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一,一直以來就廣為流傳,對聯的精彩就在於它不像似詩般長,但卻十分通俗易懂,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對聯和詩句的完美融合的特殊文學形式,以前的人們多將對聯懸掛於樓閣廟宇宮殿的殿柱兩邊,對聯這一文學形式在就出現在秦漢以前,這個時候還只是以桃符的形式,主要作用是驅邪避鬼,到了五代時,才開始慢慢變化成對聯的方式懸掛在門兩邊。
王安石就曾寫過:「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對聯就成了春聯,對聯不拘淤泥,只要稍識得字的人,就算是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做對子,就是這樣沒有邊界的文學形式,融入普通老百姓家就豐富了日常生活,在大多數的傳統節日中必定有對聯存在的影子,文化不斷發展,歷史上還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古人是十分智慧的,在我國歷史上就有很多從小就很聰明的人,這些孩子從小就異於常人,這些孩子就會被稱為神童或者是「文曲星」轉世等等的說法,這其中的有些孩子如果好好把握自己的先天優勢,後天也好好讀書,就會有飛一般的成就留給他和世人,但若沒有好好把握,就會浪費先天良好的天賦,就會淪為一個普通人,王安石就寫過一個名為方仲永的小孩,家中的大人沒有好好培養孩子,在孩子年少時利用孩子賺錢,到最後,方仲永錯失了最佳的學習時間,最終只能變成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大家都知道曹操吧,曹操就有個從小就很聰明的孩子,知道「曹衝稱象」故事就知道這個孩子叫曹衝,曹操就十分喜歡這個孩子,接下來要講的孩子叫賴其尚,在他九歲時就聞名,當地很多官員就知道了他的名號,有位官員還親自上門拜訪賴其尚,就是想要印證這個孩子到底有沒有傳聞中的那麼神,這位大臣就對這位九歲孩童說道:「百聞不如一見,我倒是想考考你是否真像傳言說的那麼神。」大臣隨即就說到:「新姜不如老薑辣」賴其尚立即明白大臣的意思,思慮片刻對出下聯:「老筍哪有新筍尖」,名聲果然不是空穴來風,大臣甘拜下風。
但這個賴其尚長大之後資質也是十分平庸,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擔得起這樣的名號,畢竟學無止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