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復興論壇舉辦 聚焦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華文化復興論壇舉辦 聚焦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

2015-11-12 17:27:4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11月12日,中華文化復興論壇在北京大學開幕。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在論壇上講話。 中新社記者 石龍洪 攝

    11月12日,中華文化復興論壇在北京大學開幕,200多位來自兩岸及港澳思想界、文藝界、宗教界、教育界等領域專家學者出席,並就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展開研討。 中新社記者 石龍洪 攝

  中新社北京11月12日電 (石龍洪 張曉曦)中華文化復興論壇12日在北京大學開幕,200多位來自兩岸及港澳思想界、文藝界、宗教界、教育界等領域專家學者出席,並就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展開研討。

  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文化部·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研究基地承辦。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文化部前部長蔡武,中共中央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全國人大常委、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等出席了開幕式。

  多位與會嘉賓在致辭中高度評價11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兩岸領導人會面,認為兩岸雙方就致力于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達成共識,將助推包括中華文化復興在內的民族復興實現。

  龍明彪在致辭中表示,論壇在兩岸關係發展翻開歷史新頁的重要時期舉辦,恰逢其時、意在長遠,順應了兩岸大交流的熱潮,契合了中華民族復興的需要。兩岸同胞要加強文化交流,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建設共同精神家園,實現心靈契合。

  劉兆玄指出,當今世紀是人類走到關鍵轉折點上的世紀,西方文化和發展所指引的以消費和成長為帶動的發展模式遇到了瓶頸。中華文化需要像文藝復興一樣的復興。如何讓中華文化為全人類貢獻、為全世界建立新普世價值,隨著大陸綜合實力的崛起,迎來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應該共同思考、推進。

  朱善璐表示,兩岸交流已經走到新的節點,即人和人心的交流。希望在新的歷史節點上為兩岸文化交流作貢獻,發揮積極進步的作用。

  此次論壇為期兩天。期間,與會專家將圍繞「中華文化的歷史與現實」、「中國夢的文化內涵」、「中華文化復興與兩岸關係」等議題展開分組研討。(完)

