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色列牧羊人的生活反思:基督徒做工的責任和擔當

2020-12-15 基督教資訊平臺

一,何為以色列牧羊人

在聖經舊約時代,從亞伯、亞伯拉罕開始到以色列國家的形成,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想必就是遊牧的生活,因為我們在新約中依然能看到有牧養人生活的影子。當以色列民在迦南地定居,到被擄回歸,他們都沒有失去他們祖先所流傳下來的生活習慣;雖然到迦南地很多的以色列人開始做起了農夫,但他們卻從未完全放棄他們的牧羊生活。

或許他們從遊牧生活中可以更多體會到他們是在世寄居、客旅的生活,因為帳篷會隨著牧養羊群的需要而挪移,生活是漂泊的,帳篷久了也會朽壞。

在聖經中,印象較為深刻的牧羊人有亞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大衛等。會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點,就是神訓練使用一個人,都會讓他在羊群上學習功課,如何去管理、照顧、餵養、保護等問題成為牧羊人的首要任務。

同樣的,神也是以牧羊人的身份來到每個選民(選民即為神的羊群)中間,在詩篇中多處提到每個選民都是神草場上的羊(詩79:13;95:7;100:3),在約翰福音中耶穌說「我是好牧人」(約20:11、14),在希伯來書中提到,賜平安的神就是那群羊的大牧人(來13:20)等等。

牧羊人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為重要的是保護羊群生命的守望者,其次牧羊人也是不分個人身份高低年齡大小的,所看重的乃是愛護羊群的心。

在巴勒斯坦的文化中,家庭中最小的男孩就可以是羊群的牧者,特別是當一個阿拉伯平民是牧人又是農夫時,家裡年齡大的孩子都會去幫助父親播種、犁地和收割農作物,而把牧養羊的工作交給家裡年幼的孩子。

其實從耶西的家庭就可已看出,雖然當時家中一些孩子參加掃羅招募的軍隊,但大部分年齡稍大的孩子都沒有去牧養羊群,因為當時耶西有八個兒子;當掃羅被棄絕後,撒母耳聽神的命令去膏末耶西的兒子,成為下一任以色列王,撒母耳來到了耶西的家,對耶西說,你的兒子都在這裡嗎,他回答說,還有個小的(這最小的就是大衛),正在放羊。

大衛在家中年齡雖然最小,但他照看羊群上是盡職盡責,因為他去挑戰歌利亞時曾對掃羅說,自己殺死過獅子和熊(撒上17:36)。大衛在牧養羊群上,是一個顧念羊群生命的人,他可以不顧自己的性命與獅子和熊搏鬥來保護羊群,這不是單純的勇敢,這是他對神的信心和依靠所產生的結果。

按當時的習俗,以色列牧羊人都會準備一個小袋子,裡面會放食物、乳酪,當然也會有牧羊的仗或竿,還有保護羊群的武器(大衛攜帶過的機弦甩石)。在牧養人的功課中有一個尋找水源的功課,非常重要,因為良好的水源可以滿足羊群的需要。所以在給羊群尋找水源的時候,必須要尋找安靜平緩的水流,因為很多綿羊怕喝急速流動的水,或被攪動的水,如同大衛在詩篇說,你領我到可安歇的水邊,也就是描述優質的水源。當然還有飲羊時要去到井旁,但那時的井口往往有一塊大石頭,在飲羊之前要挪開石頭。

從以色列遊牧的文化中得知,牧羊人是一個繁忙且注重細節的工作,這不但要求牧羊人有足夠的經驗和方法,也要求牧羊人是一個正直、勇敢、敬畏神的人。

二,給基督徒帶來的榜樣

從以色列牧羊人身上真的能學到不少的功課,這些功課不僅可以應用到我們的家庭,更可以應用到侍奉中。

從牧羊人的生活來學習牧羊人該有的品格、裝備和為人特點。 

如果眼下我們正是一名牧者,這正好可以幫助我們去明白牧養神的羊群要具備的條件:首先是要敬畏神,其次是要有愛心,然後是願意舍己,再來是為人端正。

但作為牧者同樣要明白自己只是神的器皿,羊群是神的羊群,不可以分門別類,更不可以拉攏人心,高舉自己。

牧養中,擔當和責任至關重要。擔當是在教會的事工裡,牧者要起到帶頭作用,不能臨陣退縮;當教會出現各樣問題時,牧者不是去指責別人的問題,而是當先反省自己牧養的態度和方式。當羊群在靈裡得不到滿足時,牧者應該多審查自己,在講章上預備的夠不夠充分?靈修上有沒有懈怠?與神的關係上有沒有疏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缺乏對羊群的探訪和切實的關懷?

