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中的「 石黃 」「 石紅 」被神話了突然又搞得滿大街都是

2020-12-13 純色紫砂

石黃和石紅,這幾年被炒得非常火爆,有點被神話了,近年來搞得好像滿大街都是。時不時就是石紅石黃泥。

現在的「石黃」,不是明清時候的「石黃泥」。明清時候的石黃泥,就是現在的小紅泥,稱謂不一樣。

(石黃)

石黃,屬於嫩泥礦,分散分布,原礦散落在嫩泥礦層中,是嫩泥經過長期風華而形成的一種天然礦料,形成於富含黃鐵礦的粘土、頁巖及其他泥質巖中。

(石黃)

石黃,通常以蛋形、圓形、圓柱狀、或葡萄狀結核的形狀出現,大小不一,以蛋狀最具代表性。有殼、幔、核。外殼很硬,似鐵,土黃色,其核形似蛋黃,故稱為石黃。

(石紅)

外殼、內核偏於紫紅色,稱為「石紅」。

石紅石黃產量稀少,含砂成分多,可塑性低,單一礦不宜成型,常打成漿泥,與其他礦料配合使用,以提高成色

用純石黃做出來的紫砂壺不僅難以成型,成品率也是極低。

紫砂泥中有部分因為原礦泥料燒出來顏色很澀,沒有水色,這時候就需要加點石黃,因而石黃被視為傳統紫砂泥中的「寶」。部分紫砂泥料,加入天然石黃,可以降低燒成的溫度,增加色感和潤度。

石黃石紅,由於含鐵量較高,燒結後呈鐵紅色,多為著色劑所用,舊時,因為窯溫很難控制,石黃經高溫燒成後多呈黑色,所以開採的時候,被看作是廢料,丟棄一邊的。

據前輩們說,那時候顧景舟先生和王寅春先生對 「 石黃 」 有不同的看法。王寅春先生覺得石黃是紅泥,而顧景舟先生反駁他說不是紅泥,因為燒出來是紫黑色的。事實上,內核呈土黃色的「石黃」,燒出來是呈紅色的,暗紅色的「石紅」,燒出來呈黑色。紫砂泥「猶天文之燦然」,兩位先生都沒有說錯,只不過是自然界與他們開的一個玩笑罷了。

很多人都說自己的石黃是黃龍山的,其實黃龍山沒有嫩泥礦,所以也就沒有石紅石黃,如果賣家這麼說,一個可能他根本不懂泥料,另一個可能就在忽悠。但黃龍山有一種石紅泥,和這邊的石紅是不一樣的,宜興本地,能夠產出石紅石黃的嫩泥資源並不多,集中在幾個朱泥礦區,比如:趙莊、小煤窯、香山、川埠,因為朱泥也是產自嫩泥礦。

現在的石黃,是一種天然的著色陶土礦料或配料。石紅石黃,以前的產量就很少,作為練泥的配料,很少有人會去囤積,而且本地的優質朱泥都很少了,作為零星分布的石紅石黃又有多少呢?那市場上那麼多的石紅石黃是哪裡來的呢?

有些是拼配出來的,也有很多是外地的,這些泥料的品質就很一般,本地石黃石紅資源比朱泥少,並不代表比朱泥好,稀缺不一定就是優秀,現在好像突然變成滿大街都是了。我們要客觀理性去判斷。

