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靜坐十二心法,打坐不是坐著就行了

2020-12-17 騰訊網

一、靈獨覺法

當做工夫時,宜絕念忘機,靜心定神;提防動心起念,惟有一靈獨耀,而歸真返樸;此時便易入無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盡皆消殞,歸於寂滅。在一靈獨耀境中,不可動心思量,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覺之,心動卸止之。心本虛靈不昧,於修靜定工夫中,固須制其外馳;然不可入於昏沉寂滅;宜貫注全神,集中一點,並保其一靈惺惺之境,妄心欲動時,即伏之不動,妄心已動時,即制之不動。要去欲起時,即攝令不起,妄念已起時,即予覺破,令不續起。故古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念念覺破,便自可至無念矣。無念便無心,無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當一心散亂,幻與雜念紛起,生滅不停時,宜急用斬截法,截斷諸心,打殺萬緣。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緣而內寂,境不內擾而外靜。及至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時,則自虛靈不昧,澄澄自知,雖寂寂而常惺惺,雖惺惺而常寂寂;一靈獨耀,神光曄煜,而得大自在力。正如鬱山主所說在:「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此即為一靈獨耀說法也。

修道而能至一靈獨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臨濟語)無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最易體認天理。徹識仁體,明心見性而與道合真。孔門「慎獨」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靈獨耀之靈明也。孟子倡「良知」,陽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靜極通神工夫。故日:「心至無心神自定,一靈獨耀遍乾坤。」

二、泯外守中法

儒門以「執中」為心法,並以中庸之道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為心法,丹道門庭修煉更有「守中」與「守中黃」一訣法,心口相傳。佛家亦倡「中道」,主舍空有二邊而行中道,最後雖主「中亦不立」,即中亦應舍,然仍以得證中道為修證要妙。故亦可以說,守中為三家共法。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須行「制外存中」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內,守中所以令內不緣外。

泯外則不用強制防治外塵之幹擾,而外境自泯,外泯則內景之中體自見。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執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丹道派則須配合八卦五行以「規其中」,復以中為玄牡之門,乃天地之根;故以「中竅」為千古不傳之「聖竅」與「道竅」。守之可應天地之中與宇宙之中,得到人心與天心合一、及人心與道心合一之境界,因之而神化萬千也。

三、冥心守一法

仙經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三家聖人教人,除以中為道體外,又復以一為道體。道本虛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惟在此虛無中,有宇宙天地萬物,若無「中」則上下左右,運行生息,俱無由立,亦無由維繫而至於不墜不滅。虛無不可窮不可見,以一見之。仙經謂「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萬物生於一,一生於道,故守一即可至於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一者道之始生,而為萬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訓,莊子有「我守其一、而處其和」之訓。守一為得一之階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門。冥心於一,合氣於淡,則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於此,宜將牙關咬緊,死盡偷心,冥合於一,此為定心妙法。孟子曰:「天下烏乎定?定於一。」俞真子曰:「人心烏乎定?定於一。」一心不動,一念不生,即自得定。

惟心不冥極,雜念紛起,根塵不淨,難得見一,一不可見,又烏乎守?烏乎定?一者道體,人與天地萬物之共性,見一即見道,亦即佛家之見性工夫。心一冥極,則自「靈臺一而不桎」(莊子語),而清虛澄澈;便即見一,亦即見性,迄乎見性,便即入道。迄與道合,一亦不立,性亦不立,而其極於無。宇宙天地萬物人我,打成一片,而復歸於渾沌無我之境界。

四、繫心守竅法

守中守一,為無形無相無位之道法,此守竅法,則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動,易向外馳放,難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極,殊不易言,於此時便可用繫心守竅法。繫心守竅,亦即儒門之「收放心」工夫。當做工夫時,一覺此心已放,便應即予收回,繫於竅中。初時,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純熟,自不馳放散亂,佛遺教經謂:「制心一處,無事莫辦。」心念一動,制令不起,微嫌有強勉意。道家修止,有「系緣止,制心止,體真止」三止法,均所以息妄想顛倒,歸於一切處無心、無念、無欲、無為,而以得解脫也。

繫心守竅,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則均以守下丹田為通則。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間,泥丸者,此亦名守黃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絛宮、氣海、海底、命門者,尤以教守玄關法為最神秘。故古真謂:「道法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苗根,誰知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幹六百門。」蓋以「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故不可指。工夫到時,方得見得知也。道家守竅法,均有口訣,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證驗,有境界;惟此則過來人自知,不足以為外人道也。