我們常會談到一個話題:「薅羊毛」。牧者一方面自身的裝備和生命光景不足,滿足不了羊群的渴慕,另一方面又強調羊群奉獻。其實生命的流露是自然而然的,成熟老練的生命,在對神的奉獻上是沒有吝嗇的,但他們對於牧者所分享的要求非常高。當然這並不是說成熟的基督徒挑三揀四,乃是說他們想要在神的話語上更多進深。

如果牧者不常常讀經、閱讀屬靈相關書籍,勢必會炒冷飯,所分享的內容沒有擴展,或者說太狹隘(因為不學習,會落後)。當然在這裡並不是批評人,乃是渴望每個牧養神教會的人,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神的話語上,在神學上多多裝備,在生活上多做出實際的榜樣,避免自己落後。

綜上所述,從以色列牧羊人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很多的內容,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促使我們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在個人生活與團契生活上,我們都需要有秩有序,站好自己的崗位,做好自己手中的工作。是神的牧羊人就多多裝備,切實的愛惜羊群和羊群一同面對危機;是神的羊群就學習順服,謙卑,熱心愛主。

三,總結

因為他是我們的神,我們是祂草場的羊,是祂手下的民。惟願你們今天聽祂的話。詩95:7

參考書籍:
韋捷,《聖經風俗習慣》香港:天道書樓出版社,1993年初版。
註:有興趣了解更多猶太風俗文化,建議閱讀本書。

相關焦點

  • ...現代居魯士」的頭銜再思:盛行在基督徒中間的「以色列情結」
    二、登峰造極的「以色列情結」筆者之所以提到美國總統川普這件事,是和一種近乎扭曲的以色列情結有關,這種不健康的「以色列情結」無論在美國的基督徒還是中國的基督徒群體中都有著很大的市場。基督教錫安主義思潮深受基督教時代論神學的影響,認為猶太復國是上帝救贖計劃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是基督再來前夕必不可少的一步驟,所以非常狂熱地鼓吹猶太復國主義,毫無原則地支持以色列。哪怕以色列境內也有不少阿拉伯裔的教會和基督徒,並且時常受到以色列官方的不公正對待,但基督教錫安主義者對本來是同一信仰陣營的非以色列的弟兄姐妹卻視而不見。這種情結也瀰漫在英國。
  • 第三屆以色列全球基督徒媒體峰會在耶路撒冷舉行
    2019年11月3至6日,第三屆全球基督徒媒體峰會在耶路撒冷舉行,來自五大洲30個國家的150多位媒體人士參加。開幕式上,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到現場發表講話,首先表示對參會者的熱烈歡迎,感謝每一位基督徒對以色列付出的友誼。「全世界的基督徒們是以色列的最好朋友。」
  • 麥叔叔被釘十字架 以色列基督徒怒了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近日,在以色列展出這麼一件展品,本意是批評人們對資本主義頂禮膜拜,但在以色列當地遭遇基督教徒的強烈抗議。他們認為「宗教信仰被辱」而要求撤下作品,最終還演變成暴力衝突。但在以色列基督教徒和文化部「不撤展就停資助」的雙重壓力下,該館館長依舊拒絕撤下作品。
  • 基督徒當要做到的三個見證
    當我們選擇信靠主耶穌的那一刻起,生命就不再屬於自己,也不再可能為自己而活,乃是要為死而復活的主而活,因此基督徒的的一生乃是為了榮耀和見證基督耶穌。基督徒的身上應該有基督的味道,若失去了基督的形象和見證,如同鹽失了味一樣。因此,基督徒應該看重日常生活當中的見證,注意我們在人面前的言行和舉止。
  • 從羅得的選擇與結局反思:基督徒遠離神的危害性
