碎的指天椒一起拌勻做成蘸汁。
6. 再點上醬汁,簡直馬上叫醒了胃口呀。
附丨佐酒小語
蒸菜更注重食物的原味,因食材不同,配酒便不同。由於魚屬於海鮮類,搭配白葡萄酒最好,因為蒸魚的肉質通常都比較細嫩,所以搭配高品質,中輕度、清新爽口的白葡萄酒或香檳最好,像清爽的雷司令、白蘇維翁和灰皮諾等葡萄品種的白葡萄酒最好,沒經過橡木桶的清純雪當利也不錯。
不過這道泰式凍烏頭雖以清蒸為底,但用了不少泰式的香料,在佐酒時,最好搭配未經過橡木桶發酵,酸味清新可口的白葡萄酒或桃紅葡萄酒,尤其是果味濃鬱點的最好,可以對抗香料或醬汁的強烈味道。
此外,魚肉的鮮味是比較難搭配葡萄酒的,而且魚肉帶有腥味,跟葡萄酒中的單寧相遇,很容易出現明顯的鐵鏽味,因此,配酒時儘量避免高單寧的紅酒,甚至少搭配紅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