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強國,是復興而非振興,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必然性

2020-12-17 情話錦囊

一個人走運了,無論做什麼都順風順水,而一個國家也如此,國運來,誰都無法阻擋它前進的腳步。當下的中國正進入「國運上升」期,經濟總量逐年提升,增速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一位,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像極了《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

稍微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經濟一直處於世界經濟強國的位置。在過去兩千年歷史當中,中華文明一直引領世界潮流。比如,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的經濟佔當時 全世界經濟總量的0%以上,規模最高時達到了1.6億。北宋時期的人口為12600萬,當時世界人口大概為3.5億左右,宋朝人口佔世界比例超過三分之一。著名的國畫《清明上河圖》就出自宋朝畫家張擇端的手筆,如果我們摒棄藝術的角度,從歷史文物的角度看當時的歷史,就能發現一個欣欣向榮的社會景象。

當然,除了宋朝外,唐朝也引導了當時世界經濟潮流。盛唐時期絲綢之路空前繁榮,GDP佔世界50%左右,比美國歷史最高時期要高得多。

唐朝時期,世界上大國也很多,但即便如此,唐朝依然引領世界,獨佔鰲頭。當時,經濟總量排第二名的是東羅馬帝國,也只不過佔世界GDP比重9%而已,而第三名阿拉伯帝國(大食)僅佔世界GDP比重7%,第四名古印度(天竺)佔世界GDP比重7%。由此可見,唐盛時期的中國並非一般的超級大國。

所以,中國近一百年的落後只是一個意外。

唐朝地圖板塊

1949年之後,我國進入了全新的社會,文明再次得到了提煉和升華,國家復興之路一步步清晰起來。一直到現在,我們敢於在全世界面前喊出我們的需求——我們要復興。

是的,我們要的是復興,不是振興。

復興這個詞完全可以代表中國人最真確的訴說,我們不把這當成是振興而是復興,其實是在告訴全世界,這一百年來的落後只是一個意外,之前的兩千年,我們一直是世界上的超級強國,我們現在要重新回到「世界超級強國」的位置,所以叫「復興」而不是「振興」。

這一點,一些西方學者、精英們看的很清楚,比如曾經叱吒風雲的拿破崙將軍也說過:「中國是頭沉睡的雄獅,一旦醒來世界將為之顫抖!」

基辛格寫過一本書,叫做《論中國》,他在書中這樣寫道:「(歷史上)中國不僅在人口和疆土上遠遠超過歐洲諸國,而且直到產業革命前,仍遠比它們富饒。過去的2000年裡,有1800年中國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都要超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

還有,英國著名漢學家馬丁雅克教授在一次演講時候也這麼說過:「你會發現在絕大部分中國人的心中面對中國的迅速發展並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認為中國正在崛起,而他們一直將這樣的快速發展視為『復興』……,『復興』更能解釋中國的發展,再次成為世界最強國。」

英國漢學家馬丁雅克教授

是的,我們是要醒悟過來,也配得上一頭讓人顫抖的雄獅稱號,但是我們絕不特意讓人顫抖。中華文明從來都沒有侵略與掠奪的喜好,更多的是在堅守與鞏固內力。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所以一些對中華文明認識不夠深刻的西方人,會因為這頭「雄獅」而自己把自己嚇的狗急跳牆。

中華復興

新中國成立後,制度的優越性,加上中華文明的積澱,在短短幾十年間,我們從一個連一根火柴都要叫「洋火」的國家,發展到如今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而且還保持強有力的增長速度。這並非偶然性,這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必然性。