    (創世紀13:12-13 亞)」在這兩節經文中,我們看到了亞伯蘭與羅得的住處,「住處」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住在哪裡決定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決定著所接觸的事物包括一些習慣。例如:古有孟母三遷。孟母為了使兒子有良好的生活環境、教育,所接觸的人事物對孟子的影響,曾連續三次搬家,直到找到了合適孩子成長教育的地方。
  • 出身利未支派的猶太牧師上海分享:請為以色列禱告
    結果聖靈做工,讓他一年之後也歸信基督。「雖然亞倫和摩西是我的祖先,但我那個時候不信上帝也不讀經。」但是上帝做工,他親自呼召了大衛,並且在23年前,呼召他舉家遷回到耶路撒冷,並且開創了「出於錫安」的事工,開始在全球宣講重要的有關於先知的信息。「神不僅帶領猶太人,還帶領中國華人去到以色列。」大衛分享道,如今全中國約有400個去以色列的旅遊團。
  • 在耶穌開始傳教的加利利湖,與以色列人共享七七節
    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周長53千米,長約21千米,寬約13千米,總面積166平方米,最大深度48米,低於海平面213米,是地球上最低的淡水湖,世界第二低湖泊。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地名,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據說這裡是耶穌開始傳教的地方,所以這裡匯聚了眾多的基督教徒。
  • 【訪談】一80後基督徒青年對中國基督徒閱讀現狀的分析與反思
    與此同時,也引發他開始思考時下的中國基督徒閱讀現狀。「基督徒們閱讀呈普遍碎片化,愛買書,束之高閣,大量微信文章代替讀物,樂此不疲!多用麥種出版和改革宗大部頭著作鎮壓書櫃……主內出版機構成功出版和推薦了好書,卻在推動閱讀上乏力,肢體間聊書不敢深聊,怕露餡……(這是)一個渴望深刻、內心饑渴,卻鮮有閱讀的時代。」
  • 基督徒,當打開感恩的眼睛,常常感恩!
    你就告訴你的兒子說:『我們在埃及作過法老的奴僕,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在我們眼前,將重大可怕的神跡奇事,施行在埃及地和法老並他全家的身上,將我們從那裡領出來,要領我們進入他向我們列祖起誓應許之地,把這地賜給我們。」當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迦南地以後,神特意吩咐百姓,要將神的在他們生命中所做成的工作,以及他們所經歷的恩典訴說給他們的子孫。為什麼要這樣呢?
  • 12名紐約華裔基督徒組團赴以色列旅遊學習
    中新社紐約二月十一日電就在美伊戰爭一觸即發之時,一個由紐約地區十二名華裔基督徒組成「以色列旅遊學習團」,仍按原計劃今晚啟程前往以色列展開為期一周的旅程。  據美國《僑報》報導說,籌備已兩個月的以色列之旅由位於皇后區法拉盛的信心聖經神學院主辦,包括神學院院長、牧師、傳教士和紐約各區信眾共十二人。
  • 反思:我是聖誕基督徒嗎?
    當然還有一個群體不容忽視,那就是聖誕節基督徒。這類信徒具體有多少,因為沒有調查研究暫時無法量化。但從筆者的接觸看,這種現象還是較為普遍的。有些牧者說:「平時主日崇拜,教堂後排基本都空著。可到平安夜時不僅坐滿了,甚至連增加椅子都不夠,不少人擁擠在教堂的過道上。」
  • 基督徒為什麼要操練信心與忍耐?
    所以在試煉面前可以顯露一個人的內心,或許一個人在沒有經歷任何事的時候都可以表明自己信心的立場,但到自己真實地選擇過信心的生活的時候是難的,因為進入誘惑和堅守信仰,要成為至關重要的選擇。環境的誘惑、人的誘惑、物質的誘惑,都會成為基督徒喪失信心的危機,這些誘惑對於忍耐的人是操練,對於立場不堅定的人是陷阱、迷惑,是深淵。
  • 耶穌出生在伯利恆一個小村莊的馬廄裡,被人稱為以色列的救世主
