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用貨櫃往回買文物,我是第一個人,好多人不一定知道

2020-12-13 趣讀文化

馬未都:用貨櫃往回買文物,我是第一個人,好多人不一定知道

馬未都在收藏界給人的印象,就是敢為人先。他總是言他人不敢言之言,做他人不敢行之行。國內收藏行業長時間處於低谷期,馬未都率先脫穎而出。當國內藏家開始關注到收藏的時候,馬未都已經把眼光投向了國外。馬未都表示,用貨櫃往國內運文物,我是第一個人,並且好多人還不一定知道。馬未都為何能夠做到?這牽涉到3個問題,一則,他那眼光如何練成,二則他為何能夠成批地往國內運文物,三則,他怎麼就跑到國外撿漏了。明白了這3個問題,就明白了他為何能夠破天荒的用貨櫃往回運文物。

估計所有人都想不到,馬未都竟然是第一個用貨櫃往回運文物的人。一般來說,但凡是能夠用到貨櫃的,要麼是國內往國外運輸大宗商品,要麼就是外國人想要賺中國人錢大批運輸商品。估計人撓破腦袋也想不出,馬未都竟然能用貨櫃往回運文物。馬未都具體往國內運的是什麼文物,他也沒多說,究竟花了多少錢咱也不知道,目前知道的就是馬未都是第一個用貨櫃往國內運文物的人,並且好多人還不知道。

從這個潛臺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能夠讓馬未都用貨櫃往國內運文物,必須滿足3個條件。首先,馬未都在國外撿漏了,收益頗豐。其次,國外文玩交易市場,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交易成交額偏低,要不然不會用貨櫃去運。最後,馬未都走在了國內藏家前面,率先把眼光投向了國外。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我國文物流失海外的情況特別嚴重,並且還都是精品。馬未都他是如何把眼光投向了海外?

其實,馬未都能夠把撿漏的眼光投向海外,與他在國內豐富的實戰經驗是分不開的。馬未都轉戰海外撿漏,始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具體是什麼時候咱也不清楚。他在此之前,國內收藏撿漏實戰經驗異常豐富,什麼刁鑽的人都見過。最重要的一點,整個八十年代贗品出奇的少,基本上都是真傢伙。一個藏家長時間掌眼真東西,他的文物鑑賞能力無形之中就提高了。

馬未都的野路子讓他受益匪淺,也鍛鍊出了與眾不同的眼光。當國內文物經過整個八十年代的消化後,基本上已經飽和了。他就把眼光投向了海外,同時期的收藏家還是沒有這種眼力勁的。事實證明,馬未都又走對了路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新世紀初期,海外中國文物還是比較冷門的,馬未都則是第一批有出國門伸一手的藏家。

在這種情況下,馬未都用貨櫃往回運文物,他自然而然就成了第一個人。好多人估計不知道,這也是出於保密考慮。不管怎麼說,馬未都還是有良知的收藏家,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到了祖國。按照馬未都的說法,他會把自己平生所藏捐給社會。從這個角度來說,馬未都確實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不管他用了什麼手段,最起碼保護了老祖宗留下的文物。