為偉大的中華文明點讚。

相關焦點

  • 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改革開放40年來,在振興中華的歷史擔當激勵下,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鼓舞下,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總結歷史經驗,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中華文化復興論壇舉辦 聚焦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
    中華文化復興論壇舉辦 聚焦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 2015-11-12 17:27:41中新社記者 石龍洪 攝    11月12日,中華文化復興論壇在北京大學開幕,200多位來自兩岸及港澳思想界、文藝界、宗教界、教育界等領域專家學者出席,並就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振興展開研討。
  • 愛我中華 振興中華——我的強國夢
    愛我中華 振興中華  ——我的強國夢——  作者:姚歷農  「爽氣而來,雲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浪濤洗盡古今愁。」今天,改革開放的春風將吹散中華大地貧窮的陰雲,革命群眾的洪流正衝刷百餘年來歷史的恥辱。
  • 中國夢——文明復興的情愫
    當代中國正處於快速發展中,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地感受到對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無比渴望。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中國夢的文化精神、哲學基礎和文明願景在世界歷史上,夢想,無論苦難、屠殺,還是戰爭、強權都不能剝奪人類固有的這一「特權」。
  • 首屆世界鄉村復興大會舉行 探索鄉村振興智慧方案
    張孝德在致辭中指出,在世界仍處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為積極響應中央提出的雙循環的偉大戰略,在中華文明發祥地山西召開首屆世界鄉村復興大會,匯聚中外智慧,研討疫情下的鄉村復興和鄉村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生態文明是21世紀人類文明的最大公約數,是決定人類文明發展方向最大變數。鄉村是生態文明建設資源最豐富、成本最低的新源地,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根。
  • 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
    2020年12月19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與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詩刊》社、《中華辭賦》雜誌社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40餘位來自中國作家協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以及部分高校、媒體和社會其他方面的專家學者及詩人圍繞「中華詩詞的當代性與文化強國建設」主題開展交流。研討會由《詩刊》社副主編、《中華辭賦》雜誌社社長王冰主持。
  • 西班牙專家:中國堅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強國
    參考消息網10月11日報導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10月9日刊發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胡利奧·裡奧斯的文章稱,中國不僅想要成為世界經濟軍事大國,還想成為文化強國,提高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文章稱,2017年1月發布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要創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使得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文件提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
  • 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中國夢視野寬廣、內涵豐富、意蘊深遠。國家富強,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在此基礎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民族振興,就是要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人民幸福,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 傳承發展農耕文明 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要從三個方面著力,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助推鄉村振興。從傳統家規家訓和家風建設中汲取文化滋養 家庭是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單元,家規家訓和家風建設是中華傳統美德傳承實踐的重要方式。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都集中體現在家規家訓和家風上。
  • (中華文藝復興)新華詩學創立說
    新華詩學讓新華體詩在自由詩和中華古典詩詞的完美結合中獲得藝術新生,她續寫中國詩史,極具現代文化的先進性,使漢語在世界語種中優勢倍增,讓民族文化重拾自信和力量,樹立中華民族文藝復興的一面旗幟。 以文化展示國家軟實力,以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以文化重建中華精神的圖騰——文化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開創新華詩學,普及新華體詩,光大中華文化!
  • 開啟鄉村振興偉大實踐,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生態文明是中國夢重要內容
    因為當代中國,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生產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邁上一個大臺階,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第三,中國夢包含著許多現實的目標。航天夢、強軍夢、美麗中國夢、海洋強國夢,以及文化強國夢、人才強國夢、精神文明夢等等。
  • 中國夢的文化圖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文化生生不息、歷久彌新,體現著實現中國夢的精神追求和強大動力。《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天下為公、協和萬邦的和諧精神,捨生取義、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等,深深熔鑄於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成為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不竭精神動力,構建了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夢確立不懈價值追求。
  • 【新時代屬於每一個人】以優秀文化涵養中國氣質 閃耀中華文明
    40年改革開放,中國各個領域的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偉大成就,文化事業同樣呈現出進一步繁榮興盛的喜人局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文化為媒、文化結緣,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大大增強,涵養了中國氣質,弘揚了中華文明,極大地提升了廣大國民的文化自信,有力地推進了新時代改革開放事業。
  • 中華文明與文化可持續安全
    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的可持續安全與可持續發展一樣重要,它擺在我們面前,成為不容迴避的緊迫任務。這次講壇的講演者傅振中是「中國國家安全論壇」的高級研究員,他對中華文明如何可持續安全發展作了深入的思考。 傅振中:主持人提到的這個問題確實令我們無法迴避。這種關注本身就表明娛樂文化和消費文化要有人文精神。
  • 人民日報:沒有鄉村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圖片來源:攝圖網沒有鄉村的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正是在這一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振興鄉村奠定了良好基礎、提供了有利條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我們黨「三農」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深入貫徹到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增強緊迫感。
  •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然召喚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並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 中國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堅定自信
    作者:韓震(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系統闡述,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半月談專稿:文化復興為民族復興鑄魂
    總書記的論斷為我們指明了處理傳統與現代關係的綜合創新之路:謀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以西方文化為參照的創新性發展,探索三脈源流健康互動,良性循環,才是中華文明返本開新的滄桑正道。歸根結底,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復興的指向,應是向現代文明轉型。
  • 中華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勤勞的中華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漢語和書畫藝術都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之一。近年來,在社會各界及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華文化「走出去」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並取得明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