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出了看似悖論的二個觀點,也令個別記者滿臉疑惑:
1、電商是偽命題。
2、批評同質化是本末倒置。
請見我下面的論述:
1、為什麼說電商是偽命題?
首先中國目前線上線下價格差異較大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歷史原因簡單地說就是傳統百貨的貪婪和各種名目繁多的費用最後都驅高了百貨終端的價格,現實的原因時中國勞動力成本較低而使得物流成本依然很低。綜合起來就使得線上和線下的價差越發明顯。客觀地講我們還要感謝馬雲使傳統百貨回歸理性。而你看發達國家和地區,隨著經濟的成熟和發達,線上線下的差價會越來越小,也就是在15-20%左右,即相當於零售流通環節的終端成本。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作為一個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國家,電商的比例仍不超過零售額的10%,歐洲也就是7到8%,韓國為8%。
第二我理解我國政府為了鼓勵目前的消費還沒有對電商系統納稅,但長此以往不收稅是不可能的,也是對線下實體零售商的不公平。
第三隨著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準的不斷提升,服務類消費相較於商品類消費比例會越來越大,使所謂「馬王之賭」更加沒有可能按馬雲希望的方向發展。
我告訴記者,去年雙十一的350億是什麼?去年全國23.4萬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除以365,平均每天的銷售額都接近700億,馬雲憋了一年才蹦出個350億,其實也不過就是國內一天零售總額的一半。如果若按實體店一樣納稅的話,這個數額還會是多少?也不用說單筆成交額的低廉和跑單率是多少?不僅如此,你知道還有太多的線上的商家還在痛苦的掙扎中。馬雲以為人們坐在PC之前從此再不用上街購物其實是大錯特錯的,馬雲更沒有想到的是移動網際網路正在幫助實體零售做到極致。這次北購聯會議上橙天嘉禾影城總經理鮑華先生以生動的數據舉證了今天的網際網路怎樣幫助傳統院線提升經營效率和節省空間的實例。類似包括移動網際網路幫助實體零售的案例舉不勝舉。
我特別認同漢博李亞明先生的觀點即「沒有實體店的支撐,網際網路只能永遠飄在空中,是媒體將電商與傳統商業的對立放大了」。中國的電子商務由於起步晚起點低所以近年增幅較大,但即使2014年達到預測的4124億元也不過只佔社零總額的一個很小的個位數比例。不過一個被大家忽視的事實是現代購物中心正在對傳統百貨造成很大的衝擊,大家只要想一下從1998年上海港匯廣場開業起開始的和旁邊的當時國內最輝煌的太平洋百貨的博弈一直到今天的變遷就會很容易了解並同意我的觀點。我也從內部了解到像南京虹悅城以及類似的這種滿足基本需求定位做的比較好的購物中心,其內部的服飾商家2013年都錄得了30-40%的銷售增長。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我們的媒體將百貨困局的原因張冠李戴了。我相信這絕對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原因。所以這次在主持討論百貨和購物中心如何轉型的話題之前我用了6分鐘的時間梳理的百貨和購物中心定義的不同以便大家能夠更清楚的認識事物的本質。
我這樣說絕不是要否定電子商務的作用,而且正相反,借用一句國際流行的時髦語「Embrace E-Commerce」 即擁抱電子商務!因為這實在是科技進步所帶給我們零售行業的不能再好了的營銷工具了。我也舉了美國最高端的連鎖百貨公司尼曼馬庫斯15年前就開始投資電子商務,現在線上的銷售佔其總銷售額的30%,並且和其實體店的銷售相得益彰確保了公司總體價值穩健的增長。(注意尼曼馬庫斯是比薩克斯和諾德斯特隆更加高端的百貨,所以在成熟市場電商也可以賣很貴的高端產品)。還有在美國排名前十的零售商,除亞馬遜外,九家都是線上和線下並舉的。
蘇曉晴老師這次在北購聯做的關於電商環境下百貨和購物中心創新發展的主旨發言中的最後忠告就是商場要無縫對接全渠道,做網際網路時代的革命者,其實也是說的這個道理,即擁抱電商。所以我們也完全沒有必要被電子商務是洪水猛獸的非專業輿論或者說這個偽命題而誤導。
2.為什麼說批評同質化是本末倒置?
近年來我們聽到了太多的批評購物中心或是百貨公司所謂同質化的言論,其實我早就說過同質化沒有錯,因為做商場首先就是要滿足人們吃穿用的基本需求。錯的是供過於求的商業地產「大躍進」使供給和需求大大失衡。我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假設我一餐的飯量就是3兩,而市場上同時有5到6家餐廳給我提供相同的米飯配炒菜,你說我能選其中的哪一家?而你們非要說他們不應該都做米飯,也可做點水餃、麵條、包子或其他之類的,即所謂的差異化,你說這個對這5、6家餐廳有幫助嗎?(我舉這個數據之比其實至於現在的情勢是不誇張的)。
我進一步的告訴記者朋友,按中國城鎮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萬元來計算(瀋陽正好也是這個數)。假設你的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的支出都忽略不計,全部投入到商場裡面去,你也就能夠最多支撐2到3平米的商業面積,因為對於任何一個商業實體,不論是購物中心、百貨商場還是街鋪,如果這個商業實體達不到平均每平米一年8千到1萬元的銷售額,這個商業體是很難維繫生存的。而我們目前的很多城市的已建、在建和擬建的商業面積超過人均5、6平米實在是太普遍了。我記得原寶龍地產的副總裁潘濤先生在去年年終的一個商業地產聚會中提到的根據他們的調查,在寶龍的正在建設的15個項目中,兩公裡範圍內,同樣規模的類似項目平均有5個。我甚至相信這也最終導致了潘總的離去,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應該改為「巧婦難為多米之炊」啊。就像潘總說的,面對這樣的局面,你怎麼做差異化?就像我給瀋陽記者舉得例子。我們就是再專業也不可能拯救那麼多大大地供過於求的配置的道理是一樣的。你們做記者的其實更應該是呼籲政府的科學和理性規劃。
其實所謂同質化的消費恰恰要佔到人們消費支出的70-80%,就像我和行業內很多成功的專業人士都認同的觀點即做商業地產70%的同質化是不可避免的。像大家知道的南京1912應該是一個很不同質化的商業體,因為幾乎100%的組成是餐飲休閒,南京1912經過這些年的經營後已經意識到了需要引入服裝零售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你不瞄準這一塊,你就不能達到理想和穩定的回報。再比如瀋陽興隆大家庭,按我的判斷就是一個引入了吃喝玩樂購的百貨型購物中心,我對興隆大家庭的成功總結就是一句話「做好同質化的典範」。也只有真正的能夠做好同質化的商場才是可持續的。
進一步的,我們考察澳大利亞購物中心,給大家最深的影響就是澳洲幾乎所有的區域和次區域型購物中心都配置兩個規模和品類幾乎完全相同的生活超市。其原理就是宏觀經濟學中的通過鼓勵有序競爭而使供給和需求曲線通過價格和數量的調節達到理想平衡點從而並創造出最大的社會效益。用澳洲經理人的話就是「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讓兩家零售商做的更好些」。我們的三中全會提出要讓市場因素起決定作用,面對方興未艾的商業地產大躍進,我們的市場關鍵調節依然是任重而道遠,而在未來不遠的將來我們一定要為我們因為不按市場規律辦事而受到懲罰。
本文轉載來自:東北商業網,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