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元宵習俗1:合肥「試燈節」
過去,合肥民間歡度元宵節,通常從正月十四就開始了,在四鄉農村尤其熱鬧,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而廬州城裡主要集中在鼓樓鎮淮橋一帶,也是燈籠高懸,人頭攢動。以前,農村一年到頭沒有什麼娛樂節目,所以把正月十五鬧花燈看得十分重要,不玩過癮不罷休。許多人家從正月十三晚上就點起了燈籠,手藝精湛的還會把燈籠紮成動物的形狀,甚至讓裡面的畫面動起來,俗稱「走馬燈」。「試燈粑粑」現在在肥東還有保留,是那裡頗負盛名的傳統小吃。過去「試燈節」,農村都做米麵餅,用於檢查家中扎制的紙花燈是否牢固,謂之「試燈粑粑」。直至今天,其本意已不復存在,但這一傳統依然保存。在合肥廬江地區,元宵節又稱「小年」,除了放鞭炮外,偶爾還會有戲班子唱戲,從街頭走到街尾,而鄉民們也會給一些菸酒作為回報。
安徽元宵習俗2:六安「送燈」
在六安,不同的地區習俗也有一點不一樣,在金寨縣山區元宵節人們會放鞭炮慶祝節日,這個習俗在很多地方都保留著,和安徽南邊城市不一樣,靠北邊的地區在元宵節還有「送燈」的習俗,而送的燈是面燈,面燈是指用玉米面、蕎麥麵等做的燈。有些地方用白面做的叫「銀燈」,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燈」,用養麥麵做的叫「鐵燈」。別放地區多有這種習俗,面燈可以直接吃,也可以點,所謂的點燈就是這麼來的。除了點燈外在金寨還有「送燈」的說法,如果家裡當年有親人去世,在元宵節家裡就會點燈,不過這個燈是紙糊的燈,但如果是關係比較好的親戚家有人去世,則送彩燈。
安徽元宵習俗3:宿州「花燈節」
在宿州,元宵節又稱「花燈節」,因為這一天他們會點燈,而這個燈就是面燈。
元宵節當天,在宿州鄉下地區,家家戶戶都會蒸面燈,這個面燈不僅形狀多樣,用途也很多,既可以用來吃,也可以點。在宿州鄉下有一個說法,女孩子在元宵節的時候一定要吃麵燈,這樣才不會青眼眶,不然出嫁的時候化妝不好看,因此,在這一天,大人們都會要求孩子吃麵燈。在這裡,每到過元宵,家家戶戶都會把家裡所有的燈打開,燈火通明特別熱鬧,而大人們還會拿著面燈到桌子下、床底下以及豬圈等地方照一下,驅走黑暗。而且在這一天還會有「送燈」的習俗,如果村裡某戶人家有親人去世,那麼在元宵節那天就不能點燈,需要其他鄰居送燈,而且送燈有個講究,必須是雙數。在宿州鄉下過元宵最開心的莫過於小孩子了,不僅有可口的面燈可以吃,還可以跟著家人去給鄰居送燈,更讓他們開心的是在元宵節,小孩子晚上可以出門玩,家家戶戶的小孩一起排隊點燈,並且繞村子走一圈,寓意著去除病蟲害。
安徽元宵習俗4:池州、安慶「舞龍」
在池州和安慶這些靠南方的城市,在元宵節這天會有舞龍和舞獅子等表演,有民間組織自發組成團隊,一般會先到政府部門去表演,而其他人家會用放鞭炮的形式「接龍」,而表演結束,村民也會給一點打賞錢。而在池州,還有放孔明燈的習俗,整個縣城燈火通明,非常漂亮。
安徽元宵節各地的習俗5:阜陽燈會
燈會始於隋唐,盛行於明代。宋代歐陽修在潁州任太守時曾寫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一詩,說明宋代阜陽的燈會已很盛行。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便是傳統的燈會,每到這一天,群眾都會自發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鳥蟲魚獸燈、十二生肖燈等等各種不同造型的彩燈懸掛自家門前。元宵佳節燈會期間還要唱一些大戲,有一臺戲或兩臺以上的戲對唱,又稱之為「戲臺戲」。同時,各家還燃放各種焰火助興。
燈會的節目多種多樣,表現了阜陽各地不同的地域風情。臨泉肘閣、抬閣,屬於民間舞蹈譜系,盛行於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2008年2月,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泉的肘閣、抬閣演出的節目較多,技巧與難度並重,流傳保留的肘閣節目有《劉全進瓜》、《孫悟空盜桃》、《天女散花》、《秦香連》、《困同臺》、《吳鳳嶺》、《戲杜丹》。抬閣節目有《回荊州》、《遊西湖》、《怒打鎮西關》、《哪叱鬧海》、《二喬比美》等。
被譽為「東方芭蕾」、「中國的東方迪斯科」的潁上花鼓燈,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潁上是花鼓燈的誕生地和二十世紀花鼓燈藝術革新的發祥地。潁上各地民間花鼓燈藝人分布十分廣泛,男女老幼都喜愛花鼓燈藝術,鑼鼓一響,花鼓燈上場。
「千班鑼鼓萬班燈」是潁上花鼓燈在淮河流域最盛行時的真實、生動寫照。潁上花鼓燈表演的角色分男角和女角,男角稱「鼓架子」,會翻筋鬥,要有武技,動作粗獷有力;女角稱「蘭花」,左手執手帕,右手拿扇子作舞。主要以舞蹈、燈歌和鑼鼓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把情節性的雙人舞與情緒性的集體舞結合起來,表現生活、生產中生動的人物和人物複雜的情感,唱腔遼闊高亢,旋律歡快悠揚,節奏剛勁有力,情感熾烈奔放,具有強烈的民歌風、田園風和濃鬱的地方特色。
阜陽燈會表達了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良好願望,展現阜陽兒女的禮義風情、勤勞勇敢,表現青年男女純真樸實的愛情,體現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與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