相關焦點

  • 宜興紫砂泥料拼配之謎
    紅泥為早期常用泥料從黃龍山紅泥原礦中提煉而成,因為它的收縮率較高,一般都在13—30%之間,火候不容易掌握,所以不宜做大壺,適宜做小壺,如潮汕地區百姓喝功夫茶多用小水平壺,多半就為紅泥所制。     朱泥是紅泥中的精品,因為主要成份為紅泥,含鐵量極高,又產在嫩泥礦之下層,未觸風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風化的土塊,質堅如石,但遇水則自行潰散。     朱泥一般來說分三種:紅中略帶黃、黃中略帶橙、紅中略帶紫(高溫朱泥)。朱泥壺被熱水衝淋後可以立現嬌嫩鮮紅的特色,其風韻令人神醉。
  • 紫砂泥料丨對於紫砂泥料中的本山綠泥,你了解多少?
    徐秀棠在《紫砂工藝》一書中寫到:本山綠泥,是紫砂泥礦中的夾脂。所謂「夾脂」是指表面蛋清色、光滑如脂的本山綠泥礦,其夾藏在紫泥礦中。本山綠泥礦脈獨立,絕不混生,「夾脂」是本綠礦最主要的特徵。綠泥礦為紫泥礦層中的夾脂,時斷時續,時有時無,厚不過1米,薄僅10釐米。只有開採紫泥礦時才能間或附帶開採出綠泥礦,它的儲量少。礦物組成為雲母、高嶺石、石英、白雲母以及少量鐵氧化物及有機質。
  • 「紫砂泥料」大紅袍:紅紅火火,中國顏色!
    大紅袍·簡介大紅袍泥料,是紫砂中的極品泥料,珍稀而貴重,可謂可遇而不可求。特點:質感綿密、緊實細緻,持之紮實沉重、紅潤豔麗,泥中極品,無以倫比;泥胚含少許原礦顆粒,衝淋熱水後色變極大,呈紅中帶紫,養壺易現「包漿」之美。衝茗特性:使用須先溫壺,親茶性高;泡茗渾厚醇和,柔順富口感,頗具泥中王者之風;故壺友們暱稱為:茶客殺手【大紅袍】。
  • 詳解:12款稀有泥料|紫砂壺|宜興紫砂|烏金砂|黃龍山
    而在紫砂泥料中,還有一些極為稀有的泥料。它們存量不多但表現特別,一些壺友喜歡卻不敢買,因為對稀有泥料並不熟知而存在疑惑。此次特選12種稀有泥料,與壺友一起品鑑。張正中·黑疾星《脫穎 》古銅泥古銅泥是經特殊工藝調製的紫砂泥,此泥所制之壺極像青銅器皿,養得越久越具森嚴之氣。礦產地為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色澤分明,顏色與其他泥料區別較大。
  • 紫砂泥料,陳腐,具體指的是什麼?
    所以說——紫砂是一種特質、紫砂是一門工藝、紫砂是一種品質、紫砂是一門道德!紫砂泥在行業間的專業稱呼是紫砂礦,俗稱五色土,還有叫「天青泥」、「紅棕泥」、「底槽清泥」、「大紅泥」等,一般是指宜興特產用於製作紫砂壺的基本原料。深藏於黃龍山巖層下數百米,在「甲泥」礦層之間。在宜興,可以在丁蜀地區範圍內的陶土礦中找到紫砂泥。
  • 陶土假冒紫砂泥料
    但是,很多壺友怕買到假貨;目前,市場上有一種用陶土冒充紫砂泥料製成的紫砂壺以次充好。像我們熟知的手拉、機車、灌漿等非傳統成型工藝,都會選擇這些用來做花盆的陶土。為什麼呢?新手壺友把陶土礦料,當作紫砂,而且煉製的還是通砂料,這與傳統煉製的陶土泥料又不同,由於通砂料脂粉泥含量過高,實際燒成後呈瓷性,但又沒有瓷的光澤,這種壺表面色相死板,光淺,無潤光,就象死的皮膚,無潤色。
  • 何為紫砂泥料酸洗?如何判斷一把紫砂壺的泥料是否經過酸洗?
    說到紫砂泥料的酸洗,很多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到底什麼樣的紫砂泥料是經過酸洗的?又如何去辨別一把壺的泥料是否經過酸洗呢? 紫砂原礦中本身就含有鐵質、雲母等各種雜質,所以如果不經過處理或多或少都會在燒制出來的紫砂壺上有所體現
  • 什麼泥料才是好泥料?如何去識別紫砂原礦
    所以說——紫砂是一種特質、紫砂是一門工藝、紫砂是一種品質、紫砂是一門道德! 買壺、玩壺都要看泥料,但是對於泥料的說法人人不同,難辨真假,很多人並不能得其精髓。但是喜愛藏壺之人,早晚都會面對這個問題。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泥料,都具備一定的特徵,只要大家知悉他們的特點,就會分辨出哪些是上好泥料製作的壺。紫砂七老顧景舟和蔣蓉老師稱紫砂應以古拙為上、趣味次之,清秀再次之。相信有紫砂名家的指點,大家心中也略知一二了。
  • 紫砂泥|一抔五色土,燒製成壺,呈百態,現千色!
