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大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畀自:當代香水設計師展」調動了觀眾的多重感官,在一個極簡的視覺展陳空間中,試圖激發出嗅覺的最大感受力,而在兩種感官的觸碰處,又極富張力地將兩者融合。「畀自」諧音鼻子,同時又是「鼻」這一漢字的拆解,巧妙運用了漢字的文化元素。展覽打破了一般香水展的普通嗅覺式展覽,突破枯燥與無聊的聞香手法,用鼻子架構起身體與香水之間的聯繫,從眼、鼻和觸感三種角度激發出視覺衝擊感和身體互動。通過光影的藝術表現手法和不同的聞香方式,營造出效果各異的夢幻情景。六個主題:「極簡」「創新」「奔放」「大師」「遺產」「自然」,分別通過扇子、器皿、氣球、暗室、車輪、長廊六個載體去闡述,香水能給人的觀感帶來的極致體驗在觀眾與展品互動的瞬間迸發出來。最後的時間線索圖譜聚焦了香水設計師的創作與香水品牌的譜系。
設計美感與極簡表現
展覽現場
後現代藝術設計中,多崇尚極簡藝術,加之香水展是注重味覺的藝術展,所以在視覺設計上,利用了黑白極簡空間與光影的營造。《奔放活力》呈現了羅德裡戈·弗洛勒斯和魯維若·柯恩兩位香水師的六款香水。六把白扇三三成對,期待觀眾去開啟這場香味之旅,而在開啟的瞬間,香水的芬芳便如約而至。扇形設計貼近「奔放活力」的主題,其中卻暗藏玄機,輕輕拉開長桌上的暗扣,扇子可以自如打開,煽動它的同時飄來濃鬱的芬芳,增加了展覽的趣味性。由於香水易於蒸發,故將含有香水的扇子折頁集中於一側,在上面用特製灑金花籤紙作為裝飾,指引人們在正確的位置感受香水的味道。
《詮釋傳統》介紹了調香師帕特麗夏·德·尼萊和洛倫佐·威勞瑞
《詮釋傳統》用作為化學學科標誌的器皿——錐形玻璃試劑瓶作為主要的敘述載體,香水放在白色的透明容器中倒扣著。這裡介紹的調香師是帕特麗夏·德·尼萊和洛倫佐·威勞瑞,他們分別受到巴黎調香黃金時代風格和古典文明的影響。為了呼應這一主題和調香師的創作背景,展廳面向走廊的落地玻璃牆面特別設計了哥德式的教堂彩色玻璃花窗做裝飾。彩繪玻璃簡單的幾何線條,描繪了象徵芬芳的抽象圖案,與室內的白色容器相呼應,詮釋了從古代嗅覺傳統向新現代風格的轉變。室內設計的樸素儘可能避免了因為靚麗的色彩影響人對香味的主體評價,彩色的玻璃則是在這相對單調的視覺空間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從裡向外,或者從外向裡,華麗而絢爛的彩色玻璃給人造成了一種朦朧的美感,透過玻璃營造出一種宛如童話故事般的夢幻世界。室內的極簡風格在五色玻璃的映射下產生一種高雅氣息,與香水神秘浪漫的主體感受不謀而和。
多重感官的審美融合
《無拘無束》展示的是皮埃爾·格拉姆與塞琳·艾萊納的作品
調香師皮埃爾·格拉姆與塞琳·艾萊納的《無拘無束》
調香師皮埃爾·格拉姆與塞琳·艾萊納的《無拘無束》
「畀自」香水展,不僅是一個注重嗅覺的設計展,它從眼、鼻與身體的交互感入手,把嗅覺、視覺與互動的趣味性通過多重感官的調配表現出來。《無拘無束》位於展會的中庭,擺放的是皮埃爾·格拉姆與塞琳·艾萊納的作品。作為獨立調香師,他們認為香水是自由的,不受拘束的,而且是增強自我信念的藝術表達。漂浮在空中的白色氫氣球,被一個白色桌球固定在下方的容器內。拉下氣球,桌球便落到瓶底,瞬間釋放出一場「無拘無束」的香味探索。聞香器皿通過簡約白氣球與底部白色桌球做連接,倒立三角的容器又將此圈在一個小空間內。當觀眾想要知道香水的味道時,必須拿起氫氣球俯身輕嗅,視覺上的漂浮感立刻轉變成手上的重量感,第一重反差出現。香水的氣息向上漂浮,彎腰附身的下行動作造成第二重反差,雙重反差的融合給人在這個幽暗狹小的空間內製造出極為不同的感受衝擊與互動。
《熱情天性》介紹了巴黎調香師馬法布裡奇·佩萊格林與馬克安東尼·戈弟奇雅圖
《熱情天性》隱藏在作品《無拘無束》後的一個暗室內,一扇黑色布簾獨立出一個狹小隔間。暗室的環境,讓人短暫脫離了純白的氣息,視覺也脫離之前的疲勞狀態,得以少許歇息。暗室中點點的光影聚焦了觀眾的視覺焦點,弱化的視覺出乎意料地強化了嗅覺感受,仿佛僅憑藉鼻子就能夠找到動線所在。這部分的入口嵌在桌子當中,需要打開暗扣的反面才能尋找到香水所在。略帶探索氣息的操作杆,給人在瀏覽過程中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它的創作者馬法布裡奇·佩萊格林與馬克安東尼·戈弟奇雅圖同為巴黎調香師,在浪漫的國度中尋找野性,他們分別與植物交談,閱讀人文故事,製作能引起感官刺激的香水。
「畀自」香水展的奇幻性就在於其恰到好處地把嗅覺、視覺、空間感、設計感和設計師譜系連接起來,極簡的設計、光影的追隨、趣味的互動又為展覽增添了很多樂趣。香水的歷史把人的思緒引向遠方,香水的嗅覺把時空的距離壓縮,最後,展牆上調香師與香水品牌譜系的歷史線索又讓觀眾回到一個秩序和理性的真實空間。
藝術與設計(理論)歡迎您的來稿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紙坊東街2號
郵編:100054
投稿平臺:
http://ysll.cbpt.cnki.net/EditorEN/Quit.aspx
在微信中回復「投稿」可獲得投稿須知
藝術與設計
微信|微博|APP|抖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