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全國放魚日增殖放流活動在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舉行。
放魚日當天主要放流品種有黃鰭鯛和黑鯛。
本版文/本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佘 逸 本版圖/本報記者 張奇輝 實習生 賴進輝
一個個充滿氧氣的袋子依次打開,一尾尾活蹦亂跳的魚苗從軟布滑道,進入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附近海域,回到海洋的懷抱。
6月6日是全國放魚日,廈門與金門同步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當日,廈門放流黃鰭鯛10萬尾、黑鯛10萬尾,放流1齡中華鱟1萬尾、綠海龜4隻。金門放流遠海梭子蟹10萬隻、黃鰭鯛2.5萬尾、四指馬鮁12萬尾。
這場活動也拉開了2020年廈門市海洋科普系列宣傳暨「6·6」全國放魚日、「6·8」全國海洋宣傳日廣場主題活動的序幕。據悉,今年「6·6」全國放魚日的主題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6·8」全國海洋宣傳日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
這一系列活動是由廈門市海洋發展局聯合自然資源部東海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海洋預報臺、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翔安區政府等單位共同舉辦的。
主辦方表示,增殖放流活動對於近海漁業資源養護、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社會護漁意識、推動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放流活動參與者參觀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
受疫情影響 廈金各自設陸上放流點
「三、二、一!」順著專門搭設的藍色軟布滑道,黃鰭鯛、黑鯛等海洋魚類的魚苗躍入大海,踏上「回家」的旅途。6日上午9時許,以「愛心廈門 魚生有你」為主題的增殖放流活動在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啟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到場參與。
這是廈門實施增殖放流的第18年,也是廈門、金門聯合增殖放流的第六年。往年,雙方一般在廈金海域的中線附近進行增殖放流。今年受疫情影響,廈金雙方不碰面,各自設置陸上放流點。廈門方面,共放流種苗21萬尾,還有4隻經救助已經康復的綠海龜。金門方面,放流種苗約24.5萬尾。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所長陳國斌介紹道,實施增殖放流,已取得顯著效果,一方面補充了生物群體資源,一些重要品種的資源量顯著增加;另一方面完善了生態系統,增加水生態能量傳遞,對生物資源的維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說,通過監測發現,近幾年來廈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百公裡遇見率明顯回升,在廈門灣近岸也發現了一定數量的長毛明對蝦野生苗。此外,在廈門、東山和金門海域,漁民能捕獲小群體的大黃魚,金門漁民反饋現在海釣的魚明顯增多了,有時候還可以看到魚汛。
增殖放流活動吸引了大批親子家庭。
加強執法監管 今年還將組織14場增殖放流
6日放流的苗種主要為黃鰭鯛和黑鯛。這些都是廈門海域常見的品種,屬於雜食性的魚類,適合在近岸放流。市海洋局表示,接下來還會投放像大黃魚這樣的魚苗,放流區域會選擇在海上。
放流前,魚苗經過專業質檢機構的嚴格檢驗,確保放流種苗規格、質量和數量等完全符合放流要求。據悉,用於增殖放流的魚苗平均身長必須超過5釐米,這種尺寸的魚苗放流後存活率較高。當前正值休漁期,小魚苗也有了較好的成長環境。
如何確保放流後魚苗的安全?市海洋局表示,增殖放流前,執法人員會對放流水域實施執法檢查,清除對放流苗種具有危害的作業船隻、網具等物體;增殖放流後,還會加強執法檢查和監督管理工作,嚴厲打擊各類偷捕和破壞放流苗種的行為,對違法捕撈的,嚴格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值得一提的是,為強化對此次增殖放流工作的監督,市紀委監委駐廈門市海洋發展局紀檢監察組工作人員深入增殖放流現場,對全過程進行跟蹤監督。
據了解,今年我市計劃放流長毛明對蝦、日本囊對蝦、刀額新對蝦合計約4億尾,大黃魚、黃鰭鯛、黑鯛合計約780萬尾。6日的增殖放流是今年的第一場,接下來,相關部門還將在廈門海域組織14場增殖放流活動。
親子教育課堂 零距離體驗海洋魅力
「你看,這些魚寶寶馬上就要回到大海,我們輕輕地放手,幫助它們『回家』……」在增殖放流現場,市民陳啟灶帶著5歲兒子陳文樾,緩緩將手中的魚苗小心翼翼地倒向滑道。
對於增殖放流活動,陳啟灶頻頻點讚:「這樣的活動很好,可以喚醒大家保護海洋、保護生物的意識。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放流活動。我覺得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人了解、參與。」
6日的活動吸引了大批親子家庭參與,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成了一個生動的海洋教育大課堂,讓孩子們眼界大開,零距離體驗海洋的魅力。
市民宋豔豔也帶著女兒唐歆然參與增殖放流。「我們都是在海邊長大的,周末休閒娛樂也經常去海邊,參加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孩子增進對海洋的了解,提升保護海洋的意識。」指著不遠處成片的紅樹林,宋豔豔介紹,以前自己住在杏林灣的時候,就經常在退潮時看到紅樹林,「這種長在海裡的神奇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民眾應該要增加這方面知識的了解。」
當日活動中,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了保護海洋生態倡議書,呼籲大家「從我做起,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據了解,在市海洋局的大力推動下,廈門海洋文化產業與海洋意識宣傳教育研學聯盟於去年成立。聯盟已推動108家成員單位深度合作和資源共享,依託各區建設海洋意識宣傳教育研學基地12家,開展海洋意識宣傳教育與文化建設活動129場。
用於放流的魚苗在志願者間傳遞。
活動當天廈門方面放流種苗21萬尾。
【數據】
廈門自2003年開展增殖放流以來,累計放流甲殼類種苗42.98億尾、海水魚類種苗2.51億尾、貝類241.33萬個、大型海洋藻類3840公斤,珍稀保護生物類的中華鱘818尾、文昌魚80.42萬尾、中華鱟13.67萬尾。主要放流品種有長毛明對蝦、日本囊對蝦、三疣梭子蟹、真鯛、黃鰭鯛、黑鯛、石斑魚、大黃魚、大彈塗魚、波紋巴非蛤、江蘺、中華鱘、文昌魚和中華鱟等14種。
來源: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