    頂呱呱壺  編號:43173作者:顧勤  泥料:粗砂紅泥紅泥為早期常用泥料,從黃龍山紅泥原礦中提煉而成,因為它的收縮率較高,一般都在13%—30%之間,火候不容易掌握到了清吳騫《陽羨名陶錄》選材篇,加了一個「黃」字,稱為嫩黃泥。 清末俞國良制的紅傳爐壺,色澤豔麗不嫣,沉穩而不嬌,被稱為「大紅袍」。 大紅袍是紅泥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種。產於黃龍山淺表石黃夾層中的白泥泥層之間,偶然出現,含礦量極為稀少。
  • 紫砂入門篇:泥料初解,三原色及90後新品種,輕鬆入門
    因礦層,煉製,工藝,燒成溫度影響,紫砂泥料顏色繁多,根據顏色也衍生岀許多泥料名稱,這裡不一一細說,只需砍枝抹節,整理為三原色,另外再加上90後降坡泥,即可正本清源。在介紹三原色之前,有一些常識還是要簡單介紹下的。
  • 紫砂泥料揭秘 —— 龍血砂
    說起紫砂泥,大家第一反應「忽悠」又來了。可今天不但要談泥,還要談紫砂泥中的傳說「龍血砂」。
  • 詳解:12款稀有泥料
    如紫泥原礦大致可分:頭槽、二槽青、底槽青;紅泥又有原礦紅泥、原礦朱泥、原礦紅皮龍等,泥性有差別,礦層不同,顏色也不盡相同,可見紫砂泥品類之豐富。 而在紫砂泥料中,還有一些極為稀有的泥料。
  • 紫砂壺到底有多少種顏色?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那麼,紫砂壺到底有多少種顏色呢?就讓自觀堂帶你接著往下看吧。紫泥這是我們最常見的紫砂泥顏色,可單單紫色的紫砂泥,也分為紫泥、清水泥、底槽清、紅棕泥、紅皮龍等等。這些泥料都呈紫色,其中紅皮龍最為少見,屬於上品紫泥,是十分稀有的泥料。
  • 修路修出來的意外之喜——極其漂亮的紅、黃降坡紫砂泥
    當時降坡工程挖出來的紫砂泥,並不受重視,至少在01年以前,我在紫砂廠的時候完全沒有聽到過這種泥料。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降坡泥早已經有了,只是名聲沒有傳出來而已。後來降坡泥做成紫砂壺後,大家才發覺原來這麼漂亮,可以說降坡泥的名聲是自己硬生生打出來的。
  • 紫砂知識:如何鑑別紫砂壺的泥料好不好?
    買壺、玩壺,說到底最重要的無非就是壺形、工藝和泥料。壺型全憑自己喜好,工藝的精劣較好分別,但是對於泥料的說法眾說紛紜,朦朧難辨,多少人為此都一籌莫展。不管是哪一種泥料,想要優秀就肯定會有明擺著的特徵。 那泥料純正不純正怎麼看呢?
  • 紫砂壺淋熱水幹的快,是因為紫砂泥料的品質好嗎?
    為什麼我新買的壺熱水澆上去10秒都不會徹底幹,而我以前有的壺3秒就幹了,吸水性不好,泥料是不是也不太好。很多客戶問過我類似問題,下面我來說說我的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 傳奇色彩紫砂泥料——蘇門答蠟青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當我第一次看到蘇門答臘青泥料所製成的紫砂壺時,我就想到了周杰倫的這句歌詞,心想世上怎有如此傳奇色彩紫砂泥料?
  • 用火柴鑑別紫砂壺泥料,純屬無稽之談!
    免費學紫砂壺知識,買壺不被騙 加好友免費領紫砂手冊 紫砂壺具有的雙重氣孔結構,能發揚茶味,讓茶更香,與茶是天生的好搭檔。 但在生活中,劣質的紫砂壺往往讓喜歡它的人防不勝防。
  • 民國段泥紫砂石古文鏜鑼洗
    民國段泥紫砂石古文鏜鑼洗民國段泥紫砂石古文鏜鑼洗尺寸:高5.8釐米,口徑11.6釐米,足徑9.8釐米品相:口沿2道衝,底足約20處極小磕藏品說明:鏜鑼洗為康熙時期典型宮廷文房用具紫砂質地細膩,色澤黃中泛紅,造型簡潔美觀,內水容量大很是實用。內壁上白釉並有開片紋,這種文房製作講究,水洗因容易被墨汁染色,故上白釉以便清洗。外壁單刀陰刻銘文,一側為金文大篆:「作鑼永用,子孫永用。」其字線條質挺形舒,體勢活躍有姿。另一側為行草數字,行草溫潤秀勁而意態生動。
  • 紫砂壺泥料詳情(配圖)
    【泥料】原礦鯊魚皮青段【品名】玉環【作者】柯俊芬 國家級工藝美術師【泥料特點】原礦鯊魚皮青段泥為明末清初廣為流傳之泥料;近年來開採量少,故成品甚稀;呈深紫灰色調,因滿佈顆粒,觸感特殊,玩家喜呼「鯊魚皮」,是甚為難覓之特優級泥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