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盛轉型不停虧損不止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進入中國22年、有著「外資第一店」之稱的百盛商業集團(以下簡稱「百盛」),近兩年大刀闊斧的多業態布局、增加自營以及關店等都未能有效止損。百盛近日再發盈利警告,預計今年上半年虧損將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100%。受到電商、購物中心和其他本地百貨的衝擊,百盛處於入華以來的最艱難時期。

  斷臂難保業績

  百盛業績自2007年開始滑坡至今仍未見底。今年首季度百盛集團虧損收窄至1779.2萬元,上年同期虧損2732.9萬元。營業額下跌13.39%至46.7億元,毛利率為16%。但這一向好趨勢並沒有延續。百盛中期虧損較去年同期或超過一倍。

  百盛是傳統百貨業折戟電商時代的代表企業,它近幾年的策略性連續關店未有效助其走出業績低谷。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2012年至今,百盛已連續關閉至少8家效益不好的門店自救。在陸續關閉貴陽、石家莊、北京等地的門店後,今年3月,經營了約20年的重慶大坪百盛閉店;隨後,開店22年之久的西安東大街百盛於6月宣布停業。

  根據其官網數據顯示,目前百盛在全國共有56家門店。北京僅剩復興門、常營和太陽宮3家門店仍在運營。

  多業態布局未見成效

  業績連續滑坡的百盛已開始轉型。2012年起,百盛通過「觸電」、發展餐飲業務、進軍時尚生活廣場市場等方式轉變經營策略,但從近幾年的財報來看,似乎未找到破局之策。

  但在百盛官網,線上銷售的女士箱包品類中僅有一個品牌,女裝品類中也僅有兩個品牌。

  百盛還試圖通過發展餐飲業務來留住顧客。去年,百盛宣布通過全資附屬公司百盛商業有限公司就成立合資公司與馬來西亞餐飲品牌AUM籤訂四份獨家特許經營協議,在中國推出一系列的餐飲品牌,籤約的品牌包括法日休閒餐廳Franco、美國餐廳Johnny Rockets、咖啡廳The Library Coffee Bar及三明治餐廳Quiznos。

  今年,百盛繼續通過拓展業態尋求破局。今年6月,百盛旗下首家大型時尚生活體驗中心——青島金獅廣場開業,這被看做百盛轉型的一大力作。百盛獨家引進了國際知名品牌TOUS,還創立了ZIE ZAC、Serena等自有品牌。

  百貨業需靠自身發展

  百盛此次將虧損歸咎於中國內地消費意欲疲弱,但原因顯然沒那麼簡單。近幾年,電商、購物中心陸續崛起對百貨行業造成強大衝擊,百貨行業不變難以生存,轉型面臨的挑戰更大。

  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認為,相比於外資超市,百盛等外資百貨壓力非常大。「各地不同的消費文化仍是局限外資百貨乃至中國本土連鎖百貨向全國發展的重要原因。中國百貨業區域化特點明顯,外資百貨和中國連鎖百貨在進入不同省市時,和當地百貨企業競爭中沒有明顯優勢。」

  郭增利表示,各大百貨公司在循序漸進地增加自營品牌、獨有貨品的佔比,進一步優化特色商品,根據消費行為的變化進行調整。這將會吸引某一類或某一地區的消費人群,培養核心競爭力。

  百盛業績的連跌似乎也與其流淌的外資血液密不可分。在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看來,外資百貨市場反應並不敏銳,多數外資企業都需聽候總部意見,但在距離、文化、生活、消費等背景不同的情況下,總部對中國商業文化、消費心理的不了解,導致最後策略決定不能百分百匹配。

  不過,郭增利認為,百貨業態將不會消亡。「把風險轉嫁給供應商的日子雖然結束,但靠自身發展的時代已來臨。」

  北京商報記者 吳文治 王瑋

  

