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走運了,無論做什麼都順風順水,而一個國家也如此,國運來,誰都無法阻擋它前進的腳步。當下的中國正進入「國運上升」期,經濟總量逐年提升,增速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一位,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像極了《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
稍微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經濟一直處於世界經濟強國的位置。在過去兩千年歷史當中,中華文明一直引領世界潮流。比如,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的經濟佔當時 全世界經濟總量的0%以上,規模最高時達到了1.6億。北宋時期的人口為12600萬,當時世界人口大概為3.5億左右,宋朝人口佔世界比例超過三分之一。著名的國畫《清明上河圖》就出自宋朝畫家張擇端的手筆,如果我們摒棄藝術的角度,從歷史文物的角度看當時的歷史,就能發現一個欣欣向榮的社會景象。
當然,除了宋朝外,唐朝也引導了當時世界經濟潮流。盛唐時期絲綢之路空前繁榮,GDP佔世界50%左右,比美國歷史最高時期要高得多。
唐朝時期,世界上大國也很多,但即便如此,唐朝依然引領世界,獨佔鰲頭。當時,經濟總量排第二名的是東羅馬帝國,也只不過佔世界GDP比重9%而已,而第三名阿拉伯帝國(大食)僅佔世界GDP比重7%,第四名古印度(天竺)佔世界GDP比重7%。由此可見,唐盛時期的中國並非一般的超級大國。
所以,中國近一百年的落後只是一個意外。
唐朝地圖板塊
1949年之後,我國進入了全新的社會,文明再次得到了提煉和升華,國家復興之路一步步清晰起來。一直到現在,我們敢於在全世界面前喊出我們的需求——我們要復興。
是的,我們要的是復興,不是振興。
復興這個詞完全可以代表中國人最真確的訴說,我們不把這當成是振興而是復興,其實是在告訴全世界,這一百年來的落後只是一個意外,之前的兩千年,我們一直是世界上的超級強國,我們現在要重新回到「世界超級強國」的位置,所以叫「復興」而不是「振興」。
這一點,一些西方學者、精英們看的很清楚,比如曾經叱吒風雲的拿破崙將軍也說過:「中國是頭沉睡的雄獅,一旦醒來世界將為之顫抖!」
基辛格寫過一本書,叫做《論中國》,他在書中這樣寫道:「(歷史上)中國不僅在人口和疆土上遠遠超過歐洲諸國,而且直到產業革命前,仍遠比它們富饒。過去的2000年裡,有1800年中國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都要超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
還有,英國著名漢學家馬丁雅克教授在一次演講時候也這麼說過:「你會發現在絕大部分中國人的心中面對中國的迅速發展並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認為中國正在崛起,而他們一直將這樣的快速發展視為『復興』……,『復興』更能解釋中國的發展,再次成為世界最強國。」
英國漢學家馬丁雅克教授
是的,我們是要醒悟過來,也配得上一頭讓人顫抖的雄獅稱號,但是我們絕不特意讓人顫抖。中華文明從來都沒有侵略與掠奪的喜好,更多的是在堅守與鞏固內力。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所以一些對中華文明認識不夠深刻的西方人,會因為這頭「雄獅」而自己把自己嚇的狗急跳牆。
中華復興
新中國成立後,制度的優越性,加上中華文明的積澱,在短短幾十年間,我們從一個連一根火柴都要叫「洋火」的國家,發展到如今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而且還保持強有力的增長速度。這並非偶然性,這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必然性。
為偉大的中華文明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