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2021-01-08 LAC景觀網
貝聿銘: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admin 2011-01-31 來源:景觀中國網

1978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 .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1978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 .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美國的歷史,中國的設計

  出國會大廈西階,在美麗的國家大草坪北邊和賓夕法尼亞大街(Pennsylvania Ave)夾角地帶,聳立著兩座風格迥然不同的花崗巖建築,一座在西,為新古典式建築,有著古希臘建築風格;一座在東,是一幢充滿現代風格的三角形建築。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國家美術館。這裡是世界上建築最精美、藏品最豐富的美術館之一,每一個愛好藝術的人都會在此流連忘返,在目不暇接中全身心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1937年,國會就決定把位於國家美術館東邊的一塊梯形地塊留作將來美術館擴建之用。後人始終讚嘆這項未雨綢繆的決定。美術館的擴建計劃(東館)從1968年開始,由威廉·梅隆之子保爾·梅隆提供資金,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擔任設計師。

  東館周圍是重要的紀念性建築,業主又提出許多特殊要求。貝聿銘綜合考慮了這些因素,妥善地解決了複雜而困難的設計問題,因而蜚聲世界建築界,並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金質獎



  東館位於一塊3.64公頃的梯形地段上,東望國會大廈,南臨林蔭廣場,北面斜靠賓夕法尼亞大道,西隔 100餘米正對西館東翼。附近多是古典風格的重要公共建築。貝聿銘用一條對角線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西北部面積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邊朝西館,以這部分作展覽館。三個角上突起斷面為平行四邊形的四稜柱體。東南部是直角三角形,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機構用房。對角線上築實牆,兩部分只在第四層相通。這種劃分使兩大部分在體形上有明顯的區別,但整個建築又不失為一個整體。

  展覽館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個長方形凹框中。展覽館入口寬闊醒目,它的中軸線在西館的東西軸線的延長線上,加強了兩者的聯繫。研究中心的入口偏處一隅,不引人注目。劃分這兩個入口的是一個稜邊朝外的三稜柱體,淺淺的稜線,清晰的陰影,使兩個入口既分又合,整個立面既對稱又不完全對稱。展覽館入口北側有大型銅雕,無論就其位置、立意和形象來說,都與建築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東西館之間的小廣場鋪花崗石地面,與南北兩邊的交通幹道區分開來。廣場中央布置噴泉、水幕,還有五個大小不一的三稜錐體,是建築小品,也是廣場地下餐廳藉以採光的天窗。廣場上的水幕、噴泉跌落而下,形成瀑布景色,日光傾瀉,水聲汩汩。觀眾沿地下通道自西館來,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動步道到東館大廳的底層。

  展覽館美術館館長J.C.布朗認為歐美一些美術館過於莊嚴,類若神殿,使人望而生畏;還有一些美術館過於崇尚空間的靈活性,大而無當,往往使人疲乏、厭倦。因此,他要求東館應該有一種親切宜人的氣氛和賓至如歸的感覺。安放藝術品的應該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觀眾來此如同在家裡安閒自在地觀賞家藏珍品。他還認為建築應該有個中心,提供一種方向感。為此,貝聿銘把三角形大廳作為中心,展覽室圍繞它布置。觀眾通過樓梯、自動扶梯、平臺和天橋出入各個展覽室。透過大廳開敞部分還可以看到周圍建築,從而辨別方向。廳內布置樹木、長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藝術品。大廳高25米,頂上是25個三稜錐組成的鋼網架天窗。自然光經過天窗上一個個小遮陽鏡折射、漫射之後,落在華麗的大理石牆面和天橋、平臺上,非常柔和。天窗架下懸掛著美國雕塑家A.考爾德的動態雕塑。

  東館的設計在許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隱喻西館,而手法風格各異,旨趣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東館內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彩、產地以至牆面分格和分縫寬度都與西館相同。但東館的天橋、平臺等鋼筋混凝土水平構件用樅木作模板,表面精細,不貼大理石。混凝土的顏色同牆面上貼的大理石顏色接近,而紋理質感不同。

  東館的展覽室可以根據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圖調整平面形狀和尺寸,有些房間還可以調整天花高度,這樣就避免了大而無當,而取得真正的靈活性,使觀眾覺得藝術品的安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視覺藝術中心帶有中世紀修道院和圖書館的色彩。七層閱覽室都面向較為封閉的、光線稍暗的大廳,力圖創造一種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寧靜的氣氛。