相關焦點

  • 百盛集團轉型之痛:7年關店11家
    近些年,百盛開始從單一的百貨公司,向同時擁有百貨、精品超市、餐飲、美妝店、城市奧萊等多元化業態的方向發展,嘗試往「時尚生活概念零售商」轉型。然而,長江商報梳理其財報發現,百勝集團轉型也出現「陣痛」期。根據百盛集團截至2019年3月31日止一季度財報,報告期內百盛集團由盈轉虧,股東應佔年內虧損約為11萬元。與此同時,同店銷售及商品銷售毛利率等多個指標不盡如人意。
  • 老牌百貨百盛虧損擴大,美妝、快時尚或成「救命稻草」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老牌百貨百盛虧損擴大,美妝、快時尚或成「救命稻草」 百盛集團日前發布的2019年財報顯示虧損同比擴大。在過去的一年裡,百盛關閉了5家業績不佳門店,而開業15年的昆明百盛新西南店也將於今年5月17日閉店。
  • 百盛的生死大考:太陽宮店無奈出售 復興門店轉型滯後
    頻繁閉店、業績連跌、巨額套現……馬來西亞最大百貨公司百盛近幾年一直處於風口浪尖。從內地「外資百貨第一店」到如今靠變賣物業扭虧,百盛的中國之行走得坎坎坷坷。頂著電子商務、購物中心帶來的巨大壓力,面對著中國消費市場的不斷升級,百盛表示仍對中國充滿信心,並將致力加強零售業態,繼續推進轉型策略。不過,在業內專家看來,百盛的轉型時機偏晚,面臨的壓力巨大。
  • 老牌百貨公司百盛在轉型,眼下它似乎什麼都想試一試
    在2013年頂峰時期,百盛的收入達到了174億元人民幣。利潤最高的一年(2011年)為11億元人民幣。2016年百盛在中國的營業額為143億元人民幣,虧損了2億元人民幣。百盛在2014年決定開始轉型,不過按張瑞雄的說法,「應該更早一點做」。「中國百貨從2012年就開始往下走了,」他說。
  • 商業綜合體衝擊傳統商場 百盛虧損嚴重敗走濟南
    原標題:商業綜合體衝擊傳統商場 百盛虧損嚴重敗走濟南五一假期過後的濟南泉城路商圈,似乎還在品味著因世茂國際廣場國際時尚購物中心5月1日開業聚集的超強人氣,然而一條百盛百貨退出濟南的消息,讓這個商圈內外的傳統商家,感受到了與這個季節極不相符的絲絲涼意。
  • 第二家百盛優客城市廣場落戶南昌 百盛集團深造轉型之路
    百盛商業集團近日宣布,全面改造升級後的南昌百盛恆茂店即將開業,這也將是中國第二家百盛優客城市廣場。   2016年1月,百盛集團與韓國衣戀集團首度合作推出百盛優客城市廣場,零售業態的調整為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韓國主題購物全體驗與價格物超所值的折扣產品。
  • 上海天山商圈「地位」尷尬 百盛要轉型城市奧特萊斯
    網友1   憑良心說,傳統的百貨公司在魔都的生意真心難做啊,又不是開在南京東路那種外地土豪很多的地方,別說是百盛了,就連淮海路的太平洋百貨現在也快撐不下去了,大家都在摒,看誰先倒下。   天山商圈一直是溫吞水一樣的存在。開的購物中心估計都是虧損的。
  • 濟南百盛關門兩年或虧損5000萬 日營業額僅20萬
    文/本報記者 林媛媛  實習生 萬汶柳  片/本報記者 郭建政  業戶說法 關門突然,如何賠償百盛還沒答覆  5日的濟南泉城路,很多人走到百盛想要推門進去的時候,工作人員走過來指了指門口張貼的公告,告訴他們「百盛關門了」.這張公告上,百盛表示「由於集團發展戰略調整及區域布局考慮」,決定閉店。
  • 百盛強化八大業務板塊 精品超市領跑戰略轉型
    百盛商業集團(以下簡稱百盛)自發布戰略轉型以來,一路積極改革,調整市場與門店策略,改善商品與渠道策略,以面對新市場新環境。儘管當前市場存在阻力,百盛通過深刻的消費者洞察,將企業業務因時制宜地靈活劃分為八大板塊,除了傳統主營的百貨業態,更囊括購物中心、超市,餐飲,O2O等業態,同時積極改善商品策略,優化零售消費體驗,不斷完善其專業性、多樣性與靈活性。
  • 沒韓國人 百盛自己做的購物中心能成功麼?
    延伸閱讀:單體百貨轉型購物中心,百盛能成功嗎?報告顯示,2015年其銷售額實現180.998億元,同比下降6.9%,同店銷售下降8%;實現經營總收益47.39億元,同比下降5.5%;商品毛利率為16.8%,下降0.7%;2015年經營虧損9450萬元,整體虧損1.83億元,同比下降174.3%。
  • 百盛集團前9月收益降17.4%至31.21億 應佔虧損2.05億
    來源: 觀點地產網觀點地產網訊:11月19日,百盛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公告披露其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九個月的未經審核第三季度業績。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公司經營收益總額較去年同期下降2.8%至人民幣11.58億元;同店銷售下降5.8%;經營利潤為人民幣1.183億元;此外錄得母公司所有人應佔虧損為人民幣1540萬元。