相關焦點

  • 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哪來那麼多錢買文物,他是這麼回答的……
    販子畢竟不是資深鑑定家,總有出漏的時候,比如一個杯子他10塊買的,馬未都給他20塊,他認為利潤翻了一番,如果只給他12塊他也有賺,但長期這樣下去就是目光短淺。因為古董販子收到古董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能出大價錢的那個人,實現價值最大化,所以一開始裝傻吃點虧多給點錢毫無壞處。
  • 馬未都:收藏有詐
    喝街的行規馬未都說他很幸運能成為一個收藏家,並且趕上了好時候:在他開始收藏的時候,文物都不值錢,一個碗3塊錢,他寫一篇小說能掙好幾十塊錢,夠買好多碗了;擱在現在,就是寫一本書也未必能買回一隻碗。混熟了,馬未都發現這些人大都服過刑,刑滿釋放後沒工作,做古董生意就是將本求利,「他們賣的是什麼不知道,但知道3塊錢買進的,5塊錢就賣,2塊肯定不賣」。在馬未都四處收藏古董的時候,周圍人都沒什麼興趣,每次他買到一個好東西想跟朋友交流欣賞都找不到人。「買完東西不給別人看不過癮,必須給別人看。」馬未都說。
  • 馬未都:買日本馬桶蓋 一年後一定大罵日貨不好使
    馬未都:不出十五都可以拜年。竇文濤:過年在哪兒過?馬未都:過年在北京,在家。竇文濤:因為這別看好多天,咱們來說還是過年之後頭一回碰一塊兒。馬未都:是。竇文濤:是吧?馬年過去了,姓馬的到了羊年了。馬未都:羊年本命年嘛,所以這一年要謹慎小心。竇文濤:真是年頭你就看出來要小心了,是吧?
  • 馬未都:金字塔墓道可以進去,我看了一眼大斜坡,感覺力不從心
    馬未都下去沒多遠,就看到一個大斜坡。這金字塔不是通風口設計,不是一頭進一頭出的那種,而是單行道。這就是說在狹隘的墓道裡頭,有人上也有人下。馬未都就瞅見了一個大斜坡,足足有一百多米。大傢伙好多人也沒去過埃及金字塔,估計不知道這裡頭的學問,金字塔的墓道呈「z」字形的那種。馬未都看著好多人都是氣喘籲籲,甚至於大汗淋漓。
  • 馬未都要花一萬三買個小竹籃,同行都勸他不要,馬未都:我又不傻
    因為這個小竹籃子是細竹篾編的,馬未都一看就知道不簡單了。馬未都問多少錢?店主很直接說,您看中的我不敢亂喊,一萬三。馬未都二話不說,讓店主立馬打包。跟馬未都同行的很多人聽見馬未都花這麼多錢買了這麼小的一個小竹籃子,瞬間覺得他真的太瘋狂了。於是紛紛都出來勸馬未都不要買,不值錢,會上當的。
  • 馬未都:最珍貴的中國文物都流失在西方?錯!還在國內!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北京)成立20周年的時候,上海觀復博物館在上海中心大廈正式開業,我們在那裡辦了一個紀念會。上海觀復博物館所在的中心大廈,是目前中國的第一高樓。它有多「大」大家可能不一定能理解。>瞭望智庫:很多中國商人會不惜花高價去買這些流散文物。
  • 馬未都:撿漏不一定要去古董市場,我買古董的地方,說出你也不信
    馬未都:撿漏不一定要去古董市場,我買古董的地方,說出你也不信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在如今的盛世之下,古玩行業可謂是非常火熱,即使是普通人,偶爾也會去閒逛一番,買點小玩意,買古董要去古董市場,這算是一個常識,但有些時候,在其它的地方也能買到古董
  • 馬未都 我就是一萬金油 治標不治本
    外人很難知道馬未都下一步買什麼。他認為,以自己的影響力,只要一公布,這個門類的價錢就會上漲。「那樣我就要付出高出很多的代價。」
  • 馬未都:我去參觀博物館,發現館藏文物被調包,連大氣都不敢出!
    馬未都:我去參觀博物館,發現館藏文物被調包,連大氣都不敢出!觀復博物館是管理嚴格的私人博物館,這麼多年還出過幾次文物失竊案,而外面那些管理鬆懈的博物館,失竊的更多,馬未都就曾親歷過一件文物失竊,當時他去參觀某地博物館,還沒看多久就發現館藏文物被調包了,當時的老馬大氣都不敢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聽名家說國寶,串聯上下古今,馬未都攜《國寶100》做客徐匯