  設計美術館東館是對貝聿銘的挑戰。作為一名華人建築師,他從未忽視自己同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聯繫,而在建築創作中,他則主張把中國建築的內在精華融合在現代建築之中。貝聿銘對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來的埃及金字塔造型有獨特的研究。幾經琢磨貝聿銘突出奇想:一條對角線穿過這片梯形的直角頂點,將這片用地劃為一個等腰三角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這條線成為東館設計的絕妙發端。

  東館建造起來,必須與四周的原有建築相協調。貝聿銘將東館——等腰三角形的中垂線與西館的東西軸線重合,東館的西牆面對西館,東西呼應。東西兩館之間,貝聿銘別出心裁地設計出一個 7000平方米的小廣場,全部用鵝卵石鋪砌成,仿佛圓形向心狀「石地毯」。地面聳立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稜鏡地面採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採光窗北邊是一排噴泉,泉水湧出後順著石階向南沿著採光井向地下流去,正好成為美術館東西兩館地下連接通道的銀色水簾,也給地下通道帶來躍動的韻律。



  東館的大門北側有一個大型抽象派銅雕,它的名字叫:Knife Edge Mirror Two Piece,是雕塑家亨利·穆爾(Henry Moore)的作品,它的立意、造型和位置都與東館的整體建築相得益彰。從西大門進入東館,這個等腰三角形建築的中央是一個高24.4米的大廳。大廳中布置喬木、休息長椅和藝術品。大廳上方懸掛著出自抽象藝術定亞利山大·卡爾德(Alexander Calder)之手的紅色翼狀裝飾物,很像秋天的紅楓葉。自然光從1500平方米大小的天棚上傾瀉而來,使整個大廳顯得氣韻生動。各個展品陳列室環繞中央大廳而設,在大有小,遊人可以在這裡看到畢卡索等人的代表作品——繪畫或雕塑。這裡的展品經常更換,常有觀眾感嘆不知如何理解這裡的陳列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作品也有各自的知音,同樣帶給人強烈的藝術感受。

