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為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一般怎麼過元宵節?每個地方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背景不同,其飲食習慣也會各異。元宵節將至,我們來看看上海元宵節吃什麼吧!上海元宵節的習俗又有哪些不同,了解一下老上海人是怎麼過元宵節的。
一、餛飩
材料:肉糜500g、薺菜500g、青菜1000g、餛飩皮1250g、蠔油適量、鹽適量、生抽適量、老抽適量、料酒適量、雞蛋1個。
做法:
1、肉糜加鹽、雞精、生抽、蠔油、料酒、雞蛋一個調勻。
2、朝順時針方向攪拌上勁。
3、青菜洗淨,放鍋裡焯水後瀝乾後備用。
4、薺菜洗淨焯水瀝乾後備用。
5、菜擠去多餘的水分,剁碎。
6、再擠幹水分。
7、放在大容器裡,調入鹽,生抽,雞精,蠔油拌勻。
8、加入肉糜拌勻。
9、準備小半碗清水,取一張中餛飩皮,放入適量的餡,在餛飩皮的一端抹少許水。
10、把餛飩皮對摺後並沾住。
11、雙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兩邊的角,朝中間彎過來,中指頂住中間包餡的兩端。
12、在一隻角上少抹點水,然後把兩隻角捏在一起(第一次手指沾的水剩下一點,等交叉時抹上就可以了,這樣包一個餛飩手指頭只用去沾一次水)。
13、依次包好所有的餛飩。
14、開水下鍋8分鐘左右就可以了,調入麻油和蔥花。
二、高粱糰子
材料:泰國糯米粉800克、高粱粉300克、溫水適量、豆沙餡適量、芝麻餡適量、筍乾肉餡適量。
做法:
1、糯米粉和高粱粉放入盆中,加溫水和成軟硬適中的麵團。把糯米糰分成一個個小劑子,大小自己決定,喜歡吃大的就分大一點,喜歡小的就小一點,不過新手的話還是做大一點的比較好。取一個小劑子先揉成圓形,左手捏住下半部分,右手用拇指在上面挖一個洞,拇指和食指用力轉動,把它捏成邊上薄,底部略厚的半圓形。
2、包上餡料,大約動口的八分滿,然後左手轉動糰子,右手慢慢收口直至捏攏。
3、輕輕的搓揉糰子讓它的外形更漂亮。
4、按這個步驟做好其他餡的糰子。不同餡的糰子可以做成不同形狀,這樣好區分。
5、鍋中燒開水,下入糰子,水開後改小火,等糰子都漂浮在水面上,鼓鼓的時候就可以撈出來享用了。
三、南瓜餅
材料:糯米粉200g、南瓜300g、白糖40g、煉乳30g、芝麻餡適量、椰蓉適量。
做法:
1、準備好所有的食材。
2、南瓜去皮切塊入蒸鍋蒸製25分鐘。
3、蒸好的南瓜用湯勺壓成南瓜泥。
4、糯米粉加入煉乳,白糖。
5、趁熱把200克南瓜泥放入糯米粉中。
6、揉至成為麵團。
7、盤中稍微擦油放入南瓜麵團。
8、大火蒸製20分鐘至麵團熟透。
9、蒸好的南瓜麵團取出用手掌擊打片刻讓其產生沾性。
10、把南瓜麵團分成40克左右一個的小麵團,取一份包入15克的黑芝麻餡。
11、滾圓後按扁沾過椰蓉,即可食用。
四、涼拌苦菜
材料:苦菜適量、食鹽適量、醋適量、蒜適量、生抽適量、香油適量。
做法:
1、將苦菜去雜洗淨,入沸水鍋中焯2分鐘。
2、迅速撈出用涼水浸泡冷卻,然後控水。
3、切段,放入盆中待用。
4、將蒜泥、鹽、生抽、香油和醋在小碗中攪勻,澆在苦菜上拌勻即可。
老上海元宵節習俗有哪些
舞龍舞獅
元宵節大街上有舞龍燈、戲獅子等表演,龍燈分金龍、青龍、白龍。舞龍燈邊行進,邊翻滾,舞者如痴,觀者如雲。豫園元宵燈會精彩紛呈,《瀛壖雜誌》記:「上元之夕,羅綺成群,管弦如沸,火樹銀花,異常璀璨,園中茗寮重敞,遊人畢集……遠近亭臺,燈火多於繁星,爆竹之聲累累如貫珠不絕,藉以爭奇角勝。」
掛紅燈
掛紅燈是老上海元宵節的習俗,在那喜慶的夜晚,家家戶戶都掛上紅燈,孩子們更是手提彩燈,在街上玩耍。金山、松江地區元宵夜,有人在田間揮野火,有人把燈籠簷前掛。有人上街舞龍燈,有人出行 「串馬燈」。嘉定農家正月半吃的餛飩叫做賀年羹,又以麵粉團捏成缸甏等狀蒸煮,稱為「蒸缸甏」,看 「缸甏」潭內水汽多少,卜一年之晴雨。青浦有些人家愛吃用薺菜、油豆腐、粳米粉等做的糊塗羹,寓意太平無事糊裡糊塗過一年。
走三橋
元宵夜,吳淞等地還有「走三橋」風俗,婦女結伴相行,或拖兒攜女,或挾持嬰兒衣衫走過三座大橋,認為可實現一年保平安,求生貴子,祈祝幼兒祛病消災等願望。滬地鄉村亦有「卜流花」舊習,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鍋水中,穀物爆開粉碎為末,是大好徵兆!據說元宵之夜少女去觀井水會顯得更美麗,此時,天空一輪明月、皎潔如玉,地上一片燈火,良辰美時,此刻,俯視井水,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可愛,顯現出花容月貌。
元宵節觀燈乃舊民俗,也叫「燈節」「燈夕」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每到元宵節,城隍廟一帶就掛滿了彩燈,各式各樣,喜慶的不得了,有的地方還玩起了猜燈謎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