五、虛心實腹法

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壺子謂「心不虛則神死,腹不實則命危。」心不虛極,則不能空靈,亦不能清明在躬。心無一物則物泯,心無一念則念泯,心無一理則理泯,心無一事則事泯;如此則自一塵不染,萬境諸寂,心法雙泯,能所兩忘:而入於無何有之鄉矣!無論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法,總以求此心之能虛極靜篤,空靈神明為要妙。

至於「腹」字,乃指丹田,五行之土,為人之命寶。道家秘傳有「積氣實腹法」,有「聚氣實腹法」,腹實即所謂「丹田有寶」也。丹田有寶後,尚有「採藥」「過關」「服食」「溫養「沐浴」「還丹」「神化」諸法,法各有訣。實腹者「坤」腹,虛心者「離」心;故有「實陰服食」與「取坎填離」之方;此亦為交合心腎、變換陰陽之訣法。故曰:心處神來合,腹實命不枯。

六、心息相依法

即做功夫時,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諸亂想雜念,入於靜定境中,了不可得。於是而可採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於息。相守於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運心運,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則心息一體。玄門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氣脈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

迄乎萬境皆寂,一念不生,人法兩空,能所雙泯時,使得見性入道,且自有「一陽來復後,天地盡皆春」之境界。此法初入手時,可與「凡息」相依,進乎中乘,可與「胎息」相依,迄乎上乘,可與「真息」相依。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實無息,似無息而實有息,並使此息與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與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時又似依」為訣竅。修行人,開始亦可由通行之「數息法」與「聽息法」入門,久久純熟,再求次第深入。

七、凝神寂照法

凝神寂照法 則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與元神之分,過來人皆可頓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竅」入手,久久不搖不動,即可產生元陽,激發真氣。再上一乘,則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竅」(亦有以玄元竅為「玄關」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稱「神火」。(真火與凡火有別。丹家煉藥。多誤認凡火為用,大誤。)此火能起死人而肉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訣者,則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熾焚身,使人喪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須懂得「防危杜險」之法。

古者,聖人虛其心而實其腹,凝其神而寂其照;並以此為得靜定之要法。靜極則生意盎然,定極則別有天地;此不可思議境界,與佛家之寂滅境界,大有逕庭。禪宗修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可由之而明心見性;惟與丹道門庭之定法有別,道門此法之訣要,主在「凝神所以內定其心,寂照所以內回其機。」邵子謂「一念回機,即同本得。」此訣主在有「回機」之妙用,不但可藉真陽與神火之生,可回其生機;且可藉「人天合發」興「人神感應」之理,而回其天機,復其本體。正所謂「回機一蹴透三關,枯樹逢春花滿山」者是。凝神之功力,不可思議,古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正可為此一工法註腳。經曰:「祗滅動心,不滅照心。」寂照之要,在常照常寂,常寂常照;尤須體認──「凝以不擬而凝,照以無照而照」之妙義!否則差之毫厘,失以千裡矣。

八、迴光返照法

回光法乃做功夫時,宜收拾精神,依照太乙金華宗旨所示:「於萬緣放下之時,惟用梵天∴字,以字中點存眉心,以左點存左目,右點存右目,則人兩目神光,自得會眉心。眉心即天目,乃為三光會歸出入之總戶。」(按∴字即梵天伊字,謂日月天罡在人身。總戶為丹書所謂日月合壁處。)收拾精神,乃所以使周身之精氣神聚於一處;回光乃所以使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而日月天罡之光無不合。

故經曰:「專一回光,便是無上妙諦。回光既久,此光凝結,即成自然法身。」「光已凝結成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天地萬物莫不有光,人身亦有光;心有心靈光,性有性靈光,腦有腦神光,五官百骸,莫不有能,莫不有神,亦莫不有光;得其神則生,失其神則死;其於光也亦然。回光即所以外回宇宙之光,內回心性之光,外回自然所發之光,內回形體所潛之光,會於眉心,而住於泥丸;使內外之光,合而為一圓光。

同時,並行返觀之法。返觀之法,乃所以用觀以養其神光也。天玄子謂:「玄門有「三回光法」「五返觀法」,向極秘惜不傳。蓋「一念回光」,可直奪天地之機!專一返觀,可即透造化之體。」惟均須於心境兩空,一念不生時,方能修持有得,故亦為寂心正法。佛家天台宗主止觀雙修,有三止三觀法,極為詳密;禪宗主觀心參究,密宗主觀想持明,華嚴主法界澄襯;凡此均為觀字法門工夫。訣法雖異,迄乎得道,則一也。

