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萬尾魚苗遊向大海

2020-12-16 騰訊網

「6·6」全國放魚日增殖放流活動在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舉行。

放魚日當天主要放流品種有黃鰭鯛和黑鯛。

本版文/本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佘 逸 本版圖/本報記者 張奇輝 實習生 賴進輝

一個個充滿氧氣的袋子依次打開,一尾尾活蹦亂跳的魚苗從軟布滑道,進入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附近海域,回到海洋的懷抱。

6月6日是全國放魚日,廈門與金門同步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當日,廈門放流黃鰭鯛10萬尾、黑鯛10萬尾,放流1齡中華鱟1萬尾、綠海龜4隻。金門放流遠海梭子蟹10萬隻、黃鰭鯛2.5萬尾、四指馬鮁12萬尾。

這場活動也拉開了2020年廈門市海洋科普系列宣傳暨「6·6」全國放魚日、「6·8」全國海洋宣傳日廣場主題活動的序幕。據悉,今年「6·6」全國放魚日的主題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6·8」全國海洋宣傳日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

這一系列活動是由廈門市海洋發展局聯合自然資源部東海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海洋預報臺、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翔安區政府等單位共同舉辦的。

主辦方表示,增殖放流活動對於近海漁業資源養護、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社會護漁意識、推動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放流活動參與者參觀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

受疫情影響 廈金各自設陸上放流點

「三、二、一!」順著專門搭設的藍色軟布滑道,黃鰭鯛、黑鯛等海洋魚類的魚苗躍入大海,踏上「回家」的旅途。6日上午9時許,以「愛心廈門 魚生有你」為主題的增殖放流活動在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啟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到場參與。

這是廈門實施增殖放流的第18年,也是廈門、金門聯合增殖放流的第六年。往年,雙方一般在廈金海域的中線附近進行增殖放流。今年受疫情影響,廈金雙方不碰面,各自設置陸上放流點。廈門方面,共放流種苗21萬尾,還有4隻經救助已經康復的綠海龜。金門方面,放流種苗約24.5萬尾。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所長陳國斌介紹道,實施增殖放流,已取得顯著效果,一方面補充了生物群體資源,一些重要品種的資源量顯著增加;另一方面完善了生態系統,增加水生態能量傳遞,對生物資源的維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說,通過監測發現,近幾年來廈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百公裡遇見率明顯回升,在廈門灣近岸也發現了一定數量的長毛明對蝦野生苗。此外,在廈門、東山和金門海域,漁民能捕獲小群體的大黃魚,金門漁民反饋現在海釣的魚明顯增多了,有時候還可以看到魚汛。

增殖放流活動吸引了大批親子家庭。

加強執法監管 今年還將組織14場增殖放流

6日放流的苗種主要為黃鰭鯛和黑鯛。這些都是廈門海域常見的品種,屬於雜食性的魚類,適合在近岸放流。市海洋局表示,接下來還會投放像大黃魚這樣的魚苗,放流區域會選擇在海上。

放流前,魚苗經過專業質檢機構的嚴格檢驗,確保放流種苗規格、質量和數量等完全符合放流要求。據悉,用於增殖放流的魚苗平均身長必須超過5釐米,這種尺寸的魚苗放流後存活率較高。當前正值休漁期,小魚苗也有了較好的成長環境。

如何確保放流後魚苗的安全?市海洋局表示,增殖放流前,執法人員會對放流水域實施執法檢查,清除對放流苗種具有危害的作業船隻、網具等物體;增殖放流後,還會加強執法檢查和監督管理工作,嚴厲打擊各類偷捕和破壞放流苗種的行為,對違法捕撈的,嚴格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值得一提的是,為強化對此次增殖放流工作的監督,市紀委監委駐廈門市海洋發展局紀檢監察組工作人員深入增殖放流現場,對全過程進行跟蹤監督。

據了解,今年我市計劃放流長毛明對蝦、日本囊對蝦、刀額新對蝦合計約4億尾,大黃魚、黃鰭鯛、黑鯛合計約780萬尾。6日的增殖放流是今年的第一場,接下來,相關部門還將在廈門海域組織14場增殖放流活動。