  東館的研究中心一側為八層樓,第一層和第四層與展覽館相通,有一個三角形閱覽大廳。在研究中心內還有會議室、文物保護實驗室、照片檔案館以及管理辦公室等。東館於1971月5月6日動工,1978年6月1日竣工開館。動工初時計劃投資2000萬美元,實際上一再增加預算,最後達到了9500萬美元。東館外牆也和西館一樣,採用田納西州的大理石飾面,外表光潔柔和。在人們眼裡,東西兩館簡直是一個整體。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帶《此生必看的1001座建築》旅行——國家美術館東館
    帶一本《死前必看的1001座建築》去旅行——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 高清:沉浸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多年來,我們在旅途中參觀了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回味無窮、受益匪淺,這裡想與大家分享參觀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的見聞、收穫與體會。 迅 速 崛 起 的 年 輕 美 術 館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憲法大道第7街和第4街之間,向東可眺望國會大廈,其南則是一路之隔的宇航博物館,西行不遠就是美國歷史博物館,可謂處於中心地帶。
  • 段煉:華盛頓的美術館
    前兩次是隨團旅遊和開會出差,均走馬觀花,沒機會認真參觀美術館。這次專程前往看畫,事先作足功課,按重要性的先後順序,參觀了近十個美術館,收穫很大。所謂大型美術館,是指列入西方十大美術館的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和華盛頓的國立美術館,全美僅這兩家榜上有名,其規模可與巴黎羅浮宮和倫敦大英博物館相提並論。
  • 美國國家美術館:登峰造極的建築藝術,空前絕後的珍貴館藏!
    美國國家美術博物館(NGA)包含東、西館兩個部分,室外有雕塑花園,這三部分共同組成了國家美術博物館。美國國家美術博物館不是史密森尼學會旗下所屬博物館,但也是常年免費向遊客開放。該館的創建初衷是為了保存兩位藝術家梅隆(Andrew W.
  • 圖集| 貝聿銘走了,留給世界這些震撼人心的作品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新館)等。貝聿銘走了,卻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著名的作品。讓我們再一次瞻仰這些震撼人心的建築吧!
  • 著名建築師貝聿銘的代表作品
    貝聿銘  貝聿銘是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裡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貝聿銘屬於實踐型建築師,作品很多,論著則較少。貝聿銘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1983年,他獲得了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裡茨克建築獎。  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將近半個世紀以來,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
  • 貝聿銘個人簡歷
    1955年創建貝聿銘事務所至今。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50年代末60年代初,貝聿銘在繼承第一代現代建築大師的基本建築原則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設計建成一批影響很大的建築,其中美國大氣研究中心、甘迺迪紀念圖書館等表現了建築形象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是貝聿銘建築事業中極為成功的一例。
  • 貝聿銘代表作有哪些?貝聿銘的全部建築作品年譜表賞析
    貝聿銘代表建築作品有哪些?  貝聿銘代表作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蘇州博物館、北京香山賓館、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等(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外媒評價生平作品個人資料介紹)。
  • 紀念貝聿銘大師(結尾有好薦君在貝氏事務所的採訪)
    2019年的5月16日,貝聿銘在紐約去世,享年 102 歲。貝爺一走,多少慕名想去紐約拜訪貝爺的中國遊學團,都沒戲了。好在,他的精神永存!他的作品永存!貝聿銘幾乎是華人設計圈最無爭議的共同偶像和標杆,今天,我從貝爺開始,主要介紹他的幾個代表作品,表示對他的紀念和致敬,同時啟動《設計師及其代表作》系列,為熱愛設計的鐵子們講述建築、室內、工業、平面等等領域的設計師及其代表作品,給你打開一扇小window。感興趣的老鐵們點讚關注別迷路!
  • 貝聿銘逝世!中外知名建築哪些是他設計的?
    圖源:AP美國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在獲得甘迺迪圖書館項目之後,貝聿銘又於1974年成為美國國家美術館擴建項目的建築師。1978年,貝聿銘設計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完成,由於造型新穎獨特、設計豐富多彩,該座建築成為20世紀70年代美國最成功的建築之一。
  • 貝聿銘:建築是人類對詩意棲居的美好表達
    5月16日,貝聿銘走了,在世界範圍內留下了一件件不可複製的傑作,甘迺迪圖書館、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羅浮宮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他傾其一生,用70多年的光陰,向世人呈現出人與自然融洽共生的一幅幅經典畫面。他的作品,關乎建築,更是對人類詩意棲居的美好表達。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曾建羅浮宮金字塔等
    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設計作品甘迺迪圖書館甘迺迪圖書館真正使貝聿銘聲名遠揚,躋身於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的是對約翰·甘迺迪圖書館的設計和建造。一九六四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甘迺迪圖書館。
  • 在上海受啟發把建築當藝術 貝聿銘作品享譽世界
    從華盛頓特區的國家美術館,到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貝聿銘的作品不一而足。他的建築以強有力的幾何形狀和巨大的空間為世界各地景觀增添了優雅,其中包括香港中銀大廈和北京香山飯店。他的事業橫跨數十年,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一直持續到新千年。
  • 貝聿銘建築設計圖賞
    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設計美術館東館是對貝聿銘的挑戰。作為一名華人建築師,他從未忽視自己同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聯繫,而在建築創作中,他則主張把中國建築的內在精華融合在現代建築之中。貝聿銘對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來的埃及金字塔造型有獨特的研究。
  • 貝聿銘建築設計作品集——經典珍藏版
    從那以後,貝聿銘將光視為設計建築時最先考慮的問題之一,也因此獲得了「光線魔術師」的美譽。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在現代建築的歷史上,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
  • 102歲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作品包括羅浮宮金字塔等
    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他為蘇州望族之後,在獅子林(蘇州古典園林)裡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1935年,貝聿銘遠赴美國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
  • 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卻留下了傳奇設計,多圖感受他最美的建築
    但是當時的貝聿銘卻對建築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最終選擇了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從哈佛畢業後,貝聿銘開始了自己的建築職業生涯。70多年來,這位建築界的華裔奇才為世界帶來了各種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甘迺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 緬懷大師,回顧貝聿銘一生建築經典(附所有作品年表)
    在貝聿銘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貝聿銘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聿銘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布西耶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是美國大氣科學的國家研究機構。
  • 我眼中的貝聿銘:一道華人之光,兩座經典殿堂,一代建築宗師
    03 設計美國「臉面」:國家美術館東館,壓力空前風光背後,滿是艱辛。不久,接著甘迺迪圖書館的影響,貝聿銘又贏得梅隆財閥的國家美術館東館項目。梅隆財閥,背後是200年長盛不衰的梅隆家族,財富超過洛克菲勒和甘迺迪家族總和。
  • 貝聿銘_逝者_財經專欄_《財經》雜誌_雜誌頻道首頁_財經網...
    細查貝聿銘一生的故事,便可發現這樣的風格與情懷源於他獨特的人生經歷。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其祖上貝家是名門望族,家族成員中不乏顯赫的名字,家族人才濟濟的盛況延續十幾代而不衰。童年時,貝聿銘常去在蘇州獅子林的祖父家裡玩耍,中國古典園林的形象與氣質就此深深嵌入他的腦海,並在此後的建築設計生涯中,成為他長久的靈感源泉。