九、息心止念法

人之心無時不動,動則散亂,而萬念紛飛,幻想交織,無時或靜。動一分妄念,則損一分真氣;多一分清靜。即添一分元陽。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陽,則須寂其心,死其心,使一心不動,萬念俱止,心寂則念自止,念止則心自寂。心靜為心,動則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於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麻似粟也。人之所最難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為聖,即心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賊。經謂「心為賊王」,擒賊先擒王,修道先降魔:故丹書首重降心一訣,而佛亦家以「加何降服其心」為教。禪宗「牧牛」之說,道家「牧馬」之說,旨均在降服其心,便能自息而止於靜也。

古真謂「心死則神活,心活則神死。」即是為寂心法說教。寂心之法,一者寂其心體,二者寂其心機。心體寂則機自不生,心機寂則念自不起。古真又謂「心殺境則僊,境殺心則凡。」此即是教人、心不為境轉,心不為物遷,心不為欲動,心不為理馳;而能轉境轉物,寂欲寂理。道家戒貪、瞋、痴者,以其足以害心也。故宜萬塵掃盡,一物不留。空室道人智通曰:「盡道水能洗垢,誰知水亦是塵,直饒水垢頓除,到此亦須洗卻。」這即是教人凡情與聖解俱宜舍卻。柱杖應舍,法亦應舍,以至通體空無;以本來無一物也。人能寂心止念,則自可入於無思無慮、無憂無懼、無欲無為、無念無心之境地,此為三家入聖之要功。故曰:「心中無一物,乾坤自在閒。」

十、存想穀神法

道家用功心地,有「存想」一法。存想與觀不同,猶回光與回機之有別。心不可動,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無。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無。存想即所以存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孟子曰:「無失其赤子之心。」亦即說: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之訣,即為存想穀神法。此亦稱存想黃庭法,存想泥九法,存想崑崙法。其位在頭腦九宮中之中央一宮,中虛而靈明,為元神所居之地;谷虛而其應無窮,能神而其用不竭;存想於斯,可大開慧悟,並能神化無極,而有意想不到之妙用。

庾信詩謂「虛無養穀神」,高義方清誡謂:「智慮赫赫盡,穀神綿綿存。」其言得之,蓋此實乃以神養神法,而存想實亦即存神法也。一心存想不動,即能生神。惟切忌太過。過則火炎;宜若有想,若無想,若無無想;若有存,若非存,若非非存;想而無想,無想而想;存而非存,非存而存。聖凡同泯,物我一如,渾渾默默,杳杳冥冥,而入於真體之絕對境界,又稱虛無境界,亦即佛家之究竟湟盤境界,斯為訣要。

十一、息妄全真法

道家修道,重真心為用。真心在妄即凡夫,妄心歸真即聖地。真心者,即人之本來心,亦即道心、天心;妄心則為凡心、物心,以及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人心。動心即妄,不動心即真。息其動心使復歸於寂然不動,即得全其真心。人心本靜,感於物而動,今如泯物泯境,滅其惑因,則自仍寂然無動於中,而復其本體矣。大易曰:「洗心退藏於密。」即此意也。洗鍊其妄麈,退藏於密地;使外不入內,內不緣外,外境寂然,內心澄然;此外息其境之斬截法,亦即「杜外全中」法也。

泯物泯境之不足,則可用泯心止念法,以內息其心。息心不用,便同無心;無心起用,用亦無心;即無即用,即用即無;斯即真心用事矣。此正永嘉所謂:「洽洽用心時,洽洽無心用,無心洽洽用,常用洽洽無」之境地。或則泯外存內;萬境寂然,一心澄然。或則泯內存外;萬境森然,一心寂然。或則用外雙泯;心境兩寂,而全同本體。或則內外雙存;萬象森羅,而對境無心。或則內外一體;即內即外,即外即內。或則心物一如;即心即物,即物即心。雖日臨萬物,而若無一物然,以本來無一物也。雖日理萬機,而若無一幾然,以本來無一事也。加此則自頓徹真心,而超性地,與道全真矣。故曰:有心皆可用,無用不成心。無心自無用,無用亦無心。今以無用用,便以無心心。無用用中藏大用,無心心處見天心。