親子教育課堂 零距離體驗海洋魅力

「你看,這些魚寶寶馬上就要回到大海,我們輕輕地放手,幫助它們『回家』……」在增殖放流現場,市民陳啟灶帶著5歲兒子陳文樾,緩緩將手中的魚苗小心翼翼地倒向滑道。

對於增殖放流活動,陳啟灶頻頻點讚:「這樣的活動很好,可以喚醒大家保護海洋、保護生物的意識。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放流活動。我覺得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人了解、參與。」

6日的活動吸引了大批親子家庭參與,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成了一個生動的海洋教育大課堂,讓孩子們眼界大開,零距離體驗海洋的魅力。

市民宋豔豔也帶著女兒唐歆然參與增殖放流。「我們都是在海邊長大的,周末休閒娛樂也經常去海邊,參加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孩子增進對海洋的了解,提升保護海洋的意識。」指著不遠處成片的紅樹林,宋豔豔介紹,以前自己住在杏林灣的時候,就經常在退潮時看到紅樹林,「這種長在海裡的神奇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民眾應該要增加這方面知識的了解。」

當日活動中,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了保護海洋生態倡議書,呼籲大家「從我做起,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據了解,在市海洋局的大力推動下,廈門海洋文化產業與海洋意識宣傳教育研學聯盟於去年成立。聯盟已推動108家成員單位深度合作和資源共享,依託各區建設海洋意識宣傳教育研學基地12家,開展海洋意識宣傳教育與文化建設活動129場。

用於放流的魚苗在志願者間傳遞。

活動當天廈門方面放流種苗21萬尾。

【數據】

廈門自2003年開展增殖放流以來,累計放流甲殼類種苗42.98億尾、海水魚類種苗2.51億尾、貝類241.33萬個、大型海洋藻類3840公斤,珍稀保護生物類的中華鱘818尾、文昌魚80.42萬尾、中華鱟13.67萬尾。主要放流品種有長毛明對蝦、日本囊對蝦、三疣梭子蟹、真鯛、黃鰭鯛、黑鯛、石斑魚、大黃魚、大彈塗魚、波紋巴非蛤、江蘺、中華鱘、文昌魚和中華鱟等14種。