相關焦點

  • 學誠法師倡導海峽兩岸有識之士共同探討中華文化復興大計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在中華文化復興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國際在線消息(通訊員曉東):12日,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辦的中華文化復興論壇上,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倡導海峽兩岸的有識之士共同探討中華文化的復興大計,認真審視傳統文化的精神命脈——心文化,一起感悟它帶給現代人類的重要啟示與智慧指引。
  • 中華詩詞復興論壇在京舉行
    人民網北京3月25日電(記者王子瀟)近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和《詩刊》雜誌社在京聯合舉辦了「中華詩詞復興論壇」。80餘位來自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以及部分高校、媒體、詩人代表參加。《詩刊》社主編李少君和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袁莎主持開幕式和論壇討論。
  • 半月談專稿:文化復興為民族復興鑄魂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黨的十九大發出「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召喚。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京舉行 密切同胞情感增進民族認同
    本屆論壇以「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為主題,旨在進一步闡發與弘揚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特別是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對這種數典忘祖、背離民族復興歷史大勢、違背兩岸同胞共同願望的惡劣行徑,兩岸同胞要高度警惕,採取有力行動予以譴責和抵制。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暨兩岸藝術家論壇成功舉辦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執行主席王欽敏,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出席開幕式。本屆論壇的舉辦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臺政策論述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平臺,並被國務院臺辦和文化旅遊部共同列入「兩岸交流重點項目」。
  • 中華文化的復興 是民族的願景 更是時代的趨勢
    二   我在2019年的成都網絡文學論壇上,曾將網絡文學類比於《詩經》中的「國風」,將當代傳統文學類比於「二雅」,因為「二雅」比較陽春白雪,走高雅的精英路線,且帶有官方色彩;而「國風」則更具明顯的民間性、世俗性和草根性,創作上相對活潑自由。   不到一年的時間,我的上述看法就發生了改變。
  • 中華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尤其北歐4國由「海盜文化」進化成今天類似社會主義的形態,確實有很多成份值得其他地區學習借鑑。勤勞的中華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漢語和書畫藝術都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之一。近年來,在社會各界及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
  • 臺灣「文創教母」:以「文創+」復興傳統文化
    原標題:臺灣「文創教母」:以「文創+」復興傳統文化  中新網紹興5月20日電(見習記者 潘沁文)「傳統文化復興,就是以文創手段將抽象文化精神具象化、商業化、產業化。」在19日於浙江上虞舉辦的2018中國・紹興(上虞)孝文化論壇上,臺北市前副市長、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永萍在作主題演講時表示,在大文創時代,文創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新型的城鄉發展策略,傳統文化復興要從鄉村開始。  上虞是中華孝德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此番上虞之行,李永萍走訪了中華孝德園,聆聽「孝女曹娥」歷史典故和當代孝德人物事跡,生生不息的孝文化使其頗受感動。
  • 首屆中華姓氏圖騰文化論壇在廈門舉行
    近日,以「傳承圖騰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助力姓氏申遺」為主題的首屆中華姓氏圖騰文化論壇暨中華姓氏申遺·王鷺鷹家文化藝術展在廈門海絲藝術品中心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姓氏文化、雕塑藝術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活動。中華姓氏文化學者袁義達、聶振強等專家學者高度肯定了中華姓氏圖騰文化研究的當代意義。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12月19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與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詩刊》社、《中華辭賦》雜誌社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40餘位來自中國作家協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詩詞作者圍繞「中華詩詞的當代性與文化強國建設」主題開展交流。本屆研討會的主旨與2019年3月23日首屆「中華詩詞復興論壇」一脈相承。在首屆論壇上,時任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現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辦主任潘嶽在致辭中表示,新時代迫切需要一場「文化復興」,詩詞復興正是文化復興的先聲。在此發布致辭全文,以饗讀者。
  • 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
    2020年12月19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與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詩刊》社、《中華辭賦》雜誌社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我們正在從一個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邁進,在國家民族繁榮昌盛的上升時期,怎麼用中華詩詞來反映和見證這個時代,是需要詩詞界認真思考的問題。另外中華詩詞的當代性,要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來思考。一方面,雖然歷代詩歌已經經典化,但今天的詩人也不容否定能夠進一步創造偉大。另一方面,今天生活的複雜性遠超歷代,無論是語言、修辭、語境等,如何跟中華詩詞發生關係,需要從形式上更加自然地呈現。
  • 哪幾個國家屬於中華文化圈?中華文化圈會復興嗎?
    從春秋戰國秦漢隋唐以來,中華國力強大、文化鼎盛,曾深刻地影響著亞洲和世界!很多國家以模仿學習融入中華文化為榮!構成了一個遍及亞洲大部的中華文化圈!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在物質上長期依賴中國,或者貿易換取,要麼殺戮掠奪!元朝雖自創了蒙古文,但在文化上還是屬於中華文化圈。蒙古獨立後全面蘇化和西化,去中國化嚴重,與中國在文化上的親近感蕩然無存!
  • 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改革開放40年來,在振興中華的歷史擔當激勵下,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鼓舞下,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總結歷史經驗,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在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很高興來到美麗的燕園,出席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中華文化論壇自創辦以來,在兩岸有識之士的共同參與和大力支持下,已成功舉辦五屆,成為兩岸同胞探討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首先,我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對論壇的舉辦表示衷心的祝賀!向出席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誠摯的問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
  • 建為歷保劉超:保護歷史建築,傳承中華文化,給力民族復興
    已經強大起來了的中國人,都希望實現民族復興。民族復興的前提,不是物質,而是精神,是文化復興。文化興,則民族興;文化強,則國強。如果沒有文化復興,奢談民族復興,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這個夢想很熟,似曾相識。承載文明和文化的文物,是文化復興之本。
  • 中國成為強國,是復興而非振興,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必然性
    唐朝地圖板塊1949年之後,我國進入了全新的社會,文明再次得到了提煉和升華,國家復興之路一步步清晰起來。一直到現在,我們敢於在全世界面前喊出我們的需求——我們要復興。是的,我們要的是復興,不是振興。復興這個詞完全可以代表中國人最真確的訴說,我們不把這當成是振興而是復興,其實是在告訴全世界,這一百年來的落後只是一個意外,之前的兩千年,我們一直是世界上的超級強國,我們現在要重新回到「世界超級強國」的位置,所以叫「復興」而不是「振興」。
  • (中華文藝復興)新華詩學創立說
    新華詩學是一門新興的文化學說,有效培優東西方文化,孕育出一代新詩歌藝術體式,為新華體詩創作奠定堅實理論基礎。新華詩學讓新華體詩在自由詩和中華古典詩詞的完美結合中獲得藝術新生,她續寫中國詩史,極具現代文化的先進性,使漢語在世界語種中優勢倍增,讓民族文化重拾自信和力量,樹立中華民族文藝復興的一面旗幟。
  • 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支撐和弘揚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葉小文給大家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題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講演。這堂講座撇開了理論教育的條條框框,將悠久的中華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有效的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它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聚和集中表達。
  • 紀錄片《尋找手藝》引發的思考—怎樣發揚和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拍攝者的心也沉靜下來,這便是傳統文化作為精神食糧,所給予我們內心篤定的力量。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三個「更」字分量並不輕。
  • 兩岸學者雲集中華文化論壇 海協會會長張志軍:需警惕民進黨當局...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覺珵 王琪】24日上午,「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開幕。鑑於當下新冠疫情防控形勢,本屆論壇採取「雲會議」形式,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設主會場,高雄設分會場,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和文化界人士約150人將以參加研討、視頻連接、提交論文等多種方式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