十二、返還先天法

道家修煉,最重先天,而忌後天用事。此即是說:道家修煉,重未然而不重已然;重無象之象,無相之相,無物之物,無體之體。修重逆修逆用,訣重返本還元;鼎重先天爐鼎,卦重畫前一封。觀重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是何氣象?重父母末生前是何面目?與乎觀天地未分、鴻蒙末判時是何境界,同時,做工夫時之最上一乘訣法,天玄子謂:「調息須調真息息(先天元息),煉神須煉不神神(先天元神);鍊氣須煉玄元氣(先天元氣,亦有重先天祖氣者)。

煉精須煉未然精(先天元精),煉性最重無性性(先天真性),煉心首在復天心(先天真心)。」天玄子又謂:「順則為人逆則僊,返還最易到先天。能脫形骸力為道,不養聖胎亦是僊。」蓋一從事煉養聖胎,即屬有為法,有為法為後天法;無為法力為先天法。在丹道派之「先天道」中,概以清靜無為為主「以無修無煉為功,以無生無滅為道,以無證無得為得。復以其重先天,故易不失其赤子之心,易保其嬰兒之態,易養其天趣,存其天機,而保其天真!一切與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無以異。無識無知,無憂無樂。且又無戒而自戒,無定而自定,無慧而自慧,無悟而自悟。本來如是,故爾如是;本自具有,不少欠缺;不加些子,當體即得;得無所得,一得永得。故曰:「返還在垢復,抽添重坎離;能鑿鴻蒙竅,使與羲皇齊。」

總上十二法,雖未能概道家靜坐心法之全,然大要者皆已簡述無餘。惟於靜坐做工夫時,十二法無須全體採用,亦不必循序漸進。擇心性資質夙根之所近,任取一法修之,均可使心入於「虛極靜篤」之大定境界,而得頓超聖地。在修煉過程中,有不少神秘經驗、神秘現象、與神秘境界之產生。有者不必驚懼,無者不必灰心。一味平平常常,默然靜去;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無怠無荒,無忘無助;自是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月有一月之功,一年有一年之功,日積月累,自有進境;不用功而不達者有之矣,未有用功而不達者也。惟須因其自然,不加絲毫勉強,不著絲毫意念,久久純熟,則妄心自息,妄念自除,昏氣自清,俗染自淨,而得與天理相應矣。

靜定工夫深者,無間動靜,靜固靜,動亦靜。定固定,動亦定。同時,修靜中,不但僅求心靜,尚須求其氣靜,神靜,理亦靜。不但僅求心定,尚須求其氣定、神定、理亦定。人生在世,涵養須用靜,事功須用定。靜觀天地,則清明在躬,而毋或謬;定轉乾坤,則宇宙在手,而毋或失。蓋人心能虛極靜篤,澄然常定,則觀物易清,見理易明,料事易徹,而可懿獗。

此外尚有靜觀太極法,運轉乾坤法,長養聖胎法,存想丹頭法,混和五氣法,闔闢玄牝法,水火既濟法,定神出神法,神通變化法,羽化登真法;均為修身而亦可修心,了命而亦可了道者。