    近兩個小時的分享中,馬未都用文物講述歷史,關聯出寶貝當時的功用,發現、考據、拍賣背後的故事,以及相關的詩文記載和最終的歸宿。讀者蕭先生說,在文物的背後,有文化的背景在裡面,這正是自己看重的。蕭先生認為,小朋友最難的不在於掌握多少知識量,而是在找到他的興趣點,「感興趣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東西要靠他自己學習,有了興趣以後,很多的學習就變得不再那麼枯燥也不再那麼難,也是希望通過今天的活動能夠讓他有對歷史、對文物、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這是最關鍵的。」
  • 馬未都:民間行家鑑定勝專家
    馬未都很狂傲,他說「歷史上著名的瓷器收藏家,古代是乾隆爺,近代就是我」;「在文博界這麼多年我沒覺得碰上過什麼對手」。這自信讓人聽著都冒汗。馬未都很精明,他說:「買古玩,我得讓人家有錢賺,人家才能總想著我。
  • 聽馬未都《國寶100》,文物結合故事,我們不能期望太多
    但是,對於文物國寶這些東西,我們確實好像是去旅遊一樣,看個外觀,我們對於文物也不會那麼細緻,那麼細微的去觀察,不像馬未都先生一樣,他們是真正的內行,我們去觀看文物,就像去景點旅遊一樣,很多時候是打一個卡,如果沒有導遊,看了也就看了,真正內在的故事,我們可能不知道。
  • 傍富婆完成第一桶金的原始積累?中國收藏界首富馬未都的境界你不懂...
    馬未都說:人生有三個階段,年輕時趨利,中年趨名。到了名利有了,第三個階段就是安放靈魂。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階段就走不動了。我不希望我這個年齡,還在為錢做事。
  • 無償捐贈文物給我國,馬未都為其稱讚
    多年以來隨著國家的綜合國力不斷的提升,在文物的尋回這一塊上國人日漸重視,但是攔路虎總是有,很多的人就趁機趁火打劫哄抬價格,國家或者個人只能高價買回屬於本國的文物。小山美秀子捐贈文物能夠買回來那還算是好,最怕的就是有錢都買不回來,陳列在國外的中國藝術珍品,沒有幾件是乾淨的去到國外的,但是它們在他國被當作舉世罕見的國寶,甚至禁止出境展出,回國之日完全是遙遙無期。
  • 馬未都:我結婚時買的全是舊家具,親戚們都說我太摳了!
    馬未都:我結婚時買的全是舊家具,親戚們都說我太摳了!馬未都的父母也正是這樣,馬未都才會幹起來當時絲毫不被人重視的編輯,才會喜歡上那個年代不怎麼值錢的古玩,可以這麼說,馬未都的家庭雖然沒在他的收藏之路上起過什麼引導作用,但是正是這個輕鬆的氛圍
  • 馬未都結婚時,買的全是舊家具,親戚們說你也太摳了吧!
    馬未都在琉璃廠的第一家博物館據馬未都先生說,值得慶幸的是他一直沒有缺過錢,雖然大錢沒有,但小錢不缺,這一點足以羨煞很多人。馬未都善保堂裡的古家具當年的古玩市場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買方手中,老物件根本無人問津,說賣的人追著買的人跑也不為過。
  • 馬未都:30年前的琉璃廠,遍地都是官窯,我告訴你有多便宜
    馬未都:30年前的琉璃廠,遍地都是官窯,我告訴你有多便宜琉璃廠在中國文人心目中,有著獨特的地位。中國近代有頭有臉的書畫名家,得不到琉璃廠的認可,想要在江湖上混那是一件很不現實的事情。張大千、齊白石等大佬,都在琉璃廠留下了佳話。
  • 楓丹白露宮被盜文物不止15件 收藏家馬未都分析案件線索
    泰國媒體報導,1日清晨6時,兩名竊賊破窗進入中國館,他們顯然對自己想要的文物位置十分清楚,他們用椅子砸碎陳列櫃玻璃,取走文物。為掩蓋痕跡,他們還用消防滅火器朝作案點噴射泡沫。警報響起,但當值夜保安趕到中國館時,竊賊已逃之夭夭,整個作案時間僅6分多鐘。
  • 香港富豪宴請馬未都:我吃了一頓神奇的飯
    那些年月,香港的古董行很興盛,馬未都時不常就往那裡跑一趟,有一次,他在好萊塢街淘換寶貝,看到一對成色很好的瓷枕,一問價錢,連見多識廣的馬未都都被它的「身價」給驚著了。瓷枕和店主一掃聽才知道,因為楊永德先生高價收購瓷枕的緣故,整個香港的瓷枕幾乎少有其他人可以買的起這裡的瓷枕,並且無論誰買
  • 馬未都:朋友讓我鑑定銅爐,連底款都能讀錯,我一看納悶了
    馬未都:朋友讓我鑑定銅爐,連底款都能讀錯,我一看納悶了 馬未都在收藏界的段位,就好比中國文學界巔峰的《紅樓夢》,基本上搞收藏的人沒有不知道馬未都的。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就已經有了「馬爺」的稱號,看得出收藏界的人對馬未都還是相當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