  • 聯商頭條:完美日記上市 百盛前三季度虧損2.05億
    聯商網消息:在剛剛過去的24小時內,中國首家啦啦寶都商場明年在上海開業;百盛1-9月銷售下降26.7%,虧損約2.05億;新銳服飾品牌bosie融資2億 將開超級大店;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在紐交所上市
  • 百貨轉型的新思考:百盛如何靠Parkson Beauty持續加大美妝優勢?
    對於自1994年正式進駐中國市場的老牌外資百貨百盛而言,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也非一帆風順而是伴隨著不斷地摸索和創新,目前看來在美妝板塊的加速布局成為百盛近幾年轉型的重點方向之一。   據贏商網了解到,籌備多年後,百盛的全新零售概念店Parkson Beauty(需求面積:500-1000平方米)終於在今年6月於九龍倉長沙IFS盛大開幕。
  • 家樂福中國姓「蘇」 樂天瑪特、百盛退出 外資零售凜冬已至?
    不止是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樂天瑪特、百盛等外資零售商均曾傳出過退出或出售的消息。   樂天瑪特、百盛逐步退出中國   公開報導顯示,2016年,韓國樂天集團旗下的零售業務樂天瑪特在海外營業額就遭遇了240億韓元的虧損,其中80%到90%左右都是在中國市場虧掉的。2017年11月,樂天宣布出售在華所有超市,退出中國市場。
  • 老牌商業典範轉型有點"喘" 上海天山百盛"變臉"奧特萊斯
    原標題:上海天山百盛又要「變臉」了,之前經歷了從天山商廈、長房國際廣場、上海天山百盛的三度換血,下一站目標——城市奧特萊斯天山路商圈:老牌商業典範轉型有點「喘」時隔四年,上海天山百盛又要「變臉」了,在這之前,其經歷了從天山商廈到長房國際廣場,再到上海天山百盛的三度換血。  現狀處境尷尬,欲走還留  近年來,坐落於長寧區中部的天山板塊正努力從社區商街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努力向虹橋國際商圈靠攏,成為一個中高檔商圈。但是這一轉型,可能還不單單取決於商圈自身。
  • 中國首家百盛,再見!北京長安街沿線老百貨集體「變臉」
    有著「外資百貨第一店」之稱的百盛集團再次迎來調整。作為北京首家也是最後一家百盛購物中心,復興門百盛將於下月進入調改期,近日已經開啟大力度促銷。 記者走訪了解到,百盛北樓的商戶將併入南樓經營,北樓封閉改造後或將轉型寫字樓。
  • 百盛恆茂夢時代店因何關閉
    「你想想,沃爾瑪南昌青山南路門店有兩年連續虧損數百萬,誰還敢去接盤啊。」一位業內人士道出了原由。 公開的沃爾瑪青山南路門店財務報表顯示,2013年,淨利潤為-799萬元、所有者權益-5904萬元;2014年,淨利潤為-514萬元、所有者權益-6419萬元。
  • 百盛百貨,Say goodbye
    在李克讓看來,在以前的歷史階段,百盛賺到了不少錢,時過境遷,現在利潤低了,就面臨選擇:要麼轉型,要麼撤退。面對自己不再熟悉和掌控的環境,轉型也好,關店也好,都是企業必須面臨的選擇。其實,關店那些不盈利或者利潤薄的、擴張新的有潛力市場,這種一邊關店一邊擴張的事情不僅發生在百盛,也發生在沃爾瑪、家樂福等世界500強的身上。這些企業其實都做出一樣的選擇:在且退且進的轉型中,尋找下一個發展的途徑。
  • 解析百盛關店轉型:如何從單體百貨走向購物中心
    但對方也同時坦言,租期只是關店原因之一,「按照集團的戰略,百盛將關掉那些呈現虧損狀態的門店,而繼續做好能持續盈利的門店。」   「在電商盛行的背景下,商場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但租金、人工等成本並沒有降低,利潤被壓到最薄。」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這種情況下體驗式購物中心和物廉價美的社區店都要比商場日子好過得多。
  • 【西安百盛經營現狀調查系列】百盛東二環店借力抗行業嚴冬
    編者按:在新型購物中心和電商的聯合衝擊下,百貨業儘管以各種方式對抗挑戰,但船大難掉頭,轉型之路異常艱難,憑藉多年來積累的會員基礎和口碑苦苦支撐,卻難以抵擋銷售業績的逐步下滑。這場零售業的寒冬太冷太長,並仍在繼續,我們不知道下一個折戟的又會是誰,也不知道春天在何時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