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節是春節的最後一個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大家知道元宵節有哪些習俗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正月十五元宵節民俗活動,僅供參閱!
元宵節的習俗
猜燈謎
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測,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耍龍燈
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在我國漢代民間就已相當普遍了。其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
走百病
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即信仰性的活動。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逐鼠
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餵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據稱這項活動過去主要是養蠶人家流行的。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走橋
在有些地方有走橋的習俗。要連著走過3座橋,據說和十六日的「走百病」的習俗差不多。在十六日晚上,無論男女老少都要走一走逛一逛,周用還有一首《走百病》的詩:「都城燈市由來盛,大家小家同節令;諸姨新婦及小姑,相約梳妝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盡歸塵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頭風。踏穿街頭雙秀履,勝飲醫方二鍾水;誰家老婦不出門?折足蹄珊曲房裡;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緣;薪州艾葉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去年同伴今希有,幾人可卜明年走?長安主人肯居停,寂寂關門笑後生,但願中秋不見月,博得元宵雨打燈。」
踩高蹺
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迎紫姑
「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她因窮困而死。百姓為同情她、懷念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吃元宵
「快樂的皮,幸福的餡,團團圓圓捏一塊兒;問候的湯,祝福的火,倖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糰、元宵。
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乳糖圓子、「湯丸」,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湯圓作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可謂「花燈高高掛,掛出新年萬紫千紅幸福花;紅燭熊熊燒,燒出新年順風順水紅運道。」
元宵節的意義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節。按漢族的傳統,在這個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時,這個節日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漢族傳統節日。襄樊人歷來在元宵節有放孔明燈的習俗。
一般在正月十五這天,猜燈謎活動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節日特色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最初稱為"湯圓",後因多在元宵佳節食用,所以也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常見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圓形,餡料豐富多樣,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等,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象徵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
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