來源:廈門日報

相關焦點

  • 8.5萬尾魚苗增殖放流確保色達縣漁業生態穩定
    為加強色達縣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修復長江上遊流域漁業生態環境,11月2日,該縣開展了天然水域增殖放流活動,8.5萬尾魚苗被放流至色曲河中。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被放下水後,向四面八方遊開,為色曲河增添了新的活力。
  • 5名非法電魚者向母親河懺悔,購買250萬尾魚苗放生長江
    楚天都市報6月28日訊(記者向清順 通訊員崔軍鴻 李偉超)今天上午10時許,在長江鹹寧嘉魚縣的潘家灣鎮汽渡碼頭,長江航運公安局武漢分局聯手武漢市江漢區檢察院、鹹寧漁政、海事、水產局等部門,組織開展了一次非法捕撈案的公益訴訟暨魚苗放生活動。5名非法電魚者為了向母親河懺悔,主動購買250萬尾魚苗放生長江。
  • 5萬尾魚苗重回母親河懷抱
    當天的活動現場,社區的工作人員、退捕漁民以及長航公安南通分局水上消防支隊、天生港發電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紛紛端起裝滿魚苗的放流盆,走上放流臺,將一尾尾魚苗緩緩放入長江,讓它們回到「母親河」的懷抱。整個活動共同放生了5萬餘尾鰱魚、鱅魚、白條、草魚等魚苗,為長江生物多樣性貢獻了一份力量。
  • 羅平又向萬峰湖放流魚苗啦,近20萬尾!
    1月8日,羅平縣魯布革鄉組織黨政班子、幹部職工、漁民、學生、教師代表,共計60餘人,在萬峰湖邊乃格碼頭進行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鰱、鱅魚魚苗近20萬尾。此次增殖放流活動對萬峰湖環境及湖水整治意義深遠。放流的鰱、鱅魚均為濾食性魚類,鰱魚主要以浮遊生物中動物為食,如輪蟲等。
  • 諸暨45萬尾石斑魚投入15條生態河道 今年投放量是往年的22.5倍
    近日,諸暨市農業農村局漁政部在牌頭鎮越山溪、金龍塔村、三保裡村等溪流流域放流魚苗,引得不少村民駐足觀看。水中的石斑魚在陽光的照射下,鱗光閃閃,溪流瞬間增加了活力,變得更有生機。石斑魚學名為光唇魚,魚身顏色像石頭且通體有黑白斑狀花紋,在諸暨河道溪流中很常見。「我們在牌頭鎮共計投放3萬尾石斑魚魚苗,魚苗大多在4釐米左右,這樣的體型能較大程度提高存活率。」
  • 黑龍江撫遠放流120萬尾大馬哈魚苗入黑龍江
    4月28日,黑龍江省撫遠市舉行了2020年大馬哈魚人工增殖放流活動,120萬尾大馬哈魚苗經過數月的人工繁育飼養後被投放到中俄界江黑龍江中,撫遠市已連續31年來向黑龍江流域進行大馬哈魚人工增殖放流活動。
  • 4萬多尾魚苗在這裡安了家
    當天共向龍湖放生圓吻鯝1.5萬尾,鱅魚2萬尾,白鰱510斤,以及少量武昌魚、鯽魚、青魚、黃尾密鯛等。
  • 11.9萬尾苗種回歸大海!東營市民現場放魚熱情高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娜娜 東營報導6月7日,在多名熱心市民的見證與參與下,中國對蝦、半滑舌鰨、黑鯛、許氏平鮋4個物種的11.9萬尾苗種被依次投入萊州灣。記者看到,在放魚臺,一摞摞白色泡沫箱被整齊碼放在一起,泡沫箱裡放了幾個盛水的塑膠袋,每個塑膠袋裡都有不同種類的魚苗。現場的市民放魚熱情高漲,在大家的接力放流下,一條條魚苗順著放魚臺歡快地流向大海。「我是從墾利過來的,當我從網上得知今天有放魚的活動後就立刻報名了,感覺非常新鮮、也很有意義。」除此外,市民苗女士激動地表示,自己已經放了快20袋魚苗了,能夠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出一份力,感到非常榮幸。
  • 海南章雄魚日本受青睞 首批5.9萬尾魚苗遊向鹿兒島
    原標題:海南章雄魚日本受青睞 首批5.9萬尾魚苗遊向鹿兒島   本報海口3月17日訊(記者羅霞 通訊員邢其鄉 黃春德)一批5.9萬尾經檢驗檢疫合格的章雄魚苗,近日由萬寧大洲島運往日本鹿兒島,這是海南口岸今年首批章雄魚苗出境。
  • 雲南投放20萬尾魚苗入赤水河
    雲南投放20萬尾魚苗入赤水河 記者 謝毅 攝雲南網訊(記者 謝毅)9月28日,省農業農村廳、昭通市政府在昭通市鎮雄縣大灣鎮羅甸村共同舉辦赤水河流域(雲南段)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20萬尾魚苗被投放到赤水河中。
  • 涉嫌汙染環境買20萬尾魚苗「補過」
    隨著水噴流而出,無數尾魚苗沿著通道湧入湖中,東江湖邊下起了一場「魚雨」。此次放生的魚苗共20萬尾,出資購買的是資興市一家廢舊蓄電池拆解工廠的老闆。據悉,該工廠因採用粗放的分解方式,導致當地環境受到汙染。為此,經資興市檢察院批准,由該廠出資購買等值的魚苗,進行水體異地修復。目前,這起涉嫌汙染環境案正在進一步處理中。    當天下午三點多,東江湖邊的增殖放流平臺上格外熱鬧。
