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有點憂慮。
為什麼啊?
你想起來前幾天的一幕,閨女跟你抱怨著,鄰家阿姐的簪子是多漂亮,自己頭上除了頭繩就沒有裝飾。
或者另一幕,兒子總是在你面前自語,鄰家阿哥的帽子有多好看,他有多想要之類的。
你憂鬱的不是家裡沒錢,買不起簪子/帽子,(看你家裡這陳設,雖然不像個富貴之家,但也比較的富足, 至少稍微買個簪子、帽子還是沒問題的)而是閨孩子也大了,眼瞅著就要過成人禮了,可是這裡邊的規矩門道,你只知道一點點,就怕當場出醜,現在正為這事擔心著急呢!
哦,原來是為了這事,我現在掰扯掰兩句「成年禮」的事。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首先,從傳統上來說,國人說的「成年禮」包括「冠禮」和「及笄禮」兩部分。其含義是承認年輕人有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和資格。
具體的行禮時間和行禮方式,男女還有區別。
男子的「成年禮」叫「冠禮」「加冠禮」,根據《禮記》「二十曰弱,冠」的要求,在二十歲舉行。主要是當事人受三次冠,分別是象徵庶人的「淄布冠」,象徵文官的「爵弁」,象徵武官的「皮弁」。其寓意是擁有參加祭祀的資格,治人的權利和兵役的義務。應該是「淄布冠」代表資格,文官的「爵弁」代表治人,「皮弁」代表的武官需要服兵役。傳統的「冠禮」,為體現成年後不同,還有「命字」即嘉賓賜字的環節。
至於女子的「成年禮」叫「笄禮」「及笄禮」,同樣根據《禮記》「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的要求,在十五歲舉行。相比「冠禮」,「及笄禮」無疑小的多,主要是女性長輩為受禮者改變髮式,表示結束少女時代,可以嫁人了。
其次,「成年禮」的地點。因為要讓祖先做見證,所以一般選宗廟。
最後,「成年禮」的時間。上面的十五歲,二十歲只是個大致的時間,具體到是哪一天,還要靠卜筮決定。
參加典禮的賓客也都是你家親朋好友,主要的也是為了做見證。
當然這中華比較主流的傳統的「成年禮」,少數民族明珠的「成年禮」比較有特色的,比如雲南永寧的納西族、普米族,十三歲之前,無論男女,只能穿麻布長衫,舉行「成年禮」,才能男子換褲子,女子換裙子。再比如,黎族和高山族的「成年禮」上就要求,受禮當事人要黥面紋身。
無論是「冠禮」「及笄禮」還是少數民族的「成年禮」,都是個體走向社會這個整體的一條必經之路,一個通行的標誌。
怎麼樣,有了這些打底,你對孩子的「成年禮」還有那麼擔心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