相關焦點

  • 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真正會打坐者,剎那即永恆
    打坐不是睡眠,打坐時須微閉雙目,留有一線。如果雙目緊閉,反而不利於眼球及面部肌肉的放鬆。道家打坐追求的是嬰兒般的無為。嬰兒睡著的時候就是眼睛微睜的。復歸於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更能聚氣凝神。我們可以嘗試在打坐時雙目內觀,稍微一用力,即便還是什麼都看不到,但是內心一下子空明了。當我們內觀的時候,眼球及面部肌肉才是真正放鬆狀態。而你刻意閉目的時候,其實一直在用局部的力,和微閉內觀,留有一線的狀態是迥然不同的,就拿握固來說,雖然也是在用力,但那是一個整勁,是身體整體平衡的調整,而不是局部用力。故莊子曰:「終日握而手不捏,共其德也。
  • 參禪打坐的首要原則是什麼?
    參禪打坐首要的原則是什麼呢?自古以來靜坐都不是學佛人的專利,而是共法。儒家有顏回坐忘,道家更是把靜坐作為修行的必修課。時至今日,靜坐更是風靡全球,成為人們調節身心,舒緩壓力的法寶。普通人一樣參加參禪打坐研修班,一樣打禪七。
  • 打坐:道家和佛家讓自己進入定中的方法
    有的人就想了,到底要怎樣打坐,才能讓自己的思想清靜下來,進入入定的狀態呢?不同的法門中,對於打坐時的思想要求是不同的。比如,道家講究「抱元守一」。所謂的抱元,就是將自己的整個身體視為一個單獨的宇宙。因為道家從來都是將人體比作一個宇宙的,自己的這個宇宙,有自己的運行規則。只要能夠讓自己的這個宇宙做到生生不息,基本上就得道了。
  • 是不是「靜坐」越久,就證明修道參禪越厲害?
    靜坐又叫打坐,是中國人廣為人知的一種修理身心手段,如宋朝張元幹《蝶戀花》詞云:歌舞筵中人易老,閉門打坐安閒好。元方回《寄許太初》詩云:句容破店無臥榻,一夜打坐如禪僧。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氣功、武術等對打坐都有自己的要求,以之用來修煉內力、涵養心性、鍛鍊培養意氣的強大。佛道二家,對於靜坐更是有著更高的要求,用來開智增慧,斷除煩惱,息除妄念,但是二家的叫法有所不同,道家叫靜坐,佛家叫坐禪,其實是一回事。為什麼傳統文化中那麼重視靜坐對於增長智慧、鍛鍊身體、維繫心理的重要性呢?
  • 瘟疫蔓延,只管打坐
    個體的免疫力並不是一個定值,會隨著生理周期而波動,也會隨著身體狀況而變化。戶外運動不安全,健身房暫停開放,宅在瘟疫蔓延時。這時候,其實可以嘗試一個一邊宅在家、一邊提高免疫力的方法,既安全又簡便,零成本,零碳排放,這就是打坐。
  • 打坐入定詳細過程揭秘(收藏)
    在靜坐的時候,身體裡會有氣的運轉。就是說,當你精神專注在你所觀的境時,你必然會全身放鬆。身體一放鬆,你身體的氣就會運轉起來。氣功師會說是在練氣功。其實不是,我們在專注修定。關注微信公眾號打坐站樁,但是因為你的心專注在一個境裡面,對身體不理會,你的身體就會放鬆,身上的氣就會運轉起來。當它運轉的時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氣脈阻塞,氣運轉到那裡就會疼痛。
  • 這才是「道家打坐」的正確方法,很多人都沒掌握好!
    打坐是道家養生的一種方法,它也稱靜坐、盤坐,但是,並不是兩腿一盤就可以稱之為打坐,打坐是有很大學問的,下面我們來看看道家打坐的正確方法。 一、打坐前準備 1、靜坐最好能另覓靜室,假使條件不許可,那末可就在臥室中。窗門宜開,使空氣流通,但有風吹到處不宜坐,門能關閉更好,以免別人的騷擾。 2、坐時或另備坐凳或就在床上,但總以平坦為宜,座位上需鋪被褥或墊子,務使軟厚,以便於久坐。
  • 靜坐的要領
    初學靜坐,兩腿會覺麻痺,妄念也難以收攝,但習坐日久,酸痛便會消失,妄想也可控制。而且雙腿盤坐,約五分鐘,身心便能寧靜穩結,如坐四十五分鐘,或二小時,身心反而舒暢,此時下座,精神奕奕,如吃靈丹,快感難以形容。苦於靜坐中間,忽因要事下座,假使發生渾身不舒服感覺,補救辦法,可於事後,再去靜坐,至血氣暢通舒適為止。
  • 打坐中遇到和同修一樣的夢,聽了住持法師開示,我們才明白
    《四十二章經》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為洄流所住,……。」順遂如意的環境好比洄流,容易使心好逸惡勞,不再精進,則此「木」,不但無法「入海」,更可能因「洄流所住」而致「腐敗」;也就是說此「心」,不但無法「得道」,更可能因為「耽於欲樂過久」,而致「沉迷造業」。
  • 如何正確地「打坐」?南懷瑾大師教給大家7個字,簡單易學
    人生下半場,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能夠戰勝了自己人性中的弱點,學會看淡,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我們才能成為人生的真正主宰!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講:「自勝者強」,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01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練就如此浩大而淡定的心境呢?