    耶穌出生在伯利恆一個小村莊的馬廄裡,被人稱為以色列的救世主伯利恆是木匠約瑟的故鄉,雖然只是個小村莊,卻是猶太王「大衛」的出生地,所以很有名,它距離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南方8千米,當天晚上,因為旅途勞累和顛簸,懷有身孕的馬利亞,突然要分娩了,在馬廐裡的丈夫約瑟不知如何是好;最後還是讓同住在馬廐裡的人們幫忙,終於平安地生下了白白胖胖的男孩。剛生下的嬰兒沒有地方睡,大家就搬來馬槽,把嬰兒放在裡面。第二天一早,伯利恆村上來了三位牧羊人,他們就是凌晨聽到天使呼喚的維諾克等三人。
  • 基督教丨以色列民出埃及,預表基督徒在耶穌基督裡得了真自由
    聖經與十字架舊約的前五卷書是律法書,申命記的主題是重申律法,乃是摩西告誡以色列民有關借著獻祭來事奉耶和華。民數記稱為曠野的書,是記載以色列民在曠野飄流時的經歷。舊的一代以色列民在摩西的帶領下出埃及,預表神在耶穌基督裡釋放了我們!每一個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人,都脫離了律法對罪的咒詛,基督徒不再是罪的奴僕!以色列民在進迦南美地的過程中,面對著艱難的環境,他們竟忘記了耶和華是如何拯救他們的奇妙作為!不但不向神感恩,尋求耶和華的施恩憐憫,反而發怨言、後悔、不信,他們的私慾和噁心暴露無疑!
  • 基督徒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勤奮的習慣?
    基督徒父母對孩子的勤奮教育不僅可以表現在學習上,而且可以表現在勞動上。當孩子走上社會後,他的勤奮就表現在工作上。因此,基督徒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勞動的習慣。首先,父母對待勞動要有正確的態度。有的父母在工作中經常加班加點,不辭辛勞;有的父母會在惡劣環境中從事體力勞動,如果父母在工作中能夠咬緊牙關,毫無怨言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孩子也會從父母身上學習和接受這種勤奮的態度。
  • 反思| 到底什麼是「有生命的基督徒」?
    本平臺在3月11日發布了一篇文章《這個時代不缺乏用嘴傳道的基督徒,卻缺乏有生命的基督徒》,文章梗概就不多囉嗦了,題目即是。文章下方有個讀者提問:「什麼叫有生命的基督徒呢?」,這讓我思索良久。
  • 揭秘以法蓮與基督徒之淵源
    猶太人是揭開的以色列人,基督徒是隱藏的以色列人。以色列迷失的北國以法蓮就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 「守望的人」נֹצְרִים和「基督徒」נָצְרִי,「拿撒勒人」נָצְרַת,為同一個詞根נצר,意思是枝子。
  • 100個國家的5000名基督徒在耶路撒冷慶祝住棚節
    以色列正在慶祝聖經中的住棚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基督徒來到耶路撒冷,見證預言的實現,並參加住棚節的慶祝活動。這是一次具有深刻屬靈意義的盛會。
  • 考古發現以色列第一世紀會堂遺蹟 證實耶穌生活歷史的真實性
    耶路撒冷基督教堂門上的十字架(圖:pixabay.com) 近期,考古研究發現了以色列第一世紀會堂遺蹟
  • 基督徒如何處理和異性的「友誼」?性的要求必須被馴服?
    事實上,如果沒有這樣虔誠的跡象,年輕的基督徒之間也不可能開始一種朋友關係。我不否認他們這些話是認真的,但是如果說在基督徒生活中有一個時期,幾乎不能把上帝的旨意和自己的意願區分開來的話,那麼,這個時期就在年輕的男女開始交往的時候。我通常都是這樣說的:「你們搞錯了,不是上帝,而是你們自己的感覺把你們帶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