  • 54萬尾魚苗 「入住」珊溪水庫
    1月7日,珊溪水庫舉行增殖放流活動,共投放鰱鱅魚、翹嘴魚、鱖魚等魚苗約54萬尾,以期實現水庫內水生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的目的,活動將持續3天。珊溪水庫是我市最大的飲用水水源地,有溫州「大水缸」之稱,保護水源也成了重中之重。
  • 10餘次在清江電捕魚,三人放生7.5萬尾魚苗向清江贖罪
    楚天都市報1月4日訊(記者陳俊 通訊員邵貞溪 童文)「我們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彌補之前的錯誤,向清江悔罪,今後一定以此為戒,遵守法律,保護生態資源。」在恩施市備用水源地喻家河水庫邊,違法在清江河段電捕魚的三名捕魚人將自費購買的7.5萬尾魚苗投放。
  • 寧德三都澳放流野生大黃魚苗(圖)
    點擊進入>>> 放流的魚苗僅二三釐米長隨著船老大一聲喊,一盆又一盆的魚苗遊向大海……  昨日上午,開始伏季休漁的寧德三都澳,16艘漁船將260多萬尾野生大黃魚魚苗放流到官井洋海域。據了解,今年我省開始實施海洋漁業資源放流增殖計劃,將人工放流10億尾「魚子蝦孫」,以恢復日益枯竭的珍惜漁業資源。
  • 海南西沙漁業增殖放流百餘只海龜近250萬尾魚苗
    圖為工作人員將玳瑁放歸大海。 駱雲飛 攝中新網三沙6月12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和三沙市海洋和漁業局12日上午聯合在三沙舉辦2020年西沙漁業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玳瑁及海龜145隻,各類經濟魚苗248萬尾。
  • 8萬餘尾魚苗放回伶仃洋
    南方日報訊 (記者/尚黎陽 通訊員/穗南檢)隨著檢察官宣讀文書的聲音,5日上午,8萬餘尾黃皮鯛、黑鯛等魚苗,被12名非法捕撈水產品案的被告人,親手放歸伶仃洋。南沙檢察院副檢察長李東蓊說,讓被告人購買魚苗增殖放流,是對他們破壞的海洋漁業生態進行修復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活動現場,南沙檢察幹警還為被告人和附近漁民們,上了一堂簡短的普法課,進一步引導群眾樹立保護海洋漁業的生態意識。
  • 70萬尾魚苗!水城縣開展淡水經濟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
    活動當天,共向水庫和山塘投放魚苗70餘萬尾,價值13.5萬元。近年來,隨著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人們對資源利用加劇,尤其是水土開發和過度捕撈等因素的影響,水城縣的魚類資源日益銳減,面臨衰竭、瀕危的危險。保護和合理有效利用水城縣的魚類資源,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 周六一起放魚滇池 我們準備了20萬尾魚苗在海埂公園等你到來
    十年來170萬尾魚苗遊入滇池倡導滇池保護治理進入全民時代,這是十年前,昆明市滇池管理局與春城晚報共同發起「放魚滇池生態保護行動」的初衷。從2010年舉辦首屆「放魚滇池生態保護行動」至今,參與放魚活動,為滇池保護治理出一份力,已經成為不少市民和「母親湖」的約定。
  • 商南:3萬尾魚苗投放蓮花湖 助力水域生態環境
    商洛資訊網訊:12月13日,商南縣公益愛心人士自發組織開展「青山綠水蓮花湖 一江清水送京津」魚苗放養志願活動。在湘河鎮蓮花湖投放3萬尾魚苗,以改善、維護蓮花湖庫區水域環境,助力打造綠色生態。一大早,志願者們就前往汽車站搬運並清點查看將要投放的魚苗。到達投放地後,志願者們細心的對魚苗裡的水進行調溫,以保證投放魚苗的存活率。放流現場,大家小心翼翼地用瓢舀出魚苗投放到水中,一袋袋魚苗被放歸大自然。這其中還有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參加,他們在放生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為孩子講解投放魚苗的意義以及愛護環境的重要性。
  • 海峽兩岸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啟動 372萬尾魚苗投向臺灣海峽流域
    漁業部門和群眾一起在馬江碼頭放生魚苗、毛蟹等東南網9月14日訊(本網記者 顏財斌 實習生 陳虹虹)今日上午,以「兩岸攜手增殖放流,齊心共護海洋生態」為主題的2013海峽兩岸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在福州海事局馬江處碼頭舉行,372萬尾魚苗在600多名群眾的協助和見證下分別在馬江碼頭和閩江口川石島立樁礁附近海域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