  • 靈芝師姐:達摩祖師的打坐方式和注意事項(原創)
    靈芝的打坐方法是最原始的佛教打坐方法,也是達摩祖師親身採用的打坐方式,只是目前人間最原始的打坐方法早已失傳,才會導致今天五花八門的打坐法門,靈芝今天重點分享打坐時應注意事宜:1.開始打坐,要先把身體的先天八卦,後天八卦打開,唯有氣脈打開後,打坐效果才會好,否則氣脈沒打通,硬要打坐,腿部反而越壓越僵硬,越坐越酸麻,功夫無法真正進步.腿不是坐軟的,而是氣脈打通後,按照正確方式打坐,腿會逐漸變軟,越坐時間越久,很快可以達到真氣充盈,血脈通達,以後就不再有腳麻腿痛的問題.
  • 佛教禪定打坐快速入定的方法
    當你靜坐到身上氣感發動時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靜坐坐的好。為何說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時不知道,你靜坐的時候,氣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處理病痛,如果你不去處理,氣就會干擾你。如果你不去處理它而每天堅持坐,慢慢的也會自動打通,但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如果你們發現任何的疼痛,都要將它處理掉,不要認為出現病痛是老師教錯,或者是修錯。
  • 20個讓你能堅持打坐入定的建議
    打坐幫助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它幫助我變得更平和,更專注,更少擔心,更珍惜和關注生活中的一切。我遠非完美,但它幫助我走了很長一段路。這些建議不是為了幫助你成為一名專家,而是幫助你開始打坐並堅持下去。 1、坐兩分鐘。這看起來非常簡單,只需打坐兩分鐘。這是完美的。從每天兩分鐘開始,堅持一周。如果進展順利,再增加兩分鐘,堅持一周。
  • 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密不外傳的修行秘密
    只要遵循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能認真的修、認真的行,就能得到仙果。下面就自己修行的感悟,淺說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所以說在這修行當中,不是他有錢他就能修成,他沒錢他修不成。所以道法面前人人平等。不是說官員來了,我就離開宮觀去迎接他。貧窮的人來了,我高高在上,這些都不行,要一視同仁。道家有一句話是「道不外傳「。今天在此傳道一切都是緣分,「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送予人」,這是送有緣人,你有錢也不行。在修行過程當中有一句話「三千功滿八百行」,欲成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
  • 「子午訣」道家自我加持宇宙能量
    我們見過很多道家修行人,打坐修煉時,會把雙手重疊在一起,放在腹部,或手心向上掐二指。手與手相互交合,或掐訣,他們掐的都是「子午訣」。為什麼叫「子午訣」?因為無名指的指根這個地方叫子,中指尖這個叫午。當今許多人學習道教靜坐,但是往往苦於念頭難除,及無法得氣,其實這與靜坐時的手印要訣,存在極大關係。倘若得法,則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於道教修煉的手印, 自古以來都在師徒間秘密傳授,因而世人罕知。修煉時雙手結印,在道教內部稱為「太極陰陽八卦連環訣」,又稱「太極訣」或「太極印」。
  • 打坐多久才能打通氣脈?
    要知道要坐多久才能打通氣脈,得先了解人身的結構。人身有365個大穴,對應地球公轉太陽一周。地球公轉太陽一周是365天,易數以9為最大,以9歸真,所以人身每個穴位應填滿9口真氣。一天十二時辰,一時辰六刻鐘,每刻鐘二十分鐘,即每二十分鐘為一座。人坐禪時,六根清靜,心志既不散亂也不昏沉時,每一刻鐘能化一口真氣。
  • 打坐瘦了怎麼辦?腿麻木怎麼辦?
    學員問:師父,我有腰間盤突出病,前年打坐,有腿麻木3~4個月,後來,中斷打坐,最近,按你的方法打坐,右腿又痛,不知道還能繼續打坐不了,恭請慈悲的師父開示。上果下空禪師:下坐必須按摩一下腿部重疊處和腳心腳背後運動三十分鐘。
  • 南懷瑾:「百日築基」,要打三千五百坐,而且是有效坐!
    能完成這一百天的修行,就是道家所說「碧眼方瞳是神仙」。「一百天的時間不是亂定的。要計算要坐多少座才能氣脈初通,即365個大穴×每個大穴9口真氣=3289座,把這個數字去零為整,即三千五百座左右。佛教日夜打坐,以連續七七四十九天日夜的打禪七,完成三千五百座。
  • 道家修煉的十七個基本功法!
    早期道家修煉功法的內容,主要有心齋、坐忘、緣督、導引、吐納、聽息、踵息、守靜、存想、守一、辟穀、服食、房中、行炁、胎息、外丹、內丹等等,下面作以簡明介紹。
  • 【明心小文】只管打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